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
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
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
影出现
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
20
世纪二<
/p>
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
(民间慈善机构)
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
究(
1929
-
1932
年)
,该研究开始了关于
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
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
p>
它做传播的
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
/p>
1933
年,英
国学者
< br>ER.
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
.
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
《文
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
/p>
。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
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
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他们认为,
新兴的大众
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
往往推销一种
“低水平
的满足”
,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
神追求,尤其
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
因此,<
/p>
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
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
p>
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
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
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
育。
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或讲
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
校教育的课程。
然而,
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
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
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
1998
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
.
霍布斯在
美国《传播杂志》
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
大分
歧》
的论文,
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中存在的主要分歧:
1
、媒介素养教育
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
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2
p>
、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
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
学的重要内容?
3
、媒介素养教育应否
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
,应
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
5
p>
、媒介素养教
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6
、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
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
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
7
、实施媒
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
为,
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
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
与此同时,
英国著名媒介
教育专家——伦
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
.
帕金翰博士也于
1998
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
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
在这篇题为
《英国的
媒介素养教育:
超越保护主义》
的论文中,
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
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
< br>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
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
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
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
/p>
另一种倾向
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
这
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
帮助
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
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
养教育的外延不
断扩大,在中国,
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
养教育,但这只是从
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
关于受众的媒介素
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
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
于
1997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
介素养教
育论文的发表。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
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
“研究时间短,
成果少,尚未引起
充分、广泛的重视”
,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
多、定量调查
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
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
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
综上所述
.全球开展传媒素养教育迄今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20
世纪
30
年代的倡导阶段——“提出命题”
;
60
年代后的重视阶段
——“研究分
析”
;
80
年代后的建设阶段——“介
入课程”
;
2l
世纪
< br>开始进入深化阶段一一“终身教育”
。
二、中国与西方的异同
西方社会对传
媒素养的重视,
源于大众传媒的副作用,
主要是低
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并由少
数利益集
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
误导了社会和公众。
西方的大众传媒
p>
建立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和体制的基础之上。
这种理论强调自由创办
传媒、报道消息、
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的权利。因而要抑制传媒
的副
作用,
很大程度上要靠大众传播过程的另一端——接受者的
辨别、
防
范、抵制能力,也即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在中国,
是通过加强对传播者的管理控制,
来解决大众传媒副作
用。但随着大众传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和
技术手段不断发展
更新,
“堵”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也要靠受
众的传媒素养。与此同
时,还要改进传媒体制、提高媒介质量等。
三、媒介素养的内涵
关于媒介素
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前者应该是后者的最终目的,
即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使人们成为具有利用媒介信息素质的人。
换句话
说,就是通过媒介教育,使人们具有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定义,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有不同的理
解。
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
jamespotter
这样说:
“媒介素养
< br>是一种观察方法,
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
为了解读我
们所遇到的
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建构我们的方法。
而要建构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
工具是我们的技巧,
原始
资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
主
动采用指我们不但知晓信
息,而且还会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
美国
网站这样论
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
< br>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姓习。
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
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的更谨慎和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
康、
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
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
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
所想和优势。
”
英国媒介素
养教育专家
Davidbuckingham
这样说:
“媒介素养指
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加拿大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
媒介素养旨在帮
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力,
懂得大众媒介
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
更具体的说,
媒介素养是
一种教育,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作、
媒介如何传
递意义
、
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显示的理解和享受。
媒介素养也<
/p>
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文章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
代》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
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
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
外,
还有批判性地
观看、
收听并解读影视、
广播、
网络、
报纸、
杂志、
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
信息的能力,
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
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
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
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
、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
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
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
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
行》中说:
“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
< br>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
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
闻学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
张冠文、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说:
“媒介素养就是指
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地意义和作用,
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
息地素养。
”
上海复旦
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鳞在《媒介素养:一个
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
: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
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反使
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
社会发展所用
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
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
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
能力,使其能够
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
衷菱在《沦媒介信息教育》一文中扩展了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
信息教育,就其广义来理解,属于媒介教育范畴。所谓媒介教育,又
可以分为
两类:
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
又称为
p>
新闻教育或新闻传播教育。这类媒介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
的
,
主要面向新闻专业学生或媒介在岗从业人员;
另一类是面向全
社
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
< br>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新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
或媒介信息教育。
这也是西方国家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媒
介教育<
/p>
(mediaeducation)
。
”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
“媒体素
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
发声,
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 br>”此
定义是对前面两种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
即公
民对传媒素养有
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
p>
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上升到“
‘媒体公民’——有能力加人
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为;
“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
种传媒的认识,
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
/p>
能解读
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
了解传媒在
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做个主动
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
”
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
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将媒
介素养教育定义为:
媒介素养教
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
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
较新的教育理
念。
具体来说,
媒介素养
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
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
、分析、辨别、吸收媒
介及媒介信息地能力地人,
从而成为能通
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地
人。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地内
容:
一是对媒介从业人员地教育,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传者的新
闻教育;二是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
育,
也就是从侠义角度来说
的媒介素养教育,
即针对大众的媒介素养
教育。
蒋宏在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重要课题——公民传媒素
养教育》
这
篇文章里是这样定义传媒素养教育的:社会公民对媒
介的理性认识,
即正确地、建设性的了解、认识、判别、接受、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和
p>
功能的能力,称为“传媒素养”
。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
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不断开辟新的竞争领
域,
对
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
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
行
“管制”的思维已经落伍,自从互联网诞生,对当今的媒体已经很
难用强制性管理来达到
效果。因此.除了要加强法制以外,从认识论
的角度和教育学的认知教育的角度,
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
培养其对
媒介的正确判
断和理解,当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至点。
开展传媒素养
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
1
、在认知方面,帮助公
民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
熟悉寻求
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总和信息的能
力;
2
、在情意方面,帮助公民体认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
适当性,合乎法律和伦理性;
3
、在技
能方面,帮助公民具备和提高
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
包括利
用计算机、
媒介系统和网络进行信
息检索、处理及传播;
4
、在营造环境方面,帮助公民不断重视科学
地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地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
文化传媒产业和新闻
事业地改革与发展,
促进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
会效益,
并促使社会效益好地传媒可持续地得到更好地经济效益,
有
更足地发展后劲。
由于我国大众传媒地快速发展
,
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
业。
按照发展传播学的观点来看,
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直接向大众提供各类经济信息等公众资
源,更可以帮助消除贫富差距,消除公众的“知识沟”问题,可以建
造信息时代的、
公众以媒介为核心的社区形态。另外,它还可以解决
诸如儿童教育、妇女问题、文化产品
生产等诸多广泛的社会学课题。
五、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
加拿大著名
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
“庞金持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
了媒介素养
教育的理念:第一,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的产品。媒介并
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
,
而是向我们提供经过人工精心建构
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致力
于分解和辨析媒介的建构。第二,媒介构
建现实。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都
是通过媒介获得的。
第三,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第四.媒介总是暗含商
业动机。第五,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第六,媒介暗含社
会和政治诉求。第七,媒介中的内容和形式总是紧密相连的。第八,
每一种媒介都有
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
< br>(centerformedialiteracy)
提出了关于
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理念和五个重要问题。这五个核心理念是:
所有的媒介
信息都是被构建的;
媒介信息是使用一种具有自己规则的
创新性
语言构建的;
不同的人对问—信息的体验是不同的;
媒介融入<
/p>
了价值和观点;
建构的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得利益或权力。
五个重要问
题是:是谁创造了达条信息
?
该信息运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
力
?<
/p>
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条信息陈述了
或
是省掉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观点?为什么要传递这条信
息
?
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思
.
弓斯持曼
(lenmasterman)
提出
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这些原则是.
1
.
媒介素养教育
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并有重要意义的努力尝试。
2
.媒介素养教育
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再现”
< br>(representation)
。
3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
种终身教育。
4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
(
对于媒体信息
)
的独立自主的批评、
判断能力,
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
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
5
.媒介素养教育重在调查研究,它不应将
某种特定
的文化价值强加了人。
6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与时惧进,善
p>
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
7
.媒介素养教育
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
工具(
analyticaltool
s
)
,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某些段落和章
节。
8
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内容是达到目的的一种
子段。
9
.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