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
-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思考与探究
1
、
746
—
755
年,
这时的唐朝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
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
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
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杜甫初到
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
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
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
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等
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
这里。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
/p>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
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755
—
757
年,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
失中
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
贫困日渐加深
。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 br>诗歌如
《春望》
《月夜》
《北征
》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充
满忧国忧民的情
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
望;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
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7
—
759
年
唐军收复长安,
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
诗
歌《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
,
而且深刻表
达了自己
内心的矛盾。杜甫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
/p>
2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
了唐代安史
之乱前后
20
年间的社会历
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
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
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
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
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第
1
页
共
12
页
3
p>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
< br>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
血
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
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
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
40
岁以前
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
50
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
p>
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
/p>
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
磨的
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
相反。我,<
/p>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思考与探究
1
、作为人之子的鲁迅,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作为人之夫的鲁迅,是一
个尊重妻子
的好丈夫;作为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
慈祥宽厚的长者、一
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作为人
之主的鲁迅,是一个美满家庭
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
人;作为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轻松
、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
对当
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
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鲁迅是活在
现实中国的,
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
行心
灵的对话。
第
2
页
共
12
页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
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鲁迅应该是个非
常有趣的人。
“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
念
。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
一场搏斗。
”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
50
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
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
“夏日的深夜,他喜欢
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
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
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p>
”
3
、
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
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
性。
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
论者。
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思考与探究
1
、
少年时
期的毛泽东为争取家庭中的“自由”而与他的父亲抗争,这是他
叛逆性格的开端。
读书时,毛泽东的父亲要求他读经书,而他却读了《岳飞传》
p>
《水浒传》
《盛
世危言》等大量经书以外的
作品。这些作品使得毛泽东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接
触了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引发了毛
泽东求学的欲望。这些都是毛泽东叛逆性格
的具体体现。
<
/p>
在求学期间,毛泽东读到了自然科学和新西学课程,政治观念逐步增强,为
了表示反对满清的情绪,他毅然剪去了发辫,并在武昌起义之后加入革命军。
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毛泽东就组织一部分进步青年,组织了一个激进团体
——新民学会。
毕业之后,毛泽东在政治上
做了一些更直接的活动,编报纸,帮助成立文化
书社,并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
设协会。
第
3
页
共
12
页
192
0
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
革命历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毛泽东最终转变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
、
(
1
)这些家庭内
部的矛盾,毛泽东却用“执政党”
“反对党”这样的政治
术语来
表示,既是一种幽默的体现,同时也是这位伟人高度的政治性的表现。
(2)
反映了毛泽东的叛逆精神,而且体现了他反抗意识的不
断提高。
青年毛泽东有强烈的叛逆性格,但可贵之处在于,
这种叛逆性格并非如脱缰的野
马任意驰骋,而是与健康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被引导到
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
的世界上,这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
(结合
学生的青春叛逆期进行思想教育)
(
3)
这件事体现了毛泽东的反抗已经开始采取一定的策略,
与父
亲交换条件,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取胜利。这种策略性的反抗也反映在毛泽东后来
的革
命斗争中。
(4)
反映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 br>3
、回顾阅读中哪些部分最让人感动,然后分析一下感动的原因。建议从自己
p>
最受感动的某些事迹中,思考如下两个方面
:
一是人格理想,包括献身革命的使命
感,对旧制度的批判精神,改造社会的远大理想,
还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
奋斗精神。
二是人生的信念追求,
近百年来,
我们的前辈为了拯救灾难中的民族,
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地奋斗,支持他们无私无畏的斗争的,就是坚定
的革命信念。
拓展与实践
毛泽东年表(示例)
1893
年
诞生
12
月
26
日
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祖父毛恩普,一生贫苫,勤劳厚道。父亲毛贻昌,治家谨严,善于经营,由贫农
第
4
页
共
12
页
变为中农,后又成为富农。他性情暴躁,对子女要求严厉。母亲文氏
(
文七妹
)
,
和善好施。胞弟毛泽民、毛泽覃。幼年大部分时间在外祖父家度过。
1902
年九岁至
1906
年十三岁
春
从外祖父家回韶山,入私垫读书。
毛泽东不很喜欢读经书,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
级压迫和斗争
的故事。
1907
——
1908
年
十四岁至十五岁
停学在家务农。
白天同成年人一起在田
间劳动,晚间替父亲记账。读当时能找到
的一切书籍,常常读到深夜。这期间,
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了一些书,有一本是早期改良主
义者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
。
读了这些书,开阔了视野,萌发
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
由父母作主,娶罗氏为妻。不久,罗氏病逝。
1909
年
十六岁
秋
复学,在韶山乌龟井私垫就读。
1910
年十七岁
4
月
湖南粮荒,饥民暴动惨遭镇压
,许多人被捕杀。毛
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对国家前途感
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 br>
秋
考人湘乡县立东山高
等小学堂读书。
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体育教员,
经常向学生
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和列强窥视中国的情形,并教授音乐和英语。在东
山学堂期间,读了表
兄文运昌送给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其中有梁启超主编的
《新民丛报》
。
1911
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
1913
~
1918
年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1919
年
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
。
1920
年
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
第
< br>
5
页
共
12
页
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
/p>
年
7
月
p>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
记,中
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
安源等地工人运
动。
1923
年
6
月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
< br>当选为中央执行
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第四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思考与探究
1
、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
自己的音乐
领空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
情赞颂。虽然他自身
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
乐。
2
、略
3<
/p>
、如第一段,作者写贝多芬的外貌,作者除了详细描写之外,还引用了莫希
尔斯和雷斯太勃、勃罗姆、裴奈狄脱等人的描述和评论,字里行间渗透了贝多芬
相貌与人格的巨大反差。
拓展与实践
《命运交响曲》简析
贝多芬的《命运
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
,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
也
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
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
< br>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
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
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
第
6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