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
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类
一、相关理论链接
(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
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
知觉的分类及特性
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
效应)
。
特性:知觉的
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二)注意
1.
注意的分类与规律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
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
移
(三)意志
1.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
2.
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
梳理科学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
动,
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
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
1.
智力的个体差异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
聪明程
度属于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
IQ
超过
140
的人属于
天才
,他们
在人口中不到
1
%
,低于
70
的属于
< br>智力低下
。
2.
智力的群体差异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
大致相等
,但是男性智力分
布的
离散
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
1
】
杨某(男)和肖某
(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
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
肖某的人生一定会
和一
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
邋里邋遢又不
爱说话的人,
时常外出
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
住他,也认为
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
十年后,同学聚会,
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
结婚生子改变太大,
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老同学一见面大家都一时没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同
学聚会散去后,
大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说辞,认为杨某运气好,
还会步步高升,认为女孩子都
是摆脱不了做家庭妇女的命运。
1.
以上材料,体现了下列选项中的(
)
1
A.
第一印象
B.
晕轮效应
C.
刻板印象
D.
近因效应
E.
马太效应
2.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
p>
A.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
他人
的知觉
B.
第一印象和近因
效应
都是
对陌生人的印象
C.
“一俊遮百丑”和“一坏百坏”都体现了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E.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体现的是投射效应
【答案】
【解析】
大一时候大家对于杨某和肖某的印象和看法体现的是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
同学聚
会后的印象和看法体现的是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
马太效应
是指强者越来越强,
弱者越来越
弱的现象。名字取
自圣经《新约
.
马太福音》一则:
“凡
有的,还要加倍
给他叫多于;没有
的
,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马太效应
也
“平衡之道”
相悖。
中国古代老子曾
说: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余。
”
社
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
对己、
对群体认识的过程。<
/p>
第一印象是通常是针对陌生
人的,近因效应是针对熟悉的人的。<
/p>
【资料
2<
/p>
】
中学教师姚某正在上课,忽然教室外面发出一声巨响,同学们都
不约而同的
看向窗外,这时,姚老师“哒哒哒”敲了三下讲桌,待同学们都重新听课他又
开始讲,姚老
师上课习惯讲着讲着拔高声音或拖长声调,
同学们
也时常一边听姚老师讲课一边在课本上记
笔记。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一声巨响引起了同学们的无意注意
B.
姚老师敲讲桌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
无意注意
C.
姚老师敲讲桌是为了引
起同学们的有意注意
D.
姚老师敲讲
桌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有意后注意
E.
一声巨响引起了同学们的有意注意
2.
下列关于注意的品质,说法正确的有(
)
A.
“一目十行”体现的是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转移
C.
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D.
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
转移
E.
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的分配
【答案】
【解析】
没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
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
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
地把握到的对象
数量即为注意的广度。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为注意的稳
2
定性。
注意的周期性
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或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指由于五官刺
激的干
扰,
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
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
上。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
有意识地、
< br>主动地把注意从
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资料
3
】
莹莹和艳艳是同班同学,莹莹每次遇到困难都能够迎难而上,面对老师布置
的作业也能够排除干扰,
以作业为先。艳艳却恰恰相反,
遇到困难就退缩,
一旦有小伙伴约
她出去玩,
她能立马把作业抛到脑后。老师总是表扬莹莹而批评艳艳意志不坚定。
一次,
她
们两个一起去文具店,
艳艳看见一个漂亮的笔记本,
她既想买又嫌价格太贵。
莹莹进去之前
就想好了
自己要买的文具,很快就买好了。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p>
“前怕狼,后怕虎”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
B.
意志具有自制性的人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和排除外界诱惑
C.
“百折不挠”可以说明意志的坚持性
D.
具有意志的坚持性的人比较顽固
E.
果断性是以周密考虑和勇气为前提的
2.
下列关于意志冲突的说法正确的有(
< br>
)
A.
“鱼
与熊掌不可兼得”是趋避冲突的真实写照
B.
“前怕狼,后怕虎”体现的是双避冲突
C.
双趋冲突和双避冲突都是同时出现两个目标
D.
生活中出现更多的是多重趋避冲突
E.
双趋冲突的两个动机强度是相同的
【答案】
【解析】
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
克服困难,
从而实现预
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包括:
自觉性、
果断性、
自制性和坚持性
(坚韧性)
< br>。
自觉性是指个体能自主地、
独立地采取决定及执行决定
;
果断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与果断
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在
执行决定阶段善于控制自己
情绪,
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
/p>
具有自制性的人,
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和排除外界诱惑的干
扰,
人手各种痛苦和灾难,
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
性和怯懦;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执行决定阶
段个体能以顽强的毅
力,
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
与之相反的是顽固和动摇。
当处于
相互矛盾的状态时,
个体难以决
定取舍,
表现为行为上的犹豫不决,
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
p>
态,
称为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三
种类型:
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具有吸引力的目
标同时出现,形
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
由于条件限制,
只能选其中一个目标,
此时个体往
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
标同时出现,
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产生逃避动机,
但由于条件和
环境的限制,
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
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
突。
趋避冲突:
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
/p>
会使人产
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
。多重趋避冲突: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
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
而每
个
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资料
4
】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
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
选取了包括政治家、
法官
、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
977
位名人作为研究对
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
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这些名人的家属中,
出名的父亲有
< br>89
人,
3
儿子
129
人,兄弟
114<
/p>
人,共
332
人,而
4000
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
1
< br>人。因此,
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
人的
智能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B.
人的智能离开社会实践也很难发展起来。
C.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
D.
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智能的发展。
E.
遗传对个体智能的影响比后天因素的影响大
。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
智商
140
以上的被称为天才
B.
智商在
55-70
的
弱智儿童是可教育的
C.
男女智商在总体上是差不多的水平
D.
世界上聪明的人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多
E.
差不多一半的人数都属于智力中等成都
【答案】
1.
ABCD
【解析】
人的智能高低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
因素的影响,
别一方面也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这主要包括家庭的
环境、
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研究表明,家庭间环境对智能的影响随
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相反,
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
而越来越大。
家庭环境对智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能发展。
早期干预对儿童智能有明显的
积
极影响。
学校教育对智能的影响。
学
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是否
接受教育
的儿童,
以及接受较好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能之间存在着差异。
社会实践对智能
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
终形成起来的,
离开了实践活动,
即使有良好
< br>的素质、
环境和教育,
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
总体来看,
智商是呈正太分布的,
1
40
以上的被称为天才,
70
以下的被
称为弱智儿童,其中
55-70
的是可教育的。男女智商总
p>
体水平差不多,男性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46%
< br>左右的人都处在
90-109
的智力水平,即中
等水平。
【资料<
/p>
5
】
为了把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马老师
带来了很多直观教具,有标本,有图片,还
有实物。
进教室后,
她把这些放在了讲课桌上或者挂在了黑板上,
新奇多样的教具顿
时引起
了学生们的极大热情,她想今天上课的效果一定很好……
1.
对于题目中马老师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采用多种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形成感观认识
B.
教具种类过多容易喧宾夺主
C.
马老师没有把握住课堂内容的重难点
D.
马老师的做法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E.
可能导致学生过于关注教具,不能专心听讲
2.
对于以上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
新颖独特的教具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B.
教学要避免过多干扰
C.
越丰富多样的刺激越能增强学生理解,越有助于学生学习
D.
教师应根据授课需要逐步展示教具并及时收好教具
E.
能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
4
【答案】
【解析】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新颖的、运动的、色彩对比鲜明的、
强度大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加上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探索,
过多的教具同时呈现
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
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此过程中
需要维护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避免外部干扰。
因此,
马老师应该根据讲课的需要,逐步展示
教具并及时收好
教具。
【资料
6
】我所教的二年级三班中有一位叫王林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
p>
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
一
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
堂课,
等到被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
,
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
所以又去玩手边的
东西。
考试成绩自然不好,老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
,想改掉这个
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走神了。
1.
关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
有(
)
A.
小学生阶段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
B.
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王林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C.
小学生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
D.
小学生尚未形成有意注意
E.
小学生上课走神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关
2.
可以采取以下哪些方式来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
A.
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B.
鼓励小学生提问以激发学习动机
C.
多多关注学生
D.
提醒学生不带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到课堂上
E.
培养小学生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答案】
【解析】小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意注意也有了一
定的发展(
1
题
D
< br>项错误)
,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
制能力还较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此外,学生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
兴趣;
还未养成上课
听讲的良好习惯;
不适应老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老师等,
这些因
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1
题
B
选项,题干中已说明王林知道
上课应认真听讲,说
明其道德认知是正确的,需要训练的是其道德意志。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来进行解决:<
/p>
(1)
根据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
动性的内容,让学生
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评价、
外部奖赏来激发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
积极的反馈;
鼓励小学生提各
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
上课前调整好情绪。
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
是听好课的基础。
(4)
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
问题听课,寻找
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
思考哪些是重点,
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
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
以便下课问老师
或自学。
(5)
对于不认真
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
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
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老师
心目中是有位置的。<
/p>
在上课的时候,
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
一是
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
三是经常受到老师提问的学生,
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老师的注意。
5
第二节个体心理发展
一、相关理论链接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
定向性与顺序性;
2.
阶段性与连续性
;
3.
不平衡性;
4.
普遍性与差异性。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2.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
(
0~2
岁)
、
p>
前运算阶段
(
2~7
岁)
、
具体运算阶段
(
7~11
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
。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
果斯基认为,
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
展水平:
这是指由于
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
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
下借别人的帮助
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样在
智力活动中,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
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支架,
在儿童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
使
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
7
】
亮亮在看过动物园里的老虎后,回家自己画了
一只老虎。月月和妈妈一起去
过动物园几次,回来就能画出从自己家去动物园的路线图。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关于亮亮的
说法正确的有(
)
A.
亮亮
可能处在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第二个阶段
B.
亮亮最有可能处在
7
—
11<
/p>
岁
C.
亮亮画老虎时运用了表象思维
<
/p>
D.
亮亮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E.
亮亮会认为机器人也是有生命的
2.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月月的
说法正确的有(
)
A.
月月
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机能的发展比亮亮所处年龄阶段的高级
B
.
月月能够根据具体的事物数量来比较多少
< br>C.
月月还不能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数学题
D.
月月已经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了
E.
月月已经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答案】
【解析】
亮亮见过动物园里的老虎之后能画老虎,
出现了表象思维。
说明
亮亮处在前运算阶
段,前运算阶段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
孩子具有以下特征:
能用图片、文字等符号表示实物,出现了表象思维;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不可逆性;面积、
体积、
长度等的不守恒;
泛灵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月月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说
明她出现了具
体逻辑思维,
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
出现了
可逆思维;
去
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面积、体积、长度等的
守恒。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才能进行假设
—演绎推理,证明题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
可以做。
【材料
< br>8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
岁,我突然理解了这句诗,可
父母和老师并
不承认。
6
初中,
身体如春草般疯长,
和身体一起疯长的,
也许还有主见,
老实说,
也许我对父母,
对老师不会再那么在意,那么依恋了。
在老师
和父母眼里,我依然很小孩,他们的唠叨
24
小时环绕着我。<
/p>
上学前,妈妈唠叨:路上多加小心!
吃饭时,妈妈唠叨:多吃点!
晚上爸爸吼道:作业做完了吗,还玩电脑,早点睡!
每天“要努力学习,为未来打好基础”的话从不同的老师嘴里发出。感谢父母和老师,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语言也可以叫做暴力。
迎面
而来的他,
有时会让我脸红心跳,有时又觉得无关紧要,
走进教
室,总觉得有几十
双眼睛在盯着我,我漂亮吗?在老师和同学的心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吗
?
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会欣喜若狂,一次小考考砸了会垂头丧
气……
诉不尽,许多愁,只是,我似乎已经没有人可以倾诉了……
<
/p>
——摘自一位
13
岁女生的日记
1.
依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
)
A.<
/p>
该女生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第四阶段
B.
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高中)
C.
初中学生容易固执和偏激
D.
中学生常出现自以为是的现象
E.
该阶段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2.
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
< br>
)
A.
了解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个体
p>
B.
根据中学生记忆特点,应该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C.
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和关爱学生
D.
与家长沟通,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度过青春期的躁动敏感期
E.
严肃对待中学生青春期的情感萌
芽,杜绝中学男女生任何形式的交往
【答案】
【解析】皮亚杰认知
发展阶段论把个体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
、前运算阶段(
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1
、
12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
11
、
12
岁以后)
。因此材料中
13
岁的
该女生处在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
中学生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
型向理论型转化,
p>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
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
,
但
由于还不成熟,
所以容易固执和偏
激。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中学生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希
望自己支配自己,
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
需
要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
但因为处在
转折时期,
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
所以主观愿
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
很容易自以为是。
性意识
的普遍萌生,
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
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交往
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由于这个时期比较缺乏青春期知识、
自制能力和社会道德意识
,所以相对高中时期来说,男女同学的交往中“出格”的较多。教
师应该和家长一起合理
引导,
鼓励男女生的正常交往。
中学生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p>
记忆的
容量日益增大,
短时记忆广度接近
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
对图形记
忆要优于词语。
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
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
第三节节
学习理论类
一、相关理论链接
7
(一)行为主义理论
1.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学习过程: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基本规律:强化理论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程序教学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顿悟学习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
接受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派生类属)
、并列结合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八阶段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
(三)
建构学习理论
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
/p>
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 br>
学生观
: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
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四)人本学习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学
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
10
】
某小学三
(1)
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
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
这些学生,
李老师专门
雕刻了
2
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
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
作业工整干净
,
< br>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
,
连续得到
3
次小红花
,
就加盖一
个”一
级棒”的大印章
,
连续得到
p>
2
次”一级棒”
,
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
,
连续获得
3
张好
孩子的小卡通画
,
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1.<
/p>
对于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李老师的处理方式缺乏效率
p>
B.
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李老师这种方法过于宽松
C.
从外在方面激励学生改变,效果不具有持续
性
D.
可以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
E.
连续给予反馈,可以增加学生做出良好行为的概率
2.
针对以上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B.
李老师这种做法的原理是强化控制理论
8
C.
外在的奖惩,可以控制行为反应概率
D.
代币的使用能增强儿童的积极性
E.
操纵合理,则能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任何行为
【答案】
【解析】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
他认为,
人的行
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
任何习得行为,
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了解强化效应,
操纵好强化技术,
及时
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
行为反应,并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
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
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
/p>
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
小红花,连续
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
2
次“一级棒”就奖励
小卡通画并上
光荣榜,
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
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
激的加入增进
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经常
的。
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
矫正
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上方向发展。
【资料
11
】
上课时,一些平时不受老师喜欢和重视的学生爱讲话,爱做小动作。特别
是坐在窗边的学生,
一会把窗帘拉上,一会又拉开,老师发脾气,
他反倒做鬼脸引得全班同
学哈哈大笑。
1.
对于这些学生的行为,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A.
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要
B.
这些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关注
C.
这些学生品行存在问题
D.
想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
E.
存在某些心理障碍
2.
如果你是老师,应该怎么做?(
)
A.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及时批评指正
B.
创造机会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
C.
及时表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D.
揭露学生哗众取宠的心理
E.
关注每一位学生
【答案】
【解析
】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
要。
因为他们受老师
关注较少,
在同学
中一般地位不高,
所以,他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并不能夸大为品行问题
或者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可采取以下办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给予合适机会让学
生表现自己;活动中,根据学生特长,提供表现机会;在同学中,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有了
成功,就及时表扬,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要。
2
题
A
项在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给予批评,
批评表达了老师的关注,属于正强化,会增加学生不良行为反应的概率,错误。
第四节
学习动机
一、相关理论链接
(一)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
/p>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9
2.
动
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
U
型曲线。
3.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二)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
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
稳定性
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
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运气
(
机遇
)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
12
】
李老师和王老师都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班主
任。半期考试之前,李老师就
每天将同学们看得很紧,
时常把同
学们留下来做额外的作业,
在李老师的带动下,
同学们越
临近考试越紧张,学习越努力。
但是,半期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
p>
李老师认为是自己和学生
的努力还不够,
临
近期末时,李老师加大了学生的学习任务,
学生们叫苦不迭,但是因为半
期考试没考好,大家也不能明着叫苦,只能咬牙熬夜学习。
< br>反观王老师,
平时对同学们的管理没有多严厉,
半期考试
时就是平常对待,
考出来的成
绩却比李老师班级理想。临近期末
了,王老师竟然在班会课时带领同学们一起做放松游戏,
也不强求学生一定要熬夜做作业
和背书,
反而要求学生休息好,
王老师班上的同学们每天都
p>
喜笑颜开的。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
大家发
现王老师班上的总体成绩还是比李老师班上的总
体成绩高出一筹。李老师很不服气,也想
不通是为什么。
1.
根据以上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王老
师班上的学生一定都比李老师班上的学生聪明
B.
可能是李老师班上的同学不适合李老师的管理方式
(不找学生的毛病)
C.
李老师带的是普通班而王老师带的是尖子班
D.
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才最有利于学生学习
E.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班学生的学习
2.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br>
)
A.
以上
两位老师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B.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C.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p>
D.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
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E.
根据耶克
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易,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答案】
【解析】案例中,两位老师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学习动机
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
U
型曲线
的关系;
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
最佳动机水平有不同,任务较易的最佳动机水平较高,
任务
较难的最佳动机水平偏低,任务适中的最佳动机水平适中。另外,
p>
根据材料,
不能直接判断
两位老师带的班型
,也不再能直接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
【材料
13
】
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
的学生,但就是太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
有侥幸心理,
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
考得不理想
,
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
了。
< br>
1.
以下关于李华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李华的学习动机比较低下
B.
李华没有进行恰当的归因
10
C.
李华的归因是恰当的,运气是影响我们学习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D.
李华具有较强的考试动机
E.
李华属于学困生
2.
根据以上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
教师
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培养李华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B.
教师应该引导生将学习成败归因为内部可控的努力程度
C.
运气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维度
D.
如果李华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那么他就一定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p>
E.
将考试结果的好坏归因为运气好坏
,李华有可能是个场依存型的人。
【答案】
【解析】
:根据学习动机是利他还是利己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
动机,
李华的学习动机并不强,
且没有体现利于社会、集体
和他人,因此是比较低下的学习
动机。
李华将自己考试不理想的
原因归结为外在不可控、
不稳定的的运气是不恰当的,
教师
p>
应引导李华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努力程度。
李华比较聪明,
但是
贪玩不用功,
教
师应注意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
障碍但学习
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
生,
李华知识考试不理想,
并没有说他
的成绩总是低于同龄人
,
因此他不是学困生。
< br>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结果的总要因素,
一般来
说,
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根据学习任务
的难易程度不同
和个体差异,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也是有差异的,任务较难时最
佳动机水平较低,
任务较容易时,
最佳动机水平较高。
李华每次考试都希望靠运气能够过关,
其学习动机并不
< br>是来自于内部,因此他有可能是场依存型的人。
p>
【资料
14
】
在某
班,甲同学受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一个自觉学习的学生变成了一
个上课容易走神、不按时
完成作业的学生。乙同学因教师的公开辱骂而厌恶上课、经
常逃学玩游戏。甲、乙两同学
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
1.
甲同学
的学习成绩下降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
(
)
A
.生理的需要
B
.安全的需要
C
.归属与爱的需要
D
.尊重的需要
E
.自我实现的需要
2.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p>
下列就如何满足甲、
乙的需要提出的建议合理的是
(
)
。
A
.关心爱护学生
B
.加强与家长沟通
C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D
.恰当地表扬和批评
E
.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惩罚
【答案】
。
【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
要、归属与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
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
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甲同学是因为归属与爱
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