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余年寄山水
932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2: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克敌先机)


2011


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 1


一、课程性质


.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 4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9


一、总目标


. 9


二、学段目标


. 10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16


第一学段(


1~3


年级)


. 16


一、数与代数


. 16


二、图形与几何


. 18


三、统计与概率


. 19


四、综合与实践


. 20


第二学段(


4~6


年级)


. 20


一、数与代数


. 20


二、图形与几何


. 23


三、统计与概率


. 25


四、综合与实践


. 26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43


一、教学建议


. 43


二、评价建议


. 54


三、教材编写建议


. 6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70






. 75


附录


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75


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 78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 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 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


和技术科学的基础,


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


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 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推动着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1


数学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

< br>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 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


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 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

< br>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


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


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 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 生,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


同的发展。



2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


包 括数学的结果,


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


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 的组织要重视


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要重视直


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 /p>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 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 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


生的创造性 思维;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


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


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


注重


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


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 程和结果,激励学生


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学


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 视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 、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



2


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


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


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


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


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 课程的设计,


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符合学生< /p>


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


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

< p>
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


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 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


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p>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1~3


年级)



第二学段(


4~6


年级)


、第 三学段(


7~9


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 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


题解决、情感态 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 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


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 、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


1




(三)课程内容


< p>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

< br>“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


概率”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有关的


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积累学生的


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 、


基本技能、


基本思


想、基本活动经验 。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


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

< p>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 良好的学



3


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经历图形的 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 获取信息的过程,掌


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p>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技能和方法等解决 简单问题的数


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 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


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


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p>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

< p>
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 p>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br>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 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


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 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


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 面、持续、和谐发展有


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 技能的学习,知识



4


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


1~3


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


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


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


了解一 些简单几何体


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


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 p>


数学思考



1


.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

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


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


.能对调 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 p>
4


.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 不同的解


决方法。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 /p>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 /p>


3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 联系。



4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 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


4~6


年级)



知识技能



1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


分数的意义 ,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


的数量关系,能 解简单的方程。




5


2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 本


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 /p>


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 处理技能;体验


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 p>
4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


.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 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


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 p>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


.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 考过程。



4


.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活动。



2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 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


好数学。


< /p>


3


.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 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


1~3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能认、


读、


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


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


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

< br>数(参见例


1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 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


2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


3






6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 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


4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


5





2.


能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


除两位数。< /p>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一位数乘三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 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除法。



4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


10


)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


6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p>
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参


见例


7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


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


8

< p>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参见例


9


,例


10

< br>)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 简单物体(参见例


11



< p>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


21





(二)测量




7


1.


结合生活实际,

< p>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


要性。



2.


在实践 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 ,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


12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见例< /p>


13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 p>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


、分米


2


、米


2


,能进行 简单的单


位换算。



6.

< p>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会估计给 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参见例


14





(三)图形的运动



1.

< p>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


15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


16





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 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


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参见例


17





三、统计与概率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


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


感受分类与分类


标准的关系(参见例


18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


了解调查、


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并能用


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 、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


19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 分析,


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参见例


20





四、综合与实践



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方法


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 p>
2.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参见例


21


,例


22


,例


23

< br>)



第二学段(


4~6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


认识万以上的数,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


会用万、


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8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


24


)< /p>




3.


会运 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


25





4.


知道


2



3



5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


1~100


的自然数中,


能找出

< p>
10


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能找出


10


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


1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能找出两 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


理解小数和分数 的意义


,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参见例< /p>


26




会进行 小


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 /p>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


.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




3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


法的分配律)


,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 逆关系。



5


.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 、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


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


.能解决小 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


单价×数量、 路程


=


速度×时间,并能


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8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 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


27


,例


28





10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 简单的规律(参见例


29





(三)式与方程



1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


.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p>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 关系(如


3x+2



5



2x-x



3



,了解方程的作用。



4


.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

< p>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 p>


3


.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 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


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


3 0






9


4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 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 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


31


,例


3 2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


.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 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


.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



6


.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 ,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



180


°。



7


.认识等 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


.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


33




< p>
9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 方体和圆


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



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能 画指定度数的角,


会用三角尺画


30


° ,


45


°,


60


°,


90


°角。


< br>2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


.知道面积单位:千米


2


、公顷。



4


.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


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


.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


34




6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


、分 米


3


、厘米


3


、升、


毫升)



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


感受


1



3



1


厘米


3< /p>


以及


1


升、


1< /p>


毫升的实际意义。



7

< br>.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


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

< br>.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


35





(三)图形的运动



1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 br>2


.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 或


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


90


°(参见例


36




3


.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 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10 < /p>


4


.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 们在方格纸上设计


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


.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p>



3


.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


37





4


.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 道数对与方格


纸上点的对应(参见例


3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 /p>



2


.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


收集数据。



3


.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直观、


有效地表示数据(参见例


39





4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能计算平均数,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参见例


39





5

< br>.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


计图表(参见例


40





6


.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 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


39




41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

< p>
结果(参见例


42



。< /p>



2


.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 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


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 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


42





四、综合与实践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


.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 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


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


进一步理解所 用的知识和方法,


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获得


数学活动经验。



(参见例


43


,例


44


,例

45


,例


46


< br>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1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 也能够有机


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


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


本活动经验,


促使学生主动地、


富有 个性地学习


,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p>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


处理好教师讲授


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


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 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 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


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条件的地区,< /p>


要尽可能合理、


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

< br>提高教学效益。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 学的知识技


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 合,整


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 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努力挖掘 教学


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


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


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


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


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


零指数幂的“规定”


、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 理性,并在


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


8 1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 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


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 p>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

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


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


问题 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


82


< br>。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



12


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


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


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


动、生 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 “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


性的讲授,引导 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


范,使学生理解知识 、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


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


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教学活动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 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 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


)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


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


作用的标志,


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得到 全面的发展


(参见例


32


< p>


52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富有启


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


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 思考,使学生成为学


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


态度”目标的载体。




1


)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 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


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


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

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


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


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


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 p>
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


)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

< br>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



13


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 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


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 /p>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

< p>
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分层次地落实。



4.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 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


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是数学知识 和方法在更高


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 与教学活


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 br>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


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


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


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


何认识对象的性质,


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


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 ,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


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 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


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 程的结果。数学活


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 动过程中逐步


积累的。



教学中注重结 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 的


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 /p>


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


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

< p>
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


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

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


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


积累 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5.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


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

< br>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14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

< br>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


格感染和 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


在教学实践中 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6.


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的学习活动。它有别


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


更有别于课堂 上教师的直接讲授。


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


领、学生全程参与、实 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p>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贯


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


“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p>


“综合与


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 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


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 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


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p>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

< p>
问题的选择,


问题的展开过


程,学生参与的方式, 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 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


些问题既可来自教 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


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 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 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


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 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


程,


不要急于求成,


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


“综合与实践”


的过程,


积累活动经验、


展现思考过程、交 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 、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


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 p>


7.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