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绝世美人儿
630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7: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舒心苑)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1


、什么是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2


、为什么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 /p>


3


、怎么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例:模仿(绍兴晚报


2



11


日)







吉林省 公主岭市某村的


5


岁女孩瑶瑶聪明活泼,喜欢看电视,特别喜欢 模仿电视里的人物


言行,并经常表现给他人看。她最喜欢《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2003



1


月< /p>


25


日,她看了


小燕子上吊的镜头,


就模仿起来,


用鞋带往脖子上扎,


当时被家 人发现而制止。


1



29


日下午,


瑶瑶趁没有人注意,溜进一间房子进行了危险的尝试。


下午


4


点,


有人进房时发现 瑶瑶上吊了,


一根绳子紧紧地勒在她的脖子上,另一头系在衣柜的把手上,脚下有一条小 凳,她的脸上已经


白得发青,舌头耷拉了出来。在昏迷


10


天以后,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1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事件?



2


、从中得到何种启示?



第一讲





绪论






















人不可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
















































——


伽利略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1


、什么是心理?



2


、什么是儿童心理?






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 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但两者的心理有本质的区别。人既


是 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 理学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


律。








小学儿童的心理的心理过程、心理 状态、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心理


状态和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的基础 上形成也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使个体的心理过程带上个


体独特的色彩。心理状态和心 理品质制约、调节心理过程。要掌握完整的心理,就必须把一个


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 、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








二、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



1


、小学儿童思维比较单纯,想法比较幼稚。



2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外露,喜怒形于色。



3


、小学儿童活泼好动。



4


、小学儿童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5


、小学儿童喜欢模仿。



6


、小学儿童喜欢表扬。



三、小教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的特点。


< /p>


2


、制定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


3


、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正常发展





4


、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海无涯苦作舟!



5


、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和稳定情绪。



6


、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7


、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



四、小教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小学教育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1


、客观性。








2


、特殊性。








3


、系统性。








4


、实践性。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在自然情景中,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表现搜集相关材料,了解 其心理现象和行为特点的方


法。孔明的《知人》




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告


之以祸福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性,临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 p>


如照镜的研


究。





诚实研究:让儿童蒙上眼睛,从客 厅一角摸索到另外一个角落,用针去刺机械猴的尾巴。


当针刺中时,机械猴会发出叫声, 随后落下一件食品和玩具以示奖励。研究中,主试故意走开,


暗地里观察被试一个人的表 现,每个人做


10


分钟,研究者观察并记录被试的诚实(蒙双眼 )和


欺骗(拉下蒙布)的次数。







通过观 察法所获结果往往较客观,但是,观察法往往不能察知被试的真实心理状态。



2


、实验法





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


生。实验法是人为地控制和改变 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由


实验者操纵的变量叫自变量 (实验变量)


,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特定反应叫应变量,实验过程中

需要加以控制的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叫无关变量。







1)实验室实验法





是在实验室里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引起被 试某一心理现象并加以研究


的方法。如条件反射的研究。





优点在于控制较严格、结果较准确 、可以重复实验。缺点在于存在情景效应,可能与实际


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有差异。







实验室实验法例举:







母爱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笼子里关了一只小猴子,另外做了两个假母亲,让小猴对


于两个人造母亲作出选择,一个是有裸露的金属丝网做成,但是能够机械性地给小猴吃奶,另


外一个裹着长毛绒布,但是不提供食物。最后,小猴宁愿选择裹长毛绒布的假母所给予他 的接


触上的愉快。


于是为了找东西吃也去裸露金属网母亲,


但当家的仍然是长毛绒母亲所在的地点,


特别是当小猴在笼中受到惊 吓时往往把长毛绒母亲当作庇护者。







研究还 表明,增加假母猴的母性特征能够增加她的吸引力:会摇动的比静止的、较温暖的


比较冷 的更加受到猴子的依恋,那些年龄很小的猴子尤其如此。





2)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





在自然环境下,

< br>有目的地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如皮格马


里翁效应、街角的从众实验。鲁迅:



如果有一个人往地上吐一口痰,并且蹲下来研究的话,那


么一定会引得 一大群人也来围观。






优点在于实验结果较客观,缺点在于花费较大,变量较难分析 ,结果也较难分析,情景也


较难控制。



自然实验法例举:



偷窃实验:莫拉蒂 让一个同谋者在纽约市海滩上随便找一个实验对象,把浴巾放在离他大


学海无涯苦作舟!




5


尺远的 地方,随后在浴巾上轻松地躺下,用随身带的收音机听了几分钟音乐,然后放下收


音机沿 在海滩散步去了。


几分钟以后,


一个扮成小偷的研究者走了过来 ,


他假装要偷走收音机。


有多少被研究者会制止他呢?在


20


次中只有四个人站了出来。







研究变动了同谋者去散步之前对实验对象说一句


< br>注意一下我的东西



,而每个实验对象都


答应了。在


20


次实验中,有


19


次,研究对象都站出来阻止犯罪的人。他们追赶小偷,叫他停


下来,让他作解释,甚至与他拉扯,有人干脆抢下收音机。



一致原理:人们一旦作出了承诺,其行为就会努力来维护此项承诺。







3


、调查法





是根据所研究的课题的目的和要求,事先设计一些相关问题, 要求有关人员回答,以找出


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4


、个案研究法





是利用日记、传记等搜集被试各方 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现象的方法。通常搜集的资料涉


及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 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5


、测验法








是采用一套事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


(心理测验量表)对被试的心理进 行测定、鉴别和分析


的一种方法。





第二讲




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1


、遗传决定论: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 教育。




2


、环境决定论: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儿童,我可 以在自己设定的环境里将


他们培养成为任何类型的人。




一、先天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传递因素



遗传传递是指亲 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这个过程传递了上一代的


遗传基因,遗传 基因直接影响儿童的生理的发育,也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的发展。



1


、儿童的生理的发展形式。



2


、儿童的生理的发展程度。



(二)先天环境因素



1


、胎儿期的营养。



2


、母亲的服药。



3


、母亲的酗酒、吸烟、吸毒。



4


、母亲的疾病。



5


、母亲的情绪。



6


、胎儿期的教育。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特点:





1


、启蒙性。



2


、长期性。



3


、感染性。



4


、情感性。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



1


、大家庭



多头管理



2


、核心家庭



直接管理



3


、残缺家庭



学海无涯苦作舟!



偏向管理



(三)家庭氛围的影响



1


、活动氛围




1


)智力活动氛围




2


)非智力活动氛围



2


、关系氛围




1


)和睦氛围


< br>(


2


)非和睦氛围



(四)家长的教育态度



1


、民主型



2


、专制型



3


、放任型



4


、溺爱型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教师的教育态度的影响



1


、教师的民主型的教育态度



2


、教师的专制型的教育态度



3


、教师的放任型的教育态度



(二)教师的期望的影响



1


、高期望



2


、低期望








(三)学习内容的影响:学习内容中渗透着文化价值、行为准则。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学习行为规范。



(五)学习活动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是凝聚 在一个社会、


民族、


国家中的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社会文化因素起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作用。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特征的过程。







社会文化影响的方面:



1

< p>
、通过文化的传承,使儿童了解掌握前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



2


、向儿童传递民族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



3


、使儿童能够与周围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文化影响的途径:



1


、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河北、山东的沙袋育儿。



2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的影响。



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的影响。



五、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个体的学习 、游戏、劳动、交往等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影响。



1


、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2


、主观努力促进心理发展。



3


、训练和练习促进心理发展。



4


、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发展。




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三讲






小学儿童的心理过程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


普罗塔戈



一、感知过程








是个体利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加以反映获得感性经验的过程。



(一)感知的形式



1


、感觉的形式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机 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2


、知觉的形式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二)感知的特性



1


、感知的选择性


< br>个体总是选择事物一部分刺激作为感知的对象,


而其他事物则成为衬托对象的背景 的特性。



2


、感知的整体性


< br>个体把感知对象的孤立部分和部分属性感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3


、感知的理解性


< br>在感知时,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理解事物,并用词标志出来的特性。



(三)小学儿童的观察的发展



1


、观察的本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



2


、小学儿童观察的特点


< p>


1


)观察的目的性比较差。



2


)观察持续时间比较短。< /p>




3


)观察的 系统性比较差。




4


)观察的概括性比较差。



(四)小学儿童的观察的培养



1


、引导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



2


、给儿童讲清观察的任务。



3


、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儿童喜欢观察活动的、色彩鲜艳的、图象清 晰的、新奇的事物。



4


、让儿童掌握有关对象的知识。



5


、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



二、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的反映。



(一)记忆的环节



1


、识记




1


)根据目的性: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


)根据理解性:机械识记和意义识 记



2


、保持



3


、再现:再认和回忆



(二)记忆的形式



1


、短时记忆



















信息贮存时间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学海无涯苦作舟!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


±

2


单位,或叫


Chunk








短时记忆依靠维持性复述得到保持。







维持性复述使信息能较长时间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它发生在不要求以后提取的情景中。







精制性复述是重复要记住的信息,而且把它同已经在长时记忆 中的其他概念建立联系。







信息加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加工是编码。







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中信息的重要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中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2


、长时记忆
















信息贮存时间超过


1


分钟,乃至数年或更长时间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 是无限大,这与突触形成的方式有关,因为突触形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长时记忆的内容主要以言语和形象为主。



(三)遗忘







干扰说 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结果。



干扰作用主要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于记忆(识记、保持和再现)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保持和再现)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 p>


(四)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


、具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意识。



2


、识记较准确。



3


、识记较快,遗忘也较快。



4


、无意识记和形象识记占优势。



5


、机械识记用得比较多。



6


、记忆信息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7


、记忆容量较大。



8


、能够运用记忆策略。



(五)小学儿童记忆的培养



1


、明确记忆目的,提高记忆动机。



2


、引导儿童在



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


、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和策略。



4


、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学习和复习。

< br>


5


、培养儿童记忆的兴趣和信心。



三、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一)思维的形式



1


、根据凭借物: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


、根据指向性: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3


、根据创造性: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1


、具有显明的直观性和行动性。



2


、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3


、具有自我中心性。



4


、抽象概括性有一定的发展。



5


、概念的内涵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6


、以运用具体概念为主到运用抽象概念。


四、想象



想象是个体组织头脑中已有表象加工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过程。



(一)想象的形式



学海无涯苦作舟!



根据目的性: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的形式: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小学儿童的想象的特点



1


、小学儿童的想象力比较丰富。



2


、有意想象有很大的发展。



3


、想象中的形象加工比较简单。



4


、创造想象的成分比较少。



5


、儿童的想象与现实脱节,较多幻想成分。



(三)小学儿童想象的培养



1


、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经验。



2


、启发、引导和鼓励儿童大胆想象。



3


、创设有利于儿童想象发展的条件。



4


、组织创造性活动。





第三讲





小学儿童的心理状态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主要特征。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 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因 素: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新异性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对无意注意有影响。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 意又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主动的、自


觉的注 意。







运用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各种条件:







1


)加深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2


)培养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3


)合理地组织活动。


a

< p>
提醒。


b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 p>


4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



1


、引导学生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



2


、培养活动的兴趣。



3


、合理地组织活动。



4


、培养意志品质。



5


、从事操作性活动。



6


、适时适宜的鼓励。



二、动机







(一)动机的内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趋向一定目标的内部活力。







动机的产生条件:







1


、内驱力或内部需要。







需要使机体产生紧张,而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是由于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产生的恢复


稳态的内在推动力。







2


、诱因。



学海无涯苦作舟!







即目标对象,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个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为正诱因。



个体因逃避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为负诱因。



(二)动机的类型







人类的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区分。







1


、从动机的起源分:







生理性动机:由生理需要(如饥、渴、睡眠等)所引发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由社会性需要所激发的动机,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兴趣爱好等。

< p>




2


、从动机的社会价值分:







合理动机:即有益于社会、集体的动机。







不合理动机:即不利于社会、集体的动机。





3


、从动机的作用大小看:







主导动机:激发个体从事某一活动的众多动机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优势动机。

< br>






辅导动机:除主导动机以外的对活动具有影响力的动机。










4


、从动机的作用时间的长短看:







远景动机:指持久起作用的动机。







近景动机:对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的动机。







5


、从动机的原因分:







内部动机: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或活动者本人的内心状态激发的动机。如信念、世界观、理


想等。布鲁诺认为由三种成分构成:








1


)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








2


)好胜的内驱力,求成欲;

< p>







3


)互惠 的内驱力,求利欲。







外部动机:由活动可能带来的结果 激发的动机。如批评、表扬、奖励等。







6


、根据动机所涉及的活动,分为学习动机、犯罪动机、工作动机、自杀动机等。



(三)动机冲突



动机冲 突又叫动机斗争,按性质可以区分为原则性动机斗争和非原则性动机斗争。







原则性动机斗争是指个人动机与社会道德相矛盾的冲突。







非原则性动机斗争是指不涉及社会道德准则的矛盾,仅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斗争。

< p>




动机斗争按形式可以区分为:





(1)双趋冲突





个体追求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 能都达到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即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p>








(2)双避冲突







当个体 遇到两个威胁性的想避开的情境,


但不能同时避开时的心理冲突。


如道德两难问题。







(3)趋避冲突







同一目 的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叫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个体面 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方面,使个体无法作出选择


的冲突 状况。



(四)动机强度







个体的行为动机是受到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弗洛姆提出。







行动的 动力(动机强度)


=


期望值


·


效价。











期望值和效价都是个体的主观认知 ,可以看到,个体的动机强度取决于个体对目标实现的


现实可能的认识和目标实现以后自 己的利益。



三、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学海无涯苦作舟!






需要是生命活动的普遍现象,为植物、动物和人所共有。








植物的需要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除体内废物的要求。








动物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呼吸、吃、喝、排泄、生殖等生理的要 求,某些高等动物有简单的


精神病性需要,如情爱、群集、游戏等。







人,作为一种生物体和社会体,除了有衣、食、住等生理需要 外,还有寻求发展、享乐、


交往、归属、爱、尊重、自我实现等社会性的要求。








需要是个体生理和心理的缺乏和不足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产生







对需要 产生进行解释的平衡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保持均衡的需要,当人体内部的这种均衡被


破坏时 ,人就会动员全身的力量去满足需要,以达到平衡状态。














当人体内部缺乏食物时,血液的化 学成份就会不平衡,水、糖、蛋白质、脂肪等都会发生


变化,使我们产生饥饿感,这种饥 饿感驱使个体寻求食物以求得平衡。







人的认 知、情感和社会的需要也要保持均衡,


当产生不平衡时,


就会产 生消极的情绪状态,


从而产生一种求得平衡的需要。方式则主要有内部的退化,固执等, 外部的升华、攻击,极端


的自杀等。



(三)需要的种类







1、从需要的起源区分








1


)生物性需要:







又叫自然需要或生理需要。指人生来就有的与人的生命维持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如


呼吸、排泄、性、安全、吃、喝等。






2


)社会 性需要:







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在后天 生活与此同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人的社会生活相


联系,如对劳动、交往、知识、艺 术等的需要。







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紧密地结 合在一起,有时两者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







2、按需要的对象分






1


)物质 需要:







是人们对物质对象的需要,包括对自然界物质的需要(衣、食 、住等用品)和社会文化用


品的需要(书、笔等)


< p>







2


)精神 需要:







是人们对精神生活、观念对象的需要。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 化艺术的需要,对道德、审


美的需要等。



(四)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 次理论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



1908-1970


)提出。







马斯洛把需要概括为七个层次。







1


、生理需要:







包括衣、食、住、行、呼吸、排泄、性等基本的与人类生存相关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个体对生命安全、职业保证、收入稳定、法律保护、劳动保障、医疗保健等的需要。







3


、社交需要:即爱与归属的需要。







希望能被人爱和爱人。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的机构。







4


、尊重需要:







自尊需要:自己感到有信心、有能力、有威信、有价值,能胜任学习、工作、生活。







他尊需要:个体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希望自己的能力和 成绩能得到承认和赞赏、要


求独立、信任、地位和荣誉。







5


、认知需要:认识兴趣、求知欲、好奇心满足的需要。

< p>






6


、审美需要:自然美、艺术美、社 会美的欣赏的需要。











(四)需要层次理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