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
-
《登高》教案
——杜甫
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
谢国兵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
教学重点
]
1
、朗读和背诵。
< br>2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
教学难点
]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教学方法
]
1
、吟诵法。
2
、讲析法和点拨法。
3
、讨论法。
4
、情景展示法。
[
教学设想
]
1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
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
.
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 br>,
通过再创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p>
3
.加强背诵指导。
[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
1
[
故事
性导语引入
(
4
分钟)
] --------[
p>
正音解字
(
1
分钟
)
] --------[
指导诵读
(
2
分钟)
]
-------[
作
者简介(
4
分钟)
]
-------[
赏析文本(
26
分钟)
] -------- [
本诗
小结(
1
分钟)
] ------- [
作业
布置<
/p>
(2
分钟)
]
[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
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
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
事,
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
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
,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
p>
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
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
州,长江
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
败、枯
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
还不
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
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
老眼浑浊,
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
耳半聋”
。
p>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
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
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
1
分钟)
三、指导诵读(
2
分钟)
1
、放音乐《二泉映月》
。
p>
2
、老师在乐
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
4
、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
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
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
1
)
p>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2
言为心声。
(2)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
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
孟子曾经说
过:
“
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p>
”
)
四、作者简介(
4
分钟)
1
.杜甫
p>
杜甫
(712
—
7
70),
字子美
,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
西
,
自称少陵野老
,
世称杜少陵
,
出身于
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
20
岁作《望岳》
“
会当临绝顶,一览
众山小
”
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
年,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
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
堂于浣花西畔,
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
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
有
<<
杜工部诗集
>>
。代表作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组诗“三吏”
“三别”
。
2
.写作背景
<<
登高
>>
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
称之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
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
767
年)
,是
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
(奉节)
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
他寓居
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
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
未能实现。
公元
765
年
5
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
境遇每况愈下,
p>
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
< br>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
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
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
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
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p>
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五、赏析文本
(
26
分钟)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
/p>
四句是抒情。
1
、鉴赏首联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
3
⑵
急风、
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
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
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p>
明确: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
的空白。
)飞鸟,可
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
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
跟鸟群失
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
据杜甫此时
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
“鹰击长空”
< br>;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
“鸟鸣山更
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
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
时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p>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
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
站在高天下、
急风中,
< br>面对清渚、
白沙、
孤鸟,
诵读<
/p>
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
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高”——调子要很高
并带拖腔,
冲上去,
描绘得很辽远,
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
——要有欲哭的调子;
„„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
呀,我已是晚年了,
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p>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
“鸟飞回”
——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
.鉴赏
颔联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1
)
p>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
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
2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
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
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
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