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种子课
-
小学数学课,通常一个课时为
40
分钟,不论
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这可
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所处的认
识链中的位置不同,
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
所占用的时间自然也
应有差别。
今天围绕这一问题作个讨
论。
一、两个教学片段:没有生长的重复。
片段一: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
因教材不同,安排的年级会有一些不同,但基本都在一、二
年级。其导入环节老师一般是
这样设计的:
师:
(放动画片)小松
鼠的外婆过生日,小松鼠要送一根拐杖做礼物。到熊
大伯的店铺,说要打三掌长。一星期
后,小松鼠来取拐杖,发现外婆不能用。小
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 br>
生:因为小松鼠的一掌和熊大伯的一掌是不一样长的。
师:
真聪明,
这样是不是很不方便啊?
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一个统一长度单位,
有了这个单位,小松鼠就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
了。(板书:厘米的认识)
„„
片段二:面积的认识
师: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比较大呢?
生:剪下来再比,不断剪,不断比,直到比出来为止。
师:这样比,是否太麻烦。
生:是太麻烦。
师:有什么比较简单
的方法?拿出老师准备的学具包,看看你有什么办法
生:用小纸片来比较。
师:用纸片来
比较,这真是个好办法。现在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看,
不准说。
< br>
师:现在请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看。
师:都睁开眼睛吧,女同学刚才看到的是几个纸片?
生:
9
个。
师:男同学看的是几个纸片?
生:
16
个。
师:那么哪个大呢?
生:男生看到的大。
师:是吗?(拿出两张图片)
生:(惊奇)女生看到的大,
9
片的大!
师:有什么体会吗?
生:纸片大小不同,没法比较。
师:怎么办呢?
生:一定要纸片大小一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思考:我们在重复什么?
在学习计量
单位前,
通常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
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
必要性。
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
老师都要不断重复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
性,而且就学生成长而言,可能还不止两次。因
为,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
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
位、温度单位、角的单
位、面积单位,等等,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是不是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都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重复这个过程呢
?
二、“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
形成方法和
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一个学生
学
习数学,
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
培养的,
具体地说,
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
它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
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
们发展出“定量刻画”的能力。
在不同课之间,知识是可以迁
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的表象以后,再学习
分米的表象就比较容易了,
掌握了用厘米进行度量后,
再学习用分米来度量就更
简
单了。
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
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是我们
小学数学教师
所要培养的能力。
但是
,
有的能力,
不是一个课时就能培养的,
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
机的系统发展起来的,
比如定量
刻画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一节课能培养的,
具
有生长和成熟的过程。
这种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
< br>在学生的体验中逐
渐臻于成熟,从而达成培养目标。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
8
类,其中,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
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
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
特质。而在这个系列中,第一节课“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
要的,是我这里所
谈的“种子课”。
1
.长度单位: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生长。
< br>长度单位的认识,教材通常会安排
3
个课时:即厘米的认
识、分米的认识、
米和毫米的认识,现将
3
个课时的教学要点做个简要梳理(见表
1
和表
2
)
,
便
于我们讨论。
表
1
长度单位
3
个课时的知识点分析
数
学
知
识
点
厘米的认识
①
知道厘米是
个长度单位,用
cm
表示
②
建立分米的表象
②
建立厘米的
表象
③
用厘米作判
断
④
用厘米作度量
⑤
知道
1m=10dm=1000mm
③
用分米作判断
④
度量
⑤
知道
1dm= 10cm
②
建立米和毫米的表
象
③
用米和毫米作判断
④
度量
分米的认识
①
知道分米是个长
度单位,用
dm
表示<
/p>
米和毫米的认识
①
知道米和毫米是长
度单位,
用
m
和
mm
表
示
数
学
计量单位是一种标
准比较物。
标准比较物具有适宜
性。
标准比较物具有多样性。
问题:往更大方向思考或
往更小方向思考,分别有
问题:
为什么要有单
< br>问题:既然有了厘米,
思
考
位?
为什么要学分米呢?
什么单位呢?
表
2
长度单位
3
个课时学习样式的分析
数学
知识
数学
思考
所有计量单位本身都是一种规定。数学规定的教学是不需要
启发和研究的,
比如,为什么叫厘米?为什么
1
厘米是这么长?这些探讨都没有意义。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
< br>老师要区别开什么材料值得启发、
什么材料只需要识记,
这十分重
要。而计量单位的“双基”学习,都以识记(或体验)为主。从
3
个课时的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来看,大致雷同。因
此,前一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后一课时的掌
握,因为知识间可以迁移。但就数学思考而言,
3
个课时的主旨是不同的,前一
课时
是后一课时的基础,
后一课时是前一课时的补充与延续,
3
个课时如同
3
块
积木完整地拼凑出计量能力的雏形。
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们基本上能够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
但没有数学思考的
教学。
如果没有数学思考的
教学,
数学学习就比较单薄。
这里也可以回答一个很
常见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的数学学习越学越没有问题?原因就是老师们没有
将数
课时学习方式
整体学习
课时学习方式
整体学习
经验改造
厘米的认识
识记
分米的认识
识记
迁移性学习
操作体验
生长性学习
猜想验证
米和毫米的认识
识记
学思考这一内容做好。
一个人在识记中是不会有问题的,
无非是记对记错的问题,
而在生长中是一定会有问题的,
因为生长是由内而外的,
哪个地方不透气,
必然
会有疑惑,人就会产生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对数学失去兴趣,
也可以从这
里找到原因。
如果教师只在数学
知识层面上这
< br>3
节课,这
3
节课就雷同。
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
这
3
节课就可以在雷同中透出不同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须知每节课给孩子
一点新鲜,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十分人道的。
2
.
厘米的认识:理解标准“比较物”。
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那么,一、二年级的学生能理解标准“比
较物”吗?
实践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份材料:
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来到前面,然后请大家填空:
xx
比
xx
长(
)
学生会说: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
5
米、
10
厘米,等等。
从学生的成长经验来看
,
“长短”
的概念形成是基于
“比较”
这一认识方式,
学生在生活中对长短比较的描述是先从一点、<
/p>
一些开始的,
慢慢地发展到用半个
头、一
个拳头等东西来描述。事实上,当学生会用半个头来描述时,“比较物”
这一概念理解就
开始萌芽了,
虽然学生不会描述概念层面的
“比较物”
。
对于一、
二年级的学生而言,
说出
5
米、
10
厘米等是基于生活中的零星学习或道听途说,
运用起来没有像“半个头”
这样娴熟。
分析到这里,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片段一:什么是“比较物”
材料:<
/p>
xx
比
xx
长(
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