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
是以韵文的形式出现的,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
(蹄)
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
而且语言活泼,
富有童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
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
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
我在语文教改实践中运
用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参与。
下面以我教
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前游戏铺垫巧设伏笔。
上课前我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手印,<
/p>
并
引导观察这手印像什么。这一设计,一方面为理解
“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
牙
”
提供思维借鉴,使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而
且游戏的形式,
畅所欲言的氛围又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p>
奠定了整堂课
的感情基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间玩耍的情境中吸引
了过来。
二、电化激趣导入新课。
大
理学家朱熹认为:
“
教人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 br>”
爱因斯坦说:
“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
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
“
我
乐意,
我喜欢
”
的心境下和老师一起活动,
< br>能使整个课堂的教学受到良好的效果。
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随着录
像播放,我说:
“
下雪了,下雪了!
大
树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个白雪的世界!孩子们,厚厚的雪地
在召唤着你
,你最想做什么呢?
”
这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
的兴
趣,
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
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
借学生兴奋之时,
我问孩子们:<
/p>
“
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会在雪地里做什么吗?
”
进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重点
,巧用电教。
孩子对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认识,他们的
熟
悉来源于生活、
电视、
动画片和书本等,
但对这些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
却不怎么清楚。
同时,<
/p>
了解这几个动物脚印的形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在
讲授这段时,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
你看到了什么
”“
你
读懂
了什么
”
,让孩子准确地理解了所谓
“
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
”
实际上不
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
从而也准确地理解了下一句
“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
。这些设计,
大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也提高识字教学
的效率,
还
体会了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
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
在孩子深深地
被小画家们
的作品感染的时候,我巧妙设问:
“
他们能轻轻松松的画出这样
美丽
的画,这是谁的功劳呀?
”
接着我
回头来学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导孩子就读出了
“
下雪啦,下雪啦!
”
的高兴、欣喜、若狂之情。
p>
最后,通过青蛙
“
他在洞里睡着啦。
”
创设情境采访睡觉的小青蛙,来了解动<
/p>
物
“
冬眠
”
p>
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找找冬眠的动物,并用他们来替下青蛙问一问,答
一答。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合理开
发课外学习资源,
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于是,
在课外延伸环节中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
p>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雪地里画画?他们的脚印又像什
么呢?
”“
你能仿照课文也来编首
《雪地里的小画家
》
儿歌吗?这些都是课内与课
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
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只是教师进
行教学的一种素材,
在课前需要备的内容很多,
但是那毕竟
p>
是一个人的思维,
往往有疏忽。
在实际教学
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
发生。
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
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
学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