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层次《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巡山小妖精
858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7: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跳舞培训班)


中小学层次《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

< br>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


反思过程



3.



加涅提出的八阶段学习过程的结构模式:


动机阶段、

选择阶段、


获得阶段、


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


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 br>


4.



德国的赫尔巴特


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提出了教学过程的


5


阶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5.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1903


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 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被称为“教


育心理学”之父。



6.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 作



1908


年由房东岳泽,日本小原 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7.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 性原则。



8.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 br>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9.



10.



11.



12.



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 衡性和差异性。



成熟与学习


是影响学 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


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p>


如果错过


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

< br>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


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


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13.



图式:


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 p>


同化:


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 ,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


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 刺激情境时,


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 p>


14.



皮亚杰认为人 的认知发展可分为


4


个阶段:


感知运动 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5.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



16.



人格:


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7.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5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 殖期。



18.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


婴儿期(


0-1.5


岁)基本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 p>


2.


儿童早期(


1.5 -3


岁)自主


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 /p>


3.


学前期(


3-6


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


学龄期(


6


、< /p>


7-12


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5.


青年期(


12- 18


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7.


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8.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19.



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

3


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我认识,< /p>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等的了解 与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主要指个体的情感


体验,如自尊、自豪、自卑、自信等;三是自 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督促、自我调节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20.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

< p>
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认知方式主要有



1.


场依存与场


独立



2.


冲动型与沉思型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4.


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21.



学习风格

: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

< p>
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


22.



多元智能理论


8



< br>1


)语言智能,




2


)数理逻辑智能,




3


)空间智能,




4


)身体运动智能,



5


)音乐智能,




6


)人际交往智能,




7


)内省智能,




8


)自然观察者智能



23.



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4.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 /p>


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方面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25.



学习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6.



学习的特征: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 久的;


学习是


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学 习是人和动物所共


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27.



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 基本规律



1.


获得与消退

< p>


2.


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28.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


效果律



2.


练习律



3.


准备律



29.



斯金纳首先将不同的行为分为 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30.



强化:


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


可以称为强化。

< br>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所谓


正强化

< p>
,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所谓


负强化,


是指个 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


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


从 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


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者 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


惩罚。



消退:


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 br>


3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


1.


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2.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3.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


程。



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 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32.



在具体运用接受学习的教学过 程中,要遵守下面


两个原则


:渐近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 /p>



33.



所谓 “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 平高于学习任


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应用

< br>: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


学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35.



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6.



动机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37.



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p>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


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8.



奥 苏伯尔对学习动机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 br>


39.



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



3.


社交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40.



成就动机

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

< p>
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41.



韦纳的成败归因因素分为三个 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性归因和不可


控性归因。



42.



自我效能感

< br>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 br>影响因素有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43.



学习动机的激发 :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成分利用反馈


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 续努力



第五掌



学习的迁移



44.



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