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温柔似野鬼°
758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2: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梧州骑楼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一份完整的教学设 计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


点难点、设计理念 、教具学具、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如果在教学过程之中再加上设计意图的


话,就更完美 了。



我们在上课之后,有时还需要在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教学 反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


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 标的基本依据。




2011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 习中所需


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 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具有基础性、< /p>


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


程能使学生掌握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

< p>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

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

< br>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


的结果,


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 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


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


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br>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 /p>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


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p>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


性 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实< /p>


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


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 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


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


数学活动经验。



4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


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 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


视学习的过程;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 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与态度,帮 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


.信 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


学课程 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 /p>


整合,


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 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


的学习资源 ,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 效地改进教与学的


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p>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


充分 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心理特 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


数学的 实质;


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重视学生已有 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从


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 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的整体性,


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

< br>根据学生发展的


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


年级)、第二学段(


4~6


年级)、第三学段(


7~9


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 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 述。




2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


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 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


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 /p>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 高


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 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字母表 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


图 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


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 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


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 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


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 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 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


与实践”的教学活 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


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 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


别注重发展学生的


应用 意识



创新意识



数感


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


数 量关系、


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


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 /p>


符号意识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


以进行运算和推 理,


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 的使用是数学


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 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描述图 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


等。




3


几何直观

< p>
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 得简


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 解数学,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


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 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


收集数据,


通过分


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 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


需要根据


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p>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 /p>


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


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 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


的发展应 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 人们学


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 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


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 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


定义、公理、定理等) 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


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


证明结论。< /p>



模型思想


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 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


程包括:从现 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


示数学问 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


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p>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


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


有两个方面 的含义,


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


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 界中


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


的问 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p>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


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 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

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独立思考、


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

< p>
并加以验证,


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 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


贯穿数学教育的


始终。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4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 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


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 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 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


识和 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

< p>
利用数据分析问题、


获取信息的过程,


掌握统计与


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


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 问题的数学活动经


验。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


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


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


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 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 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 p>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5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 p>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br>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 p>
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


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


是学生


受到良 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


题 解决、


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技能的学习 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


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

< p>
1~3


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


解 常见的量;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


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 简单几何体和常见


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 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


画图的技能。



3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

< p>
.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


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


观念。



2


.能对调查 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 p>
4


.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6


2


.了 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 /p>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 /p>


3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 联系。



4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 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


4~6


年级)



知识技能



1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


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

< br>简单的方程。



2


.探索一些图 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


验简单图形的运 动过程,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


了解确定物 体位置的一些


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 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


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 p>
4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


.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 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


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 p>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


.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



3


.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 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7


4


.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


.在运用 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


1~3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

< br>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


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知道 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


理解 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 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


能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


位数。



3.


能计算 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除法。



4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 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 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


10


)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 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8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


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 简单物体。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测量



1.

< br>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


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 长度单位。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 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


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 br>2



分米


2



2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


探索 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9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 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三、统计与概率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 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


准的关系。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 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


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 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四、综合与实践



1

< br>.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

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


4~6


年级)

< br>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 br>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



4.


知道


2



3


< br>5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


1~10 0


的自然数中,能找



10

< p>
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10


以内两个自然 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 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 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


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10


7.


结合具体情境,


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


,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进行小数、


分数和百分


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


.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



3


.探索并了解运 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


律),会应用 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


.在具 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


.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 运算(以两步为


主,不超过三步)。



6


.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 p>
7.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


单价×数量、路程


=


速度×时间,并能 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8

< p>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10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 索简单的规律。



(三)式与方程



1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


.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p>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 关系(如


3


x


+2


5



2


x


-


x



3< /p>


),了解方程的作用。



4


.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

< p>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 p>


3


.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 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


一个量的值。



4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p>




11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


.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 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


.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



6



认识 三角形,


通过观察、


操作,


了解三角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7


.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


.能辨 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9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 /p>


展开图。



(二)测量



1


.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


30°,45°,6 0°,


90°角。



2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知道面积单位:千米


2


、公顷。



4


.通过 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


积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


.会用 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6


.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


、分米


3


、厘米


3


、 升、毫升),


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 br>米



1


厘米

以及


1


升、


1

毫升的实际意义。



7


.结合具体 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


算方法,并能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


.体验某些 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图形的运动



3


3



12


1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


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p>



2


.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 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


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 简单图形旋转


90°。



3

< p>
.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


.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 简单


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


.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p>



3


.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 p>
4


.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 对与方格纸上


点的对应。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


.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 调查、试验、测量)收集


数据。



3< /p>


.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


效地表示数据。



4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 p>
5


.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 简单的统计图


表。



6


.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



结合具体情境,


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


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


.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 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


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 行交流。



四、综合与实践




13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


.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 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

< p>
学活动经验。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 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


接经验,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

< br>思考、


探索、


交流等,


获得数学 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 本活动经验,


促使学生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


,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 自己的教学行为


,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

< br>主学习的关系,


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扬教学民主,


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

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


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 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


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 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

< p>
而且


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 ,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 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 得到发展。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


境和条件。




3

)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14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 基础性目标,


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目标的载体。




1

< br>)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2


)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 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


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 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


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 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4.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 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


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是数学知识 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


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 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 br>


5.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 程目标,


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


努力把情 感态度目标有机地


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6.



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 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 br>它有别于学习


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


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 的直接讲授。


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


学生全程参


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7.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 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


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 p>
钻研


和再创造。


理解和钻研教材,


应以本标准为依据,


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


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

< p>
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2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


每个学生在原有基 础上的发展。




3

< br>)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 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 思考的条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1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