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案等详细资料
-
精品文档
《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
2011
年版)
》在“学段目标”
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
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
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
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
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
< br>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
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
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提出的学
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
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
/p>
这一单元的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
(比如中国
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
赛队伍数量的变化,
儿童身高的变化,
p>
近十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
农村
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
。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处
理信息的范
围,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统计意识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
整理、
描述和
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目标。
教
师可以尽可能多
地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
比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
喜欢看的
科普读物、
所穿鞋子的号码、
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
去,
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并在此
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
交流。
在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之后,
一方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解决有关问题,
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空间;
另一方面,
让学生感悟数据的变化带来的启示,
并能
合理地进行推理与
判断,
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
可以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性调查与解
决问题素材,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注重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求同存异
从事统计活动,
教师应该起到引领、
指导的作
用。
例如,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
生的讨论:
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哪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
映出
什么趋势?依据这些结论能预测到什么?……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
种方法
解决问题,
如在统计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
选择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
用不同的统
计图
表来描绘数据等,
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采取可行的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促进他们的
全面发展。
.
精品文档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
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
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
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
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在此基础上,
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p>
(单
式和复式)
,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
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
化、
特点
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判断和预测,
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
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一、与实验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
,下同)的主要区别
1
.与
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单式
折线统计
图的教学内容从原先的四年级下册改为安排到五年级下册,
这样的编排更加有针对
性和统一性。
除了条形统计图,
还增加了统计
表的回顾,
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充分
感悟,发现各自的
特点。
画折线统计图相对来说比较
简单,所以以“做一做”的形式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学
生的认知水平。
2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调
查对象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比如在研究
复式折线统计图时,
选取
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性的上海老龄化问题为题材展开教学,
并且让
学生结合全国的人口数据去发现规律,
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结合上海和全国的
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
3
.
与实
验教材相比,
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要学生经历数据收集、
整理
和分析的过程。
例如,
通过让学生收集、
整理自己身高的数据,对照陈东的身高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加深
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
另一方面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
通过调查学校
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
记
录自己零用钱的收入、
支出情况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统
p>
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
1
:单式折线统计图
例
p>
1
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用统计表给出了最近
7
年此项大赛参赛队
伍的数据,
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
通过提问:
参赛队伍的数
量有怎样的变化?引出并介
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通过
观察两种不同的统计图,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并引
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体会统计的价值。
例
2
:复式折线统计图
p>
例
2
以老龄化社
会为题材展开教学,教材以上海市为例,用单式统计图分别呈现
2001
—
2010
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
在比较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单
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
从而
产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需要。
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
图
的数据分析,
可以看到上海人口自然增长数逐渐减少,
说明人口
增长缓慢,
老龄化现象日
趋严重。
最后
引导学生分析全国的人口数据,
进一步感受全国人口的变化特点,
体会统计的
实际应用价值。
本单元
的教学重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经历收集、
整理、描
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
精品文档
《折线统计图》重难点突破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一、单式折线统计图
突破建议:
1
.选取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将统计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材采用
2006
—
2012
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
赛队伍的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趋势
和影响力。
教
师也可以选取其他合适的素材
(比如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变化,
学
校近十年入学
人数变化情况等)
体现数据变化趋势,
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的运用相当广泛,
作用也非常重
要,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此一来,
学生才能在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
探究
学习。
2
.注重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利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出数
据
,
回顾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多少的特点。
教学时,
p>
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并思考:
参赛队伍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可以从
数据的大小或者条形统计图的高低感受数据的变化情
况,从而引出并介绍折线统计图。接
下来,通过对比、观察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充分
比较和交流,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
点,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凸显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3
p>
.学生自主探索,
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
教
材将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编排在了“做
一做”栏目中,教师授课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
主探索,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折
线统计图能更清晰地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
况。
接下来继续让学生收集、
整理自己的身高数
据,
收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
绘制成折线统计
图后对照陈东的身高数据进行分析比
较,
还可以对陈东或自己的
未来身高进行预测,
这样的过程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做好
了铺垫。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突破建议:
1
.
在依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两组数据的过程中,
感受使用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之前所学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
但在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
数据进行分析时就不方便了,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局限性,
从而体会
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2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为什么要
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两条折线
(可介绍虚线、
实线的方
式)
?图例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绘制复
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的
问题。在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讨论,
如哪一年出生人口数相
差最多?哪一年最少?哪段时间相差比较大?哪段时间相差比较
小?对照单式折线统计图
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回答,
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起到引领、
指
导
的作用。
3
.在充分解读折线统计图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仅停留在收
集
、
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层面是不够的,
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
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更为关键,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
、
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分析数
据时,既要注意对显性数据进行分析,又要重视对隐性数据进行挖掘。例如,通过观察例< p>
2
的两条折线,
可以明显看到出生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出生人口数和死
亡人口数之间的关系,
将隐性数据挖掘出来,
那就是数据之
差越来越小,
说明人口增长的速
度缓慢。
2015-04-27
人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