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

巡山小妖精
719次浏览
2021年03月02日 09: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相貌堂堂的意思)


听课记录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一.单元

< br>教学


目标:


1


.在观察简单物 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



2


.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 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


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单元


教学


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


容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


向观察简 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在这个单元


学习中,学生将经 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


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 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


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三. 教学课时:本单元课时安排:


3


课时。















看一看(一)



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p>


、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


察 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积极主动 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











1


、最多 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


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课件学具







1














备课人



邹艳华



1


、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 说外星人。全班同学


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 老师上课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


请大家观察这张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能看到什 么?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


(学生


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 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


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 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


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 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


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 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 置观察的,看到了什


么?



< /p>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1< /p>


: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

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右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


5< /p>


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

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


可以 看到它三个面。




师:


(打开书本第


26


页)图中老师、淘气、笑 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


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p>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 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


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 后,再打开书


本第


26


页,找一找怎么 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


和正面。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修改及补充内容
















看一看(二)



备课人



卓敬敏



1


、 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


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 右面和上面的形状。



2


、在搭摆和观 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


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 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


、培养动 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1


、在搭 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








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2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课件学具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





生:积木、毽子等。





师:今天我们来玩积木,好吗?





师: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长 方体、一个正方体积木)谁能说出它的正


面、右面及上面的形状?同桌互相指着说一说。





师:同 学们说得很对。今天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朋友智慧老人


要过生日,请我们去 他家做客,笑笑、淘气已经去了,我们快点走吧。





(电脑演示:智慧老人的家,笑笑、淘气、机灵狗把三个正方 体积木一字摆


在桌子上。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敢和笑笑他们比比,看谁摆得更好吗?





(学生开始摆物体)





师:看,我们摆得也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与笑笑他们一起来学 习观察由正方


体搭成的简单物体。





活动


1


:看 一看,连一连。





师:请认真观察自己搭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体。





师:


你们能指着说出自己搭的长方体 的正面、


右面、


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吗?





生:长方体的正面是由三个小 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右面是一个小正方形;


上面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师:针对观察到的形状,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从正面和上面看都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师:观察得很仔细!想一想,笑笑 、淘气、机灵狗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


状呢?请试着连一连。





(电脑验证结果)





活动


2


:搭 一搭、看一看。











1




师:同学们搭得好,看得细,下面请你用

3


个小正方体搭一个你喜欢的物体,


看一看所搭物体的正面 、右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请在小组内交流,比比看,


哪一组动作最迅速,搭的形状 最多,观察得最准确。





(全班汇报,用实物投影演示各种搭法。



< /p>


(



)


巩固新知 ,创新发展




师:


(电脑出示,教材


28


页练一 练第


1


题)笑笑也搭了


2


个物体。从上面看,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请同学们试着连一连。


(集体汇报)





师:


(出示


28


页练 一练第


2


题)这是淘气搭的,你能回答淘气的问题吗?





师:看看所搭物 体,从上面、正面、右面看,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告诉你


的同桌。




师:


(出示


29


页练一练第


3

< p>
题)智慧老人也搭了很多形状的物体。


(语音出示


智慧老人的话: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辨认一下吧!






师:同学们好眼 力!老师为你们的表现感到骄傲!看智慧老人还有什么要求。


(语音出示:小朋友们,你 们能用正方体搭一搭、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从


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


A


?什么样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


B

< p>
?)





生: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


A


,可以这样搭:


(图略)





生: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


B


,可以这样搭 :


(图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和你的好朋友说一 说。



(五)思维拓展





用自己的画笔把这个物体的正面、 右面、上面三个面分别画下来,送给今天


的老寿星――智慧老人,感谢他帮我们学会了知 识,增长了智慧。












修改及补充内容











学目





节日广场



备课人



丁香香



1


、 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 br>、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1


、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课件学具



















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 玩,你们都看


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






1


:我和家人到倘甸玩,发现钓鱼、游泳的特别多,非常热闹。






2


:我们全家出去旅游,一路上我都感到节日的气氛,我想说:祖国妈妈,

您的生日真美丽!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


“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


(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 br>




(评析由学生感兴趣的事 说起,引入“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的话题。


学生争相把看到的、


想到的说出来,


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索学习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1


:我看到节日广场上空飘着气球,各种鲜花张开笑脸。






2


:我看到人民在载歌载舞,许多游玩的小朋友在拍照。






3


:我还看到有些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礼。





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 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


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 细观察。






1


:空中有


4

把气球,每把有


8


个,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


4



8


< br>4


×


8



32



8


×


4



32


。一共有

32


个气球。





师:


(


指正


)


应该说“


4


束气球”,不要说“


4


把气球”。





(评析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用错的数量词,规范数学语言。







2


:有多少盆花?也就是求


4



8


,用


4


×


8



8


×< /p>


4


来算。






3


:不对 。


只能说围在外面的花有几盆。


因为方框内的花与外面的花不一 样


多。要用乘法算,就只能说围方框的花有几盆,就是


4



8


,可以用乘法。还可以

< br>再问方框内花有几盆,就是求


3



4


,用


4


×


3



12


。不能用乘法求全部的花。< /p>





师:大家讨论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大家讨论后,进一步明确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写成乘法。





(评析



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

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 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


识的迁移,提 高学习的效率,并在合作探索中不断发展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 br>)






4


:跳舞的有多少人?横看是


3< /p>



6


,列式


6< /p>


×


3



18


人,竖看是


6



3


,列


式相同。






5


:我求跳舞的人是用


2


×

< br>9



18


,我是把跳舞的人从中 间分开,每边都有


蓝、黄、红三种颜色的人。






6


:照相的有几人?求


3


< br>4


用乘法。






7


:空中 飞的小鸟有几只?求


3



5

< p>
,列式


3


×


5

< p>


15







8


:纪念碑前有多少少先队员?


2



8



8


×


2



16






9


:纪念碑前的鲜花有多少朵?


5



6



6


×< /p>


5



30






师:同学们 真会动脑,发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那请你们在课本上找到每


个算式相对应的图画,把 算式写在旁边。





(评析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 观察仔细,主动积极,教师给学生提供


了熟悉的节日场景,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 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


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 礼,他们会对烈士说


什么呢?





生:叔叔您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把祖国建设 得更好。





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


更不能辜负 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评析



教 师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


感、态度的发展,对他 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


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 p>
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


31


页)各是谁看到的 ?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


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生:第一幅图是从正面,第二幅是 从侧面,第三幅是从上面看到的。



(



)


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 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1


:每辆出租车有


4


个轮子,


6


辆出租车有几个轮子?


4


×


6



24< /p>


(个)或


6


×


4



24


(个)






生< /p>


2


:我的舅舅


10



2


日结婚,请了


25


桌,


每桌


10


人,有多少来 宾?可以列



10


×

< br>25



25


×

< br>10


,结果我不会算。





师:好,今天我们就上到这儿,大家回去寻找身边的乘法问题 ,把它记在成


长袋里,如果遇到不会计算的乘法,可暂时存进问题银行,也可以请教父母 或与


老师讨论。





教学内容:


P18




P19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


=1000


2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 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


1


角硬币若干、


1< /p>


千克大米


6


袋、


200


克红豆


6


袋、

< br>500


克花生


6


袋、

< p>
2


千克沙子


6


袋、苹果< /p>


6


个、


100


5 00


克、


800


克沙子若干袋、盘秤< /p>


6


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p>




1


:我知道 一包糖果重


400


克。




2


: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


105


克。




3


: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


3


千克。< /p>



……



师:刚 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 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


、认识秤。




1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 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 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


)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


、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


、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 克数。



C


、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 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


、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


)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 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


1


克有多重呢?



(板书:


1


克)




2


)让学生掂 一掂


1



1


角 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


)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克?




4


)师:那么


1


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

1


千克)



5


)让学生掂一掂


1


< p>
1


千克重的大米,与


1



1


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


)称一称


1


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


、“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


1


千克会是多少个


1


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 儿有标有不


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


1


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


并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100








200








500








80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