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论文
-
杜甫诗“沉郁顿挫”之再探
杨童环宇
文学与新闻学院
语文教育
10260434
【摘要】
: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没错,这句诗描写的就是我国唐代与李白齐名的伟
大诗圣——杜甫。说起杜甫的诗,没有人不知道他诗中的写实手法,以及杜诗的“史诗”
性质。
“沉郁顿挫”更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说,
“臣之述作,虽不足以
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
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岐及也。
”那么,
是什么造就
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写实风格?他的生平造就了他的思想,
思想体现风格,
风格展
示了他的成就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
:杜甫
沉郁顿挫
生平思想
体现
影响
“沉郁顿挫”
,本意指诗文的风格深
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沉郁,指诗
歌内容博大精深
,题材的
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多对诗词文章的内在的思想
和情感而言。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
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多是对诗词文章的语言和篇章结构而言。<
/p>
“沉郁顿挫”在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
风格特征。
他
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
最具有特征性的,
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
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
”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感情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
/p>
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
而不是平滑流
< br>【
1
】
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前半生是在盛唐度过
的,
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
在他身上可以看见盛唐士人开阔的胸
襟;
放荡不羁的精神。
可安史之乱来临,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
四处漂泊,对战乱中百姓颠沛流离,受
苦受难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深刻的体验。
正是历经了这种战乱沧桑,
他的诗风趋于
沉郁顿挫
,写实风格突出。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
杜甫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
之前对其生平,
思想,
作品及艺术风格都有一
定的了解。
以前对我来说,
对杜甫的了解是片面的
。
知道杜甫的诗中体现最多反
映民生疾苦,
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及忧国忧民的爱民思想。
原因就是因为他历
< br>经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对他生平的进一步了解,他诗歌的再次细细评读,才发
掘
一点深意。
那么到底他有哪些成就他风格的社会经历,
其风格在
杜诗中有哪些
体现以及其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都没有探究过。所以我现在就来探探其中的深
意。
一、
杜甫的生平思想
我们很早学习杜甫的
诗就背过这样一段话,杜甫(
712
—
770
)
,字子美,原
籍襄阳,出生于
巩县(今属河南)
,因为他曾在长安南县的少陵居住过,所以世
称杜少陵;又因他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这是杜甫最基本的资料。
杜甫他是
出生于一个世家,家里世代“奉儒守官”
,父辈世代为官,母亲也是豪
< br>门闺秀。
这样一个家庭注定杜甫一出生就有享受的特权。
他可以不纳租税,
不服
兵役,就使得杜甫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
随心所欲。杜甫喜欢作诗,十三四岁以
前,杜甫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谁不年
少而轻狂?将近十年的漫游,
杜甫南下吴越,
又北游齐赵,
p>
逍遥不羁又满怀一个少年的雄心壮志与抱负。
充满
< br>着青春激昂的格调,好似他诗《房兵曹胡马诗》中所著,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
/p>
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
可横行。
”这是他游山玩水,畅阔天地的胸襟开放的豪情的体现。再如我们
熟知
的《望岳》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更是为我们展现了
p>
年少杜甫的心志,豪放的霸气,更有入仕为国效力的心情的雏影。因为要想“一
览纵山小”
就先的爬上那座高峰。
雄伟的气魄丝毫不
下与李白。
后与李白相识后
曾一同寻仙访道,
< br>共同在梁、
宋一代有狂放的豪侠之游。
这时的杜甫充满着
对人
生未来美好的规划与理想。
社会繁荣昌盛,
一切欣欣向荣,
人生更是没有苦难与
磨砺。更不知繁华
奢靡背后掩藏的危机。所以,这时的安宁、繁荣、美好与后来
杜甫经历的残酷现实形成鲜
明的对比,
巨大的落差冲击着杜甫的视觉与入仕后悄
然变化的心
理认知,为其主要创作风格的形成悄悄埋下了伏笔。
杜甫少年
时的志存高远在奸相李林甫的操作下成了一个虚幻的肥皂泡。
天宝
六载,
三十四岁的杜甫应了唐玄宗的应试之诏,
信心满满的希
望做官为民,
实现
年少时的理想。
但李
林甫使这次的考试成为了一场骗局,
对自视甚高,
又没有社
p>
会阅历的杜甫是认生中的第一次沉重的
打击。
他困守长安,
以求入仕的机会,
丰
富的学识希望得到很好的运用。
但是在杜甫刚刚到达长安不久
,
又一个残酷的现
实摆在了杜甫面前,他的父亲去世了,生活一
下就变得困苦起来,以至“残杯与
冷炙,到处潜悲辛”
。在困居
长安的十年中,他不得不去跑官,奔走权贵之间,
作诗投赠,乞求引见,但是没什么效果
,甚至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文采
受到重视以谋求一官半职,
直到天宝十四载,
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管
职,<
/p>
而且已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夕了。
穷困潦倒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下层人
民养家糊
【
2
】
口的不易,真真是“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安史之乱”
后,
叛军很快就攻破潼关,
杜甫随逃难的人群准备投奔唐肃宗,
可半路被叛军抓获,
在长
安过了八个月的俘虏生活,
国仇家恨使得他的头发都变
白了。至
德二载三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通过城中春色依旧,但物
是人非,
山河破碎的描写以及对家人思
念的直抒胸臆,
表达了对国破家碎的现实
的忧心,
以及对亲人迫切的思念。
更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千千万万在战争中与家
人分离的人们心里急切的担忧。
这一年四月,
杜甫逃出了长安,
冒着生命危险到
达凤翔,
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可是也许杜甫就不是做官的命,
不久
就因为上疏
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
这年九月,
在收服长安后杜甫于第二年坐贬华州司功参
军。乾元二年,因在路上目睹百姓国
破家亡的惨剧,又逢关中大旱,饥荒严重,
是他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
< br>前往泰州,
从此远离了长安。
著名的
“三吏”
、
“三别”
也是之一时期
写下的。
到了泰州后,
生活无着落,
杜
甫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艰苦的
漂泊的日子。
投靠朋友,
在一个朋友那住一段时间又离开,
成都著名的杜甫草堂
就是他在严武等人的接济下盖的一个草屋。
夏天炎热无比,
冬天又寒冷凄凉。
但
就是在这样艰苦无比的情况下,杜甫也是心
系人民,希望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证明杜甫的这种思想,<
/p>
“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p>
”这一时期期间他又任了一个官职,但
还是不到半年就就辞去了职务
,
不知是因为对社会现实的绝望还是因为年少的抱
负不可能再得
以实现。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基本都是在漂泊艰苦与痛苦中度过
的。
大历三年杜甫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