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1
数学与数学课程
一、新技术革命与数学
数学是研究空
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数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
/p>
的作用。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
在
20
世纪六十年代实现工业化之后,就从工业社会逐步进入信
息社会,并且,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核
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使数学的应用范围
有了很大的扩展。在自然科学的三大前沿——
天体演化、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的研究中,
都用到了大量的、高深的现代数学。数学也越来越多
地用于环境科学、人口问题和自然资
源的研究,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数学还用于医学、
经济学、社会学和艺术领域。
当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与生
产、生活中。数学思维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不需要一定数学训练的人类活
动领域。未受数
学的影响而大为改观的科学技术部门已经寥寥无几。并且出现了各门科学为了自
身的完善
而逐步“数学化”的趋势。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改变了数学的面貌。
今日的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p>
它还是一种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从人造卫星到核电站,从天气预报到家用电器
,
各种高新科技中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化和高效率等特征,无不是运用数学方法并通
过计算机
来实现的。数学在运筹优化、人工智能、图象识别、机器证明,以及生物数学、
数学考古学、数
学心理学、
数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应用,
使人们惊叹数学应用的
“不可预测性”
。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
结合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数学还是一种意识或思维方式,人们经常需要用数学的观点
去处理问题。数学也是一种交流
手段,人们可以用它简明而准确地传递信息。数学在形成
人的世界观、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
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
是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未来的世界是科学化的世界。未来的科学是数学化的科学。
二、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
数学应用范
围的扩大,推动了数学本身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现代数学的面貌。
< br>数学科学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三个部门。基础数学又称纯数学,是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数学的核心,主要
由分析、代数与几何三大分支组成。研究形式推理的数理逻辑以及研究随机现
象的概率论
也属于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研究现实中具体的数学问题。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促使计算
数学
迅速发展。
使过去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成为可解。
今天,
“计算”
已和
“理论”
、
“实验”
并列,
成为第三种基本的
科学方法。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使
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
本思想,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
世界。数学教育兼有“文化素质教育”和“数学
技艺教育”的双重功能。它所陶冶的人,
既能体现数学精神,又能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数
学训练使人思维清晰、推理严密,
并善于独立思考。在人的品格形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义务教
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而解释与应用的
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
步和发
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
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数学课程的改革
早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各国就开始研究“面向
21<
/p>
世纪的数学教育。
”
美国提出:
·改变“为多数人的数学
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的状况。向所有的学生提供重要的、
共同的、核心数学。<
/p>
·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
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
模式。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思想,使用数学工具。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测量、制作模型和计算进行探索。
·从热衷于无数的常规练习转变为发展数学能力。
·从原始的纸笔计算转变为用计算机(器)计算。
·选材应和现代化的标准一致。每一部分都应由其本身的价值来证明其必要性。
英国:
·
数学像一个
“智力放大器”
,
使那
些拥有它的人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机
①
①
按照我
国课程论专家陈侠的说法,
“课,指课业。程,指进程的意思。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
”因此,我们可
以把“数学课程”理解为作为一个体系出现的数
学教育内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会。
·
如果
不能预测明天需要什么,
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用数学思想武装下一代,
以面对新的挑战。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
今后生活、就业和进一步学习、训练的需要。教材应
编成不同的系列,以适应学生不同的
需要。使智力水平和兴趣不同的各种学生都能从所学的数学
中获益。
·发展学生对数学的欣赏和喜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提供了交
流的有力
手段。
·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教学组织形式从偏重班级教学转为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
习需要。
日本强调: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
担,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贯彻“轻松愉快地学习”的方
针。
< br>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直观能力和数理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的程度、分量和结构。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的
理解和使用。
·适当介绍电子计算机。
·开设选修
课目。每十年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一次调整,使之不断完善。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认为: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
·应该按不同的需要设计水平不同的课程,并与相应的考试衔接。
·课程的知识面应广而浅,改严谨的形式演绎风格为启发性的综合介绍风格。
·注意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通过将数学用于实践,
锻炼想
象力、创造性和革新精神。
在
此期间,我国学者也展开了“
21
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的专
题研究,为当前的课程、教
材改革做准备。
复习思考题
1.1
1
.怎样表述数学科学在人类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 br>
2
.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现在
哪些方面?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对于数学和数学的应用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什么影响?
3
.为什么说“数学素质”是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4
.数学科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哪几个部门?
5
.基本的科学方法有哪几种?
p>
6
.怎样理解“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p>
7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具有哪些
特征?为什么?
8
.
美国、
英国和日本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中,
有哪
些和我国以往的数学课程存在显著
差异?这样的改革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可行性如何
?
1.2
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以下简单介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
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
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
的信心;
<
/p>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标准》
还进一步阐述了“知识和技能”
、
“数学思考”
、
“解
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方面的总体目标。
(如下表)并且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
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
为前提
。
●
经历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
/p>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识
●
p>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p>
与
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技
能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
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
世界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
数
学
思
考
●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
经历观察、
实验、
猜想、
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
初步学会从数
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解
决
问
题
发展应用意识。
●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
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情
●
感
与
●
态
度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
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
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
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学段目标
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
都是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方面阐述的。
1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关注所谓“过程性目标”
,强调“经历某种活动过程”
,作为学
生理解某项知识、掌握
某种技能的基础。
2
、在“数学思考”目标中,要求:
·能用生活经验解释数学信息,会用数和图表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觉;
< br>·发展合情推理和提出猜想的能力,能用实例检验猜想,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
绎推理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
·能从生活和具体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评价不同方法
之间的差异。
·能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
决问题的过程,解释所得的结果。能从解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中获得经验。
4
、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觉、体验数和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了解数学对促进社
p>
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经
历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
创
造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能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讨论。能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
内容标准按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p>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
领域分别
阐述。内容结构表如下:
学段
数与
代数
空间
与
图形
统计与
概率
实践与
综合应用
●
●
●
●
●
●
●
●
第一学段(
1
—
3
年级)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探索规律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第二学段(
4
—
6
年级)
第三学段(
7
—
9
年级)
●
●
●
●
●
●
●
●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探索规律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
数与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
●
●
●
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证明
●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
不确定现象
●
实践活动
●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
统计
●
可能性
●
综合应用
●
概率
●
课题学习
1
、数与代数
主要内容包括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
它们都是研究数
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第一学段,学习万以内的数、
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
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
单的数量关系。通过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提倡算
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第二学段,进一步学习整
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
数和方程;开始用计算
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进
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
量关系、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
对
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第三学段,学习实数、整式和
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
书为本
数、
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
系和规律,
初步掌握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工具,
发展符号
感,
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
理解基本的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
正确性与合理性的
过程,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避免繁琐的运算。
2
、空间与图形
主要内容有: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
变换。这
些知识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
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一学段,联系日常生活认识简单的几何
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
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进行观察、
操作和简易测量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直观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
第二学段,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
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
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
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及变换。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
计图案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学段,联系现实生活,通
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
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
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
质,体验变换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三角形、四边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但
不追求证明的数量与技巧。
3
、统计与概率
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第一学段,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据的统计过程,学习一些
简单的收
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
事件发生的不确
定性和可能性。
第二
学段,联系现实生活,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作出
简
单的判断和预测;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第三学
段,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统计问题,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和用样本估计总体
的思
想,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重要作用;并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
概率。对有关术语不要求严格表述。注意避免过多的数字运算。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
、实践与综合应用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
的、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一学段,
通过实践活动;
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
第二学段,通过数
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能从不同的角度探
索解决问
题的多种方法。
第三学段,通过探索一些结合生活经验的、具
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
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
*
*
20XX
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颁布后,
20XX
年
9
p>
月开始在全国第一批
38
个国
家级实验区实施。
20XX
年
9
月,在全国(除少数县、市、区)全面实施。
为了协助教育部搞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
20XX
年
10
月
17
日至
19
日,由义务教
育数
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主持,
在沈阳召开了一次课程标准修订研讨会。
本章附录的阅读材料
1
(见
本书
p>
P
)就是这次会上专家们对标准提出的部分意见。
20XX
年
2
月
23
日,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讨论“义务教育阶
段数
学课程标准的回顾。
”阅读材料
2
(见本书
P
)是这次会上我国与会的院士、教授、专家们对
标准提出的部分意见。其中,哪些意见将会在课程标准的修订本中有所反映还不清楚。因此,附
录于本章末,供读者学习课程标准时参考。
复习思考题
1.2
1
.
20XX
年制定的《课程标准(实验稿)
》提出的目标,和
2000
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
p>
纲(试用修订版)
》比较,主要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数学和
义务教育的哪些特点?
2
.
《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所作的规定是如何反映课程目标的?
3
.
学术界对
《课程标
准》
的讨论主要聚焦在哪些问题上?对于这些问题,
正方和反方
分别提
出了哪些论点和论据?其中哪些论点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弄清
楚的?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3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演变
一、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1
、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建立
新式学校制度。
1898
年戊戌变法后,光绪皇帝下令将书院改
为学堂,
并在学堂内设算学课程。
19
03
年
(光绪
29
年)
清政府颁布了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学
制五年)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
(学制四年)
。前者规定五年都开设“算术”课程,每周
6
< br>课
时。其“要义”是:
·使知日用之计算与自谋生计必需之知识;
·兼使精细其心思;
·当先以十以内
之数示以加减乘除之方,使之纯熟无误,然后渐加其数至万位而止,兼及小
数。
·并宜授以珠算,以便将来寻常实业之用。
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并且在全国实施的学制章程。
高等小学堂四年,
“算术”每周开
< br>3
课时,课程的内容包括:
·整数、小数、分数与加减乘除;
·度量衡、货币及时刻之计算;
·比例、百分数、求积与日用薄记;
·珠算的加减乘除。
在基础知识的教
学上强调“日用”和“自谋生计”所需;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上,突出了当时
较为实用的珠
算;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局限于求积;并且开始提出了在数学教育中培养思维能力的
要求:
“精细其心思”
。
< br>2
、
1912
年,教育部颁布的
《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参
照日本,将“学堂”改称
“学校”
。提出:
·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增长生活必需之知识;
·兼使思虑精确;
·算术宜用笔算及珠算。在初等小学校,尤其令熟习心算;
<
/p>
·教授算术,务令解释精审,运算纯熟,又宜说明运算之方法理由;
·算术问题宜择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参酌地方情形切于日用者用之。
这个课程目标与
1903
年
的规定基本相同。
在计算能力培养上,
明确地提出了笔算、
p>
珠算与心
算(即口算)
。并且要求加强算理
教学(
“说明运算方法之理由”
)
;在
教学方法上,要求精讲(
“解
释精审”
)多练(
“运用纯熟”
)
。并且联系地
方实际和其它学科。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
、
1916
年公布的
< br>《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
,
规定的算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
容与
1912
年的
《小
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基本相同。
4
< br>、
1923
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采用了美国的学制(小学六年,其中初级小学四
年,高级小学二年)
p>
。由俞子夷起草的《小学算术课程纲要》规定一年级不正式学算术,仅仅在需
要时教一点算术知识。解决随机遇到的数量问题,培养数量的基本观念。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小
数、诸等数(即量的计量)
、百分数、简易利息、比例、求积等。教学要
求有所降低。
5
、
< br>1932
年颁布的《小学各科课程标准
算术》规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增进儿童生活中关于数的常识和经验;
·培养儿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计算能力;
·养成儿童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
所提的三项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性目标和智能性目标。由于当时多数适龄儿童不能上学或只
能上小学,所以目标中强调“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计算能力”和“自谋生计”所需的数学知识。
这个课程标准和
1923
年
的课程标准纲要相比,加深了程度,删去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应用题。
增加了几种平面图形
的认识和应用。四年级增加了票据、账折的认识和计算,作为学生以后就业
之用。六年级
增加了简易统计图表的认识、制作和计算。在教学内容中,还提出了“算术游戏的
练习”
,
和
“物价涨落的调查和计算”
的课外作业,
以增强数学课程的趣味性,
以及
和实际的联系。
6
、
1941
年公布的《小学算术科课程标准》
。
1932
年的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后,
各地反映学生负担繁重。
1936
年
2
月,
教育部组织专家根据
各地意见,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正。
1941
年
4
月,组成了修订小学课程标准委员会。于
12
月公布
了《小学算术科课程标准》
,这个标准
提出的课程目标是:
·增进儿童日常生活中关于数量的常识和观念;
·培养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计算能力;
·养成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
并把
原来的“作业类别”和“各学年作业要项”整合成“教材大纲及要目”的总表,原来的
十
五项“教学要点”被归为三类:
“关于教材的编选和组织”
(五
项)
、
“关于教学方法”
(十一项)<
/p>
,
以及“关于教学工具”
(三项)
。体现了对原课程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
、
1950
年颁发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
(草案)
》
。
这个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
·增进儿童关于新社会日常生活中数量的正确观念和常识;
·指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总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的国民公德。
p>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
能力
(计算能力、
p>
逻辑思维能力)
、
和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
和建国前比,
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变化不大;培养计算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则更为明确。特别是第一次
明确提出:在算术教学中要对儿童进行思想
品德教育。反映了教育观念从“学科教学”到“人的
教育”的转变。
关于教材编选,标准(草案)提出:
“内容要充分地和各
科教材配合、联系,并且和新社会工
农生活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相符合”
;
“要从儿童已有经验出发”
;
“应用题的编制、要具体而有
兴趣,……内容不可曲折太多”
;计算“须多用模式,以免造成儿童不用心算、专赖算草的不良习
惯。
”
关于教学方法提出:
“教
学每种新方法,
要使儿童彻底了解算理”
;
“要尽可能地利用实物计算,
或指导儿童实地去做”
;
p>
“养成儿童有科学的学习态度”
;
“笔算和
心算的材料,要从儿童生活中日
常接触的事物里去找,……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
p>
;
“使儿童注意算式的清楚,簿籍的整洁和耐
心地思考,以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
;
“注意儿童个别的差异
,给以不同的适当练习,……对于程
度特差的儿童,更须负起责任来细细地指导他们。<
/p>
”
2
、
1952
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
。
这个大纲规定的小学算术教学的目标是:
·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
< br>
·
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使他们理解数量和数量间的相依关系,
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
培养儿童计算的熟练技巧,
自觉的劳
动态度和纪律性,
工作的明确性和准确性等优良品质;
·学习解答应用题,使儿童获得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初步技能,促进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发
p>
展,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儿
童善于钻研、创造、克服困难、有始有终等意志和性格。
19
52
年的大纲(草案)是建国后第一个统一施行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基本上是
参
照当时苏联的初等学校算术教学大纲制订的。
当时我国的学制
是小学五年,
初中还要学一年算术。
和
1950
年的课程目标比,
都包括知
识、
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
但更加明确和全面。
在
知识性目标中,提出了算术知识与直观几何知识,强调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明确了掌握知识和获
得技能的双重任务。在智能性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和发展儿
童的逻辑思维的要求。在思想品
德教育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
、意志、性格和其它非智力因素教育的
任务,这说明人们不仅认识了数学的认识价值、应
用价值和智力价值,而且认识了数学的教育价
值。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这
个大纲(草案)还提出:
“教师可适当地利用历史、地理、自然的材料编成应用题供儿童
练
习。
但……不应为联系各科而破坏了算术本身的系统性。
p>
”
为了联系实际、
联系其它学科,
还要不
要坚持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的争论,似至今还存在不同的见
解。
3
、
1
956
年公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
。
这个大纲提出,小学算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
·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正确地和迅速地进行整数运算,能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
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
计算问题;
·通过解答应用题,发展
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发展他们的机智,培养他们确定数量间的相依
关系和作出正确判断的
能力,以及应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习惯。
·使儿童获得几何方
面的一步初步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使儿童获得简单的统计图表和简单薄记的一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参加劳动生
产做准备。
·通过儿童智慧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
养,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
·使数和量成为儿童认识周围现实的工具。
< br>这个大纲(修订草案)是在
1952
年大纲(草案)的基
础上,由于五年一贯制改为四、二制修
订而成。其中,将“直观几何知识”改称为“几何
初步知识”
,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学生空间
观念”的要求。
1958
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小
学算术课临时措施问题的通知》
,决定改变因学习苏联而造
成的
小学算术课分量轻、程度低、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将原来在初中一年级教学的算术内容移
放到六年制小学。
4
、
1963
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
。
这个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四则计算的能力和正确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空间观念,以适应他们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
的
需要;
并且,在“教学要求”中还提出:
·
掌握计量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比较简单的复名数的四则计算;
·掌握几何形体的初步知识,能够进行常遇到的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掌握记账的初步知识,能够记简单的账;
·掌握统计图表的初步知识,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掌握珠算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
和
1956
年的大纲(修订草案)相比,这个大纲(
草案)明确提出了“掌握珠算的基础知识”
和培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但它忽视了数学学科的教育性,没有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
这个大纲(草案)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的。既改变了建
国初期由于生搬当时苏联的大纲,
将四年的教学内容拉长到六年导致的程
度下降;
又改变了
1958
年“教育大
革命”中,受“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把程度提得太高的问题。比较切合我国当时的
实际
。
5
、在
1
966
—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时
期,原订的数学课程目标被否定;造反派以“农用数
学”取代系统知识的学习;用解决工
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代替数学能力的培养;关于德育
目标,
也只是强调政治思想教育,
忽视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其后果是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严重削弱;数学能力大大降低。数学教学质量严重
滑坡。
6
、
1978
年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br>》
这个大纲规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的知识;
<
/p>
·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
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
生产中
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br>这个大纲(试行草案)大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删去了过繁的四则计算、繁难的应用题和繁
杂的复名数化聚,增加了不少代数、几何初步知识,直观地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并将原“小学
算术”改名为“小学数学”
。由于处理方法恰当,既提高了程度,又切实
可行。避免了走国外“新
数学运动”的弯路。大纲(试行草案)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知识、
能力和思想教育三方面的教学目
标;在知识性目标中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
在智能性目标中,明确地将“逻辑推理
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
;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改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
思想教育目标中,
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
“教育学生为革命学好数学”
)
,
p>
进行良好学
习习惯的教育(
“使学生养成严
格认真的学习习惯”
)
,以及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
初步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
并
且首次提出了初步了解现代数思想的要求。
因此,
这个目标充分
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7
、
1986
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
这个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
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br>这是建国后第一份正式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是在
197
8
年大纲
(试行草案)
的基础上修订而
成的,这个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突出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它在提
高全民
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智能、思想教育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与
1978
年的大纲(试行草案)基
本相同。但说法更为
确切。如将“空间形式”改为“几何图形”
,删去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某
些最简单的思想”
,更加符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此外,还将
“思想政治教育
”
改为
“思想品德教育
”
,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
想
教育;
·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
养成书写整洁,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
神。
这个大纲十分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强调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
惯的养成。
这个大纲还提出
了“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成绩评定”的任务,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主动
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注意因材施教。成绩评定时,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
能,又要考查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灵
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8
、
1988
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
》
。
1992
年颁布了这个
大纲的
“试用版”
,
p>
1994
年印发了试用版的调整意见。
20
00
年又颁布了这个大纲的
“试用修订版”
。
在确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重大目标之后而制定的
、经过各地的教师和教研员的十多年
试用、
“磨合”
和研讨而多次修订,
不断完善的这几种版本的教学大纲中,
提出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是:
·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
/p>
·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
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
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1988
年的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法》
,在
1986
年大纲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它的主要特
< br>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点是:明确了小学数
学在提高全民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大数
目的笔算和四
则混合运算,
删去了繁分数、
扇形面积计算,
< br>以及较为繁难的求积题和应用题)
;
内
< br>容的编排体现灵活性
(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不分学期,
而且
允许在年级间做适
应的调整,
以适应
“一
纲多本”的需要)
;并且提出了切
实可行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重
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重视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进教
学评估的方法)
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中,将“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
,表明不但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
思维等。四则运算的要求有所降
低,
(不再笼统地要求“正确、迅速”
,而是有区别地、分层次
地
提出要求)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际的需要。
9
、
20XX
年颁布了《全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
。
在这个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在
1.2<
/p>
节已经阐述。这个标准颁布后,原定分
步到位,滚动发展到
20XX
年全面实施。事实上到
20XX
p>
年
9
月,除个别县、区外,已在全国的
p>
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全面实施。
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
根
据以上所说的各个时期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看到:目标的整体结构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
分都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
1
、关于知识教学
< br>使知自谋生计必需之知识→增长生活必需之知识→增进儿童生活中关于数的常识和经验→保
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以及计量的
基础知识,掌握几何形体、记账和统计图表的初步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p>
(几何图形)
的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数与代数、
< br>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关于计算能力培养
使知日用之计算→培养儿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计算能力,养成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指
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培养儿童计算的熟练技巧→培养学生正确地、迅速地 p>
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使学生具有进
行
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掌握数与代数的基本技能。
3
、关于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精细其心思→使思虑精确→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综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
和
习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
空间观念
→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合情推理与演绎
推理能力,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