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
什么是心理学
1
< br>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
;
< br>
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分为:认识过程
+
情感过程
+
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
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
系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
人们通过认
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
绝不是无动于衷的,
更不是淡漠无情的
,
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
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
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
还在情感的激励下,
p>
根据对事物的认识,
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
,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
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
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
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p>
和心理特点
分为:个性倾向
+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
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三、
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
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四、
心里的实质
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p>
童年期:
6
、
7~
11
、
12
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p>
。
2
小学儿童
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
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
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
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
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二、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描述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
探究帮助和指导小学儿童发展的方法。
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也就是实事求是;
2
发展性原则:指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小学儿童心理
发展所涉及的问题;
3
教育性原则
:指对小学儿童心理的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
对儿
童的教育;
4
实践性原则:
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问题应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应服务于小学教育
实践。
二、
研究设计的类型
1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来看,分为:纵向研究
+
横断研究
+
综合研究(混合设计)
;
2
从对资料的分析来看,分为:定性研究
+
定量研究
+
综合研究;
3
从选取的被试的数量来看,分为:个案研究
+
成组研究。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察以获取研究资料;
2
调查法: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以提问的方
式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和行为;
分为:访谈调查
+
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
是通过谈话——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谈论而从对象那里搜集到
第一手资料
的方法;
p>
(优)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可以较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 br>和有关细节,以便深入研究问题;
(缺)
由于匿名性低,
故被调查者所给的资料的真实程度会受到限制,
另外,
可能受访谈者的态度、
表情、
语调甚至性别、
服装等影响而出现偏差。
问卷调查: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
计的书面问题让儿童据实报告他们的行为或观点,
据收回的答
案,
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
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的方法
;
(优)
简便易行,短时间内同时对众多个体进行广泛考察,收集大量的信息
资料;
(缺)
儿童的回答往往不能代表其真正的心理状态;若记录者缺乏训练、不
善于掌握问卷的标准
、分析资料的统计方法比较简单,则会影响这一
方法的科学性。
3
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某
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
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 br>
分为:自然实验
+
教育心理实验
+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
验:
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
究儿童心理特征变化的方法;
教育心理实验:
< br>(属于自然实验的特殊形式)把儿童心理的研究与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
结合起来,
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下,
形成和发展
p>
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的规律;
(优)
把实验寓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所得结果更符合儿童
实际;特别是结合教育教
学实际,研究结果为教育、教学服务,
针对性强;
p>
(缺)
不容易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结
果的精确性较实验室实验低。
实验室实验:
< br>在特别创设的情境下,
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儿童心理变化的条件,
从而观察儿童行为变化的方法;
(优)
对实验条件能进行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能作准确测定,
实验结果可以重复且精确
度高;
(缺)研究情境的人为性,情境与小学儿童的实际生活有一定
差距,可
能会使小学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有时难以将结
论推广到
日常情境中去。
4
测验法: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优)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缺)
测
验只是作量的分析,
缺乏质的研究;
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合于不
同生活背景的儿童。
5
作品分析法
:通过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
发展的概念
1
心理学中的“发展”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探究其改变;
2
心理学中,发展是指个体在解剖结构及生理与心理功能上,
依一定的程序,由简单、幼稚、原本
的状态,逐步演化、转变、成长,变成复杂、完整、
成熟的状态,渐而衰退、老化的整个程序与
现象。
即发展是指个
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
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
也指衰退
消亡的变化;
3
儿童心理的发展主
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6
、
7~11
、
12
岁的孩子)
,该时期儿童以
学习活动为主导活动,心理发展有很大变化,发展趋势有
以下特点:
A
思维方式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转变;
B
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获得发展;
C
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
二、
发展的基本性质
1
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A
自上而下的头尾法则
B
从中心到边远的远近法则
C
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发展的大小法则
2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既是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改变
3
发展的不平衡性,三个表现:
A
个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
B
不同系统(身体不同机能)的发展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
到达成熟时期,有不同进程;
<
/p>
或者身体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 br>
4
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
、发展的优势领域
该
3
方面差异
三、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
p>
铭印作用:发展中的个体,在其出生时,会把最初所看到的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不管是
不
是与自己同种的动物)很快地“铭印”在脑子里,作为自己的“双亲动物”
(即父母)
而跟随,长大之后仍一起生活,并可能选择这样铭印下来的动物
作为交配的对象;
2
关键期:铭印发生的时期。
第二节
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
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
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一阐述包含了三方面内容:
A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
B
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的整体特征;
C
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二、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
我国发展心理学教科书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共
6
< br>个时期
0~1
婴儿期
1~3
前幼儿期
3~6
、
7
幼儿期
6
、
7~11
、
12
童年期或小学期
11
、
12~14
、
15
少年期或初中生时期
14
、
15~17
、
18
青年初期或高中生时期
第三节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1
人的心理发展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概括起来可分为:<
/p>
遗传方面的因素、
环境方面的因素;
2
就遗传还是环境,心理学发展中自古存在分歧,分为三个阶段:
A
绝对决定论
B
共同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3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A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B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二、
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2
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
3
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4
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
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
即遗传、环境、社会生产方式、教
育、个体需要,五者辩证关系:
遗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基础和潜在的可能性
环境、社会生产方式、教育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而以上三者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非机械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儿童自身需求
第三章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
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1
新陈代谢旺盛
2
体格发育在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出现快速增长
3
骨骼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
4
乳牙脱落,恒牙萌出
5
心率减慢,呼吸力量增强
6
进入青春期后,生殖系统开始发育
二、
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1
内在因素:遗传、内分泌、性别;
2
外在因素:营养、疾病、生活制度与体育活动、社会因素。
第二节
小学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一、
神经系统的发育
1
大脑的发育
2
神经的发育
3
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节
二、
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
1
大脑活动的活动特点:
A
优势兴奋
B
镶嵌式活动
C
动力定型
D
始动调节
E
保护性抑制
2
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A
一节课中:
上课后、
下课前
2~5
分钟兴奋点
在课间活动;
5~10
分钟,
到
20
分钟,
最有效;
B
一天
中:早上
123
、下午
1
安排主科;
C
一周中:周
234
高峰值,周
1
班会收心,周
5
大量作业使学生玩时有牵挂;
D
一学期中:
2~3
甚至
5~6
周收心,期中考
高峰值,期末前
2~5
周终末激发现象;
E
一学
年中:
(除了上面“一学期中”所述)国庆再度假日综合症,
1
1
月初至
12
月冬季传
染病后
2~3
周恢复身体健康,
圣诞节、
春节影响,
以致措手不及开始期末复习;
3~4
月份大地回春、地气上升,儿童通常情绪烦躁、坐不住,劳动节、儿
童节
影响,幸好期末复习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
一、
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疾病
1
p>
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
,
与生活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与均衡,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p>
2
附:校学生儿童身高标准体重指标
3
小学儿童的健康状况,可以从儿童的死亡率、死亡原因、患病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4
小学儿童常见疾病:近视眼、弱视、沙
眼、龋齿、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等。
二、
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保健
1
p>
营养(营养不良
/
营养过剩——肥胖)
p>
2
睡眠
3
体育锻炼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
p>
什么是认知:
(广义)是指人类的认识活动;
(狭义)是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
二、
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
三、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一、
注意的概述
1
概念:
(课本)是一种能力,它使我们把心智努力集中于对象,而这种集中是可选择
的、可转移
的、可分配的;
(其他教科书上的定义)注意是对刺激的指向和集中。
2
注意的功能:
A
注意是选择者
B
注意是放大器
C
注意是指南针
D
注意是分派着
3
注意的外部表现:
A
出现适应性动作
B
停止无关动作
C
呼吸运动的变化
4
注意的种类:
A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其
意识程度比较弱;
B <
/p>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有预订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
/p>
较强。
5
注意的品质:
A
注意的稳定性: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p>
(广义)指注意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狭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受人的主观状态和对象特点影响(
是时间概念,年龄越小,稳定性越差,
即时间越短)
B
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p>
受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认知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等的影响(越有经验,
< br>广度越大;年龄小,广度小)
C
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受活动的熟练程度以及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如骑单车)
D
注意
的转移:
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
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
动上去;
受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影响。
二、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1
总体趋势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
2
注意品质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的发展。
三、
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
1
注意力分散又称分心,有两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