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
-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
[
日期:
2014/1/22
10:48:5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临沂商城
…
[
字体:
大
中
小
]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以人
为本”的课程价值观。而以人
的成长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多元化德育课程化体系,
让人的生命受到
敬畏与关怀,教育主体获得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
发展,德育工
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近几年来,
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秉承
“以人为本,
同享教育”
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探索德育
工作新途径,积极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初步建构了
“学科性课
程、专题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新模式,打造养
成教育的品牌。
一、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德育课程化实践
1
、开展德育课程化建设的背景。
<
/p>
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同时<
/p>
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
将德育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
组
成部分,
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面对新课程改革强调人
性化、
全程化的要求,
只有德育课程化才能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我校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提出了“培养面
向世界未来的中国人”
的教育目标,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和良好道德习惯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p>
积极探索具有德育特色的现
代教育模式。全体教干教师认真研讨学
校育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
本,同享教育”的办学理念
(
p>
就是要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精神,
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
,更要花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德高尚的
人、
身心健康的人”<
/p>
,
还要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感到愉快,
享
受成功。
)
。
这种理念蕴含的是一种办
学思想的改变,
这种改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
实效性,更加具有指
导现实工作的意义。
2
、德育课程化建设的实施。
由于生源情况的不同和各学校办学特色的差异,
每所学校在新课
程改革中所选择的突破点也不会相同。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
作为
兰山区课改实验学校,
我们从学生生源质
量情况出发,
结合学校办学
特色,选择德育课程化作为新课改中
的突破点,积极开展养成教育。
学校首先明确了新课改的步骤:统一思想、完善课改组织
建构、选准
突破口、
积极实践。
为此学
校建立了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
组,
针对新课程改革要
解决的几个方面的实际操作问题,
学校增设了
课程改革办公室,
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办公室和社会综合实践办公室由
德育副校长和
政教处主抓,
积极开展德育课程化的探索。
学校对于德
育课程化的定位是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课程化,
为新课改提供扎实的
p>
时间保障;
将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
为
新课改提供切实的思想保
障;将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为新课改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
/p>
二、坚持“以校为本”,建设德育课程化体系
在“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我校综合考虑我国现行的中
小学德育课程体
系及其运行方式、学校条件
(
人力、物力、财力等
)
、
师资状况及学校传统等因素,
< br>重点加强了以下三类校本德育课程的开
发建设。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构建学科性课程体系
全员德育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全员德育的实施关
键在于学科德育的落实。
学科德育就是教师依据新课程的要求,
紧密
结合学生实际,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p>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和运用教学机制,
在
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
有效的实现德育目标。
我校主要从以
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理论上给指导。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
象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为此学校
认真组织教
师学习各学科教学策略,
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
途径。
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重点知识,掌
握学科德育的基本原则。<
/p>
2
、制度上给引领。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为此我
们不断完善课堂
教学评价方案,
从教师、
学生、
教材的
三元结构出发,
制订了《学校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德育目标的拟定、实施
p>
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情况和教师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等因
素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还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
分
析了
中小学所有必修、选修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拟定了《学
科德育渗透一览表》,进一步为学科德育指明了方向。
3
、活动上给空间。
如大力开展“一课一得”活动,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
课后反思,在《
教学反思录》上记下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
反思的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
讨论,
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
为教
师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
4
、研究上给方向。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生活
化〃活动型〃探究
式——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任务,为学
校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动力。
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召
开了不同学科的
专题德育工作研讨会,
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对学
科德育研究的认识与
理解,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某一课的寓德点进行争论探讨。
5
、评价上给激励。
学校每学年都进行学科德育论文交流与评选:每年
11
月每位教
师要上交学科德育论文;
以年级组为单
位进行论文交流,
在交流的基
础上评选出各组的优秀论文;
p>
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
并择优参加上级
论文
征集评选活动。此举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教师晋级、
评优创造了条件。教师参
与学科德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以养成教育为特色,构建专题性课程体系
就课程目标而言,
学科课程在德育目标的实现上有其分散性、
不
确定性、无序性和非专题性,而德育课程则是落实德育总体目标、分
年龄要求的专门课程和集中体现,这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无法替代
的。因
此,我们尝试把德育课程作为一种体系、一种序列来构建。
1
、开发养成教育专题课程的背景。
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良
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是
一项综合性、
实践性很强的工程。
而传统的养成教育不能适
应时代发
展的需要,
现行的养成教育训练缺乏实效性,
都大大降低了少年儿童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效果。
针对上述现状和我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我
们树立了“教育就是
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确立了“养成教育
课程”开发的课题,来为学生搭建一个校
本德育的平台。
2
、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
(
1
)课程目标建立。
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的目标,
以目标为纲
目实施自创
活动。
养成教育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兴趣,
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
习、模仿实践、自我调
节、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旨在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提
高
道德实践能力、改善道德生活质量的实践性、开放性课程。根据德育
< br>的社会属性,我们归纳出了“三类四段”的操作体系。根据新修订的
《守则》、《
规范》和新课改的精神,构建了“三类四段三层次,三
位一体多元化”的实施体系,即养
成教育内容横向分为“做人习惯、
做事习惯、
学习习惯”
三大类,
共设
12
个
B
级指标和
48
个
C
级指标;
纵向分为小学低、中、
高和初中四个学段;每一种习惯从程度上又分
为他律、自律、无律三个层次。
(
2
)课程结构及实施
。
我们根据这三个方面内容拟订具体的目标要求,
分年段、
定课题,
形成课例,以授课的方式,
p>
开发实施教程。现开发出适合中小幼各学
段的校本养成教育课程
p>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全书五册和实施手
册。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实施过程。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提出了“按
最佳发展期设课”
和“按最近发展区施教”的课改理念,并鼓励教师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理念。这其实
也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整体理
念。在教学内容上,遵循德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借鉴“做中学
”的教
育思想,设定养成教育总目标、分年龄要求和供教师选择的教材。每
册教材均分为“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部分,每部分又按
B
级习惯
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配有若干篇文本,供师生学习实践使用。
p>
教材依据
《养成教育实施纲要细则》
中对不
同年级教育目标的要求而
编写,每级水平的目标既相互交叉,又循序递进,形成了较为完
整的
教材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要
求向学生提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
境,让学生在倾听、观察、参与、思索与实践中得到正
确的体验与感
悟,促进道德认识的内化。
(
3
)课堂教学组织。
形成了课堂教学文本,
就必须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做保障。
我们在
课时安排上,
每周从地方课程中专门安排一节<
/p>
“养成教育综合实践活
动课”。由班主任按周实施教学,并纳入常
规教学管理的范畴。政教
处和教务处参与常规监控和考核,
要求
教师精心组织好课时的教学活
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养成教育课每月
四课时,
共分四种课型:启动课、生活践行课、主题践行课和总结课。启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