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一)
有一天,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
要摘抄
5
段写景
文章。当我抄完后,惊奇地发现:
5
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
的文章。
这让我对朱自清产
生了好奇,
朱自清有这么强的写景能
力!我赶忙拿起了《朱自清
散文集》读了起来。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
春》<
/p>
、
《
荷塘月色》
、
《温州的踪迹之绿》
等等佳作名篇数不胜数。
每读到朱自清的文
章,都会有一种清新典雅,柔顺细腻之情,让人从久违的城市
的
混沌的空气里摆脱出来,
从而让人有一种乡村感,
又好像有一种
原始的,清新的感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 br>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
节,
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
惊喜的。
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
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
《春
》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
溉进我的心里,
虽然现在是冬天,
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
勃的
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吹面不寒
杨柳
风。
”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
手在
抚摸着一样,
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
酝酿着淡淡
p>
的花香。
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境般的美好春光里,
< br>一定是舒服极
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
p>
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给春天的鸟,
“恩赐”了一个
p>
美妙的嗓子。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
p>
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
唱出婉转的曲子,
跟着轻风流水应和
1
着。
”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
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
“春雨贵
如油”
。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
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
下,家
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
人们都
以欢笑和努力,
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
迎接着新的一年、
p>
新的开始。
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春天,
是希望的种
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
p>
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
希望
的春天开始,
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
请大家就从现在
p>
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可
以说,没有他,中国的现
代散文就不可能这么灿烂。
我读了他的
文章,
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让我受益匪浅,真是饱餐了一顿美味
的文学大餐。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二)
在我们
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
个是在荷塘边漫步,
< br>静静享受夏夜清新的宁静的文人,
另一个则
是时刻关心祖
国,
用手中的笔为祖国的新生而奔走呐喊的民主战
士。
而不管我们对朱自清的印象是什么,
所有对他的了解都是来
自他不同时期写下的文章。
2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易的
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
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
感受什么叫作
“父爱如山”
;
读《匆匆》
,
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
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
从电车上的
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
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
同的方面去读朱自
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
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
的差距,
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
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
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
当我读完朱自清的
p>
散文
《论百读不
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
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经典
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
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
真正的
精华却是隐蔽的,
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
才能做到和名人
对
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
“
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
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
的
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
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
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
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
一种尊重,
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
而并非把它当
成是一种消遣。
朱自清也告诉我们,
“百读不厌
“要以趣味为主,
3
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
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
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
现在的我,
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
而读?<
/p>
从跨进学校的门槛开始,
我就一直在读
书。
读的不是其他什
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因为学校、教
育部要求我们读,并
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
读到什么
程度。我读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模式,一种急
p>
于应付考试的读书模式。我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似乎
都在规划当中,真正去接触的那些文学,也是少得可怜。相
反地,我读的多是些消遣性的
东西类似杂志。于是,我这才发现
对于我们这一代,
流行仿佛已
经在悄悄地渐渐取代经典。
那些经
典,我读得太少太少。文学对
我来说,好象在越走越远。
暂且撇开我们所读的书不说,
p>
就拿学校里的课程来讲,
语文
好象也已经不
再占据像过去那样重要的位置了,
数理化也逐渐变
成所有科目中
的重中之重了。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一文定终生,
现在却仿佛数理化才是主宰命运的一切
。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
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
这样的局面也确实令人尴尬。
对于几千
年前的大圣哲
孔子,今天的我们也该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
重要,却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如何
读书的轨道。重拾经典,对人类的文化重新认识
,重新品味和感
受,对文学来一次郑重的膜拜才是当下我们急需做的。
< br>
4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三)
现代著
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
,
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
踪迹
,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
观形式
,
是由过去
,
< br>现在
,
将来构成
的连绵不断的系
统。是物质的运动
,
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时间
没有声音
,
没有影子
,
没有踪迹。
每个人都拥有时间
,
但是
,
有些人
却无法合理支
配时间
,
只能让时间从他们的身边悄悄溜走。
< br>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
:
时间最不偏私
,
给任何人一天都是二
十四小时
;
时间也最偏私
,
给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你
是否觉得这句话自相矛盾呢
?
不
,
不矛盾。
我们都知道一天有二十
四小时
,
这是时间的公平之处。
那为什么时间又是偏私的呢
?
因为
这些人随意浪费时间
,
任凭时间飞快地流逝
,
一天一事无成。
他抛
弃了时间
,
时间也抛弃了他。
因此<
/p>
,
他的二十四小时是短暂的。
而
有些人合理安排时间
,
珍惜时间
,
不虚度时光
,
利用时间做一
些有
意义的事情
,
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率
,
他们用二十四小时做了
平常人需
要二十五小时
,
二十六小时
,
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的事情。他们的二十四小时是漫长的。
赢得了时间
,
就赢得了一切。
列宁的这句话彻底地
反映了
时间的珍贵。
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就说
明了一个人年青
时不珍惜大好时光
,
到
老了只能白白地叹息。如果年青力壮的时
候就努力学习
,
那他就赢得了时间
,
也就赢得了一切
,
也不会为年
老时碌碌无为
,
而感到悲伤。
5
有些人虽然知道应珍惜时间
,
却不知如何去做。有些人以为<
/p>
每天都慌忙地做许多工作
,
就是珍惜时间
;
有些人以为把一天的
时间都塞满事情
,
也不管事情是否有意义
,
就是珍惜时间
;
也有些
人
以为从早到晚一心一意忙着票子
,
房子
,
位子
,
车子
,
就是珍惜
时间。他们统统都有错了
,
珍惜时间不是整天都忙碌地去工作
,
不
是去干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
更不是视庸俗为潮流
,
视利已为高
尚
,
一生只为自己谋求利益。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抓紧时间
成就一番事业<
/p>
,
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祖国
,
造福于民
,
用仅有的时间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
,
这才是珍惜时间的最终目
的。
燕子去了又来
,
杨柳枯了再青
,
桃花谢了又
开。我们曾经赤裸
裸地来到这世界
,
转
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
但不能平的
,
为什
么偏偏走这一遭啊
?
我们何不趁此大好时光
,
珍惜时间
,
努力学习
,
为达成珍惜时间
的最终目的而奋斗呢
?
古人曾说
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
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
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
/p>
不要虚度光阴。
从中我体
会到时间就是金
钱,
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
夜,
而这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
了,只有匆匆罢
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
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