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
修改稿
< br>)
解读
一、前
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
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明确数学课
程的性质和地位,
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提出数
学课程
目标
与
内容
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
选择
和教学活动的
p>
组织
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
》
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
学生应当
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
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
实施过程中,
应当遵照
《标
准》的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
的目标和内容,
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标
准》
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
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p>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p>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
具,
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
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
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
的地位,
要着眼于
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
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
展学生抽象思
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
学科学本身的特点、
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
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
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
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
< p>化。
3<
/p>
、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
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
、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
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
果;关注情感态度。
6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
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
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1
、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
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
1
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
质教育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对未
来学生从事
任何事业都有用。
(
p>
2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
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
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
3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
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
数学学科的特征,
也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
也应包括数学结
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
< br>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的呈
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
、关于数学的意义
(
1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限于“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智力价值看得过分重要。
(
2
< br>)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看待。
(
3
)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
活开始和结束。
(
4
)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
精深,要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要展示数学文
化的美学价值。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
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与引导者。
3
、关于数学学习
(
1
)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
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做数学体现
过程、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
p>
(
2<
/p>
)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思考;
要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
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
理、计算、
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
发式和因材施教,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措
施,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
、关于数学教学活动
p>
(
1
)
数学课程应
当让学生感到亲切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p>
。
(<
/p>
2
)数学教学活动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角色的新期待:优秀
的节目主持人)。
(
3
)
用教材:
结合“
境材”
(周围的环境资源)
和“人材”增删、
< br>重组、
包装“教材”,
考虑“人材”
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
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
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
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
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
、关于数学教学评价
p>
(
1
)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
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
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
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
2
)多元的评价目标和方法:观察法
、档案袋法、三方协商考评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
(
3
)数学教学评价的一个目的是改进
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
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
实施应根
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
计
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
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 br>把现代信息技术
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
< br>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
6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
1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
(
2
)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
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
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
一学段(
1-3
年级)、第二学段(
4
-6
年级)、第三
学段(
7-9
年级)。
(二)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
知识技能<
/p>
、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
感态度
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
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
、探索”等认知过程动
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
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
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
: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
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
: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
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
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
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
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历
(
感
受
)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
初
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p>
探索: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
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获得理
性认识。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
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
和联系。
(三)关于学习内容
p>
在各个教学段中,
《标准》
安排了四个方面
的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1.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 ,
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
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
数量大小比较、
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建立“数
感”有助
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原称符号感)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
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
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
< br>要形式。
运算是“
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
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
生
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
/p>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 br>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体会
数
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3
2.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
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
< br>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图形的平
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
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
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语言描述或通
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
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
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
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 br>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
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
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力一般
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
通过归纳和
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
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已
有的事实
(包括定义、
公理、
定理等)
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
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
正确性。
3.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
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
机事件及其发生的
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
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
活中有
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
机的和有规律的,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
的,
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
从中发现规律;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
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
适的方法。
在概率的学
习中,
所涉及的
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
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
每个
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统
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
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4.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
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
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
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
数学素养。这种类
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
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
贯彻“少而精”
的原则,
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将课
内外相结合
。
(四)关于实施建议
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写、课程资源
的开发
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
《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内
容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
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
/p>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 br>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
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
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试验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