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
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
形
成方法
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
/p>
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
< br>使得
数学在研究领
域、
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
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
/p>
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
/p>
简捷
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
理、描
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br>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
习数学
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p>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
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
.义务
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
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
现: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
数学是人们生活、
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
能够帮助人们
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
以有效地描述自然
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
/p>
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
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
的内容、
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生
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
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
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
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
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
< br>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
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
< br>.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之上。
p>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p>
与合作者。
5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
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评价方法多样
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
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
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
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
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
.现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
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
p>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
计
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
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
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
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
< br>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
探索性的数学
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 br>(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通盘考虑了九
年的课程内
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
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1
~
3
年级)、第二学段(
4
~
6
年级)、第三学段(
7
~
9
年级)。
(二)关于目标
< br>根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br>》
,
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
《标
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
用”等
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而且使用了
< br>“经历
(感受)
、
体验
(体会)
、
探索”
等刻
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从而更好地体现了
(标
p>
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
了解
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
情境中
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知识
技能
目标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应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
用
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
(感
在
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受)
过程
性目
标
体验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
境中初步认识对象
(体
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会)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
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
探索
等
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
联系。
理解
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能描述
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
(三)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
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
学习,强调
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
主要表现在: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
数;能在具体
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用数来表达和
交流信息;
能为解
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 br>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
出解释。
符号感
主要表现
在: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并
用符号来表示;
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 br>会进行符号
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
主要表
现在: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
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
根据条
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
的
图形,
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
形
的运动和变化;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p>
能运用图
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
主要表现在: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
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
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
由此
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
主要表现在:
认识到现实生活
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
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
数学
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
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
/p>
推理能力
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
猜
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
< br>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中,能运用数
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
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
特别是教师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
教。同时,
《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
种编排方式。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p>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
识(包括数
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
的应用技能;
< br>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
察、
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
决日常生活中
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