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
-
1
、什么是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同化有何作用?有哪几种同化
p>
模式?
1
题答案
奥
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
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三种同化模式。
(
1
)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
< br>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
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
而新学习的
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
(
2
)
p>
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
学习新
的观念,
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
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
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
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
/p>
类属学
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
。
(
3
)并
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
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
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
生并列结合学习。
并结合
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
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
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2
、
什么是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
哪些途径与方法?
2
题答案: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潜在的学习动
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其主要方法有:(
1
)满足小学
生的缺失性需
要。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是否得到
父母的爱、
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
采
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
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设置的问
题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
造成悬
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教师通常通过实验演示,
趣味故事叙述,
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
题情境。
(
3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不能滥用、多用表扬、少用批
评、有
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
(
4
p>
)适当运用竞争手段。
(
5
)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
(
6
)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和评价。
3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3
题答案
心
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
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
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
1
)学习心
理指导。主要包括:其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培养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p>
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
乐,使小学生乐于学习。其
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
绩。(
2
)情绪心理指导。指导小学生对人的情绪活动、情绪发展的
特点有所了解,<
/p>
使之认识到控制自己情绪活动的重要性,
学会表达情
绪的适当方式;
情绪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合理发泄和转
移自己的不良情感,
并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
帮
助他们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
(
3
)自我意识发
展指导。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指导,使小学生
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形
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树立符合
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
纳自我,
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和社会性
的健全发展。(
4
)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人对客
观环境的适应,最
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教给小学生社交
技能,
使他们学会合理
处理社交中的冲突问题,
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
通过
心理健康教
育,
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
素质。
4
、什么
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条件有哪些?
4
题答案
陈
述性知识即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
么”、“怎么样”的问题
。(
1
)呈现的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新材料便于学生理解、
< br>保
持和应用。
所以,
教师给小学
生呈现的学习教材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
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他们能够把新学的知识同已
学的材料联系起
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
< br>)调动和保持小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
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 br>新旧知识之间有何异同,
积极主动地利用原有的
认知结构
来同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
3
)根据小学生
p>
的知识贮备确定教学起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知识经验的贮
备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
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过渡,
以激活原知识,
促进小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
(
4
)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一,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其二,
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其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道
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
个
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
< br>的复杂过程。
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
是道
德行为表现
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5
、小学教师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
的威信?
5
题答案
小学教师提高威信的正确途径:
(<
/p>
1
)加强修养。教师主要靠内在素质和良好表现来赢得学生的信赖
与爱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及学生年龄特征从德、识、
才、学几方面加强努力,而绝非三两日工夫可以练就。
(
2
)积极实践。其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教学实
践
活动本身不断给教师提出了各种要求。其二,加强师生交往。注重教
< br>学和教育,
又注重科研的教师,
是最能够获得学生的喜欢
和崇敬的教
师。
< br>6
、什么是道德情感,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6
题答案
道
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在个人对自己或
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如责任感、荣誉
感、爱国主义情感
等。
(
1
)知行结合,促进小学生道德
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
并随
着道德认识的发展
而发展的。
因此,
丰
富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
是促使其情感
不断升华的重要途径。(
2
)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
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如童话、故事、小说、歌曲、文艺作品等。
(<
/p>
3
)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
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
因此,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
(
4
)在活动中以境育情。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稳定,它的形成离
不开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活动体验。
因此,
可以通
过开展具体的活动
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以境育情。
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
1<
/p>
、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是一对一的关系。
2
、学生的学习困难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伴随学生的一生。
p>
3
、组织策略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学习内
容进行记忆储存。
4
、小学生的思维
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5
、统计学的方法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科学的方法。
6
、教师提高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力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己的学历。
< br>
1
题答案:不对。学习动机
虽然影响学习效果,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
是完全一致的关系。
2
题答案,不对。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而是
其他原因。
3
< br>题答案:不对。组织策略就是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梳
理。
4
题答案: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逻辑
思维,低年级是形象
思维为主。
5<
/p>
题答案:不对。任何一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各有利弊,不能说那
种方法比另外一种方法更好。
6
题答
案:不对。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提高自己的
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
/p>
1
、什么是
亲社会行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1
题答案: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
好处,而对行为者
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
p>
1
)
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2
)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
/p>
3
)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
4
)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
培养小学生亲
社会行为的
方法有: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训
练法。
2
、什么是攻击行为,教师如何预防
和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
2
题答案:
攻击行为是指有意造成伙伴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表现,
通常
采取打、
推、
勒索钱物等方式,
也包括
讲下流话、
耍流氓行为等。
(
1
)培养孩子的正确归因,改善孩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
2
)培养
孩子的应对策略
,
增强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
3
)
处理好儿童与同伴、
教师和父母的关系
3
、儿童心理发展的性质是什么?
<
/p>
3
题答案:
(
1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
)儿童心理发
展的方向性和序列性。
(
3
)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
4
)儿童心
理发展的差异性。
4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的发展
中起什么作用?
4
题答案:
(
1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
先,遗传
素质虽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
但它为儿童心
理发展提供了
潜在的可能性。其次,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情绪、性格、气质及个性的
发展。(
2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
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其
一,环境和教育使儿童遗传所获得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
,
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最终达到的水平。其二,环境和
< br>教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对儿童心
理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3
)社会实践活动是制约
儿童心理发展的
重要因素。
5
、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
/p>
5
题答案:
(
1
)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
性和实用性
。(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概括水平。基础知识,
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是知识结构中的
“骨干
”
,
是联系知识的中心,
具有普遍意义
。
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
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
移作用。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
p>
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
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3
)注重知识的综合贯
通。
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
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
教师要引
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
种学习情境之中,
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
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
,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
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
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
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使其形成良
好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以致
用。(
4<
/p>
)提高元认知水平。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
结果的
认知。
6
、学生气质有哪些类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6
题答案:
学生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
忧郁质等
几种。(
1
)正确认识气质。
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
优点和缺点,
教师的任务
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
中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
展其优点。这就要求教
师能对学生气质进行判断。
对小学生的气
质类型,
可以根据神经系统
的类型、行为能力的反应性,行为能
力活动性,气质行为的持续时间
来判断。
(
2
)利用气质“量才为教”。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气质特
点的基础
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气质的积极特点和消极特点,加强行为修养,
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发展,克服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
7
、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途
径或方法?
7
题答案:
(
1
)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由于小学生
的具
体形象思维占优势,
在道德教育中,
教师必须适应儿童的思维发展水
平,
在实例的基础上引出抽象
的道德概念,
并创造条件让小学生获得
形象的感性经验,以加深
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
2
)使小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小学生还未形成真正的道德信
念,而道德
实践经验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