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

别妄想泡我
840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08: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关八)


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



北京教育学院



王玉崑



任何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 目标


,•


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

< br>或专门人才


,


必须投入并耗费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


如教职员工、


校舍、



籍、


视听设备等。


这些人力 资源和物力资源


,


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


,


也可以用于


不同数量的学生


,


其相对效率也不同。



如果我们把学校所耗 费的人力资源和物力


资源的货币表现


,


即所耗费的教育投资叫做


“教育成本”


;


把所实现的教育目标或


培养出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


,


叫做


“教育成果”


,


那么


,•


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果


之间也 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当教育的成本一定


,


那么教育成果越大


,


效率越高


;



教育的成果一定


,


那么教育成本越小


,


效率越高。这 个效率问题


,


我们称之为教育


的效率< /p>


,


或者称之为办学效益。




办学效益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 和所取得的教育成


果之间的比率


,


用公 式表示


:



办学效益



教育成果



教育成本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


源,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 p>


当前,


资源瓶颈制约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 /p>


性的问题。因此,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

< p>
项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p>


加快推


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贯彻落实 这一精神


,


必须努力


探索合理配置教育 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


对学校的办学效益进


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节



办学效益的涵义




一、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



< /p>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

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


,


有计


划、 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思想品德和知识技能


,


使受教 育者在德智


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活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

,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


养人的劳动能力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作为劳动能力 构成要素之一的体



,•


虽然属于人的 肉体的自然能力


,


但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


也需要教育给以一定


的培养和训练


,


才能改变其自然形态


,


使之适合生产劳 动的需要。


构成劳动能力另


一要素的智力


,


则几乎完全靠教育的培养才能形成。


劳动经验要靠教育传递


,


科学


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必须通过 教育才能掌握。


这就需要有培养人的劳动能力的


教育部门


,


需要支付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


,


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


因而劳动 力再生


产所需的受教育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


,


在任何生产方式下


•,


一定的教育或训


练都是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


,


由于科学技术的


日新月异


,


对人的劳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因此


,

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上



1


升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中心问题。


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 p>


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


“今天


,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


生产设备的更新


,


生产工艺的变革


,


都非常迅速。


许多产品


,


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产品来


代替。


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


丰富 的生产经验


,


先进的劳动技能


,•


才能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 的重要手段


,


并且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


不少经济学家都曾试图论证教育支出是一种 生产性投资


,


而不是消费性


支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 p>
(1723



1790



)


曾指出


,


人 们学到的有用才能


是一种固定资本。他说


:

“学习一种才能


,


须受教育


,


须进学校


,


须做学徒


,


所费不


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


,


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


这 些才能


,


对于他


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 分


,


对于他所属的社会


,


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的熟


练程度

< p>
,


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p>


学习的时候


,


固然要花一笔学费


,


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


,

< br>赚取利润。





19


世纪末


,


英国经 济学家马歇尔


(1842



1924< /p>



)


继承了斯密把受过教育的

< p>
人比作高价机器的见解


,


并且把教育支出视为一种 十分有利可图的投资。


他指出


:


“公共 和私人在教育方面的花费是否明智


,


是无法单独根据其直接结果 来衡量


的。它将像单纯投资一样有利可图


,•

< br>给人民群众以比通常所能利用的更多良


机……一个伟大的产业天才人物的经济价值


,


足以弥补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


高 等教育面向公众开放


,


假如能再产生出一个牛顿或达尔文


,


莎士比亚或贝多芬


,


那么在许多年间所有的花费都能得到很好的补偿。






斯密把教育费用视为“固定资本 ”的见解和马歇尔把教育费用视为“投资”


的观点


,•


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



1959



,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舒尔茨


()


在其


《人力投资──



一个经济观点》一文中首次阐述了 他的人力资本理论


:


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

< br>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机器、厂房、



设备等物质形 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


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


,


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方面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


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 /p>


(


包括体力和智力


)

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


,


是通过人力投资

< br>形成的。人们用在教育、



卫生以及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 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


面的直接费用


,


乃至为了获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


,


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 。



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


,


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


,


是经济增长 的源



,•


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 效途径。为了证实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


舒尔茨运用美国


1929


年~


1957


年的统计资料


,


计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


率为


17.3%,


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


33%


。舒尔茨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


奖。




二、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


量和各种专门人才。因此


,•


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来 考察


,


教育费用不是消费性


支出


,


而是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投入到教育领域中


,•


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


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


,


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教育投资是为了保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 p>
,



88


页。

< p>




《论国民财富的性 质及其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



257

< br>~


258


页。





转引自


[



]


科恩著《教育经济学》王玉昆等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



19


页。




2


资。




教育投资


,


就其性质而言


,


无疑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因为


,


对教育的投资同 对


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一样


,


其最终结 果都将导致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二者的区


别主要在于


:•


对物质生产部门进行投资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


或质 量的提高;


对学校教育进行投资的结果则直接表现为达到一定规格和标准的


劳动者的数量的增加


,


确切地说

,


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


前一种投资的结果


易于被察觉


,


因为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的结果通 常是有形的。


而后一种投资则很容


易被忽视

,


因为教育投资的结果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增长


,


它是无形的。


在这


些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领 域之前


,


他们的劳动能力尚没有表现出来


,


不能直接表


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


所以


,


长期以来


,< /p>


教育支出被误认为是非


生产性支出或消费支出。

< br>



如果从教育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考察


,•


就会发现把教育支出看成是消费支 出是完全错误的。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


和生产资料。


在生产过程中


,


这两种要素不断地被消耗< /p>


,


需要不断地补充。


要实现


扩大再生产


,


必须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因此


,


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


和专门人才的费用


,


在性质上是与用于生产各种 生产资料的费用相同的


,


即这两


种费用 都是发展生产力


,


实现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


既然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资料


的费用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


那么


,


毫无疑问


,•


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


专门人才的费用也同样 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


是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




教育投资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 资


,


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相比


,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


1.


间接性




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


,


经过生 产过程


,


产出一定数


量和质量的物质产 品


,•


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收益。教育投资则不同


,


它投入教育部


门之后


,


经过教育过程


,•


产出的只是具有一定知识 和技能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


,


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只有教 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部门之后


,


创造了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


,


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


,


才能取得经济收益。



此说


,


教育投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


是间接获得经济收益的一种投资。



2.


条件性




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


劳动者只有和生


产资料相结合


,•


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 值的源泉


,


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


因此


,


教育投资要带来经济收益是有条件的。假定教育部门培养 的劳动者是合格


的劳动者


,


要使教育投 资发挥经济收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第一

,


必须有足够的


劳动岗位


,


使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

< br>第二


,


必须保证劳


动者的合理分 配和使用


,•


以及必要的合理流动。



3.


长期性




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 br>:


其一是说


,


由于教育投资具有 间接性


的特点


,•


而且劳动力再生产的 周期很长


,


所以


,

教育投资见效果的周期也很长


,



至比某些大型水利工程、



电力工程基本建设投资见效果的周期 还要长一些。尽


管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教育投资能较快地收到经济效果的事实

< p>
(


如开办某种短期


技术培训班

•),


但是


,


一般说来

< p>
,


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


,

< br>特别是培养专门人


才的周期是很长的。因此


,

< p>
在年轻时进行教育投资最有效


,


与老年时再投资相 比


,


所花时间少而获利年限长。


其二是 说


,


由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


,


可以


长期地、多次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


不断地带来经济收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



3



:


“一 树一获者


,


谷也


;

一树十获者


,


树也


;


一树百获者


,


人也。



可见


,


古人就已经


看到教育投资可以长期带来经济收益的事实。



4.


个人性




无论教育费用由谁来支付


,


由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教育资 本存量


(


即受教育者


的知识和技能


),


在受教育者一生中始终属于他


(



)


自己所有


,


既不能出卖


,


也不


能送给他人


;


如果移居他国


,


政府也无法将其教育资本充公。





三、办学效益的涵义




学校办学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


但是


,


它可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 知识和


技能


,•


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 巨大的收益。学校办学效益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


的。


与物质生产 部门投资相比


,


教育投资获取效益的过程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资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


,


经过生产过程


,


产出一定数量和质 量的


物质产品


,•


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 益。教育投资则不同


,


它投入教育部门之后

,



过教育过程


,


产出的只是教育成果──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


,


或 者说是受教育


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


并不 能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只有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


门人才进入物质生产部门之后


,


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


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


质量提高


,

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因此


,


根据教育投资在不同阶段上产出


,


我们把学


校办学效益划分为办学的内 部效益和外部效益。




办学的 内部效益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


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 标所


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


教育成果



学校办学的内部收益=



教育成本< /p>


办学的外部效益亦称教育的经济效益


,


是 教育投资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



•,


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效益


,


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个人收入和社 会收入的增量


,


以及其他间接效益。用公式表示


:


教育收益



学校办学的外部收益=



教育成本



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 部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办学内部效益是办学外部


效益的前 提


,•


办学外部效益是办学内部效益在经济领域中的转化形式。


在一般情


况下


,


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成正比


,


即办学的内部效益越大< /p>


,


办学的外部效


益越高。如果我们能够降 低教育成本


,


或者在教育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成



,


那么


,

< p>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显然会提高教育投资的 收益率。另一方面


,


办学内部效益转化为外部效益又是有条件的 。这是因为


,


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


以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



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 门人才只有和


生产资料相结合


,


他的劳 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


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


因此


,•


假定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 才是合格的


,


办学内部效益要全部转


化 为外部效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第一


,•


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岗位


,


使教育部 门


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

第二


,


必须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



证劳动者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


,


我们可以把办学效益定义为


:


教育投资在教育领域 内和教育


领域外所获得的种种有益效果。


广义的办学效益包括办 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


,


狭义的办学效益是指办学的内部效益


,


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

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


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就是对学校办学的成本



4


与办学的成果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节约教育成本,



加教育成果。


因此,


在对中小学办 学效益分析过程中,


办学效益主要是指狭义的


办学效益,即办学 的内部效益。



第二节



学校办学的成本



一、办学成本的概念



教育部门所耗费 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


,


即所耗费的教育投资就


是办学成本。因此


,


我们把办学成本定义为 :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


力量和专门人才


,


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



办学成本是教育部门为了培养人才所耗费资源的尺度。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


决策者来说


,


办学成本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


,


办学成本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研究它可以使我


们了解各级各类办学成本的范围


,


为制订经济和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第二


,


办学成本是各级各类教育所耗费 资源的尺度


,


研究它可以为办学效益


分 析提供前提。




第三


,


办学成本管理是教育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


研究它可以提高教育管


理者的学校管理水平

,•


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提高 办学效益。




第四

< p>
,


由于非义务教育还要向学生收取学费


,


研究它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学费


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学校办学成本的类别




根据由研究目的不同而决定的不同划分标准


,

< br>学校办学成本主要分为以下一


些类别。



1.


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




货币成本是指用于教育过程的实际货币支出。


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资源用于


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另一种产品的 价值


,


或者说


,


是利用一定资源获得


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教育投入包括教育过程中的货币支出或实际使用的资源


,


例如教职工和学生


的时间、书籍、设 备、



器材和建筑物等等。所有这些资源


,


都有替代的用途


,



果不把它们用于教育目的


,


就会把它们用于其他某些 活动。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


,


因此意味着必须牺牲或放弃运用这些资源的替代机会。例如


,

< p>
某市在初等教育方


面花费了


1000


万元


,



1000


万元因此而不能用于其他合乎需要的活动。如果用


1000


万元办一个工厂


,


生产某 种产品


,•


则可能获得若干收入。但是


,


由于这


1000


万元用于初等教育


,


因此放弃了获得这些收入的机会。所放弃的这些收入


,


就是该城市初等教育的机会成本。




显然


,

机会成本的含义要比货币成本或支出更广泛。


成本一词通常是用来指


货币支出


,


而机会成本一词则是指以货币支出表示的 实际资源。


这些实际资源不


仅包括所购买的资源


,•


而且也包括那些既不能买也不能卖的资源。例如


,


教师时


间的价值之所以可以用货币单位来测量

< br>,


是因为要按标准给教师支付工资或薪金


,


但是


,


当评估或测量资源的价值时

< br>,


学生或不用支付工资的志愿者的时间也包括


在内。


尽管他们没有报酬


,


但是他们的时间却有替 代用途。


因而


,


即使它们在支出


中反映不出来


,


也同样构成机会成本。类似地


,•


一所新建校的机会成本包括建校


所 用的土地


,


即使是政府免费提供的


,< /p>


也包括在机会成本之中。


只有建校用地实际


上是购买的


,•


才包括在货币支出数字之中。



2.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5



办学成本


,


按其是否直接以货币形式 支付


,


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


本 。



直接成本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经常性成本。间接成本是不直 接以货币形式


支付的成本


,


一般包括所 放弃的收入、免税成本、



潜在的租金和折旧等。




所放弃的收入是指相当一部分达到法定就业 年龄的学生继续就学


,


社会和学


生个人 所放弃的收入。对于社会来说


,


由于需要和允许一部分学生在义 务教育后


继续上学


,


必然损失一部分劳 动力资源


,•


从而减少所得税收入。对于个人来说


,


办学的间接成本是学生在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继续就学所放弃的劳动收入 。



学生上学所花费的时间并不是没有成本的。


根据我国


《劳动法》


的规定


,


因此


,•


计算所放弃的收入

< p>
,


一般从


16


岁以上的中 学生开始。




免税成本是指教 育部门免交的税的价值。为了资助教育事业


,


许多国家都规


定教育部门免交财产税、



所得税和营业税 。


政府免了学校的税


,


实际上等于间接


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


,


因此教育部门所 免交的税的价值


,•


构成了办学间接成本的

一部分。




潜在的租金和折 旧是办学间接成本的另一个范畴。潜在的租金是指所放弃的


把学校的土地、



建筑物和设备租给非教育部门使用而获得的租金


,


是办学的一


种机会成本。


折旧反映的是 学校系统所有固定资产因磨损或废旧过时而造成的价


值损失


,< /p>


是办学的一种间接成本。


由于二者都与学校的固定资产相联系


,


所以往往


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估算。



3.


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 /p>


办学成本


,


按其来源不同


,


可以划分为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办学的个人成本< /p>


是指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机会成本。

< br>社会成


本是由社会支付的办学费用和间接成本。


由于社会 是个人的总和


,


因此


,


广义的社


会成本概念也包括个人成本。




个人直接成本主要包括


:(1 )


学杂费


;(2)


书本等学习用品费< /p>


;(3)


学生往返学


校的交通费


;(4)


额外的吃、穿、住费用


(


指学生因就学在吃、穿方面多支出的费


用和在校住宿学生的住宿费

< p>
;(5)


文娱体育费用


(


指学生因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体


育活动而支出的费用


)


。个人间接成本是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因继续就学所放


弃的收入。




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指用于教育的 公共支出。


社会间接成本包括社会所放弃的


收入、免税成本、潜 在的租金和折旧费。



4.


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根据不同教育资源使用寿命的长短


,


我 们可以把办学成本划分为资本成本和


经常性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那些一次购置、


长时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耐用资产消耗


,


如学校的建筑物 和教学设备。




经常性成本是 指那些能够带来即时或短期利益并且需要经常更新的消耗品


(


如 书籍、教学和学校办公用品、燃料、水、电等


)


和劳务支出。< /p>




资本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 的


,


因此也可以称为固定成本


;


经常性成本随


着教育产出的规模而变化


,•< /p>


因此也叫可变成本。



5.


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为了探索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


我们把办学成本分为总成本、平均


成本和边际成本


,


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是特定范围内使用的一切资源成本。它可以是某一地区的办学成本总



,


也可以是某一所学校的办学成本总额。


在我们以下的研究中


,


总成本是指一所



6


学校的成本总额。




显然


,

一所学校的总成本将依


“产出”


的水平

(


在校学生数量


)


而定。


一所有


1000


名学生的学校所发生的成本要大 于仅有


500


名学生的学校。也就是说


,


“产


出”或“学校规模”用在校学生数量来表示。这里撇开学 校产出的质量


,


简单地


把学生数量作为 教育活动规模的指数


,


不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想化的尺度


,•


而是为


了便于我们对办学成本进行分析。< /p>




平均成本

(


也叫单位成本


),


就是一定时 期


(


例如一年


)


学校的总成本除以学


生的数量。


在一般情况下


,


总成本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增长


,

< p>
而平均成本不会


明显提高或降低。


平均成本随着产 出的增长而降低


,•


叫做存在学校规模经济

,




,


则叫做学校规模不经济。



边际成本是由学生增量所导致的成 本增量


,


也可以称为增量成本。为了研究


学校的规模经济


,


有必要测量边际成本。它通过在校学生每增 加一个单位所导致


的总成本的增长来测量。



学生增量


边际成本=



成本增量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学校之间是有变化的


,


变化的程度取


决于成本函数的形式


,


即取决于成本与学校规模 之间的关系。当在校学生数增加



,


总 成本必然增长


,


但是


,•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依学生数的变化可能增加


,


可能


减少


,


也可能保持不变。平均成本和边 际成本在不同情况下之所以不同


,•


是因为

学校的某些成本是固定的


,


而另一些成本则视学校规模而 变化。


平均成本和边际


成本的变化方式取决于固定成本与可变成 本之间的比例、


所有的资源是否得到充


分利用、


是否有多余的能力


,


即不增加固定成本也可以增加学生 数量。



在校学生


增加时所引起的成本 增加取决于所增加的学生的数量。增加一名学生


,


也许测量


不出成本增量


,


但是增加

< br>50



100


名学生的成本增量


,


或增加


50


名或


100


名所导


致的边际节约


,


则可能是相当明显的。



三、学校办学成本的核算



学校耗费了 一定的社会资源


,


其产出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增进


,


全面素质的


提高


;•


在假定学生质量相同的条件下


,


可以用学生 的数量作为衡量教育产出的尺


度。为了提高办学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

< br>,


有必要对办学的成本进行核算。




学校成本的核算


,

< p>
一般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


1.


确定学校成本的核算对象。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


,

学生的培养成本是核


算的对象。


在实际生活中


,


学校除了培养学生以外


,


还从事其他活动


,


如校办产业、


社会服 务、


科学研究等等。


这些非教育产出的成本不构成学校办学成本 核算的对



,


否则就会加大办学成本。



2.


确定成本核算期。


成本核算期是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时限。


学校办学成


本核算


,


可以按年度核算


,


也可以按学制期核算。由于各国的学制期不同


,


因此按


学制期核算时


,


年限的 长短取决于学制期。如我国三级教育的标准学制期分别为


6:6:4,

< br>即小学


6



,

< br>中学


6



,

大学本科


4


年。



3.


确定成本核算项目。这实际上是确定成本范围的问题。


学校成本项目有多种分类方法。


为了使项目分类具有应用 性


,•


这里先按我国


现行的事业单位预 算会计科目支出性质进行分类


:


人员成本。包括学校教职工工资及福利性支出


,


学生助学金 、奖学金、贷学


金支出。




7



公用成本。包括学校的公 务费、业务费


,


以及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标准额度


以下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等。




固定资产成本。


包括学校建筑物、


教学或科研仪 器设备、


公用设备等的折旧


费。




在学校各项资源消耗中


,


有一部分是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


,


可称之 为非办


学成本


,•


在归类和计算中应予 以扣除。主要包括


:



社会 服务成本。如社会在学校举办的商店、银行、邮电通讯、治安等机构所


占用的学校房屋以 及由学校支付的费用


,


学校举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 /p>


学所占用的学校房屋等固定资产


,


以及由 学校支付的费用。




校办产业 成本。各级学校举办的非教育产业


,


或多或少地无偿使用的属于 学


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离退休教 职工费用。各级各类学校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及其他福利费用。



成本核算项目是指与成本核算对象有关的各种费用按用途划分的项目。


这里

< p>
首先要区分费用支出和成本。


如前所述


,•


学校办学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


源的价值。

在教育经费支出中


,


有一部分费用与培养学生无关


,


例如离退休教职工


的费用支出


,


在计算学校办学成本时


,


应 予以剔除


;


还有一部分费用是本期支出但


并非本期全部耗费掉


,


如购置固定资产的费用


,


应只计算折旧。



在此基础 上


,


按各


种费用和用途或成本行为确定 成本项目。



4.


正确归集和 分配各种费用。


在区分费用与成本的基础上


,•


将属于成本的各


项费用归集和分配为不同的成本项目。




最后


,


通过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


记入会计账户

< br>,


采用一定的方法编制出学


校办学成本。





第三节



学校办学的外部效益





一、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




办学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


但是


,


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 识和技



,•


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 大的收益。


办学的外部效益是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


劳动者的知识 和技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


,•


也称教育的经济效 益


或教育的收益。



办学的外部效益< /p>


,


按其是否是直接以货币形式获得的收益


,


可以划分为直接


收益和间接收益


;•


按其受益对象的不同


,


可以划分为个人 收益和社会收益。



1


.直接社会收益


< br>教育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增 长。在归因于国民


收入的增量中


,


扣除 受教育者个人因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而多得的个人收入


,


余下


的就是教育的社会效益。




发展社会生产有两条途径


:


一是增加 社会生产中的劳动量


;


二是提高劳动生


产率。其中


,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社会生产的根本途径。劳动 生产率提高了


,


劳动者消耗同样多的劳动


,


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不仅可以增加社会产品


总量< /p>


,


而且可以增加人均产品产量


,


从而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的需要。



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

< br>“其中包括


: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


科学的



8

< br>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



,


以及自然条件。





这些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紧

< p>
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



,•


可以用图


3-1


来表示。










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












加强生产管理










发明、创造、掌握和使用先进的生产







资料








开发自然资源和应用自然力








3-1


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从图


3-1


中我们看到


,


教育通过培养或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


,


作用于决


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


,


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p>


必然导


致国民收入的增长。


< p>
在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国民收入中


,


归 因于教育


的国民收入增量就是广义的教育直接社会收益。


从归因 于教育的国民收入增量中


扣除受教育者因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而获得的个人收入增量


,


余下的就是狭义的教


育直接社会收益。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靠两个因素起作用


:


一是资本


(


包括土



)


投入的增加;



二是劳动投入的增加。根据这一理论,本世纪


30


年代 ,美国


学者


C


·


W


·柯布和


P


·

H


·道格拉斯运用历史统计资料,对美国


1899



1922



的资本 和劳动对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集合生产函数──柯布


-

< br>道


格拉斯函数,用公式表示


:




Q



AL< /p>




K


1





式中


:


Q


表 示产出量;


K


表示资本投入量;


L


表示劳动投入量;


A


α


是常数;


其中


α


是小于


1


的正数。柯布


-


道格拉斯函数的基本含义是


:


当资本投入 量


(K)


不变,劳动投入量


(L)


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


(Q)


增长


75%


;当劳动投入量


(L)


不变,资本投入量


(K)


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


(Q)


增长


25%


。也就是说,在国民


经济增长中,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


25%


,劳动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


75%

< br>。




但是,

< p>
不少学者在运用柯布


-


道格拉斯函数对经济增长因 素进行分析时发现,


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


除了归因于资本和劳 动的增长额之外,


还有一个余数得不


到解释。

< br>


上个世纪


60


年代,美国芝加 哥大学经济学家舒尔茨


()


揭开了这


个 “余数之谜”


,证实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把余数的绝大部分解释为教

< p>
育收益。


他指出:


这个余数之所以得不到解释,< /p>


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所说的


劳动,只包括劳动的数量,而没有 包括劳动的质量。教育提高了人的劳动质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


< p>
53


页。



9



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


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证实教育对国民经

< br>济增长的贡献


,


舒尔茨运用美国


1929


年~


1957


年的统计资料< /p>


,


计算出各级教育投


资的平均收益率为< /p>


17.3%,


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33%



舒尔茨因此获得诺


贝尔经济 学奖。



2


.间接社会收益



学校办学的间接社 会收益表现为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和法制建


设所起 的作用。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内容来看


,


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


突出的作用。



不仅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


,


而且思想建设也离不开教育。因为共


产 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建立


,


不能单纯依靠朴素的阶级感情


,


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的基 础上。


学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场



,•


也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


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


道德和纪律教


育 的阵地。它不仅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而且通过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



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 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


根本的问题是教育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


和法律意识。一般说 来


,•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比较强


,


他们更加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更加理解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和纪


律。有不少实证研究表明< /p>


,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愿意积极参加民主政治生活


;


在犯罪分子当中


,•


受教 育程度较低的人所占的比例要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的


比例大。


可以断言


,


没有全体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


就不可能建成高度的社会主


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




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和法


制建设

< br>,•


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社会秩序的明显改善。


人 们的劳动态度、



作态度和服务态度的普遍改进


,•


社会上刑事犯罪案件的显著减少


,


各种损人利


己、损公肥私、好逸恶劳、


“一切向钱看”




以权谋私等歪风邪气受到有效的制


止和普遍的鄙视


,


用革命理想和革命精 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



,

< br>必将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积极影响之中


,


归因于教


育的部分就是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


尽管这种收益不能精确地计量


,


但是


,


它是可


以大量观察到的


,


确实存在的。




二、教育的个人收益



学校办学不仅给 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而且还会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终生的


收益 。



1


.直接个人收益



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和受过较少教育的人相比


,


在一生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收


入。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间的这种终生收入差别


,


就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直接收


益。



教育的这种直接收益


,

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终生收入差别而得


到有力的证实。美国学者


G.S.


贝克尔


(),1964•

< p>
年在他的著作《人力


资本》中证明


:

< p>
根据有代表性的年龄


-


工资曲线

< br>,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


,


工资是变 化


着的。人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时期


,


工 资较低


;


中年时期


,

< br>工资达到最高点


;


以后


,


工资又下降。更重要的是


,


年龄

< p>
-


工资曲线的顶点


,•


根 据人的受教育水平而变化


,


与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相联系而逐次向 上移动。




10


1976



,


美国学者弗里曼


(Freeman),


根据美国


1974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按年


龄和受教育程 度分类的收入数据


,


划出了年龄


-


工资曲线


(


见图


3 -2),


也同样证明


了上述结论。


⑤< /p>



从图


3-2


中 我们看到


,


总的来说


,


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明显高于中学毕业生的收



:



18



22


岁年龄段上


,•


工资差额是负数。

< p>
这是因为


,


大学生正在上学


,


只有少


量课余收入


,

< p>
而中学毕业生已经就业。


25


岁左右


,•


两个群体的收入相当


,


大约都



9000


美元。


超过这个年龄


,


工资差额是正数

,


并且这个差额直到


57


岁一直在 大


幅度增大。



根据这些收入差别


,


弗里曼还计算出大学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的终生

< br>收入差别为


173196


美元。这


173196


美元


,


就是大学教育的 个人直接收益。对其


他各级教育的个人直接收益


,


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计算。



22000


20000


18000


16000

< br>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8


20


2 2


27


32


37


42


47


52


57

< br>62


大学


中学




3-2


年龄──工资曲线



资料来源


:[



]


科恩著《教育 经济学》王玉昆等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37


页。



2


.间接个人收益




受教育者个人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


由于个人较强的能力而


实现的支出的节省


,


是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





1


)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受过较多教育的人与受过较少教育的人相比


,


具有较 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


的就业机会


,


这 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另一种收益。由于这种收益并不是直接表现


为货币收入


,


所以它是教育的一种间接收益。




不同社会制度中所产生的就业问题

,


尽管根源不同


,


但一般都有三种 类型


:



般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和选择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 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


上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

,•


劳动力供过于求


,


就必然发生 “人找事”的现象。




结构性 就业问题是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


是指由于国民经 济结




资料来源


:[



]


科恩著《教育经济学》王玉昆等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37



39


页。< /p>



1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