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题立项申报表
-
2008
年度
编号: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课程改革重大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教
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7
年重点委托项目
< br>“
综合实践活课程研究与实验
”
项目
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
称:
以海州湾渔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
及整合研究
负
责
人:
李大成
单
位:
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申请日期:
2008
年
12
月
5
日
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
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p>
一、
本人自愿申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
究与实验”。本人认可所填写的《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
目组课题立项申请·评
审书》
(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评审书
》
)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
的
《课题申请·
评审书》
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p>
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同意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有权使用<
/p>
《课题申请·
评审书》
所有数据和资料。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
,
在研究工作中,
接受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及其委托
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
》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
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
动项目组课题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
定。
2
.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p>
3
.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
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
方案、<
/p>
资料、
数据等,
无论曾否发表,
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
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p>
4
.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
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
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
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
发表研究成果;
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
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
明;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
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
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
的人员
图虚名。
5
.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
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
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
.遵照管
理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
果形式与课题申请书和立
项通知书相一致。
若有重要变更,
必须向教育部综合实
践活动项目组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同意。
7<
/p>
.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 br>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8
.正
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
语言文字、标点符号
、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9
.遵守财
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课题结
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
况,不报假帐。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特授权教育部综合
实践活动项目组,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
和电子版
;
有权公
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同意以影印、
缩印、
扫
描、
出版等形式复制、
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
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
;
有权推广科研
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
门网站、
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
:_________
2008
年
12
月
5
日
2
基本资料
一、负责人基本信息
姓名
职称
李大成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75.8
本科
222112
小学高级教师
职
务
教科室主任
最后学历
手机
邮
编
QQ
办公电话
邮
箱
ldc0777@
963417359
通讯地址
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二
、
课题通讯员资料
(专职与总课题组沟通的课题组成员,
如果通讯员是负责人可不填)
姓名
邮箱
地址
年龄
办公
电话
性别
手机
邮编
职务
三、课题组主要成员资料(可续表)
姓
名
性别
张廷亮
男
周海青
女
尚继武
男
姜正亮
男
胡训忠
男
董淑松
男
李春光
男
张斌
李海
男
男
年龄
专
业
48
文学研究
33
39
42
43
34
38
32
37
25
32
26
28
30
29
24
综合实践
文学研究
工
作
单
位
连云港市教科所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分工情况
指导实验
指导实验
指导实验
指导实验
综合实践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
综合实践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
小学英语
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
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
指导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3
吴凌艳
女
吕纪强
男
苏鑫
徐浩
苏波
男
男
男
王海盛
男
苏宜海
男
姓名
性别
年龄
32
28
27
27
33
28
30
31
33
30
30
38
27
33
25
42
26
30
28
30
27
29
22
29
26
23
30
29
38
专业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体育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小学体育
小学科学
工作单位
分工情况
尚修军
男
单绪之
男
钟西聪
男
苏术
男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与实验
张雪梅
女
尚延亮
男
苏高宁
男
赵铃
徐鸿
女
女
王丽萍
女
尚明美
女
尚芹
女
杨红艳
女
胡爱美
女
庄建文
女
董淑荣
女
李静
女
熊化秀
女
秦敏玉
女
李春艳
女
苏静
女
白文志
男
董岩
女
李贤翠
女
李晓晓
女
李贞
苏艳
女
女
盛贺厚
男
闫昆仑
男
4
研究
以海州湾渔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及整合
课题
研究
起始
2008
年
终止
2011
年
成果形式
课程体系、
过程
时间
2
月
时间
12
月
性材料、展室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
程改革举措,
< br>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
追求课程的
综合化。
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
当时代要求学科
文化向世界回归并与
“大众文化”
p>
融合的时候,
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
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
学习
”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
(
“综合学
习时间”是由
各学校实施的内容超过教科书范围的横向的、
综合
的学习活动。
这是日本社会为
了培养年青一代面对国际化、
p>
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所采取的具体的教
育改革措施。
p>
)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又
如
,
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向成长着的一代传
授广泛的、
出
色的、
综合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关键修养,
包括问题解决能
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
< br>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能做到。
可见,
本课题在很多发达
国家都处在积极探索中。
西方发达国家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
在活动领域方
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
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
俱到,
“综合性”是相对的。<
/p>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在
2
003
年第三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
的,并把它定性为国家课程
,定位于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但在
具体的开发实施过程中,
由于其地方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国家只出台相应的
《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对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方向
、范围、内容作出相
应的规定,
但在具体的学科目标、
评价方式上尚属空白,
给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
来
了难度,而且目前仍无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量化考核,还不能与中考、
高考发生直
接联系,
又没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教材,
教育部门对此课程
的实施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
如职称的评定、
教学工作量核定等,
也还没
< br>有制定课程的管理、组织、实施、保障等细则。这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里
要
想发展难度可想而知,
导致并形成了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讲起来重要、
做起
来次要、领导不检查不要的尴尬境界。
本类渔文化课题的研究,国内只在浙江省象山县延昌小学已开始相应的研
究,但它的研究侧重于“渔文化与创新习作和提升办学品位”等方面。本课题
在本领域尚
属空白,它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渔资
源开发、常态化实施、
师生的评价体系等系列难题上进行有益的尝试,另一方
面是保护和发展海洲湾渔文化,全
面推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拓宽校本课程
的内容,将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联系,挖
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体系及相应的开发、实施策略,为其他地方学校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与实施提供参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