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三单元声音
-
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一课时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
p>
.
让学生在感知声音活动中,
学会对各种不
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
3
.
能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分辨声音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备:
尽
量多地搜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
比如口哨、
笛子、
闹钟、
铃铛等。
准备好水壶、玻璃杯、音叉、勺子等。
生备:搜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p>
师:
“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
说说你所知
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
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
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1.
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
1
)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
2
)分辨一下,听到的声
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
3
)说一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
4
)
讨
论分析: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
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发出的?
哪些声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
(
5
)和同学交流分享各种声音的感受,并做好记录。
2.
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
1
p>
)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
师:想办法
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
有什么特点?
< br>
(
2
)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
师:
想办
法让液体发出声音,
能想出多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
声音
?
<
/p>
(
3
)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
师:<
/p>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
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
/p>
气发出声音吗?
(
4
p>
)
讨论:
从以上活动中,
< br>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
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3.
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
1
p>
)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
同学分别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这个同学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
来的。
(
2
)
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
给一学生蒙上眼睛,
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
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
p>
3
)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
不
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
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击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
4
)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变化的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
< br>、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
、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板书
声音有高、低、强和弱。
有悦耳的声音、有嘈杂的声音。
我们喜欢悦耳的声音。
教学后记:
这节课教师比较难把握的是:
1
、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比较容易混淆,学生搞不清楚声音轻重、
响与不响
是指大小还是指声音的高低。
2
、学生分辨声音的高低、远近也有一定的困难。
第二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
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
的现象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
.
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
分享。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
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
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
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师备:
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p>
师: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p>
二、探究内容:
1.
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
“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
1
)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
锣
、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 br>(
2
)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
轻拨动尺
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 br>(
3
)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
轻拨动橡
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
观察发声的物体。
(
p>
1
)观察发声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
2
p>
)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
p>
3
)观察发声的橡筋。
·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
p>
4
)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
,
它们还能发声吗?
p>
·试一试: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
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
观察音叉的振动。
(
p>
1
)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击打过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
p>
2
)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
·听听口琴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什么地方在振动。
·观察收录机喇叭的振动,放磁带、对着喇叭大声说话等。
·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
p>
3
)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
板书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观察到振动后,没有让学生具体地描述振动,只是给出了
振动这个词,
恐怕在一部分学生的心里,
对什么是振动还是有疑惑的。
后来想想,是不是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模仿出来,
再给出像这样来回
运动叫做振动的概念,这样可能比较好。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使学
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弱。
< br>
2
、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
的频率越快,声音越
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
、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
/p>
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4
、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起来的
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
使学生
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
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幅度越小,
声音越弱。
2
、
p>
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振动的频率越快,
p>
声音越
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
、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
振动
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 br>
教学准备
尺子、玻璃杯、小
木棒、大小纸盒、橡皮筋、长短不同的三颗钉子、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你们唱歌时音调是一样的吗?声音有高有低、有弱有强,我们能观
察到声音的这些变化吗
?声音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索活动
1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p>
(
1
)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见课本
29
面的说明。
)<
/p>
(
2
)老师提
出实验要求:
(见课本
29
面的说明。
)
(
3
p>
)学生实验活动。
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
(
4
)交流实验结果。
描述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及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
p>
(
5
)
师生一起小
结:
物
体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幅度越小,
声音越弱。
第二节课
2
、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p>
(
一
)
、观察比较
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
(
1
)
、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
见课本
30
面的说明)
(
2
)
、学生预测杯子发声
的结果。
(
3
)
、学生实验活动。
(
4
)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向班里同学描述小组的预测和实验,并对结果作简单分析。
实验记录表
发声预测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1
号杯
1
号杯
1
号杯
1
号杯
2
号杯
2
号杯
2
号杯
2
号杯
3
号杯
3
号杯
3
号杯
3
号杯
4
号杯
4
号杯
4
号杯
4
号杯
(二)
、观察皮筋音高的变化。
p>
(
1
)老师讲解用橡皮筋做实验。
在不同大小的纸盒上套上橡皮筋,拨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强调: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
)
(
2
)学生
分组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
<
/p>
(
3
)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
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三)观察长短不同的钉子的音高变化。
(
1
)教师
讲解实验方法。
(
2
)学生分组实验。
(
p>
3
)学生交流实验发现。
(
四
)
总结:物体振动的越快
,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物
体的粗细,长短也能影响声音的高低。
p>
(
五
)
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继续做音高的实验。
板书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
/p>
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会使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
教学后记:
《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
/p>
,
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
接下来一
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
否可以把两课
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
子振动声音高低的
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
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
,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
响。越长音高越低,
越短音高越高。
2
、培养学生探索和
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
变化情况的能力。会制作柱形图表
p>
3
、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
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
让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
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
的影响。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
、培养学生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
发出的声音的
变化情况的能力。制作柱形图表。
教学准备
尺子、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有哪些因素影响声音的变化?
<
/p>
2
、师:出示一把尺子。问:如果我们不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
度,
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3
、揭示课题。
二、探索研究
1
、学生小组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实
验方案。
尺子伸出桌面面俱到
4
厘米、
8
厘米、
12
厘米、
16
厘米时音高和对
< br>应的尺子发声时的快慢的预测,并填写在表格中。
(注意用高、较高、较低、低<
/p>
和快、较快、较慢、慢来表示)
尺
子
p>
伸
出
桌
面
的
长
度(厘米)
音高
振动的快慢
音高
我想到的
我听到的
我
看
到
音
高
的<
/p>
变
的
振
动
快
慢
化顺序
2
、教师讲解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要按照
尺子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要注意区别尺子敲打桌
子发出的声音和尺引起周
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并尽量避免尺子与桌子撞击。
把听到的看到的都记下来。
3
、学生分组实验。
4
、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
、制作柱形图。
(
1
)老师
在黑板上出示音高变化柱形图表格。
(见课本
33
表格
2
)
(
2
)师讲
解怎样画柱形图。
(
3
)学生画音高变化柱形图。
6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根据柱形图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
p>
高变化规律。
7
、总结、交流和拓展。
各小组对发现的规律进行交流。
课后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
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的关系。
板书
尺
子
p>
伸
出
桌
面
的
长
度(厘米)
音高
振动的快慢
音高
我想到的
我听到的
我
看
到
音
高
的<
/p>
变
的
振
动
快
慢
音高变化柱形图
声音的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化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