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玛丽莲梦兔
860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3: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洗发香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导读:


本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


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课前谈话:





1


、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


、老师 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


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


、老师 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


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


知道大象的重量,


结果去称石 头的重量,


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


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 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


所以曹冲通过


称同样重量的石头, 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


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


积”相关知识是课堂 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


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p>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


、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


、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


、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 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


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


都用的是哪 些方法?


(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


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 四边形为例说明)





2


、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


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


8


开铅画纸一 张、蓝色


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


)组


1


:我们把圆平均分成


4


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


的面积乘以

< p>
4


,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1


:扇形 面积不会算。




< br>生


2


: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 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


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


也能推 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而且比较


容易理解。

< br>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


设计














这节课 之前,


曾做过前测,


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


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


(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



发现和三角形类似 。


因此,


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

看来,


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


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 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


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


)组


2


:我们把圆平均分成


4


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


类似于平行 四边形的图形。





师:


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


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没有提到,


那么为什


么不在这里点出。





4


、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 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


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 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


、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 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


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


、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


)组


1


: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 /p>


16


份,每份就更像














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


16


份?






1


: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 p>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


16


等分、


32


等分,并不断问:分— —像三角形吗?


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 /p>


128


份、


256


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


32


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 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


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 /p>


*



/2


)那么 这个圆的面积能求


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 么


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


32


等分的 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


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 弧度还是


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

< p>
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


份数无 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


)组< /p>


2


: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

< p>













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


16

< p>
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


*

< p>
行四边


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


32

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


64


份、


128


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 ,


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 下


去,


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


只不过,


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


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 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


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 径的对应也不会


太难嘛。





4


、回顾小结。





(三)合





1


、我们 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


在操作上,


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


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

< p>
(纸上印有圆一个、


转化后图形各一个)



生尝试推导公式。





2


、反馈:






1


: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






师在其讲完后 问:



1


)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2


)宽呢?(


3















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 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


板书过程,


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


法:


S







2



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


提出公式:


(C÷ 32×r÷2)


×32。





师:除以


32


是什么意思?






2


:如果等分成


32


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


32


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


32






师:为什么除以

< br>2







2


:求的 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


32


又是怎么回事?






2


:整个圆有


32


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4


:C=2∏r,乘


2


2


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


64


份呢?


128


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


、看来 ,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


、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 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














片半径是


10


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



如果知 道圆的直径或周长,


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


留到下节 课去讨论。




评:


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


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 呢?


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


、正如 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之所以震撼,

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


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 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


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 思维空间,自主探


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 /p>


老师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


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


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 —再


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

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


数学思想方法渗


透的尺度 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


数学思想方法


的渗 透的确非常有意义,


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


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


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 化的














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


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比方说本课中的极

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


除了没告诉学生 “转化”这一术语。


“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


一下。因此 ,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


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 做拔苗助长。



篇二





一、教学构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 立体图形,


在生活中经常要求


解它们的表面积,


例如:


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 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


活实践经验,


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


多加了一 个上面


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


样的?长方体吗


?


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 这个长方体的表


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


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 几个面的总面积?如


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 br>,在教学中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


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 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


探索、


发现,

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


下开展探究活动,

< p>
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


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


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


在学习中体会到 了探究、


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 p>
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