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题研讨

余年寄山水
518次浏览
2021年03月02日 09: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河豚鱼)



数学专题研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生互动策略的研究》




“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 习方式,在学


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1


、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人类交 往的一种


特殊交际形式,交往可以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



而存在,


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 象,


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


而是与


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


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


相互接纳的对话


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 员在参


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


< p>
2


、建立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 师生的互动活动过程,交


互活动不断进行,


课堂运行将不断发生 变化。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


通的方案,尝试进行新 型的备课方式——“软备课”,在设计教学时,先预设学


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映情况,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




第二,优化教学互动的科学设计。



1


、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 题”即粗


线条的问题。


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


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


作出策略上的选择、

< br>材料上的选择和思路上的选择,


而不仅仅是对每一具体操作


方法的选择,


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出多种假想与推测,


而不仅仅是按既


定程序一蹴而就。



2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 、个性、空


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性别、个性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容易 产


生互动,


遵循互动规律。


教学中先采 用同桌之间互动或前后桌之间互动,


事实上,


许多合作学习的四 人小组法最后大多落实到以两人组为单位的活动,


因为,


组越< /p>


小,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使某人沉默的机会越少,而且,人数少的组需

< p>
要较少的管理方法并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可扩大互


动的人际空间,


选用的组员人数可 多些。


人数多一些的组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更多


的人共同完成一项 大任务,增加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利


于生生之间更充分地互动。 也可采用同质学生互动和异质学生互动。



3

< br>、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贴近学生


实际、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容易

< br>打开思路,往往会产生“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在写学案时要求学生收集各种


有 关信息,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提供信息。



4


、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⑴互看



在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 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


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如果让学生互 相看看别人的表现或表演;看看


别人的演示或演算;看看别人的作业或其他。通过观察别 人的作品或表现,


使学生得到启示。



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初步掌握其


变化规律时,老师 按高矮个请五位同学上来,他们既代表不同的数位,又代


表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1


”站成“


11111


”后,又请一位个子最矮的同学手拿


圆形纸片做小数点,让他从右向左一位一位移动,让 学生发现:移动后所得


的数比原来缩小


10

倍、


100


倍、


1000


倍„„,缩小用除法计算。然后向右移


动则相反,其余同学做手势。



这样,不用教师的“千言万语”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 能达


到了解情况的目的,还能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想学、会学,并经常能得


到帮助,从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⑵、互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


的语言能力。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


境,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 中,使学生逐步


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具 体


操作中,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①师生角色互换



课堂上,鼓励学生走 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


题思路或不理解的、有疑问的地方。这 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


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 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


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 真倾听了


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


博采众长,


萌发灵感,


触类旁通,


使


“听 ”



“说”


双方共同提高。

< p>


②组内互相说



小学生 有个特点,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


说”,组内互动就是一种 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



如在独立探索(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两 位数乘法)“


24


×


31


”的计算方


法后。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 学生的生


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四人一组

< br>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


法,享 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在交流中,学


生思维积极、


互相补充、


互相启发,


使课堂中由

< p>
“一言堂”


变成


“群言堂”



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⑶、互辩



学生之间

< br>“互辩”


能让学生共同参与、


交流信息、


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 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


动功能,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在


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 作创新。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


小学 生对刚刚学过的概念,


刚刚摸索出来的思路,


常常是模糊的、零 散的。这种清晰度很低的信息在碰到某些疑难问题时,常


常会迷失方向,产生思维紊乱。 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十字路


口”,设计一些易混淆的题目,从而在“互辩 ”中拨正思路。如在教学“平


均数”后,教师出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明身高


135


厘米,小河的平均水


深为


110


厘米,他在河中嬉戏会不会有危险?此题一出,全班同学迅速分为


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双方各派出代表,阐述理

由,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



甲方认为:“小明不会有危 险,因为小明身高


135


厘米,而平均水深只

< br>有


110


厘米,小明站在河里水不会没过他的头。”



乙方反问:“请问对方,什么叫平均水深


110


厘米?”



甲方:“平均水深嘛 ,就是深水和浅水匀衡匀衡,中间的那个数”



乙方紧追不舍:“那么小明站在深水的地方呢?”


< p>
甲方同学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了,最后得出结论:“可能会有危险”。


< /p>


这样,


课堂上,学生围绕“小明在河中嬉戏会不会有危险”这个问 题,展开了


辩论,为了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说法,学生们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在讨论 、


交流中,学会了如何搜集学习小组成员的意见,如何处理不同的信息。


通过生


生互动、互辩,学生们畅所欲言,深切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 要


录活,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同时

< p>
使学生在互辩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技能。



⑷、互帮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 师”,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体能否与他


人合作共事,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 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而在


课堂上,虽然同时同地同人教学同一内容,但也会形成学生 学习上的差异,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当别人有困难时指点 、


辅导他,当别人受到挫折时安慰他,当别人没有勇气表现时鼓励他,使一些

< p>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得到帮助提高。



⑸、互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评价,语


言是儿童化的,


情感 是亲切的,


思维水准差不多,


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


很深刻,但是常常是实事求是的。


评价的同学在给别人提建议时也应有 礼貌,


说话的态度、口气要平和,要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而且通过这种评价方式,< /p>


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

因此,


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 /p>


展自主评价的空间,



力求让学生在评价 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


学会欣


赏别人,

< br>从而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 br>如我在上了


《商不变的性质》


后,设计一张小组互评表:











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



猜想、验证、探索能力



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这张互评表,不但评知识的掌握,而且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等。在评


价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一种十分重要的疑问: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掌握了多少?


组内谁掌握得最好?最多?„„通过互评 ,


学生不仅知已知彼,


且知对知错,


更 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对方的评论中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激发学生的 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会使个人勇于表现自己,使他们奋发向


上,确立更高的目标。



⑹、互考



现代大 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考试考查方法。


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


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学习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互


考”,如同 桌互考、组内互考、个人考全班。这样,不仅出题学生的思维能


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 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由于每个学


生都想表现自己,想当小老师考同学, 在课堂上不得不自己去学、去说、去


做、去思考。通过互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激发了学习的热


情,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 p>
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锐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


互动,促进互动。



1


、创造互动机 制,促进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


很多 学生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


而掩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


有 的学生本来


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有的学生本有疑问也不敢提出等。于是,互动和认 知


的冲突的机会就会错过。


因此必须制定一些激励机制,


鼓励大胆发表异议的的学


生,


批评讥笑别人错 误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学习思维,



达自己真切的情感,以促进生生互动。



2


、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促进互动。


在课堂教学 过程中经


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


或典型的疑 问,


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


堂那些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


加以充实和重组整合,


或许可以引发出一场有意义


的争论,把课堂教学互动推向高潮。例如,在学习“整数乘除法意义”时,关于


乘除法 的关系,教材是这样说的:


“除法中的被除数是乘法里的积,除法中的除


数和商,分别是乘法里的两个因数。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有一个学生提


出:


“能不能说乘法也是除法的逆运算呢?”另一个学生又提出:


“能不能说乘


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呢?”


< br>这时教师及时针对这个问题,


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