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别妄想泡我
516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7: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奇遇的意思)



第一章绪论



1


: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 基础上揭


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 心理现象、


揭示心理规律


的科学。


< /p>


2


、心理对象


.


现象



(一)心理过程


1


认识过程


(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

< p>
维、想象、注意等)


2


情绪过程

< br>(情)


(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

< p>
意志


过程


(意)


(与克服 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



(二)


心理状态


1


认知状态


(好


奇、疑惑、沉思等)


2


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 等)


3


意志状态(克制、犹


豫、镇定等 )



(三)个性心理


1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2



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


3


自我意 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


验、自我控制)


< p>


3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


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


2


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


3


预测和控制人的心 理状态。



4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p>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4

< p>
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


5


定量 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


、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br>2


实验法


3


心理测验法


4


调查法


5


教育经验总


结法


6


个案法


7


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 /p>


种方法。



种类




1


)时间:


长期观察、定期观察




2


)内容:


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3



观察者参与性:


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4


)场所:


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

< br>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


: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


较 真实的。


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


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 较精确的量化


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


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普莱尔《儿童心理》< /p>


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


实验法


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


以主动引起或 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



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 br>


种类



1


)实验室实验法(


2


)自然实验 法



9


实验室实验法

< br>: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


条件,以研究心理 的方法。



优缺点


:能主动地获取所需 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


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


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


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

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


有很 大局限性。



10


控制实验的四方面?


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


格控制被 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


性质、条件,按规 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


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


自然实验法


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


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


:


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

< br>点,


能主动获取、


探究原因;


另 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


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 p>
能体现观察法的某些优点;


减少人为性,


提高真实 性,


但自然实验法也正是由于


实验控制不很严格,


容易受到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 br>然室实验法具有主动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有利于得到所希望的和比较准确的材


料。 这是


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和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12


心理测验法


是指以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 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的方法。


种类




1


)内容: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2< /p>


)形式:文


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3


)规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


要素:测验的信度和


效度。



优缺点:


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但测验法的有效


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 完善之中。



13


调查法



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基本方式


:问卷调查、访问调查。


< /p>


14


教育经验总结法


:常常是由教育、心 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合作进行的。



15

< br>个案法


: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



16


活动产品分析法


:是研究者通过对人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生产


成品等分析。了解其心理活 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7


小学教师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


1


科学地理解人的 心理实质,帮助教师建立辩证


唯物主义世界观。


2


了解小学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科学施教。


3


学习掌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有助于提高小 学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


平。



18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9



历史



第一 部


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 p>
,把心理功


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



20



1879


年心 理学家


冯特



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


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


验室


,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冯特被视为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心理学


摆脱哲学

的标志。



21



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2

< p>
机能主义心理学


3


人本主义心理

< br>学


4


精神分析心理学


5


行为主义心理学



22


构造主义心理学



1


奠基人

< p>
冯特


;著名代表人物


铁钦纳



2


观点及评价:



1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2


)用实验内省法研究。


< p>
3


)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年人


的一般心理规律。



4


)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23


机能主义心理学



1


美国詹姆士;杜威。


2

< p>
观点及评价:



1


)主张 研究意识。



2


)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 行为中的作用。



3


)推动了美国心理 学面向实际生活


的过程。



24


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国华生;斯金纳。



25


精神分析心理学


1


奥地利弗洛伊德。


2


理论体系包 括


:


潜意识论、泛性论、


人格论。



26


人本主义心理学


1


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


20< /p>


世纪


50


年代创建。

2


强调人发


展自我潜力,实现自我需要,建立完善的自我, 建立理想自我,达到自我实现。


3


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代表一个 新的方向,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


质做出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 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27


、心理 学的发展趋势


?


1


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心理学吸取了其他学科尤其是


新兴学科的新成果、


新技术,< /p>


促进了自身内部的发展,


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并加强



了研究深度。


2


注重应用, 日益广泛。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心理


学的需要日益迫切,


这促使心理学从大学讲坛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走出来,


与实

际生产、生活相结合。


3


纵深研究,日益成熟。现代心理学 走向更广、更深的研


究领域,呈现蓬勃兴旺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发展



28


、心理发展



1


广义 :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


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生与变化 的过程;


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


的发生与变化的过 程。


29


狭义


: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


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


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 过程



(变化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30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稳定性和可变性


3


普通性和差异



4


发展的不平衡性。



31


、心理发展的阶段:


8


个阶段



1


乳儿期(


0~1


岁)


;婴儿期(


1~3


岁)


;幼儿期



3~6


岁,


也称学龄前期)

< br>;


小学生——童年期



6



7~11



12< /p>


岁,


也称学龄初期)


< br>少年期



11



12~14



15


岁,


也称学龄中期)



青年期


14



15~25


岁,


学龄晚期)



成年期(


25~65


岁)


;老年期(

< p>
65~


死亡)




32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p>
1


概念:所谓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是指在一定的


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 的、本质的、


典型的心理特征。


2


内容 两方面


:一是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 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


< br>33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


< br>(


1


)儿童心理发展是和年龄有联系的。



2



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 的,


又是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


< p>
3




教育过程中,应该 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



34


、发展的关键期



1


概念: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


用的时期。在关键期 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学习变得特别容易,心理发


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 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


成为敏感期。



35



(单)



2~3



: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 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


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期。


4~5



: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

< p>
键期。


4~9



:音乐能 力发展的关键期。


4~6


年级,小学中年级左右


:具体形象


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期。



36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何重要意 义?




1



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


期。



2


)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 p>
3


)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


的时期。



4


)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时期,教 育工作一定要跟上。



37


、心理发展 的影响因素


(多


38,39,40


、简


38.123,39.12,40.12


、论

< br>+41


它们


之间的关系)



38


、遗传因素



1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


遗传 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


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可能性。


3< /p>


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



39


、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


1


家庭< /p>


2


学校。



40


、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


1


内在需要是人 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追求。


2


主观努力


需要是行为在内在推动力。



41


、它 们之间的关系


:


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社会环境 与教育因


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内在需要与主观 努力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


的关键。以上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



42


、小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二)体内机能的防御(三)



神经系统的发育


(四)


小 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


成。


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小学生心理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心理的正常发 展也能


保证和促进小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 br>43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快速性。


(二)


~~~


协调性。


(三)


~~~~


开放 性。


(四)


~~~~


可塑性。



44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简、论


+


总的来说


+


总之)


(一)低年级小学生


心理发展的 主要矛盾:从过去以游戏为主导性活动转变成为以学习为主导性活


动,这对一个六七岁的 孩子来说是一个明显的“适应”现象。


(二)中年级小学


生心理 发展的主要矛盾:他们的智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一个关键期。


这个阶段是以具 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加速过


渡为突出标志的,这里说的 “加速过渡”就是指“飞跃”和“质变”



(三)高年


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进入了第二个上升 期,



个性的发展则进入了骤变期。


小 学高年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突出需要主要是


形成良好个性的品质和自我调整能力。< /p>


总的来说



贯穿小学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


程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间的冲突。


总之,


在小学阶段的自


我发展会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


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


作用。



45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46~~59




46


、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


(< /p>


47~50




47



弗罗伊德的人格理论


1


影响:


一是人格结构理论。


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 阶段


理论。


2


心理性欲发展

< p>
5


个阶段(!


)口唇期


( 0~1



)


——自我形成(

< p>
2


)肛门期



1~3


岁)



3


)性器期 (


3~6


岁)以上三个阶段为前生殖阶段(

4


)潜伏期(


6~11


岁)



5


)生殖期(也称青春期)



48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 br>:埃里克森认


为,


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必须要经过一系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


其 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埃里克森称之为


发展危机



49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


8

个阶段




1

)信任对不信任(


0~1


岁)


(< /p>


2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1~3


岁)



3



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


3~6


岁)



4


)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6~12


岁)



5

< br>)同一性


对角色混乱(


12~18


岁)



6


)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 /p>


18~25


岁)



7


)精力充沛对


颓废迟滞(


25~6 0


岁)



8


) 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


60~


死亡)




50



精神 分析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


1


重视儿童早期经验

< p>
2


有针对性地开展


人格教育


3


开展性教育课程。



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2~55




52



儿童认知发展 的本质



皮亚杰开创了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与思维的先河,



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皮亚杰认


为,儿童的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相互适应和建构中,在已有图式基础上 ,


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53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1


成熟


2


练习与经 验


3


社会性经验


4

平衡



54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理论



1



四 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



2



前运算阶段(


2 ~7


岁)



3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12~15

< p>
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其表现





1


)可逆性, 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2


)去自我中心 主义。



3


)群体运算。



5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的意义



1


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


激发儿


童主动学习,促进智力发展。


3


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4

< p>
结合认


知发展阶段安排教学内容。




56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p>


(57~59)


57


、心理发展本质< /p>



心理机能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标志



1


心理活动的随 意机能


2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


形成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


心理 活动的个


性化。



58


、最近发展区



1


儿童有两种 心理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或称今天)发展水


平。另一种是潜在的(或称即将达到的) 发展水平。


2


概念:


维果茨基


把这种儿


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水平与经他人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 水平之间的差


距称之为


“最近发展区





59


、维 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1


维果茨基提出了“ 最近发展


区”观点,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较高


难度的学习任务,当儿童得到适当的帮 助后,就可以促进其智力有高一级发展。


3


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是 完成智力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同时,教师和同伴对儿


童的帮助应恰如其分,指导成分 应逐渐较少,避免儿童产生依赖心理。



第三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60


、注意概念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br>


61


、注意基本特征


1


指向性


2


集中性。



62


、注意功能


1

选择功能


2


保持功能


3

< p>
调节和监督功能。



63


、注意品质:注意的发展水平


被称为注意的品质。


1

< p>
注意的范围


~


广度


2


注意


的稳定性


~


持 久性


3


注意的分配


4

< br>注意的转移



64


、注意种类< /p>



1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 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 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65


、 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论


66



1



(2)(3)671)~(4)68(1 )~



3



6 9




66


、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


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 有意注意占


主导地位。


2


具体生动、直 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小学生对具


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能力逐 步发展起来。


3


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67



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p>



1


注意范围的发展。

< br>比成人狭小。


2


注意稳定性的


发 展。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3


注意


分配能力的发展。较幼儿有明显的发展,尤其是小学二年级的发展速度。< /p>


4


注意


转移能力的发展。是有意注意发展 的重要表现。



68


、注意规律在小学 教学中的运用?


1


无意注意


的规律在小 学教学中的运用。无


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


又有消极作用。


一方面,


要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


关 因素。


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


教师语言是学生最重


要的刺激物之一。


2


有意注意


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帮助学生明确


学习目的。其次,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3

两种注意转化


规律在小学教


学中的运用。

< br>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代表儿童注意发展中的不同水平,


但两者在学


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是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和交替的。


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有利


于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69



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注意能力主要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和


注意的转移两个方面,


即根据学习任务长时间地保持注意而不分心,


学习任务的


变化需要迅速转移注意而减少惰性。



70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



71



知觉< /p>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它是在感觉


基础上,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



72


、感知觉分类



1


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2


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73

、感知觉作用



1


感知觉是认识活 动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


感知

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保证了个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74


、小学生感觉的发展:三方面


:视觉、听觉、运动觉。< /p>



75


、小学生知觉的发展



(论


76~79




76


、小学生知觉发展的一般特点



1


知觉的有意性明显发展。

< br>表现


a


知觉的选择


< p>
b


知觉的持续性。


2


知觉 的精确性日益提高。


3


知觉的策略性逐渐发展。——

< p>
首先是利用言语刻画知觉对象。其次是根据顺序知觉对象。



77


、小学生空间知觉的发展


1


大小知觉


2


形状知觉。小学儿童 识别几何图形的


特点表现:


a


不能正确 识别和说明图形的本质属性。


b


知觉立体几何图形要比知


觉平面图形困难。


3


方位知觉


4


距离知觉。



78


、小学生时间知觉的发展



< br>79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以及 对计时工具的认识,


并注


意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以促进小学生时 间观念的早日形成。



80


、小学生观 察力的发展阶段。四阶段



1


认识个 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


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 /p>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


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 间联系。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


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4


认识对象总体阶 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


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 /p>


81


、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



1


精确性方面


2


目的性 方面


3


顺序性方面


4

< br>概括力


方面。



82

< p>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 培


养?


1


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 务。


2


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


3


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


4


鼓励小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5


引导小学生在

< br>观察时要勤于思考。


6


指导小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言 语。



83


、记忆概念:记忆是人脑对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84


、记 忆分类



1


意识:内隐记忆、外线记忆 。


2


理解性:意义记忆、机械记忆。


3


内容:形象记忆、抽象记忆。


4


编码方 式和储存时间:瞬间记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一般 为


7+_2


个组块。



85


、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记忆三环节


:识记— 保持—再认和回忆。



86


、识记及其 规律


:识记


1


概念:识记是人们获得和 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也是


对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是记忆的开始阶段。


2


分类:


a


目的:无意识记 、有


意识记。


b


方法:机械识记、意义 识记。


3


影响因素:第一,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 br>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二,活动任务的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三,识记材料


的 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四,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五,适


当“过渡学 习”的识记效果好。第六,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87



保持及其规律



保持是指已 经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记忆过程的第二 个环节,


是实现回忆和再认的必要前提。


3

再认和回忆及其规律:


规律:


第一,


再认和回忆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和


精确程度。第二,信 息储存的组织水平影响回忆的效果。第三,正确利用联想规


律回忆效果好。


联想规律



1


接近率


2


相似率


3


对比率< /p>


4


因果律



88



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或者是错误的再认


和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8 9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识记稳步发展并逐步 取代无意识记的



主导地位。


(二)意 义识记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


(三)抽象


记 忆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形象记忆的主导地位。



90

< p>
、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


1


要使小学


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p>


2


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


3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


(二) 培养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


1


帮助学生加深

< br>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2


教给学生意义识记的有效方法。< /p>


3


适当训练学生机械识记


的能力。


(



)


指导小学生科 学地进行复习。


1


把握复习的时间


2< /p>


把握复习的量


3


把握复习的形式。


(论)


+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p>


把眼看、


耳听、


口读、

< br>手写等结合起来,


从而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多种联系,

< br>增强记忆的效果。



91



思维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 和间接的反映,


它所反映的是客


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 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92


、思维基本特征



1


概括性


2


间接性



93


、思维的类型



1


凭 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



1


)动作思维 (


2


)形象思维(


3

< br>)


抽象思维。


2


过程的指向不同 :



1


)集中思维(

< br>2


)发散思维。


3


创新成分:< /p>



1



常规性思 维(


2


)创造性思维。



94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



95



思 维的品质



1


概念

:


思维品质


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2


性质


包括:



1


)广阔性与深刻性(


2

)灵活性与独创性(


3


)批判性(


4


)敏捷性。



96

< br>、思维的形式



1


概念


2


判断


3


推理等。



97



小学生思 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p>


小学


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 渡到以抽象逻辑


思维为主要形式。



9 8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



1< /p>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


逐步发展,但仍然带有 很大的具体性。


2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


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


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 存在不平衡性。


4


在整个


小学阶段,< /p>


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


是思 维


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99


、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



< br>100~102




100


、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


。?一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年龄 和年纪


的增长而不断加快的。


二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 /p>


在不同的条件下,


具有不


同的特点。



101


、小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


。?第一,大多数小学生是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


用特点来说明分类根据 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高年纪学生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


依据的人数有所增加。第二,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


分类水平。第三,同一个年级组的学生,在解决难度不同的客体时,表现出不同


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明显。第四,一


~

< br>三年级学


生,对分类材料仅作一次分类。



102


、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三个阶段


?阶段


1


,直观形象概括水平(


7~8


岁)


。阶段


2


,形象 —抽象概括水平(


8~10


岁)


。阶段


3


,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


平(


10~12


岁)




103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


?(


104~106



104


、小学生概念的发展


。? 首先,概念内涵逐步深化。其次,概念外延逐步丰


富。主要指标:一是字词概念的发展。 二是数学概念的发展。再次,概念系统逐



步形成。



105

、小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




10 6


、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直接推 理、间接推理)直接推理三个发展阶段:


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 ;到五年级时为另一阶段;四到


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正确的次序为换位 —换质—换质位。



107


、小学生思 维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


?(论


108~112




108



首先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发展及其培养。


?小学低年级处于萌芽阶段。


教师培养小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主要有



?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组织适当


的教材内容,


提高小学生的 理解能力;


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


< p>
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以促进其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三是结合


数学课程,


以完成五个方面逻辑抽 象试题的成绩为指标,


即数学概括能力、


空间

< br>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用法则能力,对学生进行训练,重点应


放 在培养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上。



109


、其次


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的发展及其培养。


?小学生运算 中的思维灵活



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一题多解,


解题数量增加,


表明小学生智 力活动水平在不


断提高,


分析综合的思维逐步开阔;

< p>
二是灵活解题的精确性在增加,


学生不仅能


一题多 解,


而且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


三是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在不断 提高。



师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方法主要有:


?一是注意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渗透与迁


移;二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如作为教 学中,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选材,灵活


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等;


三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更多地采用求异的


方式让学 生掌握知识。


思维的


独创性


是智力的高 级表现。


结果表明:


①小学生运


算思维 的独创性随着年纪的升高而逐步发展,


三、


四年级是发展的加速 期;


②小


学生运算思维独创性的发展与教育训练有关,


良好的教育措施有利于思维独创性


的发展。


教师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应注意




①创 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改变教


师全能的传统观念和陈旧的评价学生 成就的标准,


从各方面鼓励小学生进行创造


性的学习;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把独立思考作为小学生学习常规加以


训练;③提倡新颖性,鼓励小学生在看图说话、用词造句、解数学题等各种学习


活动中尽可能地创新;


④在数学运算中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


学生可根据直观实


物编题,也可以根据具体形象。


< /p>


110


、再次


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及其培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自


我意识发展还不很完善,


其思维的批判性较差。


教师培养学生 思维的批判性应注


意:


?一方面可以利用小学生盲目信任成人的 特点,


逐步诱发他们具有批判的意


识,而这又依赖于教师创造出 各种机会,探索出多种方法。另一方面要避免“一


言堂”


,避免 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积 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111


、最后


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及其培养。



主要培养方法有


:?①教给小学生学


习的要领和方法②对学生的 学习提出一定的速度要求。



112


、 总结: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突破口,作为教学目标的中


心环节,从而培 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113


、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



114


、想 象的分类



1


有无目的:



1


)无意想象(


2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


想象。


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115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1


、想象的有意 性迅速增长。


2


、想象的创造性成


< /p>


分逐步增多。


3


、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



116


、小学生幻想的发展



1


由直观性、虚构性向抽象性、现实性发展 。


2


由笼统


性、肤浅性向分化性、深刻 性发展。


3


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


4


由非社会性向


社会性发展。



117


、言语含义


:言语是指人们以语言作为工 具进行交流的活动。包括:输入、


输出两个过程。


< p>
118


、言语的分类


: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 言语。



119


、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表现发面?(


120



123



126



120


、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


?(


121~122




121


、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



6


岁掌握


2500~3500


个口头词汇。一年级新


生以对话言语占主导地位。


二三年级独 白言语开始发展起来。


四五年级口头言语


表达能力初步完善,说 话完整,合乎一定的语法规则。



122



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


1


训练小 学生说完整的话


2


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


3


加强朗读训练


4


课堂提问和练习。< /p>



123


、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


124



125




124


、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特点 :


1


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言语的水平就可以逐

< br>步赶上口头言语的水平。


2


到了四五年级,书面言语的发 展逐步超过口头言语,


并显示出充分的优越性。



125



小学生书面言语发展表现:


识字、


阅读、


写作



1


识字


2


阅读:


三阶段:



1



分析阶段(


2


)综合阶段(


3


)分析综合阶段。基本方式:朗读、默读。


3


写作三


阶段:



1< /p>


)准备阶段(


2


)过渡阶段(

< p>
3


)独立写作阶段。



1 26


、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三阶段:第一阶段,出声思维阶 段。第二阶段,


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无声思维阶段。



第四章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1 27


、人格:又称个性


,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 为个体适应环境


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决 定个体


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8


、人格发展


8


阶段埃里克森



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


岁)


2


自主对羞


怯喝疑虑(


1~3


岁)


3


主动对内疚(


4~6


岁)


4


勤奋对自卑(

< p>
6~11


岁)


5


同一性对


角色混乱(


12~20


岁)

< p>
6


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7

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8


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 /p>




129


、人 格特质结构(维度、特质)


:小学生人格测评结构由


4


个维度


11


个特质


构成 。


维度一:


认真自控,


包括:


认真有恒、自制稳重、


攻击反抗特质。


维度二:


智能特征,包括:聪慧性、协调能力、自我表现、交际能力特质。维度三:情绪


性,包括:开朗活泼、敏感焦虑特质。维度四:亲社会性,包括:同情利他、合

< br>作尽责特质。



130


、小学生 人格的培养?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五、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


< /p>


131


、自我意识(概念、包括)


:自我 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


一种意识,


它具有复 杂的心理结构,


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包括自我


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32


、自我意识的表现


:三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33


、自我意识的形成?


个体的自我意识形成于婴儿期,


1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来


认识自我。


2


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 我。


3


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 br>



134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 展的特点


?(


135~137




135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表现特点:


1


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


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强。


2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


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


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


的初步倾向。

< br>3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136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幼儿时已有发展,


入学后在学校一定组织 纪律的要求下,


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


发展起来。


小学儿童在集体生活影响下,


逐步学会了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

< p>
行为,


特别是四年级以后,


初步形成的责任感开始 对行为起支配作用,


促使其自


制力有较快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迫使自己去完成有意义但不感兴趣的任


务了。

< p>


137


、自我体验的发展:韩进之


等人研究指出,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


展总趋势比较一致。


在小学阶段,


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 p>


138


、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韩进之


等人研究表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 平发展,


但不是直线的



< p>
匀速的,


既有上升时期,


又有平稳时期,


表现


为:?


1


小学一到 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


2


小学三年级到小


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139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坚持正面教育,培养

< br>自我接受能力


。所谓自


我接受能力,是指能正视自己的现 状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能力。二、参与社


会生活,培养


自我 认识能力


。所谓自我认识能力,指的是既知道自己长处,也知


道 自己短处的能力。三、在学习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1


自我暗示


2


积极鼓励


3


对工作难度的选择。



140


、同伴团 体


:是指一些在年龄、身体、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儿童组成


的群体。


同伴团体


形成的基础


是同伴 之间平等的地位,


并且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兴


趣、爱好等。在


6~10


岁阶段


,同伴组内交往更加频繁。



141



同 伴团体的特点



1


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 进行相互交往;


2


限制其成员对其


他团 体的归属感;


3


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


4


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


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p>



142


、同伴团体的种类



1


有组织的团体。


2


自发的团体:



1


)亲社会团体(


2



非社会团体(


3


)反社会团体。



143


、同伴团体的功能?


1


让每个 儿童从同伴团体中获得社会信息,并将自己与


同伴进行比较。


2


让每个儿童从同伴团体中获得有关自己能力的反馈信息,根据


这 方面的信息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好、一般或不好的评价。


3


同伴团体促进


儿童社会依恋情绪的正常发展。


4


好的同伴团体可以为儿童建立一个社会网络系


统,对儿童的行为起调节、控制作 用。相反,不好的同伴团体可能使儿童走上错


误的道路,如表现出犯罪、抽烟、酗酒等行 为。


5


好的同伴团体为儿童认知心理


和 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



*144

< br>、同伴团体的发展过程:


五阶段:


1

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


。处于该阶


段的儿童,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


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2


水平分化期


(一


至二年级)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因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同路等因素而建立起


一定的联系。


3


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因学习水平和


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 地位的学生。


4


部分团体形成期


(三至 五年级)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出现了


统帅小集团的领袖人物,


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


出 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



规范。


5< /p>


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


。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 团体,


并出现了统帅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145


、友谊:


当年幼的儿童变得好交际,而且有一个很广 泛的同伴圈子时,他们


与一个或更多个伙伴形成了一个特有的、紧密的联结称为友谊。< /p>



146


、朋友与友谊:


3~7


岁儿童,同伴相互作用的目标是为了促使游戏的成功—

< br>—也就是说,儿童是为了游戏而互动。


8~12


岁儿童, 这种目标从游戏性的相互


作用转化为关心自己是否受到同性伙伴的接纳。


13~17


岁儿童,重点转化为对自


我的理解。



*147


、儿童对朋友的期望发展三阶段< /p>



1


报偿阶段。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二年 级


或三年级,其特点是类似的期望、共同的活动以及邻近性。


2


规范阶段。约为四


五年级,出现了与活动规则类似的价值观和态 度。


3


亲密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


六七 年级,出现了自我开放、相互理解和分享的兴趣。



*148< /p>



4~18


岁儿童的友谊认知有四个发展 阶段



1



4 ~6


岁是儿童友谊认知的自


然发展阶段,其观点是“谁和我玩谁 就好”



“我和他一块玩就是友谊”


, 身体上


的接近不存在,


“友谊”也就完结了。

< br>2



7~11


岁是儿童友谊认知 发展的主要阶


段,这时的友谊认知虽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但又显得机械、呆板,认为“谁 要是


没有朋友就会被人瞧不起”


。这时的友谊关系表现为行动上 和物质上的互惠或单


方面的好感、给予。


3


12~16


岁是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前社会阶段,能明确 意


识到朋友双发心理上的联系,


认为朋友之间需要的是互相理解 与支持,


能把自己


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开始持一种“双方”的观 点。


4



17~18

< br>岁是儿童友谊认知


发展的社会阶段,


这是友谊认知发展的 最高水平。


这时的友谊不仅是双方深层意


识的分享,

< p>
而且扩展到多人的默契与依赖,


人际交流逐渐形成一个系统而且更加


普遍化,如形成了社会的观点与法律道德上的看法。



149


、友谊的功能



1


友谊为儿童提供了熟悉同伴的机会。一些儿童愿意花更多


的时间与同 伴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


2


友谊为儿童提供了有关兴趣、


爱好、


娱乐、


活动等方面的刺激信息。


3


友谊为儿童提供了时间、资源、帮助等方面的支持。



4


友谊为儿童提供帮助、鼓励和期望,同时也为儿童 提供关于自己的能力、吸引


力、价值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并有助于维持自己在同伴中的良 好印象。


5


友谊为


儿童提供有关自己与 他人相比较的信息,


明确处于何种地位以及自己的表现是否


让别 人满意。


6


友谊有助于儿童与他人发展起相互信任的、密切的温 暖的人际关


系。



150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与类型、类别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 /p>


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

< p>
等。


类型


包括:助人、同情、救援、分享、鼓励、 保护、捐赠、牺牲、合作、安


慰。


类别


:合作与助人。



151


、亲社会行为 的案例


:如五年级的同学一起工作,共同努力为班级的运动会


做 宣传画的准备,


通过合作,


个人将群体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 /p>


共同分担工作并


分享成果。


如把吓着某人 的蜘蛛处理掉、


维护另一个被队友嘲笑的儿童、


把自己


的三明治分一半给另一个没有食物的人等。



1 52


、亲社会行为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在资源分配上是自私的 ,但随着年龄的


增长会逐渐变得慷慨。



153


、社会技能


: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 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


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



154


、社会技能训练策略(干预)


:一是着眼于目 标行为的塑造。二是训练策略着



眼于社会技能的概化和迁移。



155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类型



1


社会性退缩。特征:孤立、害羞、被动、冷淡。


2


社会性攻击型。特征:攻击性、不合作、好动。



*156< /p>


、社会技能训练的技术



1


榜样示范。即向儿童呈现真实的或电影录像的理


想行为榜样,使其发生观察学 习。


2


积极强化。使用积极的奖励或愉快事件可以


增加儿童某些适当的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


3


指导与 练习。


4


社会技能综合训练


法。


在社会技能训练中,


将前述各种单项技术和其他方法联合起来协同使用 ,



构成“社会技能综合训练法”


。< /p>



157


、性别角色概念:儿童对性别恒 常性的认识


:三方面:


1


性别认同(< /p>


2~3


岁)


2


性 别稳定性(


4~5


岁)


3


性别一致性(


6~7


岁)




158


、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儿童的性别角色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159


、性别差异的发展



1


生理差异


2


认知差异


3


个性社会性差异。



160


、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



1

生物因素


2


社会因素


3

< p>
认同与模仿


4


父母影响


5


同伴影响


6


学校影响

< br>7


媒介影响。



第五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161


、道德概念与特性


: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 益、协调人


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特 性:


阶级性、


历史性和继承


性。



162


、品德:是道德品质


的简称,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


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 道德方面的态度、


言论和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


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63


、品德基本特征


: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 /p>


与道德行为有密切联系,


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品德。


二是品德有相对稳定性,


它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是体现于一贯行为 ,甚至一生中。



164


、品德与道德 的关系?相同点、区别



1


相同:道德 与品德是彼此联系、密


不可分的。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另一方面, 个人品德的发


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


区别:一方面,道德是一种


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另一方面,两者从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



165

< p>
、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组成四要素:四元说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道德行为。



166

< p>
、道德认识


:也称道德观念。


< br>167


、道德情感


:是伴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


三种形式


:直觉的道


德感、想象性 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



168


、道德意志:三阶段


: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


< p>
169


、品德心理结构四要素关系


:这四种成分是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有机结合、


缺一不可的。


由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所构成的道德动机处于核心的地


位,


它不仅决定着品德的性质,


而且促进着人们去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技能与 习


惯,


去实现由道德动机引出的道德目的。

由此可见道德动机的培养在品德教育工


作中的重要意义。


此 外,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根据,


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


德认识的形成及倾向性。


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是在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的基础上,


伴随着道德意志,


通过一 定的练习而形成起来的。


同时,


道德行为习惯又可以巩


固、


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品德的形成就是 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


的一种综合过程。


< p>
170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171~180




< p>
171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72~173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


创立的,


1932


年发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172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p>


1


、前道德阶段:


2

岁到


5


岁儿童。


2


、道


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


5

岁到


10


岁之间。四个特点:第一,道德绝对主义


观点。第二,他律道德看重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大关心行为者的意图好坏。第

< br>三,


在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的方式上,


他律阶段的儿童主 张抵罪式的惩罚。


第四,


他律阶段的儿童还相信存在着一种内在 公正,


你违反了社会规则,


就免不了要以


这样那样的方式受到惩罚。


3


、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


10


岁或


11


岁后。


特点:第一,他们从道德绝对论变为道德相对论。第二,在这一阶段,是非判断< /p>


的主要根据是行为者违反社会规则的动机,


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后果 。


第三,


在如


何惩罚违规行为问题上,


自律阶段的儿童赞成回报的惩罚。


第四,


自律的儿童不


再相信内在公正。



1 73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简评



1


皮亚杰是最早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


究的,他的儿童道德认 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2


一方面可以


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到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并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 的一般进


程。


3


另一方面它揭示了,道 德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不仅要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而且在 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4


另外,皮亚杰


在研究儿童道德判断中所运用的一些研究方法、


基本理论为后来者,

< br>特别是科尔


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5< /p>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研究也存在许多


不足:


一是研究方法上的问题。


二是忽略行为的内部动机。


三是皮亚 杰没有对习


俗规则和道德规则进行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法对待不同范畴的规则 。



174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理论



175~176




175


、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0~9< /p>


岁)


。阶段一:惩罚与服


从定向阶段。阶 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


水平二:习俗水平(


9~15


岁)


。阶


段三:寻 求认可定向阶段。阶段四: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


水平三 :后习


俗水平(


15


岁以后)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定向阶


段。



176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简评



1


科尔伯格试图描述不同文化中人的道< /p>


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他提出


“不同文化的 道德行为和道德习俗似乎很不同,


但在


这些不同的道德习俗背后 ,却似乎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判断和评价形式。


2


科尔伯


格还努力促使品德心理的应用性研究,强调教育是个极有利于发展的因素。


3



尔伯格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研究为西方的道德心理学和道德 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


4


不足:



1


)使用的研究方法影响客观性原则(< /p>


2


)不适于跨文化研究(


3



有一定的性别偏见。



1 77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论



178 ~180




178

< br>、


道德直觉:


乔纳森


.


海德特


提出了社会直觉论。


道德直觉是有内在联 系的道


德概念通过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自动输出。


< p>
179


、直觉模式的认知六过程


:过程一,直觉判 断。


2


事后推理


3

理性劝服


4



会劝服


5


理性判断


6


个人反思。< /p>



180


、对社会直觉论的简要评价



1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道德判断的理论发展 注入


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p>


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思索


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作用中考察道德行为的深 层次根源,


从而探索道德教育和人格


塑造的有效途径。


2


其理论观点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



181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



182~185





182


、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


1


道德概念的掌握


2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



3< /p>


道德信念的形成。



183


、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


1


、小学


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2


、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


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3



8


岁儿童对犯错行为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


验,并在道德判断中 做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定向


4



5< /p>


岁组与


7


岁组、


9


岁组


之间在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方面差异显著。



184


、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坚持性和自制力。从三年级起,儿童的


自制力有了显著发展。



185


、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



186


、影响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


、家庭:



1


)家庭成员


的亲密关系。



2



家庭教育



3



父母榜样。


2

< br>、


同伴交往



无法取代的独特作 用?



1


)同伴交往是帮助小学生克服 自我中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助于道德准则的


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 br>(


2


)同伴交往是小学生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



3


)同伴


交往是自律 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


3


、教师态度。


4


、电视


5


、网络。二、自我因


素:


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


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87


、道德认识的培养


:一、以对话沟通的语言为媒介,提高 道德认识。


实施对


话沟通方式,教师应重点把握什么?


1


共情的表达。


2


真诚 。


自我开放注意



< br>1



广度和深度。


< p>
2


)时间(


3


)协调性。


3


尊重。二、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


认识。


道德叙事


,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 道德故事(包括寓


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 想品德成


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包括:故事、叙事。


如何正 确运用道德叙事?


道德叙


事法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基于儿童 个体水平,


并体现了与个体生命意义的关


联,

< br>是个体生命的自在呈现,


是故事而不是规则。


我们应能够 灵活运用道德叙事


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188


、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进行移情训练,强化道德情 感。


移情


:是人际交往


中情感的相互作 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


移情训练作用

< p>


1


移情训练能明显提高移情能力,易于唤起自己 的情绪反应,从


而为消除内心张力试图采取行为提供了一种动机力量。

< br>2


可以对特定情境下引起


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起到放大与 催化作用,


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


两种力量相辅


相成,使个体更加可能做出有益于移情对象的利他行为。


3

移情能力的训练对儿


童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和期待的亲社会道德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二、


进行


感恩教育,激发道德情 感。



189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 培养


:一、加强实践锻炼,进行抗诱惑训练。二、


通过角色扮演 ,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四、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 能。



190


、教师为儿童选择榜样时 要注意?



1


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 优点,但有


是可以学到的。


2


榜样应该 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


3


榜样要有针对性。

< br>


191


、使先进榜样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做到 什么?


1


经常地实事求是地


宣传和表彰 先进榜样的优秀事迹,


引导儿童的模仿指向正确的方向,


激发儿 童模


仿先进榜样的动机。


2


引导儿童正 确对待榜样,一分为二地看待先进榜样,学其


所长,防止仿效其缺点。

< br>3


分析先进榜样形成的条件,指明达到要求的途径,增


强 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信心。


4


在树立和表彰先进时要隆重、热烈 ,激发儿童产


生敬慕的心情。


5


及时表 扬学习先进榜样的积极分子,扩大先进榜样的队伍和影



响,巩固和提高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积极性。



第六章小学生学习心理



192


、学习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p>



193


、学习的分类

< br>:


1



内容

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2


加涅< /p>



结果


分:


(< /p>


1


)言语信息(


2


)智慧技能(


3


)认知策略(


4


)动作技能(


5



态度。



1



~



3


)属于认知领域(


4


)动作技能领域(


5


)情 感领域。


3


布鲁姆


< br>目标


分: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4


奥苏伯尔


按学习


方式


分:



1



学 习进行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


)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分:意义学


习、机械学习。



194


、狭义学习


:指学生的学习。指学生 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


殊形式。



195



学生学习特点


:< /p>


1


学生学习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


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的。


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促


进人 格的健全发展。



196


< p>
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1


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2


学习成为小学生


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


小学生的学 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197


、小 学儿童的学习心理:


1


具体形象性


2< /p>


好奇心强


3


好动、爱玩

< br>4


缺乏坚持


性。



198


、学习理论(


199~212




199


、行为主义的学习 理论




200~205




200


、桑代克


的试误说。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的学习理< /p>


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201


、桑代克总结了学习的三条规律


< p>


1


)效果律(


2


)练习律:应用律和失用律



3


)准备律。



202


、斯金 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203~205



203


内容包括



1


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 为和操作性行为。


2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


本规律——强化。



204


、强化程 序


是强化物给予的频数、强化物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强化的预期性


等。



205


、强化程序分类




1


)连续强化(


2


)间隔强化:①固定比率程序②可变比率

程序③固定时距程序④可变时距程序。



206

< p>
、认知学习理论




20 7~301




207


、代表人物


:早期代表—苛勒的顿悟说,现代代表—布鲁纳、奥苏伯尔。



208


、苛勒的顿悟说。两个系列


:叠箱问题和接竿问题。


苛勒认为


< p>
1


学习的实


质就是在主体内部构造的完形,而非形 成刺激——反应联结。


2


学习是通过顿悟


过程来实现的,而非试误过程。



209

、布鲁纳


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说观点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2


学习可以分成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


进学生理解各门学科 的基本结构。


4


提倡


发现学习


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之一。



210



发现学习步骤



1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使学生感到这种问题


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以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3


提供问题的多种可能假设 ,


开阔学生的思路。


4


协助学生收集与 问题解决有关的资料,


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5


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


6< /p>


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


结论,使问题得以解决。



2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有意学习 分类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


题学习。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


观点



1


知识 观


2


学习观


3


学生观。



213


、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


程或内部 动力。



214


、动机构成因素


:内驱力、诱因。



215

< br>、动机的功能



1


激活功能


2


指向功能


3


强化 功能。



216


、学习动机

< p>
: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或内在动


力。



217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分类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


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


机强度。


2


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3


学习动机的强度


处于最佳水平时,学习活动才会有最理想 的效果。



219


、学习动机的分类< /p>



1


按学习动机与活动的关系:直接的近 景性的动机、间


接的远景性的动机。


2


按动力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3


按作用范围:一般


动机、具体动机。



220

< br>、


学习动机的理论




221~227




2 21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 p>


222


、需要层次论


: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


行为是受需要驱使的。


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爱与


归属的需要


4


尊 重的需要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


自我实现的需要。


223


、成就动机论:不同倾向


: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224


、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提出:


三维度


: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六原因



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 /p>


225


、自我效能论:班杜拉提出



226~227




226



自我效能形成因素



1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


替代性经验


3


言语劝说


4< /p>


情绪唤醒。



227

、自我效能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


决定 学生对学习活动


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2

< br>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


3


影响学习任务的


完成。


4


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 p>


228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29~233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 学生


积极思维。


二、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 馈作用。


三、


教师正确评价,


适当表扬 与批评。


四、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五、利用原有兴趣和动机的迁


移。



229



创设问题的原则



1


问题要小而具体。


2


问题要新颖有趣

< br>3


要有适当的难度


4


要富有启发 性。



230


、反馈的形式

< p>


1


社会性反馈


2


象征性反馈


3


客观性反馈

4


标准性反馈。



231


、表扬批评注意



1


要 多表扬、少批评。


2


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区别对待。


3



考虑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 p>


232


、保证竞赛的适度性应注意



1


竞赛内容应多样化


2< /p>


竞赛活动要适度适量。


3


增加获胜的机会


4


倡导团体竞赛。


< br>233


、如何有效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


1


分析现有动机


2


找出共同之处


3


强化共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