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
-
1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及解读
为了更好地领悟和用好新教材,现就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
科书的编写框架、主要特点作一些说明,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
一、
编写框架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编写框架仍按“两
根
柱子”
,
“
一条龙”
的体系编排,分为“习惯”
、
“课文”
、
“习
作”
、
“练
习”
< br>、
“学和做”五大块。
“习惯
”部分仍被安排在开篇,体安排了
两个学习内容,一是读
p>
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在编排上仍旧把“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之首,但其训练则应
渗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
中,
“
反复抓,
抓反复”
,
务求形成
“习惯”
。
“课文”部分,编排了
7
个单元,由
24
篇课文组成。整册教材
的
选文,
从体裁上看,
有记叙文、
< br>说明文、
议论文以及诗歌;
从主题
上
分,
有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
教育方面的,
有人生哲理方面的,
有
热爱自然方面的,
有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
总体上看,
本册阅读教
材
无论是课文的选择和编排,
还是思考练习题的设置,
< br>体现了课标规
定
的第三学段教
学目标的要求,
体现了
“三维整合、
统
筹安排、
因课
设
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的教材
编写特色,
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
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
典范性和时代性、
系
统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
习
作”
7
篇,每个单元安排
1
篇。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
想象
作
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练
习”
7
个,每个单元安排
1
个。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
活”<
/p>
、
“诵
读与积累”
(
“诵读与欣赏”
或
“诵读与感悟”
)
、
“写好
钢笔字”
、
“口
2
语交际”
、
< br>“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
“学和做”仍作为全册教
材
的压轴内容,本册“学和做”安排的
内容为“我的成长册”
,并与单
元七融为一体,环环相扣。<
/p>
二、编写特点
1
、
采用主题单元组合
教材安排上大体上围绕某个主题组织
3
―
4
篇
课文成为一个单
< br>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全册课本安排了
7
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
/p>
“壮丽山河”
,
第二单元为
“正
义必胜”
,第三
p>
单元为“诗文精粹”
,第四单元为“探索发现”
,第五
单元为“感悟
人生”
p>
,第六单元为“咏物抒情”
,第七单元为“师恩
难忘”
。这种
主题单元的组合方
式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充分
发挥内部各元
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
放大空间语文学习。
根据新课改所提倡
“语文教学应当向课外拓展,<
/p>
鼓励学生参加语
文实践活动”
的要求及新课标提出的
“沟通课堂内
外,充分利用学
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
/p>
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的
精神,本册教
材安排了大量的
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落实《课标》关
于“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
整本的书”的要求,在本册的第
3
单
元,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
<
/p>
栏目,
在学完《三打白骨精》课文
后就趁
热打铁,给学生推荐了《西
游记》
这部名著
。
另课本还结
合相关课文
,
安排了“名著便览”和“作
家名片”
的内容链接,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文
<
/p>
学常识,给他们介绍
一些适合阅读的名著。
语文来自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开展综合
3
性学习活动,就能促
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
向生活和家庭,
走向社
会和自然,
使学生在
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
用语文。
本册教材的单
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编写了“语
文与生活
”的系列,以引
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材中安排了
p>
“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
做”
,也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用语文。
3
、注意与初中的衔接。
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
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
材靠拢。这样就减缓了坡度,有利
于小升初的衔
接。翻阅六下课文,
文化内涵的丰富,表达形式的精
美,结构样式的风貌趋向中学教材,
完成了三
、四学段的过渡与衔
接。有些片断将以全貌,有些经过编写
<
/p>
的将以原貌出现在中学乃至
大学的教科书中。审视这些曾经相识的
面
孔,已经长大的学生就会
露出会心
的微笑。
现在,结合我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
看法:
一
、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三个结合”
:
(一)文道结合。
追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语文教学的第
一条经验就是
“文
以载道”
。
尽管今天我们所说的
“道”
和过去的
< br>“道”
发生了质的变
化,但其
主张内容形式要统一的理念与课程标准“语
文课程的特点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全一致。
文道结合,我
们就不会顾此失彼。课改初期,有些老师不自觉地
松开了语文的缰
绳,
使得课文课堂少了
“语文味儿”
。
随着
< br>“本色语
文”
、
“简单语文”
的提出,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是我们也要警惕,
不能从一个极端
4
走向另一个极端,排斥人文性。正如陈先云老师所
说,我们对“人
文性”内涵的理解还不正确,对其在实践中如何具体
落实更不清楚
(小学语文教学
2006
年第
10
期)
。
继承传统,与时俱
进,才能使
学生理
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读思结合。
熟读以至成诵,是
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
原则。
“读书百
遍,其义自见”是有科学道理的,但这一经验在目前
的课
堂教学中不
容乐观。
我们的语文教师
也应当熟读课文。
熟读还
应当有一定
的数量,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好处。对照课标
要求和近
来省的质量监测,我们今后在这方面还要花些力气,让学生
终身受
益。
前人还强调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提倡
“精思”
。
“故书不
厌
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苏轼)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
言皆
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
得
尔。
”
(朱熹)
1
.学贵有疑。
“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
这和课
< br>
程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遗憾的是今天的有些语文课,老师
提问的关
注点在于如何使自己上课顺畅,而不是让学生生
疑,看起
来似乎很热
闹,实际上学生
的思维强度不够,语文能力很难真正得
到发展。让学
生提问的方式也屡见不鲜,但浮于表面,老师缺少对
学生提问的整
合,或者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要让学生自主学
习语文,这条传
统经验不可丢。
2
< br>.循序渐进。学生边读书,边思
考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语文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一
是要正确地示范。教
师要学会提
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时机
要恰到好处。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
发展的规律。根据学段要求展开
5
训练,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引导学生。
三是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要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
< br>
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
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
终。
3
.触类旁通。苏教版培训部主
任
孙景华老师根据当前阅读教学
“三个一样”
(一是三个学段阅读教
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一样的
--
不
管哪个学段,
都是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写
p>
的什么,而不引领学生领悟文
章是怎么写
的;都是组织学生朗读、
评析、讨论,默读和探究性的训
练很少或者没有。二是
1
、
2
两个
课时教学目标、方法一样
--
特别是<
/p>
公开课,听课的老师“猜”不出执
教者
上的是第几课时。
三是不同文
体的教
学目标和方法一样
--
甚至诗
歌和说明
性课文也没有什么区
别。
)
的共性问题,
提出了抓好不同文
体教学的建议。
这和触类旁通
不谋而合。在“类课文”研究方面,
我区部分学校和教师已经作出了
可贵的探索。横
林实验小学蔡小玉
校长在科学童话类的文章教学方面领先一步,不仅有课堂教学的实
p>
践,还有教学经验的总结。星辰实验
学校
的金磊、羊玲老师在苏教
版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心
得。
在凤凰语文网上有学会
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三种
文体
教学的具体建议。在
这里我想强调把握情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
基本要求,应该在教学
中引起注意;要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
体的
教学原则,引导学生
在课文里走
两个来回,顺利实现第三学段的课程
目标。
(三)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
学的规律。贾志敏老师在他
的文章中称“阅读
是作文的父亲”
。苏教版教材单元主题的深化,就
很好
地说明了读写
结合的重要性。在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安
6
排了小练笔,我希望
老师们能够精心预设,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
在课堂中统一起来,不
一定都要安排在课外。当然,这要根据教学
的
目标和具体的情况来
定。同时,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良方。
读
对习作训练和作文的修改
有着重要
的意义,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要充
分利用读写的结合。
总体来说,这册教材的课文变动大。原有的课
文,把独立阅读课
文算在里面,仅有
5
篇,新入选的文章,把原来
人教版
的算在里面,
达到了
12
篇。训练要求高。在体会词句的感
情色彩和表达效用、体
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顺
序、掌
握叙事性作品文体特点等
方面
提出了新的训练要求,希望老师们在
教学中注意把握。
第一单元
4
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其中
2
篇是
诗歌,
一
是现代诗歌,
一是古诗。
还有
2
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
“爱国”
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
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
能够点燃他
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
奋发向上的责
任感。
《我们爱你啊,<
/p>
中国》
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
反复吟咏
,赞美
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
p>
的悠久、成就的伟
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
,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
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
决心。
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
。采用多
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
内
容一致的教学情境。要处理好媒体展示
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
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
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
4
的相关
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
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
7
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
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
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
/p>
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
在
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
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
学
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
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
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
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把我的
心脏带回祖国》
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
“
被迫离
开”
< br>、
“
师友送别”
、
“忘我创作”
“临终请求”
。
这些场景被肖
邦的爱国之情这条
主线巧
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
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
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
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
言,
< br>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
来体会人
物的内心世界。
《古
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
快诗”
。
诗歌以
“剑外忽传收蓟北”
为发端,
直接叙写喜讯。
注意这
里的
“涕”<
/p>
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
“喜欲狂”
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
p>
惊喜而引
发展望的原因。
“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
会,至于方
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
《示儿》是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
了对南宋统治
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
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
国耻、重新
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
“悲”?如何
不“悲”?再和课后练习
4
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
p>
就抓住了重
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