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对策

温柔似野鬼°
947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23: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特朗普女儿伊万卡)


浅谈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对策



靖江市虹桥小学








一、小学德育工作形式化的原因分析



(一)校方原因



1.


校方对德育的不重视。


态度决定一切,


当前的社会现实 让校方


更注重的是升学率、学校排名、争取好的生源,而德育见效慢,且与


成绩无直接关系,加上家长和社会对此的不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对


德育明显 持有一种轻视、


忽略的态度。


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道德情感、民族团结精神、尊老爱幼等这类精神层面的目标,因此面


对这些目标,教师表现得很无措,不明白具体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


做,只好学校安排什 么就做什么,对其引不起足够的重视,甚至直接


上成了文化课。


作为德育的执行者——教师,


对德育目标都不太理解,


又如何能 做好德育工作呢?



2.


德育教材脱离 实际,


不能与时俱进。


现在小学低年级使用的教


材是《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品德与社会》,虽然


课程设置的 基本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观,


要求品德培养应回归生活,



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


行 为习惯、


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倡导自主、


探索性学习,


但是,


仔细翻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 多内容还多是十年以前的事例,如


雷锋等英雄事例。


雷锋的行为 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实属理所当然,


可是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 /p>


让学生去理解雷锋的行为,


他们会觉得很不可

思议。因为,家长教师平时叮嘱的是不能和陌生人说话,电视、网络


讨论的是要不要 给路边的乞丐钱?看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他们


会疑惑世上怎么会有雷锋这样不求回报 的人,


雷锋帮助别人会不会有


其他目的。现在教材忽视了社会发 展与文化进步对道德教育的新要


求,与现实的需求脱节,使德育课变成了讲空话、灌输德 育理论知识


的课堂,不能与学生的思想相结合,不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导致学


生对其不易理解,觉得空洞单调,从而对课堂不感兴趣,很难参与进


来。 另外,学校德育的要求过高且表面化,有些不切合实际。例如,


少先队员之间见面要敬少 先队礼,


少先队员见教师也要敬队礼,


这种

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适用,带有很强的表面性。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教师对德育的态度不正确。


很多教师认为德育与学生的成绩关

< p>
系不大,花费心思在德育上是浪费时间,而且难有成效。因此,德育


课上教 师往往随意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通常以各班的考试成绩来评价


教 师的价值,


多数家长也只关注孩子的成绩,


所以一些德育活动往 往


被私自取消,德育课被无故占用,用来上所谓的“主课”,只有在学

< br>校领导检查时才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表演”。德育课被文化课


占用,已经成 了见怪不怪的现象,可以说德育课早已名存实亡。



2.


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不达标,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


师应该用 自己的品行人格、


理念和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


但有些教师


平日抽烟、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说脏话,很容易让学生


学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加之平日教师的德育工作又不到位,


学生很难接受这些德 育内容。



3.


教育方法和手段滞后。


学校教育主要以单向灌输、


集体受教的


方式进行,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是德育的接 受者,


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使德育的效率变低,


学生的自主体验


和感悟变少。


教学手段缺乏 创新,


很少有教育者会从新时期学生的身


心特点和社会实际去研 究如何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认为德育主要是班


主任的工作,


其他教师不便插手,


即使是自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也不


想处理,都交给班主任。但是班主任由于工作任务繁多,往往会忽视


德育工作 。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


学生对德育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德育


实施的效果。


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的见效时间长,


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


果,


是学生道德素质高在班级里也不能得到 教师的表扬和激励,


加上


道德素质跟成绩的关系不大,学校对道 德素质水平也不能进行检查、


评分,


反而不少家长和学生还认为 这方面做得好会吃亏,


因此主观上


都不重视德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只是被动地应对。


在市区几乎每个


小学周一都会有升国旗仪式,升旗时要求唱国歌,进行国旗下演讲;


敬队礼时要求站整齐 ,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交头接耳,但是大多学生


却做不到,总想打闹、玩耍,所以出现班 主任随时维持纪律,以保持


会场的安静。


教师强制性的保持场面 的安静的情况,


明显是在做样子,


学生不了解升旗的意义,


碍于教师的威严就出现了应付的现象。


小学


生自身的自制力水平不高,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需要在外力的制 约下


才能按德育要求约束自己,


在学校教师能看见的地方会按要 求要求自


己,一般情况下,在教师不在的地方就会放松自己。比如,一些学生

< p>
一出校门,就开始追逐打闹,脏话连篇;在学校里劳动,如果教师在


场,学 生会认真地抢着干,教师不在场,学生就会截然相反。所以小


学生还不能把德育要求内化 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种自身素质的自然


体现。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1 .


家庭方面的不重视。


以前家庭承担着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


要任务,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随

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存的压力增大,


都把教育任务基本转 交给了学


校、


课外辅导班以及一些午托班,

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下孩子后就


交给了老人,


家庭的德育 功能就更加弱化了。


家长想到的只有孩子的


温饱、安全和学习成 绩,导致家庭的德育工作几乎出现了空白,孩子


的心理、


行为出 现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处理,


学校德育活动延续不到


家庭。



2.


现实的升学压力。

< br>目前因为升学压力,


小学存在着严重的重智


育、


轻德育,


重学习成绩、


轻平时表现的现象。


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


认为学校的升学率高,


在社会上才能有进一步发展,


才能有更多更好


的生源,


才能让学校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现实的升学压力让学校在

< p>
德育和智育之间压倒性地选择了智育,


使德育活动变成了象征性的活


动。


如学校教室里的板报本来是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的一个平台,



现在板报的内容都是一些作文、古诗等。



3.


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 道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