海洋的生物
-
海洋的生物
p>
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摇篮。
人们普遍认为,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诞生在海水中,
后来众多生物
逐
渐演化并从海洋向陆地发展,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陆地景象。
大洋水体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理想
环境。大洋的生物是丰富多样的,其动物种类总计约
15
万种,
植物
1
万
5
千
种。按生物栖居条件可分为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因光照、温度、盐度、透明度、压力等等
因素不同,
各大洋各海域的生物群落分布也不同。
太平洋的生物是世界各大洋中最为丰富多彩的,
其生物量占
世界
大洋的一半以上。
太平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就有
1300
p>
多种,
大洋底部的植被约有
4000
种藻类,
有世界
最大的海藻(巨藻,可长达<
/p>
200
米)
。太平洋动物种类为其他大洋
的
3
到
4
倍,
仅印度尼西亚各群岛海域就已
知有
2000
多种鱼类,热带太平洋软体动物超过
6000
种,石珊瑚类
超过
2000
种。
海洋中
的生物随不同深度水层的光线、
温度、
压力而垂直分布。
在水深不超过
200
米的浅海区,
阳光可直
达海底,水温高,又有从大陆来的许多有机质,促使该海区海洋生
物繁茂。此水域植物以藻类和菌类为多,也
生长一些海草。动物中以各种鱼虾蟹贝为主。
如我们熟知的带鱼、金枪鱼,还有水母、海龟、海马、海龙、海
绵、珊瑚和海豚、鲨及鲸
类等等。
200
至
1000
米的水层称为海洋中层,海水在这里逐渐变成蔚蓝色或暗蓝色,
光线、水温
、压力都发生变化。微弱的亮光使生活在这一水层的鱼,眼睛特别大或向外突起,或自备发光器,
如灯笼鱼、星光鱼之类。生活在这里的鱼数量虽不及上层,但也有
850
种之多。其中我们熟知的有比目鱼、鲨
鱼、
乌
贼等。
1000
至
4000
米深处称半深海层,
这里一片黑暗,
没有风浪冲击
,
水温终年维持在
0
摄氏度左右。
p>
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动物与海洋中层相比,大为减少,仅有约
150
种。如宽咽鱼、深海鳗、鳐鱼等。该
层生活的鱼类,为适
应黑暗环境,眼已渐退化变小,甚至成为盲鱼。大多数鱼类靠发光捕食猎物。藻类植物在
这里已经绝迹。
5000
米以下称深海层,这里环境变化更大,
食物更少,但并不是没有生命。这里已经发现的
有长尾鳕和鼎足鱼等鱼类及海星、海参等
。在
10000
米深的海底,静水压可达
1000
多个大气压,生活在这里
的动物身体有着特殊结构,
表皮多孔而具渗透性,
海水可直接渗入细胞里,
以保持身体内外压力平衡。
它们还
可适应摄氏
0
度以下的低温。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
11034
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1960
年
1
月
23
日,
“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成功下潜到
沟底。
p>
在探照灯的照射下,
科学家们发现那里居然生活着红色的虾和扁平状
的鱼。
在万余米的黑暗深渊中,
水
压极
高,水温只有
2
至
3
摄氏度,有时甚至零下
5
度。生物靠什么生存?科学家
通过海沟底部海水取样化验
发现:
那种味似臭鸡蛋的海沟底部海
水中,
含有极丰富的硫化氢物质。
这种硫化氢多半来源于海洋动
物的尸体。
很多种细菌能利用硫化氢分解释放的能量繁殖生长。
海沟底部的管形蠕虫、
贻贝等生物能够吞食这些细菌而生
存;而
一些食肉动物如螃蟹、虾、鱼等又能以管形虫、贻贝等为食物。这些生物的粪便反过来又能被一些浮游
生物利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海沟底食物链。
大洋洋底的生物是依靠来自地球内
部的热能,
维持一系列生命活动的。
这与陆上生物依靠太阳能获
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