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
北仑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p>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
及
《浙江省
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教基
〔
p>
2015
〕
36
号
)
文件精神,
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现就深化我区义务
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
,推进因材施教,保
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开发和培育每一
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
学习、幸福成长。
二、目标任务
1.
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区域与学校育
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
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
思想,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
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
过三年努力,区域内各义务段学校基本建成
彰显育人理念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基本建
成以校为本的课程实施与质量保障体系,
基本建成服务于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业支持
体系,
基本建成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持续
提升的科学评价体系。<
/p>
2.
p>
着力推进课程改革项目建设。力争在
2018
年
6
月底前,
创建成
10
~
15
所区级深
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
建设
30
~
50
个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学示范基地;
p>
85%
的义
务段学校建成彰显本校育人理念
、
提供给学生多样化选择性学习的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实
践基础上
的课改实施体系。
3.
着力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
力争在<
/p>
2018
年
6
月
底,完成
50
门新的精
品(优秀)拓展
性课程建设,各校至少开发开设
1
门新的优秀拓展性课程。
p>
三、实施原则
按照省教育厅总体部署与要求,积极构建具有区域与学校特色
的课程体系,全面实
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北仑区域学校实际,采用分类分批先
后推进的策略。已
完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整体建构的学校先行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方案,<
/p>
其余学校同步推进
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建构设计与特色拓展性课程开
发与实施。
继续探索与完善深化课程改
革的保障机制,规范、有
序地推进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
完善
课程结构。
各校在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育人目标及社
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
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
< br>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倡导
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
支持学校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
学校本位的
< br>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
略。
(二)加强课程建设
3.
科学制定课程规划。
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负责牵头结合本校需持续推进的学科
建设工程,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研制出台学校课程规划。区教
< br>育局依托“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对各校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课程规
划进行指导评估。
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
结合实际实施个性化的
学校课程方案。
< br>鼓励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试行学分制管理,实施多元化的
学业水平评价
。
4.
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体
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
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
课时的比例为:一至六年级
15%
左右,主要开设体艺
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
年级
20%
< br>左右,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
30%
。学
校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应以微短型课程为主,凸现综合性以及与基础
性课程的互补性。应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
特别是开发开设与
浙江、宁波及北仑本土有紧密联系的校本课程,把浙江精神、“宁波帮
”精神与北仑区
的海港文化反映在拓展性课程中,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p>
培养学生的家国
情怀。
(三)改进课程实施
5.
培育课程师资。校长应着力构建
学校的整体育人模式,加强课程领导力,主导学
校课程计划的研制与校本化实施。通过培
训、论坛、现场会等多形式提高义务教育学校
业务副校长、
教导
主任、
教科室主任的课程教学管理水平,
切实转型学校课程教学
现状。
扎实开展教师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
学设
计能力、选课指导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
6.
统筹
课程实施。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
和课程目标要
求。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
教育活动。加强
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
利用校内外课程资
源,
尤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
科学设计和安排课
内外、
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7.
创新
课程实施模式。每周至少集中
1
~
2<
/p>
个半天时间,开展学生走班、跑课等形
式完成相关课程任务。学校
可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探索基于
因材施教原理的分层走班,<
/p>
以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要避免学校将分层走班沦为固定形
式的“
快慢班”。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拓展性
课程课时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
统一安排。
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积极探索校间
协作,
建立校间部分选修课程开设的师资协作机制,有效破解部分学科教师相对紧缺问
题。
< br>8.
强化德育课程。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培育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
行和学习、生活习惯。各校要主动探索建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发校本德育课
程,丰厚德育内涵,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
机结合起来,有效整
合各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
实现全科育人、全
程育人、全员育人。着力提升创新育人方法和载体的能力,建立以全面
发展的多元评价
体系,不断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使教育回归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原点。<
/p>
9.
p>
切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
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5
天、五
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10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
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
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
创新意识。
10.
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建立健全教研员联系学校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教研
员在区域课程教学工作方面的指导引领作用。
义务
教育段教研员,每学科应指导每校至
少
1
门校级精品课程,通过专业指导,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区教研室应加
强对
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业务指导和研究,
积极探索并创新拓展性课程的教研
方式,提炼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案例,重视发挥
学校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并将已形成一定经验的学校作为区域性的教研培训基
地。
动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与建设,推进区域内优质课
程资源的整合,倡导区
域内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继续开展区级优秀拓展性课程(校本
课程)评选活动,各校可
提前向区教研室和教科所申报培育的拓展性课程项目,区教研
室、教科所将对申报项目予
以重点指导与扶植。
(四)变革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