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温柔似野鬼°
896次浏览
2021年03月01日 12: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黑暗里的光)





一年级上册数学学习重点梳理




位置:上、下、左、右、前、后。



钟 表:


1


、认识钟面



2


、认识整时



3


、认识快及时了,几时多一点儿


< /p>


认识图形(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拼一拼、


摆一摆 、搭一搭)



数的认识:


< p>
1



1~20


各数的认识 :⑴、


1~10


在田字格中的认识与书写。

⑵、


1~10


的分合、第几。⑶、


1~10


比大小。



2



11~20


的认识:计数器(个位、十位)



数的计算:



3



1~20


的加减法:⑴、一图四式。⑵、


1~10


的加法、减


法、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运算。⑶、


20


以内不进位、进位加

< br>法(凑十法),


20


以内不退位减法。

< br>


解决问题:⑴、知道左、右两部分,求一共。



⑵、知道一共和其中一部分,求另外一部分(求还剩)。



⑶、领走一部分,还剩一部分,求原来。


⑷、小丽第


10


,小华


15


,他们之间有几人,求之间。




一年级下册数学学习重点梳理




认识图形(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拼


一拼、摆一 摆)。



分类与整理:


1


、象形统计图。



2


、数据统计图。






认识 人民币:


1


、认识人民币面值:


1


分、


2


分、


5


分硬币,


1


角、


5


角、


1


元的硬币与纸币,


2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100


元纸币 。



2


、学习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及进率(


1



=10


角、


1



=10


分)


[


人民币面值之间换一换


]


3


、简单的计算



找规律:两个两个的数数,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


偶数,单数,个位 与十位两数一样的排列(


88



77< /p>



66


、…)


等 等。



100


以内数的认识:


100


以内数的认识(计数器百位),数


的顺序 ,数的大小,估一估(圈出


10


个,再估一估数量多少,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数的 计算:


1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破十法,想加算减


法),十几减


9


、十几减


8



7



6


,十几


,5



4



3



2


2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



100


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


(



)


: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⑵、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⑷、小括号



解决问题:


1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3


个同学每人



6


颗星星,一共 剪多少颗星星。


28


个橘子,


9


个装一袋,能


装几袋)



2


、谁比谁多(或少)。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退位减)



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及运用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


)锐角



、钝角、直角的认识




2


)会画锐角、直角、钝角



第四、六单元



表内乘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1

< br>至


9


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1


)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




2


)由平面图形判断简单的立体图形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时分的认识和间隔


5


分钟的时间的读写



时间的实际应用和生活中经过时间的合理性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


搭配



排列组合


3


个数组成两位数




3


个数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让学生学会通过调查收 集数据,体会到用“正”字统计的


简便性。



四单元



用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平均分



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


名称。



用乘法口诀求商



以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



认识平移现象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加减、



乘除混合以及有小括号时的两步混合用脱式运算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应用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 br>1



1000


以内数的认识



认识


1000


以 内数的认识



1000


以内数的读写法



进一步认识数位顺序




2


)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名称,学会算盘记数和数

数。




3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1


)认识质量单位克及千克的质量观念,认识克及天平,


认识千 克及相应的秤;




2




知道


1


千克


=10 00


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推理



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 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


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1


单元测量



1


、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


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


长的路 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

< p>


1


厘米的长度里有(


1 0


)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


都是(

1


)毫米。



3

< br>、


1



1


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


约是


1


毫米。



4


、在计算 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 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


的末尾添加


0

< p>
(关系式中有几个


0


,就添几个

< br>0


);把小单位换


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


0


(关系式中有几个


0


,就去掉几



0


)。

< br>


5


、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


的进率是


1 0





< /p>


进率是


10



1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 br>,1


厘米


=10




,


10


分米

< p>
=1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


②进率是


100



1

< br>米


=100


厘米


,1

< p>
分米


=100


毫米


,10 0


厘米


=1



,100


毫米


=1


分米



③进率是


1000



1


千米


=1000



, 1


公里


= =1000

< p>


,1000



=1


千米


,1000



= 1


公里



6


、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 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


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 宗物


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 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


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


3



0


< br>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


3



0



< br>7


、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


1000

< br>。



1



=1000


千克


1


千克=

< p>
1000



1000


千克


= 1



1000

克=


1


千克



2


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 /p>


1


、认识整千数(记忆:


10

< p>
个一千是一万)



2


、读 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 尾不管有一个


0


或几个


0


,这个


0


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


0


或连续的两个


0


,都只读一个


0




3


、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 br>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


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 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 p>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


0-4


则用四舍 法,如果



5-9


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


999

< br>,最小的三位数是


100


,最大的四位

< br>数是


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


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 位数小


1




5


、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 前一位退


1


;如果前


一位是

< p>
0


,则再从前一位退


1




6


、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 /p>


0


,因为是连续退位的,


所以从百位退< /p>


1


到十位当


10


后,还要从十位退


1



10

< p>
,借给





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


9


,而不是


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

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


、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3


单元四边形



1

< p>
、有


4


条直的边和


4


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


,


两条宽,四个直角,


对边相等。



4


、正方形的特点:有


4


个直角,


4


条边相等。



5< /p>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


、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2


正方形的周长


=



长×


4


长方形 的长


=


周长÷


2


-宽


,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


4,


长方形


的宽


=


周长÷


2


-长< /p>




4


单元有余 数的除法



1


、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


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

< p>


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


、公式。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除数


=


被除数÷商-余数




=


被除数÷除数-余数




5


单元时










1< /p>


、钟面上有


3


根针,它们是(时针)、( 分针)、(秒


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


、钟面上有


(12)< /p>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


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 格。



3


、时针走

1


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


1


大格是


(5)


分 钟,走


1


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


1


大格是


(5)


秒钟,走


1


小格是

(1)



钟。


< br>4


、时针走


1


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


1

< br>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时针走


1


圈,分针要走


(12)


圈。



5


、分针走


1


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


1


圈是< /p>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


、时针从一个数 走到下一个数是


(1


小时


)

< p>
。分针从一个数


走到下一个数是


(5


分钟


)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




)




7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 好成直角的时间有:(


3


点整)、


(< /p>


9


点整)。



8


、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60

< p>



1



=60



1



=60


秒半时


=30



60



=1



60



=1



30



=


半时




6


单元多位数乘 一位数



1


、估算



。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


497


×

< p>
7



3500




2


、①


0

< p>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





1


和任何不是


0


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


、因数末尾有几个


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 个


0




4< /p>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


数。






公式:速度×时间


=


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 厢的数量


=



车的人数



5


、(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


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


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 ”,求近似数,用估算。→


(≈)




7


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 br>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

< br>、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


数就越小。



3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 分数反而


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


、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

< p>
减。




1


与分数相减:


1


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p>




8


单元可能 性



1


、‘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 的现象。‘可能’表示不


确定的现象。



2


、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 一定绕着地球转;地


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

< p>
水……








可能: 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


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 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


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空中不可能盖楼


房;我 不可能比姐姐大……




9

< p>
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无论是物体搭配,还是数 字搭配,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和规律依次进行搭配。



【排列】和【组合】的一些基本方法:图解、连线、列表、


计算等



【掷一掷】:统计方法:①画“正”字统计②画条形统计


图统计



可能性:谁的数量多谁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经常、偶尔




差不多)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地图通常是按上 北下南,左


西右东绘制的。


2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 东南—西


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3


、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



你的前面是


(


西


)


,你的后面是


(



)




你的左面


(



)


,你的右面是


(



)



4


.面向东方,右手边是南


方,左手边是西方

< br> 4


、简单的线路图的描述:有方向、有距离、


有目标 。(如:从学校向南走


500


米到唐人街)

5


、判断位置


方向时往往以“在”为中心,画“上北下 南,左西右东”作判


断。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除数是 一位数的


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

< br>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


哪一位,商就写到被 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不够商


1


,用“


0


”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



0


乘任 何数都得


0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注:


在除法 算式中,


0


不能做除数)


3


、笔算除法:




1




余数


一定要比除数小。




2


)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


商×除数


=


被除数;





有余数:商×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4


、判断商的位数: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被除数最高位大


于或等于除数,则商 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如果被除数最高位


小于除数,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第三单元






1


、平均数:



①平均数


=


总数量÷总份数。



②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



③总份数


=


总数量÷



平均数


2


、(平均数)能比较好地 反映一组数据的


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1




一年有

12


个月;一年有


4


个季度。


1



2



3




——



第一季度


90


天(平年)

< p>
91



(闰年)


4



5



6




——



第二季度


91



7



8



9




——



第三季度


92



10



11



12


月——

< p>


第四季度


92




2


、记大小月的方法:


< p>
一、三、五、七、八、十、腊,


31


< p>
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

< br>30


天,只有


2


月有变化。


3





平年:


2


月(


28


)天,全年(


365


)天;上半年有(


181


)天。






年:


2


月(


29


)天,全年(


366


)天,上半年有(


182


天。③



每年下半年都是(


184


)天。


4


、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


的,一般都是 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



须是


400


的倍


数才是闰年。如:


190 0



2100


等不是闰年,而


1600



2000



2400


等是闰年。





一般的公历年份÷


4


,没有余数,就是闰


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的÷


400


,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5



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6


、在一日里,钟表


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


2 4


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


0


时到< /p>


24


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


24


时计时法。



2


第一圈:从(


0


)时到(


12


)时;即从(



深夜


12



时到(中午


12


)时。



第二圈:从(


12


)时到(


24


)时;即


从(中午


12


)时到(



深夜



)时。


7


、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


经过的天数


例如:


6



12

< br>到


6



30

日是多少天?(


30-12+1=19


天)


8


、计算周年的方


法是用(现在的年份


-


原来的年份


=


周年)。如 :到


2008



10

< br>月


1


日,是中国成立(


59


)周年。用


2008-1949=59


周年


9


、经


过时间的小时数:结束时间< /p>


-


开始时间


=


经 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先用第二个 因数的个位


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


、再


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 第一个因数





的十位对齐。


3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


、两位数


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



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3


、估算:


18


×

< br>22


,可以先把


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


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



数。)


4


、根


据表内乘法估算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算。



第六单元



面积



1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


2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


面积单位来测量。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边长



1

< br>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


边长(


1


米)的正方

< p>
形面积是


1


平方米。



边长(


100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公顷



1000 0


平方米)。



边长

< br>1


千米(


1000


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


1


平方千米。


4

< p>
、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


位:公顷、平方千米。(如 :



公园、学校的面积用公顷作单


位) 、(如:省、市、区或县的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


平方千米

< p>
=100


公顷



⑴相邻 两个常用的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⑵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之间的进率是(


100


)。


5


、长方形的面积

< p>
=


长×宽





=


面积÷宽




=


面积



÷长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


=(



+


宽< /p>


)


×


2



=


周长÷


2


-宽



、宽


=


周长


÷


2


-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


4 6






意:




1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




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分母是


10


的分数写成


一位小数(


0.1


),



分母是


100


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



0.01



,


分母是


1000


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


0.001


,



看整数部分,整数 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的,再


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十分位上的数


相同的再比较百分 位上的数······


3


、小数加减法计算:


相同数位对齐



,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要从低位开始算起,



3


位数不够用“


0


”补齐。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


点,点上小数点。


4


、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



10


个一千是一万,


10


个一万是十万,


10


个十万是一百万,


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



10


个一千万是一亿,


10


个一亿是十亿,


10

个十亿是一百亿,


10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


、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十亿……


都是计数单位。



4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



亿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5


、每相 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的计数方法叫做十


进制计数法。



6


、读 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


末尾的


0


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


0


或几个< /p>


0


,都只读一个


“零”。



7


、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 方法来写,


哪一位不够用


0


来补足。改 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


要将末尾的


4



0



8


0


去掉或加上“万”或“亿”字就行

了。


1.


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



中间要用“


=


”连





8


、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 p>
方法是: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


4


或比


4


小,就把尾数


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


果是


5


或比


5


大,要在前一位加


1


,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


单位“万”或者“亿”。





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


“≈”连接。


9


、表示物体个数的


1



2



3



4



5


< br>6



7



8



9



1 0



11


,…


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0


表示,


0


也是自然数。最小


的自然数是


0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


、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


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


5


,下方一个珠子表示


1




11


、在计算器上,


ON/C


键是开关及清屏键,< /p>


CE


键是清除键,


AC

< br>键是归


0


键。+、-、×、÷键是运算符号键。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


、射线 有一个端点


,


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3


、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 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


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


分。




5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


(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


(



)





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


< /p>


7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 /p>


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 p>
8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


、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


180< /p>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


就是


1


度,记作“


1


°”。



10


、对顶角相等。


< p>
11


、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


180


度。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


360


度。



12


、直角等于


90


度,平角等于


180


度,周角等于

< p>
360


度。



13



1


平角


=2


直角。


1


周角


= 2


平角


= 4


直角。



14


、锐角小于


90


度。钝角大于


90< /p>


度而小于


180


度;


15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1


小时,




16


、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 /p>


30


°;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



360


°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

< br>、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


位数,然后用两位数 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


们的积加起来。






2< /p>


、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写竖式时把


0


前面的数对齐,只乘


0

< br>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


0


,就在乘得的积的 末尾


添上几个


0



3


、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


(


或缩小


)


若干倍,积扩大


(



缩小


)


相同的倍数。



例如


1





已知:


A


×


B=215


,则


A

< br>×


B


×


2=






)。



这是把


B


扩大了


2


倍,而积也应扩大


2


倍。即


215


×


2=430


,所



A


×


B


×


2=



430


)。



例如


2





已知:


2


×


A


×


B=200


,则


A


×


B=







)。



这是把


A


缩小了


2


倍,而积也应缩小


2


倍。即


200


÷


2=100


,所



A


×


B=



1 00


)。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 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


倍数,积不变。



例如:




已 知:


A


×


B=510

< br>,如果


A


扩大了


5


倍,


B


缩小


5


倍,


则积是(


510


)。



③一个因数扩大


m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


n


倍,



则积就扩大


m


×


n


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


m


倍,另一个因数缩小


n


倍,



则积就缩小

< br>m


×


n


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


m


倍,另一个因 数缩小


n


倍,



如果


m



n


则积


扩大(


m


÷


n


)倍。如果


m


< br>n


则积缩小(


n


÷


m


)倍。




6




速度× 时间


=


路程






路程÷时间


=


速度









程÷速度


=


时间



单价×数量


=


总价





总价÷数量


=


单价








总价÷


单价


=


数量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


条直线互相平行。



2


、在同 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


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 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


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


相平行)。



4


、如果两条 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


相平行)。



5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


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


等) 。



6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 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


、长 方形的周长


=(



+

< br>宽


)


×


2






长 方形的面积


=


长×宽;



8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


行。



9


、正方形的周长< /p>


=


边长×


4


;正 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10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


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p>


11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 /p>


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


其中 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









的高。



1 2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


边 形。



13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 有不稳定的特性。






14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 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


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


四边形的底。



15

< br>、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br>16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


、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 、等腰梯形、菱形是


对称图形。



19


、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


、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 直线的平行线。



21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


、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


的前两位,如果 前两位不够除,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


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 的余数一定要比除


数小。



2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


试商;试商 大了要调小,试商小了要调大。直到所得的余数比


除数小为止。



3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4


、商不变性质: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

< p>
0


除外),


商不变。


< /p>


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


0


除外),


商也要乘(或除以)几。



③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则商就除以


(或乘)几。






7


、有余除法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

=


商……余数















被除 数


=


商×除数


+


余数



第六单元




统计



1< /p>


、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


的数 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


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 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看


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


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


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


、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


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计图。



4


、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


职业能力 测验中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


图和网状统计图。

< br>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基本知识点



1.


整数加法:



1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p>



2


)在加法里,相加 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


部分数,和是总数。




3


)加数


+


加数


=


和,一个加数

< br>=



-


另一个加数。

< p>


2.


整数减法:




1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


算叫做减法。




2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 /p>


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 /p>



3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


整数乘法:


< /p>



1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 做乘法。




2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


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


)在乘法里,


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





4


1


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


)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 p>
=


积;一个因数


=


积÷另 一个因数。



4.


整数除法:



1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 运算


叫做除法。



< br>2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

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 /p>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


)在除法里,


0


不能 做除数。因为


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 /p>






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


0


,均得不到一个确定 的商。




5


)被除数÷除数


=


商,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



5.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 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


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 br>


6.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 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


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 合并在一


起,再减。



7.

< p>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


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


的末尾就对齐哪 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


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


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 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


1



要 补“


0


”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 br>


9.


运算顺序:


< p>


1


)小数、分数、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 序和整数四则


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


相同。




2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


运算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3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


的,最后算括号外面 的。




4


) 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5


)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0.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公式:


a+b+c=


b+a



+c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