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四所民办初中简介
-
海珠区:六中珠江简介
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
由广州市第六中学工会委员会创办于
< br>2001
年,
是一所国有民办的初级中学。历届毕业班工
作均获区一等奖。
六中珠江中学由广州六中派出优秀的有丰富
经验的干部和教师管理学校和
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有特级、高级、一级等优秀教师,
更有十多名硕士研究
生新教师)
,按广州六中的“自为互动、创
新发展”办学模式高质量全面培养初
中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为广州六中和省、市各类高
级中学输送德、智、体诸方
面全面发展的优秀新生。
在同等条件
下,
广州六中高中招生时对六中珠江中学的
初中毕业生将给予优
先录取、优先择校。
办学理念:<
/p>
六中珠江中学继承和发扬广州六中“责任、质量、和谐、发展”的校
风、
“热爱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严谨治学”的教风和“尊师、严谨、扎
实、进取”的学风。
地理位置:
六中珠江中学现有三个校区
1
、逸景翠园校区,也称南校区(广
州大道南逸景路芳盛街
60
号)
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九千平方米,
体育活动场地约九千平方
米。
2
、大江冲校区,也称北校区(新港西路大江冲
29
号)
面积约一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
体
育活动场地约五千平方
米。
3
、校本部
六中珠江中学
2011
年
9
月
1
日迎来第十一届初一
级新生,继往开来,豪迈
地走向辉煌。
2011
年招生情况
招生对象:
广州市应届小学毕业生、
在广州市有固定住所的广东省内应届小
学毕业生。
招生人数:
660
p>
人。
收费:
89
50
元
/
学期。宿费
< br>700
元
/
学期。
如果获得市级奥数比赛奖励或者华杯比赛奖励可在录取时根据获奖等级获<
/p>
得相应加分。每学期都设有奖学金。
六
中珠江现有四个类型的班级:一是
课改实验班
(
4
个班)
,由最优秀的学
生组
成,在六中本部上课(从
2011
年
9
月开始)
;二是
特色班
,约
30
个人一班,
成绩次之
;三是
重点班
,人数约
40
人一班,成绩再次之;四是
普通班
,分数最
低。在三个校区当中,六中本部最好,大江苑校区次之,逸景翠园校区最不被家
长看好,其学生素质、校风、师资相对一般。
往年录取分数线
2010
年
课改实验班
240
分;
普通班
195
分
2011
年
课改实验班
238.5
分;
普通班:
210
分
录取分数线
2011
年中考成绩:全校平均分
660.55
分,位列海珠区中学第三名。
2012
年初一招生规模
据了解,六中珠江中学将在原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在
2012
年的招生计划
中增设
1-2
个班,具体人数未定。详细招生信息请留意珠江中学招生办信息。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学校简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于<
/p>
1924
年开办,和中山大学一样具有光荣的历史
传统,后因历史变迁,成为华南地区名校
——
省实和华
附的前身。
1993
年
9
月,
以国有民办的新机制复办,
成为中山大学新的组
成部分。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
道路,确立
“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基础
”
的办学
理念,坚持
“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
”
的办学方针,树立
“
科技教育
”
办学
特色,以
“
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
格、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突出的个性特长
”
为培养目标,
p>
2003
年评为广东省首届
“
十佳
”
民办中学,
2006
年初评为广东省一
级学校。
办学规模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于
1924
年开办,和中山大学一样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后因
历史变迁,成为华南地区名校
——
省实和华附的
前身。
1993
年
9
< br>月以国有民办的
新机制复办,
成为中山大学新的增长点。
我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以高起点、
高标准、严要求为原则,确立
“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校发
展为中心,以教师
发展为基础
”
的办学
理念,坚持
“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
< br>”
的办学方针,
树立
“
科技教育
”
办学特色,以
“
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
突出的个
性特长
”
为培养目标,
2006
年评为
“
广东省(民办)一级学校
”
,
2007
年
评为
“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
。
2009
年被广州地
区知名媒体赠誉为
“
广东
省
„
十佳
‟
民办中小学
p>
”
和
“
最具竞争力
民办中学
”
。学校现有学生
1500<
/p>
多人,初中、
高中共
35
个教学班,其中初中
22
个班,高中
< br>13
个班。学校现有占地面积
2.0345
万
平方米,建筑面积
1.9633
< br>万平方米。按中山大学资源共享的规定和规划,我校与
大学西区食堂、西大球场、
游泳馆、梁球锯礼堂、大学图书馆等场室资源共享,
完全满足我校教育教学需要。
师资力量
学校现
有教职工
130
人,
专任教师
104
人,
教师平均年龄
36
岁,
本科以上学历
100%
p>
,
研究生学历
14
人(含博士
1
人)
,留学归国教师
p>
2
人;高级教师
32
人,一级教师
49
人,二级教师
26
人;中共党员
35
人。近三学年中,语
文等
7
个学科评为市先进科
组,体育等
2
个学科评为区先进科组;
17
人在省、市、区各类学术团体担任理事、
会长、
成员等各类职务;
先后有
2
人评为广
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4
人获广州市本
学科的十佳青年教师等称号,
3
人评为广州市骨干教师,
6
人评为海珠区优秀教
师,
< br>4
人评为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教师参与编写学科教材、教参和
教辅资料
35
项;学校现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
5
项,省级课题
1
项,市级课题
7
项;
教师获奖或在
各级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国家级
46
项、省级<
/p>
35
项、
市级
4
4
项。
教学设施
该校地处钟灵毓秀的中山大
学校园,
教学设施水平超前,
共享大学师资、
< br>设备和
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于
2000
年起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全面更新教学设施和教
学设
备,
建立了校园千兆以太网络,
并不断更新完善;
每间课室都装备了液晶投
影机、
电脑和多媒体讲台系
统,
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学校建立了信
息管理、多媒体教学、视频直播或点播、图书管理、教学资源库、网络办公系统
等系统平台,实现了教学、办公和管理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
学校特色
办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基础
< br>
办学目标:
依托中山大学内涵发展、精品学校、精英教育
战略方针: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
办学特色:
科技教育、初中英语实验
班、双外语班、数学奥班、高中新课
程实验班
★
学校具有鲜明的科技教育特色,逐步形成了以
“
p>
科技创新实践
”“
电脑
作品制作
”
、
“
< br>智能机器人实验
”
、
“
小发明、小制作
”
为重点的科技教育体系,其<
/p>
中
“
智能机器人实验
”
、
“
电脑作品制作
”
两个科技教育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广州市
科技教育
特色项目。★
学校连续八年评为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中央
< br>电视台、
《人民日报》等
40
多
家新闻媒体曾进行多次专题报导。★
该校与中山大
学合作开设高
中新课程实验班,依托中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因材施
教、拓潜扬长。学校对优
秀学生实行减、免学费等奖学金制度,优秀高中毕业生
在中山大学自主招生时享受特殊政
策优惠。
此外,
近年来另有近十名同学保送到
< br>上海财经等重点大学。★
中大附中于
1993
年秋复办,是由中山大学举办的
“
国有
民办
”
完全中学,
p>
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中学。中大附中举
办正规
初、
高中学历教育,
面向市内外招生,
并坚持为中山大学教职工子女提供
优质服务。
学校发展:
十年建校,十年树人,学
校执着地在基础教育的领域寻找和谐、寻找支撑、寻找
增长点。从办学一开始,就自觉纳
入公办学校评价体系,主动接受市、区教育行
政部门督导评估
.
以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为原则,在各方面与省重点学校看
齐
。复办初期,我校借用中山大学原成人教育学院地下、地上两间课室,由中山
大学总务处
提供学校门口对面一套平房作办公室,开设初一两个班,共
68
名学
生,教职工只有
10
来人。
1999
年,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古朴、庄重、气派,建
筑风格与中山大学氛围相一致;实验楼、宿舍楼相继改建完工,运动场、办公
楼陆续建成,
一座现代化的完全中学矗立在中山大学园西区,
成
为中大校园内又
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0
年,广州市民办学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
严格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
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学设施,经济和社会两
个效益同步增长赢得到会领导、
专家和同仁的一致好评,
有力地促进学校实现跨
越式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社会力量办学体制的广泛关注。
2001
年评为海
珠区一级学校。
2002
年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
<
/p>
2003
年评为广东省首届十佳民
办中学
。
2004
年,专业楼竣工,标志着学校基本建设及配套建设完
成。学校重
新调整各专用场室,
教学区、
生活区、
运动区基本分离,
课室和功能室基本分离,
教学辅助用室力求分类集中,布局统一规划,更加方便教学、方便管理。依照省
< br>一级学校标准,按学校规模配齐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
室
,
并进一步提高各场室的利用率。
各功能室的布置更加突出其教
育性、
知识性
和艺术性。
学校整体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
更加突出办学特色,
彰显中山大学深厚
的文化底蕴;
教学楼的楼层文化建设、
宿舍楼的
宿舍文化建设处处启示学生追求
真善美
……
学校充分利用每一个角落,
精心营造更加美好的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