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
《登岳阳楼》教案
杜甫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
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
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
同风格,体
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
教学重点
]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
触景感怀
这一手法。
[
教学难点
]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
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
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
楼”,我们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
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
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
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
杜甫,
今天这节课,
< br>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
《登岳阳楼》
。
二、
【本课解题】
< br>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 br>)。当时杜甫
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
的岳阳楼,
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
到
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
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1 / 9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
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
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岳阳楼的名联:
1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2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3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4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
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三、
【课文朗读指导】
昔闻
/
洞庭水,今上
/
p>
岳阳楼。
吴楚
/
东南坼,乾坤
/
日夜浮。
亲朋
/
无一字,老病
p>
/
有孤舟。
戎马
/
关山北,凭轩
/
涕泗流。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
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
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
快了则意味不同,
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
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
为好;尾联
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
【古诗串讲与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俯仰江山。
解词:昔闻:过去就听说过
2 / 9
鉴赏: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
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
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
游吴越,后北游
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
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
无奈战乱频仍,
身世漂荡,
p>
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问:
“
昔闻
”
“
今上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终于登上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更多的是沉
郁、苦涩。杜
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
“
< br>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
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
“
凭轩涕泗流
”
连不到一起了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
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
“
昔闻
”
为
“
今上
”
蓄势,归根结蒂是
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
氛。
师归纳: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
阳楼”。老早就听说洞庭湖水广阔无垠,蔚为壮
观,今天总算登上了岳阳楼得以亲眼目睹
。里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
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
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
的向往,今天登上了岳阳楼,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似乎
应当是高兴。因为多
年的向往实现了,能不高兴吗?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
眼,抽不出
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来看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
之
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
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
凝聚在一
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哪里高兴得
起来呢?应当说“
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今天才算是登上来了,这
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
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
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
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
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
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
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
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
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3 / 9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
/p>
、翻译: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
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2
、解词:坼,分裂。乾坤,指天地。
3
、
鉴赏:
颔
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
景色宏伟奇丽。<
/p>
“日
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
感情。宋代刘辰翁
说,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p>
⑴赏析
“
坼
”
p>
“
浮
”
二字。
p>
“
坼<
/p>
”
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
地的广袤
区域冲开、
分裂,
写出了洞庭
湖的磅礴气势。
而
“
浮
”
字,
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
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
辰都随
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师归纳: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
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
写洞庭水。“吴楚”,本是周代的两个诸侯国的国名,
这里指的是吴地、楚地,即长江中
下游的广大地区。吴地是长江
下游
地区,楚地
< br>是长江
中游
地区。吴在东,楚在西。“坼”,裂开、分开
。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
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
,而吴地则被
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
庭湖
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
字用的很好,
有动
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
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
“乾
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 br>“日夜”,白天晚上,日日夜夜,“浮”,浮动。
“乾坤日夜浮”
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
四面眺望,
到处都是无边无际
的洞庭水,
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
仿佛天地万物
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
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
托住的—个半球,
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
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
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4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