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
案例分析
案例分享
: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
1
p>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
85
< br>—
86
页例
1
< br>、例
2
。
2
、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
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
24
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
了一个在
6
元至
9<
/p>
元之间的玩具,
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
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
然后,
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
,
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
提示进行合作互动)
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p>
2
、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
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
257.6
、
25.76
)
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
俩能相互团结,
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
可是
257.6
依仗自己大,
对
25.
76
不仅不爱护,
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
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
25.76
讨回公道,机会终于
来了,这天
257.6
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
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
7
”的右下角来到了“<
/p>
2
”的右下角(教师操
作橡皮泥小数点)
,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
2.567
)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
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
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
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
(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
/p>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 br>
生:
(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
/p>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 br>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
1
:很大。
生
2
:非常宽松。
生
3
:很温暖、很舒服。
生
4
:很温馨,感
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
1
: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
2
: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
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
,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
1
】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
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
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
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课
堂案例
1
】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
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
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
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
望着那香
喷喷的月饼,
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
老爷爷说:
“你们要吃月饼可以,
我先得考考你们”
。<
/p>
他拿出四个月饼,
说:
“四个月饼平均分
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
问: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
“半个。
”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
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课堂案例
1
】在教五年级上册《
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1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
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
还有
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
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
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
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
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
(师板书:可能)
<
/p>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
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
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
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
团。
(师板书:一定)
生:一休不可
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
(师板书:不可能)
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研究
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
/p>
(师板书:可能性)
【课堂案例
1
】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
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
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 br>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
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
书包
15
元
直尺
0.2
元
钢笔
4
元
铅笔
0.8
元
师
: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p>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
生:我付两个一角的。
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
作零点二和零点
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
0.2
元表示
2
角,
< br>0.8
元表示
8
角。接下来我们
进一步认识小数。
【课堂案例
1
p>
】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
,这时教师
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
/p>
)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
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
(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
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
“整数除法”
;
不能正好分完的叫
< br>“有余数除法”
。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
“余数”
。
)
< br>【课堂案例
1
】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
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师:请同学
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
1
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
1
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
10
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
10
厘米的长
度。
(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
1
米有
多长?
1
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
1
米等于
10
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
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
1
米、<
/p>
1
分米、
1
毫米
?
【课堂案例
1
】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p>
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
“无限”等概念。
师:
(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
< br>
(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