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对策
-
浅谈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对策
靖江市虹桥小学
朱
印
一、小学德育工作形式化的原因分析
(一)校方原因
1.
校方对德育的不重视。
态度决定一切,
当前的社会现实
让校方
更注重的是升学率、学校排名、争取好的生源,而德育见效慢,且与
成绩无直接关系,加上家长和社会对此的不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对
德育明显
持有一种轻视、
忽略的态度。
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p>
道德情感、民族团结精神、尊老爱幼等这类精神层面的目标,因此面
对这些目标,教师表现得很无措,不明白具体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
做,只好学校安排什
么就做什么,对其引不起足够的重视,甚至直接
上成了文化课。
作为德育的执行者——教师,
对德育目标都不太理解,
又如何能
做好德育工作呢?
2.
德育教材脱离
实际,
不能与时俱进。
现在小学低年级使用的教
材是《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品德与社会》,虽然
课程设置的
基本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观,
要求品德培养应回归生活,
关
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
行
为习惯、
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倡导自主、
探索性学习,
但是,
仔细翻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
多内容还多是十年以前的事例,如
雷锋等英雄事例。
雷锋的行为
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实属理所当然,
可是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
/p>
让学生去理解雷锋的行为,
他们会觉得很不可
思议。因为,家长教师平时叮嘱的是不能和陌生人说话,电视、网络
讨论的是要不要
给路边的乞丐钱?看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他们
会疑惑世上怎么会有雷锋这样不求回报
的人,
雷锋帮助别人会不会有
其他目的。现在教材忽视了社会发
展与文化进步对道德教育的新要
求,与现实的需求脱节,使德育课变成了讲空话、灌输德
育理论知识
的课堂,不能与学生的思想相结合,不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导致学
生对其不易理解,觉得空洞单调,从而对课堂不感兴趣,很难参与进
来。
另外,学校德育的要求过高且表面化,有些不切合实际。例如,
少先队员之间见面要敬少
先队礼,
少先队员见教师也要敬队礼,
这种
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适用,带有很强的表面性。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教师对德育的态度不正确。
很多教师认为德育与学生的成绩关
系不大,花费心思在德育上是浪费时间,而且难有成效。因此,德育
课上教
师往往随意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通常以各班的考试成绩来评价
教
师的价值,
多数家长也只关注孩子的成绩,
所以一些德育活动往
往
被私自取消,德育课被无故占用,用来上所谓的“主课”,只有在学
< br>校领导检查时才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表演”。德育课被文化课
占用,已经成
了见怪不怪的现象,可以说德育课早已名存实亡。
2.
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不达标,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
师应该用
自己的品行人格、
理念和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
但有些教师
p>
平日抽烟、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说脏话,很容易让学生
学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加之平日教师的德育工作又不到位,
学生很难接受这些德
育内容。
3.
教育方法和手段滞后。
学校教育主要以单向灌输、
集体受教的
方式进行,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是德育的接
受者,
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使德育的效率变低,
p>
学生的自主体验
和感悟变少。
教学手段缺乏
创新,
很少有教育者会从新时期学生的身
心特点和社会实际去研
究如何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认为德育主要是班
主任的工作,
p>
其他教师不便插手,
即使是自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也不
想处理,都交给班主任。但是班主任由于工作任务繁多,往往会忽视
德育工作
。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
学生对德育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德育
实施的效果。
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的见效时间长,
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
果,
是学生道德素质高在班级里也不能得到
教师的表扬和激励,
加上
道德素质跟成绩的关系不大,学校对道
德素质水平也不能进行检查、
评分,
反而不少家长和学生还认为
这方面做得好会吃亏,
因此主观上
都不重视德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只是被动地应对。
在市区几乎每个
小学周一都会有升国旗仪式,升旗时要求唱国歌,进行国旗下演讲;
敬队礼时要求站整齐
,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交头接耳,但是大多学生
却做不到,总想打闹、玩耍,所以出现班
主任随时维持纪律,以保持
会场的安静。
教师强制性的保持场面
的安静的情况,
明显是在做样子,
学生不了解升旗的意义,
p>
碍于教师的威严就出现了应付的现象。
小学
生自身的自制力水平不高,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需要在外力的制
约下
才能按德育要求约束自己,
在学校教师能看见的地方会按要
求要求自
己,一般情况下,在教师不在的地方就会放松自己。比如,一些学生
一出校门,就开始追逐打闹,脏话连篇;在学校里劳动,如果教师在
场,学
生会认真地抢着干,教师不在场,学生就会截然相反。所以小
学生还不能把德育要求内化
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种自身素质的自然
体现。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1
.
家庭方面的不重视。
以前家庭承担着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
要任务,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随
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存的压力增大,
都把教育任务基本转
交给了学
校、
课外辅导班以及一些午托班,
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下孩子后就
交给了老人,
家庭的德育
功能就更加弱化了。
家长想到的只有孩子的
温饱、安全和学习成
绩,导致家庭的德育工作几乎出现了空白,孩子
的心理、
行为出
现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处理,
学校德育活动延续不到
家庭。
p>
2.
现实的升学压力。
< br>目前因为升学压力,
小学存在着严重的重智
育、
轻德育,
重学习成绩、
轻平时表现的现象。
p>
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
认为学校的升学率高,
在社会上才能有进一步发展,
才能有更多更好
的生源,
才能让学校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现实的升学压力让学校在
德育和智育之间压倒性地选择了智育,
使德育活动变成了象征性的活
动。
如学校教室里的板报本来是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的一个平台,
p>
但
现在板报的内容都是一些作文、古诗等。
3.
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