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赏析
-
杜甫《绝句》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诗作
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
而其
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
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
数,
“
诗圣
”
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
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
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
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
生有着
“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p>
”
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
再
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
,他始
终关心着民生,
关切朝廷,
但却
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
乾元二年杜甫
到成
都翌年建草堂,
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
文德二年,
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
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
这一期间。
p>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
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
的情调氛围。
此两
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
的刻画。翠是新绿,
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
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
“
鸣
”
发,
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
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
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
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
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
一碧如洗,
白
鹭
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
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
p>
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
“
上
”
字之妙。此两句,以
“
黄
”
衬
“
翠
”
,以
“
白<
/p>
”
衬
“
青
”
,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
对这幅生机盎然,
绚丽多彩的早春
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
角度进行刻划,
而这种有声有色的
手法,
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
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
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
p>
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
,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
岭。但我却以为此说
不甚如意。
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
早春之
际,
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
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
此句
“
窗
”
与
“
雪
”
间着一
“
含
”
字,
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
冬冻过的窗棂,
仿如润含了感受,
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
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
“
西岭
”
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
草堂近旁的西岭,
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
雪。
但
诗人为何以这
“
千秋雪
”
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
,
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
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
境,
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
效力之机。<
/p>
这是诗
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
另外
“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
的少年志向
历数
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
多年战乱得以平定,<
/p>
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
岭,
并
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
但同时,
以生此顽雪可融
之感,
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
/p>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
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