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加减法乘法口诀算数题

玛丽莲梦兔
993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2: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穆斯林网站)


二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刘莉



各位老师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 来学习二年级的数学教材,


下面我就自己对这本教材的


粗浅理解 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纵观这本教材,


相对于前几年做了较大幅度 的调整,


把表内乘除法都放在本册教学。


在“数与代数”领域安 排了六个单元



认识乘法•


乘法口诀


(一)


• 认识除法• 口诀求商


(一)


•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


• 时、


分 、


秒。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


4< /p>


个单元:


• 认识图形• 厘米和米• 位置与


方向• 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领域是• 统计与可能性共十一个单元的新课五


个实践活动:• 快乐的队日活动



• 有趣的七巧板



• 量一量



• 算“24


点”•


田园风光。



在第一、二、四、五、八这几个单元集中安排了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分为


了三段:第一段,是第一、二单元,让学生认识乘法的含义,学习


1~6


的乘法口


诀,并计算相关的表内乘法式题;第二段,是第四、五单元,让学生 认识除法的


含义,学习用


1~6


的乘法 口诀计算相关的除法式题;第三段,是第八单元,学习


7



8



9


的乘法口诀 ,用学习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表内乘、除法式题,同时初


步认识乘、除法竖式,学习用 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


法计算作好准备。

这样有分有合、


先分后合的安排,


一方面能使学生先相对集 中


地认识乘、


除法的含义,


掌握编制乘 法口诀和用口诀计算表内乘、


除法的基本方


法,


有利于启发学生把在第一、


二段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自觉地迁移到第三段的学


习中,


从而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另一方面也合理分散了口诀记忆的


难点,


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 、


由简单到复杂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


并形成必要的

< p>
技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是二年级(上册)教学的重点,也是整个小学数学

教学的重点,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单元的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乘法的含义 、乘法算式的写与读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乘法和除法 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但在


我们


低年级,


只要求学生


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 认识,


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


使学生理解在

< br>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并能 正确列出乘法或除法算


式。


由于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乘除法 的意义比较少,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起来既难又重。教材分三 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几个几连加,为认识乘法做准备。



第二段,学习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段,练习一。



教材有这样的几个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



1.


通过操作,强化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建立乘法概 念做好准备。



在以往大纲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


一般把乘法表述为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的简便运算 ”


。现在的教材不再出现这样的表述。但在初步认识乘法时,一般仍

采用从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引入。


由于在


100


以内的加法中,


学生比较常见的练习


是两个数相加或 三个不同的数连加,


而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形式接触较少,


比较


陌生。


因此,


在教学认识乘法之前,< /p>


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认识几个几相加,

建立“几个几”的概念。


这样,


不仅可以分散学习时的难点 ,


而且可以使学生对


只有同数相加才能转化为乘法留下比较深刻 的印象,


为初步建立乘法概念做好准


备。



2.


围绕基础知识即把同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 练习,认识乘法。



乘法是从加法引入的,

这是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在初步认识乘法时,


要经 常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或实物图抽象出几个几,


先根据几个几列出同数相加


的算式,


再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 /p>


可以让学生在算式的改写中不


断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等到较熟练后,


可根据几个几相加直接写成乘法

算式,进一步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在认识乘法的整个过程 中,还要让学生懂得“几个几”的含义。如教材第


5


页第


3


题,左边是


2


个< /p>


3


相加,既可列式


3 × 2 = 6,也可列式


2 × 3 = 6;


右边是

3



2


相加,也可以列式


2 × 3 = 6



3


× 2 = 6。但左边的


2



3



加不能说成


3< /p>



2


相加;


右边 的


3



2


相加 不能说成


2



3


相加,


几个几相加的


具体含义是不同的。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或实物图让学生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再列出乘法算式。


但尽可能不要让学生看着 抽象的乘法算式


再去说该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相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 p>


3.


运用多种形式,列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同数连加用乘法计算比较


简便。



在教学教材第


2


页的“试一试”时,


要 引导学生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


书写过程,体验“求


5



4


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甚至 还可以提出:



9


< br>4


的和是多少,


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列?哪种 写法比较简便?


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更深切的体会。


也许由于这时 学生还没有接触乘法口诀,


还不


会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所以还不可能深切体会到“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


道理。等到下一 阶段,学生学习了乘法口诀,会利用乘法口诀求积之后,可以再


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乘法 的计算过程,


体会哪种计算更加简便,


从而进一步完善


对乘法的认识。



第二单元进行乘法口诀的教学



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为教学


1



6

< p>
的乘法口诀,并用这些口诀算表内乘法。


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教学的又一 重点。


熟记全部乘法口诀,


正确而熟练地进行

< br>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教材分七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一至四的乘法口诀。



第二段,教学乘加、乘减。



第三段,教学五的乘法口诀。



第四段,练习二。



第五段,教学六的乘法口诀。



第六段,练习三。



第七段,复习。安 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快乐的队日活动”。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是:



1.< /p>


让学生经历“编”和“用”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开始教学乘法口诀时,将推导口诀的过程按下面的三个步骤展开:



•编口诀前期,教师示范(


2


、< /p>


3


的口诀)



• 编口诀中期,师生合作(


4



5


的口诀)



•编口诀后期,学生自编(


6


的口诀)



•编口诀结束,在应用中巩固。



2.


初步了解乘加、乘减,进一步理解乘法和乘法口诀。



•初步认识乘加和乘减运算,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沟通相邻两句口诀间联系,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


3.

< p>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


经常整理乘法口诀,


让学 生形成结构记忆,


帮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不断提高乘


法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熟记全部乘法口诀需 要有个过程,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加强练


习,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一要指导学生利用口诀本身的规律记忆口诀。

教学乘法口诀时,


都是按照乘


法口诀表中横排的顺序一个例 题一个例题教的。


整理成口诀表后,


可以利用此表,

< p>
采用竖着背、


拐弯背等多种形式,


熟记口诀。


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表中存在的某


些规律来记忆口诀。例如,


1


乘几得几的口诀最好记;


5


的口诀乘积的个位不是


0


就是


5


,也好记;同数相乘的口诀有


9


句, 也比较好记。


9


的口诀也很有特点,


教 材第


76




想想做做




1


题中介绍了几九的口诀乘积是几十减几,如三九的


得数就是


3 0 - 3 = 27



还可以摊开双手看几九的得数。


具体的方法是:


摊开双手,


使两手掌向上,弯 起左起第一个手指,右边有


9


个手指伸直,表示



一九得九




弯起左起第二个手指,


弯手指的左边有


1

< p>
个手指伸直,


弯手指的右边有


8

< br>个手指


伸直,表示



二九十八< /p>



;弯起左起第三个手指,伸直的手指左边有

2


个,右边有


7


个,则表示



三九二十七



;等 等。这两种方法使


9


的口诀也变得好记。



二要教给学生利用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推想出口诀。



4


的乘法口诀后面,



材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如果有哪


一句口 诀遗忘了,


就可以用乘加或乘减的方法从相邻的口诀推想出来。


例如,



想三七是多少,可以从前一句的二七十四再加


7


,或者从后一句的四七二十八减


< p>
7


,得到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三要针对易混易错的口诀进行重点练习。


例如,


二八十 六与二九十八,


七八


五十六与六九五十四,

乘积相近容易混淆;


四六二十四与六七四十二,


三九二十< /p>


七与八九七十二,


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容易出错。


可以用填括号补口诀


或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强化练习。



四要打乱口诀的顺序练习,


使学生不仅能顺着次序熟 记口诀,


而且随便抽出


一句口诀也能很快地说出得数。



但是,


会背口诀还不等于口算熟练。


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


如看口算卡片


很快 说出得数,


听老师报题直接写出得数,


或用转盘游戏、


夺红旗等游戏形式进


行口算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扎扎实实 提高计算能力。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本单元主要教学



< br>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和实践活动《有趣


的七巧板》


。比起以往的教材删减了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练习,突出


了一些基本 的折、


剪、


拼的活动,


从而更利于我们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


进行相应的操作。教材分两层安排:第一层,认识四边形。 第二层,认识五边形


和六边形。此外,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七巧板”。< /p>



从内容方面,从摸长方形、正方形地砖的边,看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边,来初步认识多边形。又通过围、搭、折、剪 、


分等操作活动,


来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体验边的存在到初步认识多


边围成的图形,


从感 知图形间的联系到领悟多边形的变换,


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引


入初 步理解,从简单判断引入综合变化。主要体现以下的特点:



1


.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


< /p>


直线图形都有边、


有角,


图形的特征往往 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


研究图形的


边和角,

是建立图形概念,


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引导学 生关注图形


的边,


体会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相等,


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不等,


从而按边的数


量对图形分 类。



2


.通过图形的变换活动感受图 形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空间观念。



折、分、拼、移都是变换图 形的常用手段。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


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有些变 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非


本质属性的变化。因此,变换能让学生在动态中深 入地认识图形。



比如


“想想做做”< /p>



4


题用一张长方形纸依次连续地折,< /p>


指出每次折出的是


几边形。学生照教材里的图示每折一次,手里的 图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


图形的边的条数有时会增加、


有 时会保持不变、


有时会减少。


在边的条数的变与


不变中,对多边形的认识趋向深刻。



3


.在“七巧板”的有趣拼接中感受多边形的奇妙变化。


总之,


本单元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认真经历“实践认识”的过程,

< br>在学生头


脑中建立清晰而持久的表象,


保留初步认识的色 彩,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给


《有趣 的七巧板》教学增加一点文化品位。




第四单元是教学除法的认识



本单元教 学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教材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平均分。第二


段,认识除法。第 三段,练习四。



1.


突出平均分的本 质特征:每份分得同样多。不提两种分法,突出本质特征。



教 学,


往往先从分实物引入。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


除法是乘


法的逆运算,


所以除法在应用 时也就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按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一共分成 了几份(即求相同加数的个数)


;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

每份是多少(即求相同加数)


。由求的问题不同,引出分的方法不同,但所分得


的每份都是均等的,所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


。在教学认识除法 之前,先要


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 同


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对于后


一种分法


(如教材第


32

页的例题)



过去强调要一个一个地分

(即每次每份分一


个)



现在教学 不再拘泥于这种分法,


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也可以两个两个地分 ,


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


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


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是怎样 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


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


< /p>


2.


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


相对 要稍难些。



3


2


是多少列乘法算式,


既可以列成


3 × 2,也可以列成


2 × 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


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


做被除数;


要把每一份的 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


除号的后面,做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做商。 所以在教学认识除


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 算式后,


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


联系实际分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


具体含义,以加深对除法的认识。例如 ,教材第


36


页的例题中,6 ÷ 2 = 3,


“6”表示一共有


6


个小朋友(即被分物体的总个数 )


,“2”表示每辆车坐


2



(即每


2


个一份)


,< /p>


“3”表示要坐


3


(即分成了


3


份)




37


页的例题中,


6


÷


3


=


2


,“6”表示一共有


6


枝铅笔(即被 分物体的总个数)


,“3”表示平均分给


3

人(即平均分成


3


份)


,“2”表 示每人分得


2


枝(即每一份分得


2


个)




在教学除 法算式的读法时,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的教材只介 绍


“6


除以


2”的一种读法。要防止学 生受乘法算式读法的影响,把


6


÷


2


错读成


“6



2”。如发现有这种错误现象,我们及时予以纠正。



3.


通过题组列式比较,沟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学生知道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了多少份,


或把一个数平 均分


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对除法的这两种应用有了一定的认


识后,


可以把这两 种分法整合在一个背景下,


通过对一幅场景图的观察,


完成两< /p>


组填空,并写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如第


38

< br>页“想想做做”第


3


题和第


39


页练习四第


1~5


题)


,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被分物体的总个数、每几个分成一份以


及可以分成几份这三 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还可以 利用题组,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意沟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练习四第

< p>
7~10


题)



在看图列 式时,


要引


导学生掌握思考顺序:


乘法 反映的数量关系是从部分到整体,


看图时要先看“每


一份是多少 ”和“一共有几份”,


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


把“一共有多少” 作为


要求的问题;


除法反映的数量关系是从整体到部分,


看图时要先看“被分物体的


总个数是多少”和“要分的每一份是多少” (或“平均分了几份”)


,把它们作


为已知条件,再把“能分成 几份”(或“每一份是多少”)作为要求的问题。这


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看图列式的方法,


而且能在比较中加深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


解,为用乘除法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用乘法口诀求商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教学用


1



6


的乘法口诀 求商,包括应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


第五单


元口诀求商< /p>


(一)


的内容。


这是在学生学习有关的乘 法口诀和认识除法的基础上


教学的。


教学这部分内容,


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需要,


也是不断提高学生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教材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 教学被除数不大于


12


的除法。



第二段,教学被除数大于


12


的除法。



第三段,练习五。



教材编排体现三个特点:



1.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口诀求商。


2.


鼓励并 落实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3.


提供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



如: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例题教学的方法是:


除数是几,


就想几的乘法


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获 得除法的商。正如例题示范的“二(五)一十,商是


5”。


根据 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


有些学生能直接找到那句口诀,


而且想得 很快。


也有些学生暂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需要依次背口诀才能 找到适宜的口诀。


指导


学生背口诀可以从“一几得几”开始,< /p>


按先“横”后“竖”中间“拐弯”的次序


进行。

< br>


练习五第


9~13


题是解决实 际问题,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



一是与解题有


关的信息分别在图、


文字或对话中,


如第


8


题里的



我们

< p>


是指图画里的


4


个小朋


友,第


9


题是栽小车里的


30


棵树。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会给解题造成困难,要


通过



在题目里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经过有序整理保留有

< br>用的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条件和问题,


扫除解题障碍 。


二是通过估计培养推


理能力,渗透函数思想。第


11


题先回答



茄子



卡通的问题



哪两 人抬的次数少




要根据南瓜总个数相 同,每次抬的个数少(多)


,抬的次数多(少)


,结合推理进< /p>


行估计。再分别计算女同学、男同学抬的次数,验证估计。第


13


题把


12


个圆排


成不同的行数,


给教学留出了估计和推理的空间,


使学生又一 次受到函数思想的


熏陶。三是在综合情境里解决问题。第


12< /p>


题围绕购买五种食品,已经提出了三


个问题,

还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


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


根据问题的


需要准确地选用条件,


能感受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


体验常用的数量关系,



展解决问题 的思路。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生


活中已经有过接触。


本单元要初步 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


能用这两个单


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 p>
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


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


然后 教学厘米,


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




1


.认识线段要注重体验,感悟知识。体验“ 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 /p>


48


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

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


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在首次引出 线段的时候,


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


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 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


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


是有端点的。


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


所以画线 段要


沿直尺的边,


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

< br>“想想做做”第


1


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

< br>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


,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 长方形纸对


折,


折痕是一段直的线,


可 以看成一条线段。


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


些的和短些 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


比较。



2


.建立表象,支撑理解。



在教学厘米时,


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


1< /p>


厘米的长度观念,


并应用到具


体的测量中 去。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


上面有厘米。通过看 尺上的


1


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


1


厘米,


体会它的长度;


联 想长大约


1


厘米的物体,


< p>
1


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


学生


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 p>
并逐步深入,


初步形成


1


厘米的长度


观念。如教学米时,也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


1


米的表象。第


52


页例题教学“量

< p>
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了三个层次 的活动体会


1


米。


第一个层次


是直接感知


1


米,


先看 米尺,


知道它的长度是


1


米。


再通过操作体会


1


米的长度,

< br>如


1


米大约有


5


枝铅笔那么长、


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


大约是 一张课桌


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 /p>


1


米的实际长度。


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 出


1


米等于


100

厘米,


不仅教学了两个单


位间的进率,还通过


100



1


厘米的长是


1


米,间接地体验


1


米的长度。



3


.加强积累,鼓励创新。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


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


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


候,


如量篮球场的边 长,


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


这就需要卷尺。

在量


1


拃、


1

步、


1


庹的长,


以及量肩宽、


腰围、


裤长、


袖长的时候,


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


的问题,


引导从实际出发 选用测量工具,


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


二是培养量长度


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

< br>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


1


拃、


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