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评课稿

余年寄山水
660次浏览
2021年03月02日 09: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辩论会资料)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


、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


是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 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


和 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


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


题。


例题的结构没变,


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

< p>
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



两校之


间的距离



。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接受来自于陌 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


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



六、


一< /p>



儿童节这个话题,


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 现实情景,


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


关的、喜闻乐见 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内部动机。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


乐趣。这样 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得到了解决


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


、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 ,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本节


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 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


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 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


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 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


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 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


顺向思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 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


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 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


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 的去主动复习整理。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


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 争辩,去探索。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去学习,


更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也愿意去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 、个个思考的无限


空间。



4


、评价方式多样,并且来自于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 体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


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多次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 。如:学生说等量关系后,全班学


生一起判断对错;两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 ,全班评,那个学生(说得比较复杂


的)自已评;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请学生批改。 尽管投入的时间并不




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学生群体


的评价。加上教师非常亲切的话语和积极的鼓励,课堂成 了十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课堂


教学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的心知交往的过程,更 有利于学生学习,从而也在评价他人


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不知 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篇二:数


学复习课评课




数学复习课评课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 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


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 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 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 、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


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 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


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


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 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


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



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



知识链



。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


调整和明晰数 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有 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


难以取得复 习的效果。


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


才能达到巩固知识、


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 /p>


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


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


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 验、


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 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


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 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篇三: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 学,


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


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 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


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 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 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


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 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


1000< /p>


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的认识由


100


以内扩展到


1000


以内,


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 ,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


1000


之前,蔡老师首先让


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 /p>


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


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


1 0


个一百是


1000


。在整个过


程中,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


相 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


1000


这个概念,


已经相当


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


你打算怎么数?



学生很自然地便< /p>


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


一百一百地数。


通过这一活动,


再一次强化了


1000


在学生


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


1000

< br>的感受与认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


都充分体现了教师 对于教材、


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 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



1000

以内数的组成,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


使学生在了 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



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 /p>


当中间出现


0


时,


不能省略,


因为这一个


0


是表示占位 。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


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


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 /p>


985


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


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 受


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


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 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 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


《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面




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 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 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 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


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


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p>


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 握


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培养


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 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


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 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


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 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


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 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


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


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 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 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


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


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 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


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 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


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 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


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 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


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 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 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


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 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


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 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


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 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


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 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 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


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 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


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




小学数学评课稿:


《圆面积的 计算》评课




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


、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 理等能力。



2


、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


、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


、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


、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


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 p>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 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


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让他 们仔细观察,


研究长方形的长


(或平行四边形的底)

< p>
是什么,


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 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


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 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


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 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


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


,< /p>


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


,


作 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


年的年青教师


,


我 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


,


新授

< p>
,


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


,


有序


,


层次清晰


,< /p>



习设计有层次


,


有拓展


,


既照顾全体


,


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


体现


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


如果长此坚 持下去


,


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 p>
.



在本节课中


,


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 的时间和空间


,


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


说 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


,


在出示了统计图后


,


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

还安排了


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


,

< p>
这样在学生与学生


,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


,


培养了


学生的观察能力

< br>,


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


,


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

< br>,


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


,



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


1 7


个格子


,


就向老师提出


:


如果超过


17


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


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


,


教师


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


,(


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


< p>
,


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


.)


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


:


我们怎么 知道


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


,


孰不知这样


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


,


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


以致后


来教师就干脆造假


,


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 计


,


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


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


,< /p>


表达要确切


,


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


,


应可以这样问


:


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


,


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


.


在本课中


,


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


计图后教师要学生 回答


:


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 p>


当有学生回答


:


喜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