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征求意见稿)

绝世美人儿
922次浏览
2021年03月02日 14: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清平乐村居古诗的意思)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亦称初等教育。


它对学龄儿童施行初级阶段的基础教育。


在德化 近


代兴起的新式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最早出现的教育类型。清末时期,

< br>德化始办小


学堂。


民国期间,


德 化的小学教育发展历经艰难曲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尤 其是《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德化小学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


高。


21


世纪初开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学,农村学校 数量


大大减少。



第一节



小学设置



一、清末时期的学校



清末时期,


外国教会出于传教需要,


先后在德化县办学。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清政府颁发“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诏书。三十二年(


1906


年)


,废止科


举,兴办学堂,立课程制度, 并令各新学统称学堂。地方人士以独办或合办的形


式兴办小学堂。这一期间,主要的小学 堂有:



育英小学堂,


1880


年美国基督教会何信先、美以学会李玛利创办道德女校,


1890


年迁永春湖洋,


1917


年正式创办崇德小 学,


1920


年更名为育英小学。


19 50


年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易名新民小学,


1952


年与浔中中心小学合并,定名德


化县实验小学。



道德女子学校,在城关后埔林,


1902


年美国美以学会基督创办初高两等六年


制小学。


< p>
育才小学堂,在赤水,


1918


年美国基督教会、 美以学会创办,


1949


年改办


幼儿园 。



官立两等小学堂,在城关考棚旧址,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宣 统二年(


1910


年)


,更名官立第一 高等小学堂。



公立狮峰高等小学堂,在赤水格。宣统元年,举 人赖其俊、生员苏清华、岁


贡叶炘等创办。宣统二年,奉令编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p>



官立师范讲习所,宣统元年由赤水锦溪书院改办。


< p>
私立振文初等小学堂,在桂林乡。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


,举人赖其俊、


增生赖维周等创办。宣统二年,改 为桂林私立振文两等小学校。



双峰初等小学堂,在双翰乡。宣 统二年,岁贡苏得程、监生苏兴景、苏进玉


等创办。



明新初等小学堂,在三班乡奎斗村。宣统三年,高小毕业生徐庆元、徐廷才


等创办,是德化第一所侨办小学堂。



敦儒初等小学堂,在儒 山乡(今盖德凤山)


。宣统元年,师范简易科徐学珠、


徐步云等 倡建。



萃英初等小学堂,在今龙浔镇英山村。师范简易科毕业 生李精光创办。



培英初等小学堂,在今浔中镇良太村。师范简 易科毕业生孙鸿飞创办。



蓝田初等小学堂,在洋田乡。宣统二 年,李义国、李肇广等创办。




1


魁斗初等小学堂,在溪口乡(今国宝乡溪口村)


。宣统三年,福 建高等学堂


毕业生陈其超创办。



附图一:清乾隆时期德化县城内教育设施图。




二、民国时期的学校



民国期间,德化国民政府取缔私塾,继续兴办各类公、私立小学,推行义务


教 育,由于政局动荡,地方不靖,经济疲蔽,民众贫困,小学时办时废,义务教


育纯属空言 。这一时期,主要的小学有:



民国元年(

1912


年)


,改清末学堂为学校。在县城设县立第一高等 小学校;


在赤水设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


民国三年(


1914


年)


,县署召 开推进教育会议,决定分区设立初等小学校,


有:盖德、培英、群英、敦儒、儒林、科荣 、明新、高阳、雷峰、瑞坂、养翮、


魁斗、国宝、养正、大墘、双翰、后坪等

< p>
17


所。



1914


年,天主教会在县城(今瓷都酒店)创办崇正女子学校。


1921< /p>


年改名


为崇正小学,不久因经费枯竭,停办。


民国六年(


1917


年)


,基督教会创办崇德小学(址在今县实验小学)


。民国


九年(


1920


年)更名为私立育英小学。

< p>


民国七年(


1918


年 )至民国八年(


1919


年)


,德化境 内的土匪混战,地方不


安宁,各乡村小学校相继停办。



民国九年(


1920


年)

,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开始取缔


私塾,筹集资金兴办学校。设 县立单级师范讲习班,培训师资。复办乡村小学


20


所。



民国十年(


1921


年)


,商民创办市立小学,招收商家子弟入学。民国十七年


更 名为私立雁塔小学。民国十一年(


1922


年)


,全国推行国语教育,德化成立国


语讲习所,取消男女分班制。



民国十年(


1921


年)< /p>


,基督教会在汤头岭脚创办怀寰学校,


1931

< br>年又称浔北小


学分校。该校设有初小和高小两级教学的完全小学。有学生


170


多人


,


教职员< /p>


13


人。



民国 十三年(


1924


年)


,增设浔北(上 涌)


、泗滨(三班)


、龙奚





3


所县立小


学;又创办儒山(原为敦儒,在今盖德)


、瑞坂(雷峰)


、浔西(美湖)


、甲头(国


宝)

、双峰(春美)等


5


所私立小学。全县国民小学达


30


多所。各校广筹资金修


建校舍,充实设备。



民国十四年,育英小学增设简师班。



民国十六年后,


县内村落较大,人口较多的角落办学风气甚盛。 有史可查的


有:



颖江小学:由葛岭乡民集资创办。后更名集贤小学、葛岭小学。



尚德学校:盖德创办。后更名为曙光小学、大德国民学校。



汝贤小学:下涌创办。后更名为下涌国民学校。



阳光小学:仙荣创办。后更名为墨石小学。




2


祥山小学:水口祥光创办。



湖山小学:水口湖坂村创办。



民国十 九年(


1930


年)


,绮阳(今之阳山 )创办绮阳宝山小学,后更名为绮


阳国民学校。



是年,县立明伦小学(址在今少年宫处)兴建校舍,城区各小学高小班并入


该 校。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


,德化根据国民政府规定:乡设中心学校,保设国


民学校。国民学校设儿童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个部分,均分初、高两级。


儿童教育修业年限为“四、二制”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初级四至六个月;高级


半年至一年。是年,筹办浔中镇中心小学。确定浔东、浔南、浔北三所小学为县

< br>立小学。


全县有短期小学


65


所 ,


学生


4500


人。

< br>义务教育短期小学


55


所,


81


班,


学生


3931

人。


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


44.9%


(其中男童已入学


59%



女 童已


入学


25.7%





民国二十八年(


1939


年)


,华侨及商人倡办德化凤林慈儿院,收容沦陷区金


门、


厦门等地难童和抗日阵亡将士遗孤以及闽南侨区的难童和孤儿,


授以初等教


育。



抗日战争期间,地处山区的德化,同样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1938



9



18

< br>日,两架日本飞机连续


3


次轰炸德化县城,育英小学中弹


2


枚,部分校舍


被炸毁,女传教士周淡 重伤身亡。次日,日机又轰炸育英小学“美姑娘楼”


,倒塌


两间 ,


学生伤亡


3


人。

9



20


日,

两架日本飞机轰炸慈儿院,


程田寺正殿被炸毁。



民国二十八年(


1939


年)

< br>7


月间,推行新学制,学校全部改名为“战时民众


学校”




民国二十九年


1940


年)



全县各乡设中心学校一所,


保国民学校陆续出现,


并附 办成人班、妇女班。



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


,美国基督教会、美以学会李玛利在城关教堂南侧


创办育英小学附设幼稚园,半年后停办。


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


,在 浔中土坂村设立锦屏乡中心小学。后该校更名


为锦福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


1944


年 )


,德化县推行《国民学校法》


,各乡(镇)设立中

< p>
心国民学校,各保设国民学校。县、乡两级分别成立“国民教育基金委员会”和

“强迫入学委员会”




民国时期 ,


德化各校规模较小。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创办初期教师不上十


人,学生


100


多人;


1941


年以后,教师增至十二人,最多时十六人,学生


200


多人。女生最多时


108


人,最少时


40


人。毕业生最多时(


1946

年)


32


人,最少


时(

< p>
1942


年)


11


人。< /p>



民国三十八年(


1949


年)春,根据档案资料记载:全县有乡(镇)中心国


民学校

< br>16



(其中


2


所后划归大田县)


;各保国民学校


97



(其中


11


所后划归


大田县)


;私立小学


2


所。计


332


个班,学生


12865


人。




3


附:部分学校的创办和沿革



1


、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


< p>
1912


年,在县城设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19 31


年,与设在县城里的公立学


校合并,在体育场西侧(今少年 宫址)建新校舍,定名明伦小学。


1937


年,更


名为浔中镇中心小学。


1944


年,改为浔中镇中心 国民学校。



2


、西南乡中心国民学校


< p>
位于雷峰中心。


1920


年基督教士叶敬周、地方 人士方清芳募建,校名为私


立雷峰小学。


1937


年秋,奉令改为西南乡中心国民学校。



3


、双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位于小尤溪北岸,大龙湖之东南(今美湖村)



1924


年,地方人士林石圃捐


建,定名浔西小学。


1937


年,奉令改为双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45


年,乡


民集资献料,扩建新校舍。是年,该校设


12


班,学生


200


人。



4


、三高乡中心国民学校


< p>
位于三班石杰。清末废科举后,创办三高(浔南)学校。


1924


年,易名为


石杰小学。


1938


年,定名三高乡中心国民学校。同年,华侨郑荆召、郑荆伦兄


弟捐国币


1000


元,建立郑氏光裕堂奖学金委员会。



5


、锦福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设于盖德凤山村。


宣统年间,


地方人士徐学珠 、


徐步云倡办,


定名敦儒初小。


192 6


年,易名儒山小学;抗日战争期间,更名英福中心学校;


19 45


年,改为凤


山保示范国民学校。翌年,又易名为锦福乡第二 中心国民学校。



6


、私立雁塔小学


< br>1915


年,商会会长董以蒲倡办,以招收商家子弟为主,定名市立小学,址


在西馆尾(今德新街)典当内。


1928


年 ,新任商会会长苏加明、理事吴天锡负


责在后埔林建新校舍,次年落成,更名为私立雁塔 小学。



该校经费充足,设备较齐全,教师待遇比公立小学高。 贯彻“知行合一”的


办学方针,除规定的课程外,重视珠算教学。


1947


年改称城厢四保联立小学。


后因商家纷纷倒闭,经费 缺乏,学校停办。


1949


年并入浔中中心国民学校。



7


、私立育英小学



鸦片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中国,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 的局面,基


督教在德化传播。


1880


年,在基督教堂南侧(今县实验小学校址)建土木砖结


构校舍一座,正式创办崇德小学。


1920


年,更名为育英小学。该校曾办初中两


届,学生


30


多人;师范部一届,毕业生


5


人。


1938



9



19


日,该校“美 姑


娘”楼遭日机轰炸,右侧倒塌两间。


1942


年,育英小学开设课程有:国语、算


术、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作 、生活训练等。曾一度开设圣经课。



育英小学经费以教会自筹 为主。据民国二十五年(


1936


年)记载:每月县

< p>
库拨给


16


元,公款


32


元,产息


6


元,捐款

< br>20


元,学费


14


元,合计


88


元。支


出薪给


64


元,办公费


8


元,购置费


3


元,特别费


2


元,准 备费


1


元,工食


6

元。



育英小学教师数在


5



8


人之间,


学生< /p>


100


多人。


最多时达

< br>253




1942

< p>
年)




4

< p>
其中女生


32


人,毕业生


20


人。从


1936


年至


1949


年累计有毕业生


177

人。



育英小学历任校长有李马利


(



)


、苏健、陈元骈、黄侯华、颜兴 邦、周玉清。



8


、德化县凤林慈儿院



抗日战争期间,阵亡将士和老百姓的子女流离失所,为收容这些难童,


193 9



4


月,热心人士倡办凤林慈儿院( 后改为育幼院)


,由惠安人李述贤任院长,校址设在城


东薜萝峰 下的程田寺。



该院招收十至十二岁难童,

首批入学六十多人。


采用设计教学精神,


自学辅导原则,< /p>


以做、学、教为出发点,


除专任教师外,


还聘请有专长的兼职教师。成绩考查有学业知


识、操行和做事三门。


经费来源主要靠华侨和各界人士募捐,


还注重发展增加学 校收入,


贯彻


“向农林业


上求安根,从 工商业上谋发展”


的办学思想。自办农场、饲养场,试验改良品种,研究


病虫害的防治向社会推广。


兴办瓷器、


制鞋、


缝纫、


印刷等四个工场;


培育

< br>“十八学士”


等几十种名贵茶花。


创办五年后,


经费自给三分之二,


还给前方将士捐款一千多元。



费使用精打细算,


月支一千四百元,


其中学生伙食、


衣被费用一千元,


教师薪金四百元。



附图二:民国时期德化学校分布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学



德化解放后,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小学教育有很大 发展。


1949


年底,德化县人民政府接管

33


所小学,在校生


2688


人。



解放初,德化设五个区,各区配一名文教助理员。当时匪 乱未平,许多农村


小学尚未复办。


1951

年秋,地方日趋平静,县贯彻“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


发展方针,群众掀起办学热 潮,初级小学仍以民办为主。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


121


所,


330


个班级,


学生

< br>10512


人。


为加强小学的教育管理,


全县设


18


个学区,


学区校长 负责管理所属小学的行政事务和业务辅导。


这一时期学区的名称是:


墘、三福、三班、碧坑、大溪、雷峰、西山、瑞坂、蟠龙、湖坂、上涌、溪洋、< /p>


葛坑、洪田、赤水、南斗、尊美、双翰。



1952


年,全县小学改为公立。浔中镇中心小学和新民小学合并定名为德化


县实验小学,为县属单位。



1953


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建革命老区校舍—毛厝小学;派出教师并拨款在畲


族聚 居地龙塔卓立崎修校舍,创办民主小学(后更名为龙塔小学)


,设三个班,


学生


40


多人,为德化县最早创立的少数民族学校。 从此后,德化的教育事业稳


步发展。



1955



1958


年春,德化区、乡 两级建制曾三次变动。学区设置没有多大变


化。


1958



11


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把原来


18


个区改为


8


个 公社,设


124


个大队。是年,全县设立丁溪、良太、仙荣、三 班、三福、雷峰、西山、荐解、


霞碧、大溪、湖坂、八逞、蟠龙、赤水、佛岭、美湖、双 翰、上涌、溪洋、汤头、


葛坑、洪田等


22

个学区。



1961


< p>
,


全县调整为


18


个公社 ,


185


个大队。


小学以公社设学区,


其名称是:



5

浔中、三福、三班、霞碧、雷峰、西山、荐解、湖坂、杨梅、葛坑、汤头、上涌、


溪 洋、赤水、美湖、双翰、大铭、佛岭。



1961


年,


实验小学在凤池街设分校


(今二实小处)



在西墩设实验初级小学。



1964


年,各公社普遍创办简易小学。办学形式有半日制、早班、晚班、巡< /p>


回班,


儿童就近入学。


但学生在校学习时 间短,


学习内容仅限于语文、


算术两科,


质量受影响,


而且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较低。


同年秋季,


简易小学更名为耕读小学。



1965


年,撤销高漈公社和许厝公社。高漈、半岭、西山、南埕、枣坑、许


厝 、梓垵、连山、蟠龙等大队划归新成立的南埕公社,这些大队小学同时划归新


设的南埕学 区。其他大队小学划归雷峰学区。撤销西山、荐解


2


个学区。< /p>




1966


年 春季,全县共有全日制小学


152


校,设


634


班,在校学生


17089


人。



1966


年夏季,

< br>“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


,小学教育受到严

重冲击。


1968


年后,学校陆续复课,但原来的一整套教 育管理制度多数被破坏,


学校工作无章可循,教学无秩序。


19 68


年,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替代学


区建制,

< p>
废除校长负责制;


以工人宣传队或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教育革命委员会进


驻学校监督并指导学校一切工作。同时,取消重点小学称号。



1970


年,在“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口号下,村小学分 班几乎办


到生产队去;此后的几年内,在一些小学毕业生较多的村小学陆续附设初中班,


以解决本村及邻近大队的小学毕业生的升学问题,至


1975< /p>


年,小学附设初中班


遍及全县


18


个公社,


39


所小学。


部分学校出现初中班与小学部争校舍、


争师资、


争设备的现象 ,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学教育。


至此,


全县小学增加到


722



(包


括分班)


,设


1706


班,在校学生数达


39788


人。



1976



10


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学校正常的教学


秩序得以恢复,小学教 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7


年将公社“教革会”改为“教革组”



1979



7


月,全县撤销公社教 革组,恢复学区制度,仍以公社设学区,学


区设于公社所在地小学,该小学称为学区小学 ,


1982


年更名为中心小学。实行


一 套班子,


两块牌子,


学区校长兼任中心小学校长。


设浔中、


盖德、


三班、


霞碧 、


雷峰、南埕、水口、佛岭、赤水、美湖、大铭、双翰、上涌、汤头、溪洋、葛坑、


杨梅等


17


个学区。各学区建立中共党支部 ,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


制,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来抓。< /p>



1980



1 1


月,


省教育厅恢复德化实验小学名称,


确定实验小学为重点学校。



1981


年,德化县境内部分地名使用新地名,学区名称随之更换,双翰学区


改为春美学区,溪 洋学区改为桂阳学区,佛岭学区改为国宝学区。



1982


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


省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议》


,大抓普及小学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压缩规


模,对部分尚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附中进行撤并,将附设初中班的


39


所压缩为


4


所。




6


1984



1985


年,德化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成立县、


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委员会,

落实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有步骤地实


行九年义 务教育,实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县、乡(镇)


、村各

< br>自职责,调整教育机构和布局,注重普及和提高质量,力抓入学率、巩固率和普


及 率的达标工作。


1985


年,经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组织人员验收 ,德化县学龄儿


童入学率达


97.52%


,巩固率达


98%


,普及率达


95. 8%


,达到省定标准,确认德化


县基本实现初等义务教育。



1987


年,全县城镇有实验小学和城关 小学完小


2


所;在农村有浔中、三班、


盖德、霞碧、雷峰、南埕、水口、国宝、赤水、美湖、大铭、春美、上涌、桂阳、


汤头、


葛坑和杨梅共


17


所中心小学


(


学区


)


< p>
165


所完全小学,


8


所 初级小学,


244


个分班,总校数达


4 36


校,是


1949


年(


33


所)的


13.21


倍。 计


1451


个教学班,


在校小学生


39197


人,是


1949


年(


2688


人)的


14.6


倍。



附图三:德化县学校分布图





























7



附表 一:


1987


年德化县小学一览表



中心小学



校址









初小











实验小学



后埔林



城关小学



凤池街



浔中



三班



盖德



霞碧



雷峰




南埕



水口



国宝



东头、美墘、洋田、后山


良太、工农、凤阳、高


洋、


横山格、


下坂、


垵坑、< /p>


阳、长林、铺仔、丁墘、


宝美村



朝阳



相垵、


岑山、


大山、


屈仔、


大坂、世安、英山 、仙


龙岸、


西漈、


旺内、


岐宗、


荣、龙岸、祖厝、石山



西里、贵德、下路兜



泗滨、奎斗、陈 厝、岭


上寮、


外洋、


含待、

< p>
枫坑、


三班村



头、儒坑、锦山、龙阙、



弯桥、洞上



蔡径、桥内、东山



山坪、下寮、上坑 、下


坑、有济、福阳、凤山、


盖德村



吾华



南徐、岭头、格内、吾华



三福、上地、林地、大


墘、仙岭



碧潭、


双坑、


湖坂、


古洋、


苏洋、石室、磻坑、碧


东漈、


上亭、


后寮、


碗坑、


坑、内洋、硕儒、 村兜、


霞碧村



下山、


白石、


大地、


黄洋、


朱地、湖景、大溪、下


上坪、上围、水头、冷水




坑、石梯岭


< br>龙园、溪洲、盖云、下洋、


朱紫、


蕉溪、


溪美、


肖坑、


官洋、山尾、西坂、漈头、


雷峰村



长基、


双芹、


格后、


瑞坂、


上寨



溪南埕、东古寨、石城、大


李溪、荐解、潘祠

< br>





、池溪、土坑尾




湖内、垄边、古格、大南



埕、


张岭脚、


龟洋、


白荇、



西山、高漈、半岭、蟠



大湖、< /p>


水库、


举口、


湖尾、

南埕村



龙、望洋、枣坑、连山、


塔兜



山后、枫坑、旺内、双交


前锋、许厝、梓垵



林、


下连山、


中林、

< br>田置、


新雷峰



涌口、


谢地、


前洋、


南山、


坂 里、墘头、梅岭头、岐


亭坑、丘坂、祥光、八


坪、半岭、白潭、 竹柄、


逞、承泽、上湖、久住、


留墘、湖村、王厝、西峰


湖坂村



淳湖、毛厝、凤坪、樟



格、新永村、 湖头湾、秘


镜、梨坑、昆坂、村场、


程、


北山、


倒来山、


石柱、


榜上



长厅、年冬洋、平地洋、


下路洋



山头、彭村、佛岭头、冷


南斗、厚德、上洋、内

佛岭村




水坑、上山湖、农坪、 刘


坂、大垵、祥云、格头



山、进德、溪口、董坑洋



8



赤水



大铭



锦洋、戴云、西洋、猛


花岩、


后塘、


草地、


东 溪、


虎、湖岭、福全、永吉、


赤水街



小铭



新村、东埔、黄山寨、后


岭边、苏岭、铭爱、东


溪坑



里、苏坂



产洋、丁地、黄山、睦连< /p>


联春、上徐、琼溪、琼


大铭村



金黄



堂、桶盘崙、小村仔、山


山、琼英





正乾、蛇坑尾、前格、古


春洋、盖德尾、柳坂、米


苔墘、


梁墘、


新垄、


下格、


曾村、


半 山、


西坑、


八湖、


吾村、大水坑



春美



春美村



双翰、古春、新阁、尤


床、上春、梁春




上涌



石门 头、天湖格、丹田、


西溪、黄井、辉阳、后


上林、东溪、仁金畲 、半


坂、曾坂、下涌、东山、


刘坑村



下村



祠、山茶、党洋、北洋、


后宅、桂格、桂林、红


下刘坑、吴洋、凤坑、茶


村、传豪、门头、云路



林、桂坑林、鸡冠垵



溪洋、王春、彭坑、安


桂阳村



章、陈溪、涌溪、梓溪、


洪田



陈塍、牛畲、南山湖、黄


村里、前村洋、下不老、

下知洋、蒋山、罗城、园


头、长潭、永吾村



赤山寨、垄头、彭园、湖


坪、饭桶垵、七町湖、溪


坂 尾、


半岭、


鸭墘、


坵埕、


罗清坑、


树林口、


草坑垄、


芹菜垄、琼富、寨尾、畲


狗垵、漈头洋



和随、


长徐、


玲琅、


李田、


田地、美洋、十字格、田


洋仔、卓立崎、赤土洋、


前坪、


龟洋、


浮洋、


洋格、


岭边、凤卦、章功



大垄、

占久、


丁荣、


大传、


半岭、西洋坂 、白杨山、


扶枫林、红菇林、陈地、


长坑、大格尾



桂阳




汤头



汤头村



汤垵、格中、岭脚、草


村、吉山、福山




葛坑



富地 、下玲、邱村、漈


头、龙塔、蓝田、大正、


葛坑村



龙漈、水门、大岭、湖





杨梅



杨梅村



白叶、上云、安村、西


墘、下云、和顺




美湖



美湖村



小湖、上岸、洋坑、斜


山、上漈、洋田、阳山



苏园、


上进、


山头、


后山、


传格、 大寨垄、金竹坑、


前洋、岩头、盖德洋、松


小铭



柏坪、一、三队、二队、


上田、恒奕、东埔、东坑< /p>







9


1986



1988


年,确定每年


9


月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传月》



县、乡(镇)


、村干部、教师和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演讲、散发宣传单,还利用广


播、墙报、文艺宣传队上街等多种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家喻户晓、深

< br>入人心,


小学普及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


1988


年,


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9.24%



巩固率


98.42%

,毕业率


99.79%


,普及率


9 6.84%


,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同时,贯


彻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乡)队(村)群众集资建校办学的


若干规定》精神,发动乡(镇 )村集资,群众献工献料,兴建校舍,修缮危房和


添置课桌椅。


同年


5


月,


经泉州市人民政府验收,< /p>


德化县农村小学基本实现了


“一


无两有”


(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


)




1989


年以后,全县小学“四率”始终保持省颁一类标准。



1991



1993


年,成立“德化 县检查和清退童工领导小组”




健全 乡


(



)


教< /p>


育领导机构,修订“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县政府下发“学额巩固工作责任

< p>
制”文件,各校建立“流生事故上报制度”



< /p>


依法保证学龄儿童、少年入学,制


止流生,严格控制留级率。



1992


年,接受泉州市人民政府对德化 县“义务教育六项督导”


(教育管理、


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教 育经费、校舍设备、德育工作)评估工作。



1995


年,德化县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同时,在龙浔镇新设龙浔学


区, 所属小学有城关小学、金锁小学。



1994

< br>—


1997


年,德化县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举全县之力 攻“两基”


(



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之难,确定


1 995


年为大办教育年;


1996


年为 “两基”达标年;


1997


年为迎接验收年。至


1997


年,实现了乡村最好


的房子是学校,


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



99.92%



年辍 学率为


0.08%



残疾儿童、


少年入学率


89.17%


< br>小学毕业率


99.84%



小学 教育主要指标达到省定“两基”指标要求,


“两基”比省定计划提早半年于


1997



5


< p>
30


日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验收。


< p>
1996


年秋季开始,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 会


令第


26


号发布的

< br><


小学管理规程


>


< p>


“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


行政 工作”


。农村小学实行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制,负责全乡(镇)所属小学行政


工作。小学教育以规程要求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1997



8


月,浔中、龙浔镇行政 区域重新划分,城关小学更名为“德化县


第二实验小学”


;原浔 中中心小学(校址:宝美村)更名为龙浔镇中心小学;原


浔中小学(校址:浔中村)升格 为浔中镇中心小学。同年秋,贯彻实施国家教委


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 导纲要(修订稿)


》的通知精神和《国


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推动德化县小学教


育逐步摆 脱“应试教育”影响,走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轨道。



199 8


年,督导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

< br>纲要(修订稿)


》的通知精神制定《德化县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


,此


后每年坚持对县直小学、


中心小学和农 村示范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


农村



10


完全小学由中心小学组织人员对其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指导 和评估,


其评估人员由


县组织培训。从此后,

< br>全面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


城关中学初一年


招生一律采用电脑配位。是年,


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就学达


7139


名。


同时,


对农村小学进行布 局调整:在学生数


20


人以下的不设分班;在学生数

< p>
150


人以


下的,一般不设完小,


只设初级小学;


各村三至五年级学生原则上集中到


15 0



以上的完小就读,以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


提高办学效益,


减少了村级小学复式


班的数量,对农村 小学,仍坚持就近入学,适当集中的原则,鼓励办寄宿小学。



同年


5


月和


12


月,分别在汤头岭脚和龙门滩中心小学召开寄宿制小学管理


现场会,总结农村小学布局 调整的办学经验。办起了


48


所寄宿制小学。

< br>


1999


年,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 质教育创造条件。由于许多农民进城打


工,子女进城就学;又因为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 下降,全县完小由


198


所减少



194


所;教学点由


198


点减少到


52


点。办起了


78


所农村寄宿制小学。



2000


年,全县拨出


20


多万元资金,资助孤儿、烈 属、残疾及父母完全丧失


劳动能力的学生。


11


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德化县教育“两基”工作复查,小


学教育主要指标均保持 或超过省定“两基”主要标准,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


固,


“ 两基”水平得到提高。



2001


—< /p>


2002


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 国务


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进一步 明确、理清和自觉履


行县、乡(镇)


、村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中 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实加强


了领导和管理,建立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教育经 费保障机制,保证了德化县


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人士创办了隆德、绿剑等私立 学校。



2002


年,落实闽教基〔< /p>


2002



8


号 《关于全省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若干意见》


,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信息


化工程统一规划,中心小学各 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


1


间,全县小学共配备电脑


840


台。实小、二实小建设校园网。中心小学和部分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 育课程。


全县小学减少到


141


所,教 学点减少到


49


点。小学生住校率达


2 1%




2004

年,对规模偏小的龙门滩、大铭、汤头、杨梅


4


个乡镇的中 小学校实


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全县农村小学由前年的


141


所合并为


82


所。同时,实行收费标准“一费制”


。小


学一年级借读生


1081


人按志 愿次序由电脑派位分别被派往城区


10


所小学就读,一


律免收借读费。



2005

年,落实计生“二女户”女孩的“成才工程”和“造福工程”


。当年在


城区学校“借读”的“二女户”女孩达


509


人,实 施“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寄


宿生每人每年


50


元生活补贴。



2006


年, 龙浔、浔中两镇顺利通过泉州市创建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验


收。

城区的每一所小学与农村的两所中心小学结对,


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


射和带动作用。




11


2007


年,

< br>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99%


,年辍学率为


0



6



15


周岁殘儿入学



97. 9%


(其中视残入学率


100%


,听残 入学率


100%


,智残入学率


97.7 8%




。小


学升初中比率


97.02%


;小学按时毕业率

< br>90.38%


等主要指标达到“双高普九”的


标准,


4



23



27


日,经省人民政府验收,德化县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了九


年义务教育。



同年,


龙浔镇丁溪小学升格为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在浔中镇文化技术学校

< br>校舍创办浔中镇中心小学浔北分校。全县有省示范小学


2


所、省农村示范小学


5


所、市示范小学


4


所;省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


1


所, 市级


9


所。同时,对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免除杂费和课本费。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


1


元生活费


(


低保家


庭小学生每天


2



)




2008


年底,全县有实验小学


3


所,中心小学


14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4


所,


完全小学


1 5


所,教学点


16


点,计


52


校,仅是


1987


年< /p>


436


校的


11.9%

< br>;全县小


学在校生


18397


人 。城区就有


15709


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


85.39%


;在校生


数也仅是


1987



39197


人的


46.9%




附表二 :


2008


年德化县小学一览表







中心小学



实验小学



第二实验小学



第三实验小学



龙浔



浔中



三班



盖德



龙门滩



雷峰



南埕



水口



国宝



赤水



大铭



春美



上涌



桂阳



汤头



葛坑



杨梅



美湖




校址



后埔林



凤池街



丁溪村



宝美村



浔中村



三班村



盖德村



硕儒村



雷峰村



南埕村



湖坂村



佛岭村



赤水街



大铭村



春美村



刘坑村



桂阳村



汤头村



葛坑村



杨梅村



美湖村







教学点









丁墘、英山、金锁、




高阳



蒲坂、


乐陶、


后所、


世科、


仙荣、诗墩



浔北分校



泗滨、奎斗、东山



蔡径




三福、下寮、大


墘、有济



九年一贯制学校



大溪




朱紫、蕉溪





淳湖





格头





九年一贯制学校







下涌、桂格、桂


林、




洪田



九年一贯制学校




大岭



蓝田



九年一贯制学校




阳山




12


德化县小学教育发展情况如下:







1949


1950










33


31



100


学生数



2688


2688


10512


11694


9557


9552


10149


12087


11483


16165


16884


19369


12577


12119


13793


17370


16967


17089


18772


18772


18722


21345


25669


26884


30139


29759


39788


38051


36725


37584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8


年底







446


446


430


442


201


199


199


196


192


194


199


199


197


199


199


198


198


198


198


198


194


153


153


141


146


82


79


55


48


38


35






学生数



1772


1650


1535


1560


1588


1591


1599


1582


1451


1453


1446


1446


1456


1513


1513


1482


1456


1438


1403


1372


1251


1143


1189


1182


1132


986


903


782


671


569



40871


41342


40573


41273


43225


44302


44038


43125


39197


41993


39197


35058


38187


39749


39749


38654


38654


39056


39943


41500


41934


40321


37984


36435


333825


30853


27267


23973


21238


19564


18397


1951


121


333


1952


138


406


1953


133


373


1954


133


376


1955


134


362


1956


134


390


1957


132


404


1958


205


535


1959


173


571


1960


137


639


1961


140


489


1962


140


469


1963


146


531


1964


146


742


1965


152


622


1966


152


634


1967


152


634


1968


152


634


1969


154


634


1970


374


852


1971


357


939


1972


376


985


1973


444


1136


1974


450


1205


1975


722


1706


1976


566


1628


1977


523


1548


1978


517


1561





注:< /p>


1970


年起止


1982


年表中校数包括完小、初小和教学点。



附县直小学、 各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简介(附学校照片)


(暂缺)




13


第二节



学制



课程



教学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

< p>


1903


年)



德化县实施清政府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


( 癸


卯学制)


,小学堂分为初、高两等,修业年限为


9


年(初等


5


年,高等


4


年)


;宣


统二年 (


1910


年)改初等、高等小学堂各


4


年。



民国元年(

< br>1912


年)


,执行“壬子癸丑”新学制,修业年限减少 为


7


年(初


等小学学制


4


年,高等小学学制


3


年)< /p>


;民国十一年(


1922


年)

< p>
,实施国民政府


教育部公布的“壬戍学制”


,实行 “四、二”分段制,即初小


4


年,高小二年,

< br>此学制推行至


1949


年。


< /p>


民国期间,学校建立学期制,每学年分春、秋两学期,两季都有始业班;同


时采用星期日制和课时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小学仍沿用六年制(即“四、二”制)和春秋两


季始业。


19 52


年,全县小学改为公立,学校分为初级小学和完全小学两类,学

制初小


4


年,高小


2


年。


1952


年秋季,按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 定》


,实行


五年一贯制,翌年秋恢复“四、二”制,实行秋季始 业,取消春季班次。


1960


年秋,根据中央“教育必须改革” 的指示,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


1966



秋季,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全县小学统一


实行五年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恢复春季始业制,


19 74


年又改为秋季始


业制,原春季班学生延长一学期编入秋季班 。



1980



12


月,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今


后一段时间,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



1982



8


月, 中共福建省委


《关于加强教育的决定》指出


“城市小学要积极创 造条件逐步改为六年制”



“有


条件的 农村中心小学也可以试行六年制”



1983

< br>年秋季,县直小学和部分中心小


学推行六年制,其它学校仍保持五年制。经过三年 试验,鉴于师资、校舍等条件


限制,决定全部恢复五年制。


19 88


年秋季,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又实行


六年制;


1995


年,农村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改为六年制。至

< br>2001


年,全县小学全


部恢复六年制。



二、课程



清末,


德化县各类公私立小学堂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异。官立小学堂以“忠


君、 爱国、尊孔、读经”为宗旨,按初、高两等设置课程。初等设置修身、经学、


算术、历史 、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手工、乐歌等课程;高等增设国文科,


而以经学为主。修身 科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尊敬师长、忠君


爱国等内容,读经则授《孝经 》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等书(均为


封建传统道德知识)


。私立小学 因地区差异和办学者意愿而各有侧重增删,一些


小学堂则采用私塾和新学的科目混合设置 。



民国元年(


1912


年)


,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


,全县各小学校废止 读经,


初小学科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女生加学缝纫;


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音乐、劳作、



14


图画、体操等科;男生加学农业、商业,女生加学缝纫。



民国九年



1920


年)



教育部明令公布,


把小学一、


二年级的国文改为国语,


并规定,


截止


11


年,


原旧时所编的文言文教科书一 律废止,


改为语体文。


11


年,


高小开设公民,初小增设唱游。


12


年,实施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初小设国


语(语言、读文、作文、写 字)


、算术、常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


术、音乐、 体育等科,高小则于常识一科中分为公民、卫生、地理、历史。



民国


17


年(


1928


年)


,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条例》


,高初小 都设三


民主义、公民、童子军等科目。强化国民党党化教育,全县各中心校建立训育制< /p>


度,增设童子军训练和三民主义课程。


规定每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 为纪念周,



校师生集中读《孙总理遗嘱》


18


年,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把原有课程


简化,初小合社会、自然两科为常识,高小合公民、卫生、历史、地理


4


科为社


会,三民主义改称党义,另增 国音字母(


19


年改称注音符号)


。< /p>



民国


21


年(


1932


年)增设公民训练,把党义科内容融化于国语、社会、 自


然等科之中,还设卫生科。



民国< /p>


25


年(


1936


年)



《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将卫生习惯、卫生知识< /p>


部分分别归并在公民训练及常识科中。



民国时期,小学课程中国语、算术、公民、自然、历史、地理、常识等科为


必修课,唱游 、劳作、体音、美术、音乐可视学校师资情况酌情开设;同时,下


午上课前设写字课。就 一天活动,上午升旗礼、健康操,接着上两节课。下午集


体歌咏、写字后上两节课,再安 排三十分钟至四十分钟的体魄训练和社会活动,


最后降旗仪式和夕会。教会学校增设圣经 课,有时也开英语课,星期日做礼拜。



民国

< br>25


年(


1936


年)小学各年 级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表



单位:分
















公民



训练



国语







算术



社会



420


自然



60






劳作



美术







总计



体育



音乐



1020


一年级



低年



二年级



三年级



中年



四年级



五年级



高年



六年级



60


420


130


150


60


420


180


60


150


150


150


180


90


210


180


90


60


90


150


120


180


1110


1230


90


1290


180


1270


德化解放初期,< /p>


县人民政府明令废止公民课、军事训练课、童子军课程和宗


教科目 。


开设政治课,


对其它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作了修改。

< p>
低年段设语文、


算术、


体育、唱游四门课程,高、 中年段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


画、手工


8


门课程,


1952


年按中央教育部颁布 的《小学



暂行规程(草案)


》要


求,低年段增设常识、图画及手工,高年段增设自然。


1955


年,高年段从算术


科中抽出一课时设珠算,国语包括阅读、作文、写 字三科,分别安排课时授课。


同年秋季,县贯彻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必须坚持德 、智、体、美全面发



15


展的方针 ,


加强工农业常识教学,


增加手工劳动科,

增加自然和体育的上课时间。


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每学年由三十八周减为三十四周。


每周上课时


间减少两节, 高年段二十六课时,中、低年段二十四课时。


1957


年,贯彻 毛泽


东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是年,小学高年段每周增设一


节农业常识和生产劳动课,各年段设一节周会课。< /p>


1959



6


月 ,县规定小学教


学时间为三十九周到四十周。三年级以上每周劳动时间为四小时,最多六 小时。


每年假期二个月。小学生睡眠时间九至十小时。


1963


年秋季,全县实施教育部


制定的新教学计划,

< br>小学仍设周会课,


进行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开设语 文、


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劳动等课程,六年级增设生产常


识课。教学时间高、中年级九个月,劳动半个月。低年级九个半月。寒暑假两个


半月。


1964


年创办耕读小学,课程设置未作统一 规定,以语、算两科为基本要


求。



“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



1968

< p>
年后,学校陆续“复课闹


革命”


,初小学生主要学 习《毛主席语录》


、时事政治;高小学生主要学习《毛泽


东著作 (乙种本)




1972


年,执行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颁发的《福建省小学教


学计划》


,课程改设语文(包括写字)


、算术、常识、军体、音乐、美术等课程,


周会课改为政治课。此外,各年级均开设一节班会。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



1973


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刮起所谓批判

< p>
“修正主义回潮”



1974

年搞


“批林批孔”



1975


年又抛出“教育学大寨学朝阳”


,课程设置和教学秩序混乱。



1955


年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表



各年级每周授课时数









































手工劳动







12


6





2


2


1


1


24




12


6





2


2


1


1


24




12


6





2


2


1


1


24




12


7





2


1


1


1


24




9


6


2


2


2


2


1


1


1


26




9


6


2


2


2


2


1


1


1


26



全学年实际上课


时间


34


周,每节课为


45


分钟,每周课时不


包括自习课、


班会、



活动和课外活动等。










16


1965


年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表































生产常识



















各年级每周授课时数





1


12


6






2


2


1


24




1


12


6






2


2


1


24




1


12


6






2


2


1


24




1


12


7






2


2


1


25




1


10


6



2


2



2


1


1


25




1


10


6


2



2


2


2


1


1


27


全学年


实际上课


时间


34

< p>
周,每节课


45


分钟,


四 年级以上全年


劳动时间为


2


周。







1977


年,小学课程设有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写字、生


产劳动,高年级尚设 自然常识。


1981


年秋季,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每周一< /p>


课时,在各年级开设;改自然常识为自然,每周两课时,从三年级起开设;恢复

< p>
史、地课程,地理在四年级开设,历史在五年级开设;在高年级数学课中讲授珠

算。还安排周会、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活动课。



1982< /p>


年,德化县执行《


1981


年福建省教育 厅颁发全日制小学五年制教学计


划表》


。一至五年均开设思想品 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课外活动;


三至五年级增设自然;四年级开设地理 ;五年级开设历史;四、五年级开设劳动


课。外语课暂不开设。



1981


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全日制小学五年制教学计划表







思想品德











































各年级每周授课时数





1


11


6






2


2


2





1


12


6






2


2


2





1


11


6



2




2


2


2





1


9


7




1


9


7


①语文含讲读、作


文、写字。






< p>




习、周会、活动和 科技


文体活动。



③外语不作为必上< /p>


学科,有条件的学校可


安排授课。








3





3




2


2



2


2


1


1


2



2


2


2


1


1



17


1994


年秋季开始,根据闽教 初〔


1994



18

< br>号文件精神,德化县执行《福建


省全日制小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包括学科类、活动类课程两部分。


学科类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 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活动类课程设:早会、班团队活动、体育 活动、科技文体活动。每周还设


1


节课


为“地方安排课程”


。每学年还分别安排一周时间为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


动时间。


1997


年,活动类课程中的“社会实 践活动”改为“社会教育活动”



“科


技文体活动”改为“科技活动”和“文艺活动”



1999< /p>


年,实小、龙浔中心小


学等校开设英语课,


2001


年,二实小及部分中心小学也开设英语课。



附:


1994


年福建省义务教育全日制五年制 小学课程安排表













































1


10


5



1


2


2


2



23


1


3


4


1


28






1


10


6



1


2


2


2



24


1


3


4


1


29






1


9


6


2


1


2


2


2


1


26


1


2


3


1


30






1


9


5


2


2


2


2


2


1


26


1


2


3


1


30






1


9


6


1


2


2


2


2


1


26


1


2


3


1


30




总课时



170


1598


952


170


238


340


340


340


102


4250


170


408


578


170


4998




思想品德



































周学科课时







班队活动



体育活动



科技文体活动



周活动课时



每天


10


分钟



地方安排课程



周课时总量




2004


年,德化县开始在一年级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

< br>衡设置课程,


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适度调整,



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科间渗透,设置综合课程,综 合实践活动。



1


< br>6


年相同的课程门类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 p>
和地方与学校课程,


1-2


年设品德与生活,


3



6


年级设品德 与社会;


三年级开始


开外语课;


3



6


年级设有科学课。



18


附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


























3



8


4




3


2


2


4


26


910




3



8


4




3


2


2


4


26


910





2


6


4


2


3


3


2


2


6


30


1050





2


6


4


2


3


3


2


2


6


30


1050





3


6


5


2


3


3


1


1


6


30


1050





3


6


5


2


3


3


1


1


6


30


1050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体育


(


体育与健康

)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课时总量(节)



学年总课时(节)



三、教学



清未民国初期的小学堂,受 私塾的影响,一般采用跟读,而后由学生背诵,


最后串解;或逐字分解,让学生硬记熟背 。其次让学童描红、摹写,再次是临写


字帖。能背临且字迹端正,就算达到要求。教师用 惊堂拍、夹尺对学生实行体罚


或变相体罚。


< br>民国九年以后,推行语体文,采用国语(普通话)进行教学。除初小准用方


言说明 外,高小以上,师生必须全用国语对话,不得运用方言。小学教学是采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 的“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5


段教学法,以设计教学


法为主,间或采用自学辅导法。教研活动有教学观摩会,作业展览会,教师业务


会和组织教师暑假进修等。



30


年代,德化凤林慈儿院推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要


求学生 手脑并用,


提高自治、


自主、


自给、< /p>


自卫意识,


达到有科学的头脑,


工匠、< /p>


农夫的身手,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学生有能力的继续升学深造,没有

< p>
升学的学生也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服务社会。



乡下学校一些年级学生较少,


几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间教室上课、作业,即

< p>
复式教学或多复式教学。



解放初期,

< p>
人民政府就明确提出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通过学习、教学


观摩、参观 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考试


制度。



1953


年寒假,县召开教学研究会。学习研究教 材、教法。批判杜威《教育



19


学 》


,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为主的苏联教学经验,提倡推行五个环节式课堂教

< p>
学法(一、组织教学:点名,提出要求,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2



3


分钟。二、检查复习:通过短测、 提问、板演,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5


8


分钟。三、讲授新课。四、巩固新传授的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当堂< /p>


组织学生复习巩固。


5



8


分钟。五、布置作业:


5


分 钟。



,同时强调学习毛泽东


主席提出 的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县成立教学研究室,


各校相应成立教学 研究小组,组织观摩教学、示范教学、听课和参观活动。



19 54


年,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强调直观教学和复习巩固,


发动师生自制教具、


标本、


模型。

< br>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一度采用苏联的五级记分法。



195 5


年,在实验小学举行全县语文、数学教学观摩。十月,召开全县各校

< br>教研组长会,


部署教研工作。


而后,

各校坚持每星期六下午为教学研究活动时间,


教学研究成风,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根 据德化村落分散、复式班较多的特点,实


验小学设复式实验班,至“文化大革命”前,年 年举行复式教学专题研究。



1956


年,县组织


15


名小学教师到厦门参观学习。同年十月,贯彻《 体育教


学大纲》


,分别在城关、上涌举行体育教师培训班,参加 者


206


人。举行语文科


教学观摩。< /p>



1957


年,学校贯彻毛泽东提出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通


过勤工俭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劳动,逐步改变教学上 的“三脱离”为“三结合”



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学习、贯彻各科 教学大纲。在实小举行语文科诗歌教学观摩。


十月下旬,组织


1 2


名教师赴泉州实小、晋江实小参观,学习贯彻教学大纲,上


好 农业常识课、周会课的经验。



1958


年秋季,德化小学教育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进行教学。


< br>1958



1959


年,因片面 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各校随意停课,组


织小学生投 入大炼钢铁和“三秋”



运动,教学时间大大减少。



1959


年秋季,贯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在省委扩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各

校逐步扭转劳动过多和忽视提高教学质量的不良倾向。利用开学初和农忙假时


间,< /p>


两次组织全县教师集体备课。


各学区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时间 集中辖区


内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19 61


年,县召开会议,贯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政治挂帅,教学为


主,健康第一”的精神,强调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1963



1965


年 ,县和学区多次举行教学研讨会,学习、采用毛泽东总结的


《十大教授法》



“启发式(废除注入式)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说话通俗化,


说话要明白,讲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 ,干


部用讨论式”


。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强调学校工 作以教学为中心,建


立正常的教学秩序,重视“双基”


(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教学。教学研究强调


依据大纲、


钻研教材、


掌握教学重点难点,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


保证年段过关。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下校蹲点,进行调查研究,


解决教学上


的问题。


课外活动比较活跃,< /p>


实小和各中心小学都定期开展文体活动。


赤水小学



20


还建立乐器、唱歌、乒乓球、文艺队和“红领 巾”气象站等兴趣小组。



“文化大革命”

期间,


教学常规要求被取消,


教学秩序混乱,


教学研究停顿。


1968


年复课后,实行“开门办学 ”


,搞斗、批、改和“大批判”


,请工人、贫下


中农上讲台,给学生讲“三史”


(家史、村史、厂史)



1972


年,贯彻省革委会


政治部召 开的教育座谈会精神,文化课有所加强,教学方法以自学和讨论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学 生可以看书答题,实行开卷考试。虽曾抓过教研活动,后受冲


击而中断。



1977


年后,全县逐渐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管 理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得


到恢复和发展。四月,在红卫小学(现县第二实小)召开语文科 教学观摩会。尔


后,建立县、学区、小学三级教学研究网络,各学区教学研究活动十分活 跃。



1978


年,县执行教育部颁布 的《小学教学大纲》


,恢复复式教研活动,分别


在曾坂、石城等 校举行复式教学观摩会。据


1981


年统计,各学区举行的教学 讨


论会有


96


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82


年,贯彻《思想品德课教学 大纲》


,在县实验小学举行全县性的教学观


摩,交流思想品德教 育经验,提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



19 83


年,县统一部署小学教研工作,确定语文科以作文教学研究为重点;


数学科以应用题教学研究为重点。


组织部分教师到福州、


厦门、


三明参观、


听课。


同年


11


月,地区教育局在德化举行教学讨论会。地区内的重点小学、县教 师进


修学校、


泉州师范学校、


南安师范 学校、


福州实验小学和厦门市大同小学派代表


参加,

< p>
连同本县各学区代表共


300


多人参加。


开课的科目有:


语文、


数学、

< br>体育、


音乐和课外活动课。



1 984


年,贯彻邓小平“三个面向”


(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的指示,


在抓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


提倡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县实验小学建


立电化教 学基地,召开全县性的教学讨论会。


各学区中心小学配备电视机,


定期


收看《福建教育之窗》的专题节目。是年,县分别在上涌、水口、赤水等学区召< /p>


开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等学科的教学研究会。



1985



3


< p>
,


《福建教育》


“地市教育之窗”专栏报导德化教 育工作。同年,学校贯


彻落实省教委下发的《关于农村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


,全县小学围绕“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等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 革实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对


新课预习,掌握课文内容,学生提问题、讨 论,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由


教师或学生给予综合,


再由 基础好的学生复述。


发言过程中,


按记述文

“六要素”


的要求,学生要用规范的语言。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 高写作


能力。



数学采用直观式教学,


激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应用题教学要先读懂题目


要求,寻找 解答问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



1992

年,全县小学基础年段统一试卷会考,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的语


文科和数学科平 均及格率:


一年级分别为


90.98%



94.02%



二年级分别为


96.01%



83.67%


;三年级分别为


94.34%



90.97%


;四年级分别为


87.81%

< br>,


90.92%


。是年



21


初考,


全县语文科及格率为


90.19%



数学科为

< br>76.51%



语、


数全科及格 率


74.78%



全县的留级率由


1991


年的


8.76%

< br>下降到


2.8%



< p>
1993



6


月,中国教 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第一届“九章杯”


中国小学生数学竞赛。德化县


5


人获满分奖,


10


人获一等奖,


12


人获二等奖。


< /p>


1994


年,实行新工时制(每周工作


5


天)


,全县贯彻闽教初〔


1994



18


号文


件要求 ,落实《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教学)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转变了


教育干部和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新了课程观念,


改革了教学方法,


提高了课堂教


学效益。


在学科类的教学过程中,


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强化了重


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促进了


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全面地完成了 学科教学的任务。


在活动类课程的


教学中,

各项活动都能结合其特点,


发挥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 学生受到了


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动手动脑,增长才干,扩大视野,发展了志趣和特长 ,


丰富了精神生活,促进了身心健康。


同时通过各种渠道,


加强了师资短缺学科和


新设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这些学科的教 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满足要求;


还加强了校舍、


场地和教学仪 器的配套建设以及学校图书资料、


教学挂图等配备


工作,保证了 《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满足了教学


活动的需要。



1997


年后,县实验小学开展“集中识字、 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与“一年


级不开数学课”的科研实验及


“ 中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



“数学在多媒体运


用中自主学习”


,各中心小学还开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实践


与主体性发展的自能学习”




小学数学问题自主解决”


的研究实验等国家级两个、


省级


12

< br>个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师用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落实学生主体地


位,在教科 研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信、理解、实践、


表达、知识储备等各 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1998


年, 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年”活动。首先抓教师教学基本功、师德水


平,课堂教学水平,教学 改革,特长学生培养等竞赛内容的教学大比武活动。其


次完善听课、评课、说课制度和教 学反思,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能 动性,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的能力。



1998


年开始,持续建立城镇优质学校对口挂钩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和城镇小学


教师到乡 村任教服务制度,优秀教师、


教学能手送教下乡制度,


改变了城 乡教师


分布不合理的情况,逐步促进农村小学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999


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继续以《德化县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对中心小学和部分


农村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 /p>


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


学行为,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改革学生质量评价办法,取消百分制。在小学实行


“等级十兴趣特长十鼓励性评 语”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制度。



2000

< br>年


10


月以来,省普教研究会、小学语文(数学)教研会 先后分别三次


在龙浔中心小学、浔中中心小学、


县第二实验小学 举行全省


“构建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自能学习”和“ 语文实践与主体性发展”




小学数学“问题自



22

< p>
主解决”课题研究会,参加省级在德化县举行的教学观摩研究会每次外县代表


200


多人、本县代表


100


多人参 加。




全县小学努力推广教科 研阶段性成果,


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


互动、自主 、合作、探索的新型师生关系,灵活多样、民主平等、注重实效的课


堂教学氛围逐步形成 ,呈现出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2< /p>


年开始,德化县认真学习和努力落实《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


干意见》


(试行)


,逐步地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重建小学教学管理


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在努力探索和实 践过程中,


逐步建立和实现了管理方


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 变革。同年,县实验小学开展以活动课为龙头的“三


课”


(学科 课、活动课、环境课)课程改革。学校积极挖掘教育资源,打造“以


瓷为魂”的办学品牌 ,创立全国首家陶吧、瓷雕室、陶瓷作品展览室等陶瓷文化


阵地。



2003


年春季开始,德化县制定并下发了《德化县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实验工


作方案》



《关于全 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



《关于建立校本教研课程改


革实验工作方案》




关于全县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培训实施意见》


等文件,

< br>文件就新课程改革实验、


教研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具体的工作目


标,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培训措施;


组织部 分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分赴厦门、


南安


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区听专家、学者的课改讲座,深入课堂听课,


与教


者一起评 课,了解课改有关情况等;


2003


年秋季,在实小等


10


所小学的一年级


启用新课程教材,


教育系统领导、


干部和小学教研员经常深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学

< p>
校,与担负新课程改革的科任老师共同分析教材,共同探索教学环节,


帮助 教师


改进了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为


2004

< br>年秋季全县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


实施迈出探索实践的第一步;县教育局还 在实验小学举行了“旧教材、新理念、


新教法”


的教学研讨会。


全县各小学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和本校实际,


制定学


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和校本教研、培训实施方案;学校在培训中坚持


“面 向全体


教师,突出实验教师”



“培训 超前于实验并与实验工作同行”和“先培训、后上


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培 训,多数教师基本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背景、


意义和目标,


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初步理解了基础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的结构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提高 了教师实


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



2 004


年秋季,全县小学一年级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坚持实施“三级备课网络”


: 全县每个月集体备课一次,中


心小学半个月集体备课一次,学校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开展 以“教学反思、同伴


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与课改一路同行, 一同成长。



同时制定《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


,以此导向任课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内化为


教育教学行为。

< br>


2005



4


月,全国“中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研讨会”在德化县举行。



2006


年,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举办市级课改基地校及片区校际教研会。


市级课改基地校每年办一次以上的全县性教研活动和一次片区教研活动,


其他中


心小学每年承担一次片区性校际教研活动,


讨论 研究课改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与对


策。




23


是年,


开展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 建设,


读标准的北京音普通话,


不写错别字,

< br>字、词、句、篇都能符合规范化的要求,实验小学、第二实小通过市“语言文字


规 范化示范”学校。



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突出“以人为 本”


,实施“人文关怀”


。教师为


了每 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


教学开放、鼓 励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为每个学 生


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以关爱之情调节学生的 心态,


以自己的人


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等影响学生的行为取向,


培养学生做


学习 的主体,


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是改革教学方式,


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与体验提供充分的时间;



教师的引 导下,学生利用多种方法主动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活


动中掌握好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丰富情感体< /p>


验,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

< p>
师能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绪、


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情况,


在学生学习活


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还关注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实施分


层教学,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使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教师的


教学呈现了由教学生学的过程向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转变;


由重结论向重过


程转变;


由 重学科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

教育转变。


最后是严格按照省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


开 足、


上好每一门课程;


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有场地、有指定教师地上好


活动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坚持实践性 、自主性、


创造性和趣味性原


则,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充分的时 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 学是“以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本,实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和有机整合”


。课堂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 创设、新知探究、知识应用三个层次和落实观察能力、操


作能力、


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变


“带


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从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索,重视学生


的合作学习,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的核心,通过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


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 成


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

< br>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将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 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4


第三节





育(创安)



科举时代和民国时期,< /p>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历朝都是向受教育者灌输儒家


思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后,章程规定以“忠”



“孝”


、尊孔为教育宗旨。



光绪三 十一年


(1905



)



清廷旨令废除科举,


广设学堂。

次年,


首次公布以


“忠


君、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为立学宗旨。提出学堂教育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


学为基,俾学生心 术壹归于纯正。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教育随之崩溃。民 国元年


(1912



)


,时任中华民国


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 民教育辅之,更以


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宗旨,废除了“ 忠君”



“尊孔”的内容,首次提出培养


学生“德、智、体、美”四育共同发展。



民国


4



(1915



)


,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把教育宗旨归纳为“爱国、

< p>
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7


句话。



民国


16

< br>年(


1927


年)


,南京国民政 府实行“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


民国


18


(1929



)



提出以实现三民主义,


促进世界大同为教育宗旨,


规定 具


体实施的


15


条原则,加强对学生的 修身教育。



民国


21



(1932



)

< p>
,国民政府颁布《小学法》


,规定“小学应以发展儿童之身


心,培养国民之道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为小学教育的宗旨。



民国


23



(1934



)


, 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


,以“忠孝、仁爱、信义、和


平”< /p>


(


八德


)


为教 育宗旨,以“礼、义、廉、耻”


(


四维


)


为共同校训。县内小学校初


行升、降旗仪式。教会学校还设圣 经课。



抗日战争时期,


全县各校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罪恶。


1939



9



18


日~


20


日,日本飞机 连续三天轰炸德化县城、赤水、南埕西山、


水口溪口,死亡


47


人,伤


80


多人。县城德化师范附小、 雁塔小学、育英小学、


浔中小学师生同仇敌忾,纷纷集会声讨日寇暴行。组织“抗日少年 晨呼队”



“街


头演说队”

< p>


“小话剧队”


,参加查办销售日货运动,严禁日 货入境„„。学生们


高唱


《义勇军进行曲》


《大刀进行曲》



《保卫黄河》



公演小话剧


《吕梁小牧羊》



《抗日小战斗队》


,宣传抗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政治思想工作成为学校工 作重要组成部分,


并被放


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县内各小学废 除了训导制度,解散童子军组织,


实施民


主管理,


严禁体罚学生。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要通过校 教导处和各班班主


任的工作进行。



1 949



9


月至


1952


年,结合建立、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政治形势,德化


各校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宣传土地改革、剿匪反霸、减租减息、镇压反革命,组织


学生参 加各种斗争会、诉苦会、公判会,以接受阶级斗争教育,提高阶级觉悟。



1950



10



13


日,德化县


2


所小 学首建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


1953


年改

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1952

< p>
年,全县


18


所小学建队,队员发展



1271


名。


1963< /p>


年,全县


138


所学校建立少先队组织, 队员


689


人。


1965


年,


有少先队员


9520


人 ,总辅导员


50


名,中队辅导员


335


名。


1987


年全县

< br>216




25


中小学全部建队,队员


35360


名,辅导员


1569


名。



19 51


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各校结合形势,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无产


阶级国际主义教育,


各校还开展小学生课余拾破烂卖钱,


节省零用钱捐献给志愿


军购买飞机、大炮活动,支援前线。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儿 童队员参加慰问


军烈属和向人民志愿军指战员写慰问信等活动,


志愿军战士回信还捎来美国侵略


军身穿的尼龙避弹衣的残片给同学们,

< br>也让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


和国际主义思想 的教育。



1953


年,毛泽东提出“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各校掀起人人


争当“三好”学生,

< br>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热潮。是年,


各校开展


“五爱”


(



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护公共财物


)


教育。



1954



1956


年,学 校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


物的“五爱”教育。当时的小学毕 业生不能全部入初中,还要集中到德化一中统


一考试,成绩较好的才能进入中学读书。因 此,学校强调劳动教育,批判“万般


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号召高小毕业生 要“一颗红心,两套准备”



即准备升学或参加生产劳动。县里 还表彰在农业战线上表现突出的高小毕业生。



1955


年秋季,德化县各小学全面贯彻执行《小学生守则》


,加强青少年的道


德品质教育,要求具有勤劳勇敢、刻苦耐劳、诚实朴素、团结友爱、尊敬师长的


高尚情操。



1956


年,组织学生参加除“四害”活动。



1957


年,贯彻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等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各学校教育把

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开设少先队队会课、


班会课,


纠正忽视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


偏向。



1958


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教育工作方针,对师生进行拥护“三面红旗”



(即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


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强调“政治挂帅”

< br>,发动学校办工厂、农场,组织


师生参加大炼钢铁的劳动,以及积肥、割稻、拣稻 穗等支援农业生产的劳动。接


着又开展“树红旗、拔白旗”运动,出现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成人化的偏向。



1963



3


月,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各小学掀起“学雷


锋、做好事”



“学雷锋,做革命事业接班人 ”的热潮。此后几年,广泛开展学习


雷锋活动。在雷锋精


< /p>


神的鼓舞下,各班级组织“学雷锋”小组,同学们自觉为


集体、为 他人做好事。各校还开展学习少年英雄刘文学和张高谦的活动。



1964


年以后,各校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学习张思德、白求恩、王杰、焦


裕禄等英雄人物活动,


培养小学生树立


“艰苦奋 斗”



“完全、


彻底”


为人民服务、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对工作极端负责,


对同志极端热忱”


的思想,


同年,


各校还进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


教育,


开展“忆苦思甜”


活动,请< /p>


“三老”


(老工人、老贫农、老革命干部)讲“三史”

< p>
(家史、村史、阶级斗争史)




1966



5


月,优秀少先队 集体


18


个,优秀辅导员


49


名受到省里表彰。赤



26

< br>水小学、实验小学、少先大队、秀湖小学六年级中队、县实验小学优秀辅导员郑


金 水出席了省代表大会。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校以“红小兵”取代少先队组织,以开


展“大批判”和“三忠于”教育取代学校正常的德育工作。要求小学生《毛主席


语录》 和


“老三篇”


(


毛泽东著作:


《为人民服务》



《纪念白求恩


)



《愚公移山》


)


“天天读”


,强调从小粗知马列主义。此期间,无政府主义的思潮,读 书无用论


的流毒,


“反潮流战士”的恶劣影响,以及破师道尊严 所出现的混乱局面,都使


少年儿童的心灵和思想受到严重的伤害。



1976



1979


年,德化小学生参加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夺权和破坏


文化教育的种种 罪行。各校解散“红小兵”组织,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并


逐步开展括动。恢复并加 强“五爱”教育。结合新颁《小学生守则》的学习和贯


彻,积极开展已中断多年的“学雷 锋、创三好”和“戴红花”活动,教育小学生


听党的话,努力学习,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 班人。



1979


< br>8


月,团县委举办为期半个月的青少年暑假夏令营,开展无线电、


射击、田径、书法等活动。



1980



6


月,德化各中学、小学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同年 开始,全县各


小学广泛开展以“五讲”


(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



“四美”


(


心灵美、


语言美 、


行为美、


环境美


)

< br>、


“三热爱”


(


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



党、

热爱社会主义


)


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全县中小学组织了


1922


个学雷锋小组,


三年共做好事


5


万多件。



1981


年,各小学实行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守则》


;同年起 ,学校向学生进


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 持人民民主专政


)


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同年

< br>6



1


日,成立德化县少先队工 作学会,年底


,


团县委成立学校少先队工作部。同


年秋季开始,小学各年段开设思想品德和劳动课。



1982



3


月,各校开展第一个“全 民文明礼貌月”


活动,涌现出不少的


“文


明班级”



“三好学生”



“文明礼貌积极分子”



“红花少年”


,受到社会好评。此


后,


“文明月”活动持续数 年。



是年,水口中心小学开展“中队小司法”的主题活动。这 个主题活动在全国


少工委《辅导员》杂志社、


《中国青年报》举 办的“创造杯”活动中获金奖。



1983

年前后,各校广泛进行国旗、国歌、国徽和热爱首都北京的教育。继


50

< p>
年代之后,重新建立升国旗制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br>是年,


各校还结合人民解放军守卫南疆的英雄事迹和张海迪刻苦学习的顽强


精神,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 br>同年,


学习邓小平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对未来”


的教育思想,

< br>大抓教学质量,提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为国家做贡献。

< br>


1984



,


全县有


100


个少先队集体,


300


名优秀少先队员,


240


中三好 学生



90


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受到团 县委、教育局的表彰。上涌乡黄井小学黄成泰



27


获团县委、省教育厅“优秀辅导员”称号。


< br>1985


年,增设法制课,各学校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和做“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教育。



1986


年,思想品德教材增加了“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及收回香港、澳门


等内容,进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同年组织参加参加《中国少年报》和南

< br>斯拉夫儿童出版社联办的“家乡的故事”


写作比赛,


县实 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陈敏


娟的作品《四脚鱼的传说》获一等奖。



1987


年,开展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提倡“四有”



“五爱”为中心的教


育。是年,全县有


40


名优秀辅导员受到市、县两级的表彰,美湖学区总辅导员


林天池还被授予“省优秀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称号。是年暑假,团县委学校少先


队工作部联合县直有关部门举办中小学少年儿童“瓷城小主人”夏令营。



1988



9


月< /p>


1


日起,全县各小学学习贯彻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




< /p>


同年,德化各校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是年


10


月,盖德中心小学被全国少工委评为“红旗大队”




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 工作的通知》


,全县把加


强小学德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p>



1989



8


月,县委、县政府联合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决定开学后利用


1< /p>



2


个月的时间,


用北京发生的动乱、暴乱这个反面教材,在师生中进行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

< p>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


年底,


县教育局和各学 区成立德育工作领导


小组;认真开展整顿校园治安秩序和“清污扫黄”工作。

< p>


1990


年,各校切实把德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 位,结合开展“迎亚运、作贡


献”的义捐和鸦片战争


150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


45


周年等纪念活动, 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两史一情”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和小学生文


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同年


2


月,


李鹏总理给石狮市 坑东小学少先队员们亲笔复信,


勉励少年儿童



“以雷锋、赖宁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可靠


的接班人”


。德化各中小学掀起学习李鹏“复信”的热潮。


< /p>


1990



1991

年,县实验小学、城关小学少先队大队分别获得“全国红旗大


队”的称号。



1991



8



20


日,国家教委正式颁发《小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


,于


1991



秋季开学后在全国小学普遍施行。


同年,


为落实江泽 民总书记关于对青少年进行


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指示,县教育局翻录了《百年沧桑》< /p>



《历史的见证》


《社


会主义——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等录像,


到各学区轮流播放;


同时,


配合县、

< p>


(



)


老人协会,邀请有关人士给学生讲国情、县情、乡情。



是年,


全县中小学师生开展


“风雨同舟,

情系灾区”


活动,


捐资


20000


多元、


粮票


9000

< br>多斤支持江苏、安徽灾区。



1992

< br>年,全县各校贯彻落实《国旗法》


,严格升降旗仪式及制度,并以实验

< p>


28


小学为试点,组织参观升降旗仪式,推行全县。



同年,


捐款捐粮,


向江苏灾区捐资

< br>21900


元,


赠粮


896


斤,


发扬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爱心行动。同年,进行“爱我中华”



“两史 一情”教育。



1993


年加强中小学 德育环境建设,建立德育基地。全县有塔尖山等分布在


各乡镇的革命纪念碑几十处、德化 陶瓷博物馆、大窑址、九仙山气象站、龙门滩


水库及遍布全县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德育基地 。



是年,龙浔中心、丁溪、丁墘、浔中中心、隆泰、后所、第 二实小等


7


所小


学被评为“无烟学校”




1994



5


月,组织全县小学中、高年级参加全国性的《祖国万岁》爱 国主


义系列读书教育活动,


20000


名学生参加,有


6


个同学分别获得全国一、二、三


奖;


3


个学区获组织奖,


5


个单位获指导奖,县教育局获特别指导奖。


< br>1995


年,组织全县小学生参加《我是中国人》



《中国精神》等全国性读书


教育活动,实小


3


个同学获一等奖。同年,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爱国、立志、成


才”读书活动,


8


位同学获奖。



是年,开展“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浔中学区少先队与西藏朗县仲达小

< br>学开展“手拉手”活动,捐资


1.26


万元支援仲达小学 改善办学条件。



1996



9


月,各小学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60


周年活动,培养学生不怕艰


苦、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


10


月,举办“小学生爱国主义


教 育知识竞赛”活动,水口学区获一等奖。



1997

< p>
年,各中小学开展“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 育。



1998


年,

< br>1


月,全县建立


45


个“校园治 安特别管护区”



9


月,县教育局与< /p>


全县


45


所中学、


学区签定“学校安全责任状”



12


月,德化一中被评为省级


“创


安先进单位”



同年,各校举行活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0


周年。



19 99



6


月,开展中国少年先锋队


50


周年鼓号仪仗队大检阅活动,浔中中


心 小学等


19


个代表队获奖;全县中心小学“五个一”活动检阅评 比,实验小学



14


个学区

< p>
(



)


获升旗仪式获奖; 浔中学区等


14


个学区


(



)


广播体操获奖。



同年,各校还开展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周活动。



是年,各校举行了“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系列活动。



2000



3


月,全县 教育系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 /p>



1


月发表)的重要讲话。各学校认真落 实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的


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 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同年


10


月,


德化各中小学实施


《关于中小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


(试行)


,加强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 范训练。



2003


年,各小学开展“ 孝敬教育”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


性。同年启 动“新世纪中小学生素质形象工程”


,强化行为规范,重视道德伦理

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刻苦学习,成为“四有新人”



29


的形象。


2004



5


月,省委宣传部、团 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授予德化浔中中


心小学少先大队“福建省少先队工作红旗大队 ”;授予实小、龙浔中心、第二实


小三个少先队员“四星雏鹰奖章”;浔中中心小学总辅 导员为福建省“优秀少先


队辅导员”;授予浔中中心小学校长“星星火炬奖章”。



同年


9



1


日起,德化各校执行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005

< p>
年,德化各小学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系 列活动,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是年,各小学开展“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珍惜生命”教育,进一步认识邪


教是祸国殃民的毒瘤,教育局被评为农村反邪教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同年,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保卫机构,


100%


中心小学聘请“综治副校长”



学校并配备专职、兼职的保卫 干部。



2006


< br>2


月,德化县深入贯彻公安部、教育部关于维护校园及其周边秩序


的《八条措施》和《六条措施》



《福建省“平安校园 ”创建及管理办法》文件精


神,县教育局制定了《德化县教育局创建“平安单位”和“平 安校园”工作意


见》


,对全县师生进行交通、消防、游泳等活动 的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


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减少意外伤亡事 件的发生。



是年,


德化一中、德化八 中、


实验小学被评为泉州市首届中小学校德育工作


先进集体。< /p>


翌年,


德化县教育局开展了首届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评选活 动。



同年,各小学广泛开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

< br>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以


诚 实守信为荣,为遵纪守法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背离人


民为耻,< /p>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损 人利已为耻,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违法乱纪为耻,以骄奢淫逸为 耻”


)学习教育活动。



是年,


全县认真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县第二实验小学、德化八中被授


予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同年

< p>
9



1


日,教育部等十部 委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正式实施。



2007


年,德化各小学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精神,


邀请德化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


深入小学、幼儿园、城内两镇完小开 展活动。



是年


2

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德化各学校认


真贯彻落实,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是年


5


月,


中共德 化县委教育工委、


县教育局和福建移动公司德化分公司联


合举办 “校信通””杯“平安校园”知识竞赛,南埕中学、三班中心小学分获中


学、小学组第一 名。




30


是年


11


月~


12

< br>月,德化各学校通过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实践


体验等形式,进一步加 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



2008


年, 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团县委联合举办德化县首届“阳光少


年”评选活动。蔡思涵< /p>



、叶德衍、陈丹萍、苏頔昕、林秋怡、郑昆芸、徐小冰、


郑霖豪、陈牡丹、黄欣妍、陈俊榜、许美勇等


12

名学生榜上有名。



2009


年< /p>


3


月,县第二实验小学被福建省委宣传部、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


省教育厅、少先队福建省工作委员会联合授予福建省“少先队红旗大队”



同年


9


月,


德化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


作领导小组的工 作部署和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


《福建省综


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要求 ,


开展为期一个


多月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以良好的学校及周边环境迎接新中国


成立


6 0


周年。






第四节



部分小学学校简介




一、实验小学



德化县实验小学址在龙 浔镇德新街德新社区埔林巷


35


号。该校创办于


1906


年,原称为县立两等小学堂。


1910


年改为县立第一小学。


1912


年更名为县立 第


一高等小学。尔后易名为明伦小学。


1935


年又改名为浔中中心国民学校。


1915


年创办市立小 学,


1928


年易名为雁塔小学。


19 47


年雁塔小学并入浔中中心国民


学校。


1917


年,


基督教会创办崇德小学


(今实小校址)



1921


年易名为育 英小学。


1949


年解放后更名为新民小学。

< br>1952


年秋,与浔中中心国民学校合并,命名为


德化县 实验小学。


1967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人民小学。


1980


年秋,仍恢


复为实验小学名称。< /p>



多年来,


在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进程中 ,


学校以


“团结、


严谨、


勤奋、


创新”


为校训,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创瓷城特色”的办


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实施:开展以人为本 、以校为本、以瓷为魂、以基础


道德教育为中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普法教育为辅助 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


致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设计、使用了“瓷都少年成 长纪录袋”



开展以活动课为龙头的“三课”

< br>(学科课、活动课、环境课)课程整体改革;开



“集中 识字、


大量阅读、


分步习作”



“一年级不开数学课”


的科研实验及


“中


小学生作文个性发展与研究”



“多媒体综 合运用中的自主探究学习”



“读写结合


个性化”等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承担省普教室“加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省教育学会“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承担市教科所“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与实施


策略研究研究”


。学校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级课题(

< p>
FHB011231




实验基地。



学校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立“读书公园”


,开展“书香满园”特色教育活


动;打造以瓷为魂的办学品牌,创立全 国首家校园陶吧,编写校本教材《陶瓷》



31


共三册,


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创立瓷雕室、


陶瓷作品展览室等陶瓷文化传承


基地,多次被省、市电视台和多家报 刊报道。



2008


年,全校共有


51


个教学班,在校生


2940

< p>
人;教职员工


168


人,其中

特级教师


2


人,中学高级教师


4< /p>


人,小学高级教师


66


人。师资优秀,< /p>


2002



5


月 ,学校被聘为中国西部顾问单位,


颜加城、


颜遐遗校长先后被聘 为中国西部顾


问。



校园占地面积


22


亩,拥有


51


间标准化教室、


2


间多媒体教室、


2< /p>


间电脑室


以及语音室、阅览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体育室 、医疗室、心灵小屋、


心理健康室、红领巾电视台、广播室、瓷雕室等

< br>20


多间专用馆室。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荣获中央教科所



“全国小学作文教改先进学


校”


“全国教改先进单位”




首届“ 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集体一


等奖,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 践活动”优秀活动三等奖,全国少


先队“红旗大队”



1985


年(首批)起连续


8

< br>届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现


为“文明学校”



,省级示范小学,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交< /p>


通安全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市体育达标先进学校,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会、

< p>
先进教工之家,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县普法教育先进单位。


< /p>


2005


年,被确认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并被评为全国 教育科研先


进单位。



2007


年,被国家教育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经典诵读


2 007


年度全国优秀学校”




实小历任校长:徐明贤、徐爱群、林振农、徐加惠、颜玉希、黄水通、童善

伙、颜加城、颜遐遗。



二、第二实验小学



德化县第二实验小 学址在德化县城关凤池街。学校创办于


1943


年,原系福


建省立德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45


年 ,抗战胜利后,德化师范迁址南安诗山,


附小停办,


1952< /p>


年秋,当时的浔中中心小学与新民小学(原育英小学)合并,


重新 名为德化县实验小学。原德师附小校址“曾氏祖祠”列为县公产,开办德化


实小凤池分班 ,招收周围一、二年级学生。


1963


年,校长徐爱群请求上级 拨款


扩建校舍,征用“曾氏祖祠”隔壁的蔡旭、陈朱地两座民房,新建了二层

< p>
12



面积


700


平方米的石木结构教室。


1964


年,凤池分 班增设三、四年级,并易名


为实验小学分校。不久,经县批准又拆除“曾氏祖祠”


,新建


18


间单层土木结构

< br>建筑面积


150


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及厨房、厕所。


1966


年秋季,


“实验小学”被更


名为“人民小学”


,凤池分校随便之更名为人民小学分校。


1968



8


月,实验小< /p>


学成立革委会,废去校长制,人民小学开始解体,分设九所小学,凤池分校更名

< p>
为红卫小学。


1969



8


月,


9


所小学又重新组合,红卫小学 、向阳小学、德化瓷


厂小学合并为德化瓷厂红卫小学,


由德化瓷 厂直接管理,


址在红卫小学


(现校址)



1974


年,全校生数


500


人左右,教师


19


人。


1977


年秋,红卫小学开设


17


教 学


班,学生


840


余人,教师


34


人。


1980


年< /p>


11


月,红卫小学改名为城关小学。


19 88


年,兴建


1239


平方米的凤阳楼 。


1995


年,原浔中镇划分成浔中镇和龙浔镇,成

< p>
立以城关小学为中心校的龙浔学区。


1997


年秋 ,龙浔、浔中两镇重新进行区域


调整,学校升格并正式更名为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拥有 配套齐全的电脑室友、



32


语音室 、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室、美术室、音乐室、科技活动室等专


用科室。


2008


年,学校占地面积


8839


平方米,建筑面积


5317


平方米,现有


43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2541

< p>
人,教职工


152


人。



学校确立了“规范管理、科研学校、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思想,艺术


特色办学成效显著:


《泉州广播电视报》以“从小项目到大发展”为题专版报 道


学校艺术特色发展


“三部曲”



泉州市电视台


《刺桐花》



39


期专题报道学校


“小


小报 人”的风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各类艺术竞赛获奖达


761

< br>人次,


在各级报刊发表书法、绘画、摄影、手工等作品近百件。教育科研硕果累累 :学


生参加国家、


省、


市、

< p>
县级各类竞赛获奖


1118


人次;


教育科研造就了一大批



“魅


力教师”和“优秀教师”


,教师共有


205

人次获得县级以上各类表彰,


329


人次

< br>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


371


篇文章在县级以上刊 物发表;


《匆匆》



《动物

< p>
陶瓷》等


5


节课获全国课题实验学校中小学教师优 质课评选二三等奖;


“语文实


践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



8


个国家、


省、


市课题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语


文主 体性学习”课题顺利结题,实验报告获全国评选一等奖。



学校 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



“小学作文教育示范校”




“全国中小学公


民 道德教育实验学校”


“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


、< /p>


“青少年文明礼仪


教育示范基地”


、省“ 先进教工之家”



“四率”达标“先进单位”

< br>、


“重点课题研


究先进集体”




“文明学校”


“绿色学校”



“义务教育改革实验先进集体”

< p>


“艺


术教育先进单位”



“小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泉州 市示范小学、


“素质教育先


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历任校长:郑沧海、林荫中、林合琛、徐爱群、郑金水、汪天助、李大矿、


苏进城、颜镒金、苏德水、陈桂华、涂大庆。



三、第三实验小学



德化县第三实验小 学址在龙浔镇丁溪村,前身为“德化县丁溪小学”



2007< /p>


年升格并更名为“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设

27


班,学生


1678


人,教师< /p>


93


人,


校园总面积

16667


m


2


,校舍面积


11680


m


2


,设有标准的实验室、电脑室、自然教


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


10


多间,并配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各项设施。民国


初年由私 塾改为国立学校,校名为鹏都学校,


校址在丁溪村坪埔陈家祖厝,


开办


2


个教学班。民国


26


年,与浔中中心国民学校合并,迁至坪埔吴家祖厝(现校


址)

< p>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迁回陈家祖厝,改名为鹏湖国民小学。


1947


年,开设


2


个教学班,学生


60


多人。


1949



5


月,国民党九十六军进德化,学校被迫停


办 ,


1950


年在吴家祖厝复办。


195 1


年成立丁溪学区,


学校更名为鹏湖分班。

1957


年爱国华侨陈宗子先生筹集资金兴建校舍一座,共


6


间教室,面积


380


平方米。


1958


年,易名秀湖小学。


1960


年,学校升格为完小,设


7


个班,学生


204


人,


教师


8< /p>


人。


1968


年改名丁溪小学。


1994



9


月,


霞溪小学并入,


扩大至


17


个班,


学生


753


人,教师< /p>


27


人。


2006


年设


27


班,学生


1715


人,教师


72


人。


< /p>


学校先后荣获省


“农村示范小学”



“市素质教育先进校”



“市文明礼仪教育


示范校”


、县“文明学校”等县级以上荣誉称号。学校坚持走“ 质量立校、科研


兴校、全面育人、创建特色”之路。


1999< /p>



9


月,成为《福建教育》



《小学生


优秀习作》的协办学校。


2006



5



15


日经省体育局批准,市体育局和县政府


正式挂牌 ,


“福建省柔道队少儿德化训练基地”落户德化县丁溪小学,已向省体

< br>


33


校输送


9


名运动员。



历任校长:许兴德、陈振潘、徐有俩、 苏荣华、张荣华、张良清、邓明德、


陈中清、陈童、郑见、曾荣华、颜宏坚、赖育红。< /p>



四、各乡镇中心小学



(一)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简介



德化 县龙浔中心小学址在德化城关程田寺格,宝美村屈斗宫古窑址旁边,


创始于


1927


年。她的前身为



瑶台小学



,校址在宝美龙井祖宇,当时学生数达


七八十人。


1930


年改名



宝美小学




1953


年改名



浔中学区




1967


年,改名




中学校




1979


年改名


浔中学区小学


”,1982


年改 为



浔中中心小学


< br>。


1997


年城


关两镇区域划分 后,更名为



龙浔学区




1993



3

< p>
月以苏尧堂为董事长的佳美


集团公司率先为学校捐资一百多万元,


宝美村



两委



积极倡议,


广大群众和企业、


单位慷慨解囊, 共捐资二百多万元兴建教学综合大楼。


1997



4


月宝美村又增


加投入兴建了办公大楼。

< p>
2007



7


月县财政局 、教育局又再次投入二百多万元


兴建教学楼一座,


2008



9


月学校标准化运动场

< br>(


投入


50


多万元


)


建设完毕。


2005


年, 苏尧堂先生在龙浔中心小学设立


20


万元



佳美集团奖教奖学基金



,教奖学


基金每年发放一次,奖励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 p>
德化龙浔中心小学是一所城镇中心小学,校园面积为


16788

< p>
平方米,校舍


面积


8777


平方米。有


37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


2100


人,教职工


113


名。其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达


70%


以上,省、市 级骨干教师


20


名。配有多媒体教室、电子

备课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以及闭路电视等先进教学设


施。 被泉州市政府确认为首批



园林式


”< /p>


学校之一。学校坚持



面向全体、育人为


本、全面发展



的办学宗旨,以



发展特色教育,创建一流名校


< p>
为办学目标,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建立



参与式



的课堂教 学组织形式和



互动式



的课堂教学


新模式,语文



自主探究



,数学


< br>探究式学习



课题实验,顺利通过省、市结题验


收,并被省普教室评为课题实验先进集体。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达


600


多人次。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


CN


刊物上达


300


多篇。



倾力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科学小论文在全国、

< br>省、市获奖者达


100


多人次,其中,

< br>2


个国家级奖项,


12


个省级奖 项,


80


多个


市级奖项,


2006


年春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科技教育》



12


月份由福建少儿出版社


正式出版。学校 先后被评为



泉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

< p>
先进集体




2008< /p>


年,学校建立武术训练馆。



学校先后被 评为全国



教科研先进实验校





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




福建


省示范小学




< br>福建省绿色学校





福建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



< br>“


市文明学校





市素质教育先进校



、< /p>



市家庭教育先进校


< br>、



市交通安全先进校





市体育工作


先进 校



等,学校少先队被团省委授予


“< /p>


红旗大队



、团市委授予



少先队工作金奖


单位



称号。



历任校长:苏友仁、苏长平、苏珠 欣、郑金菊、许兴德、苏玉盾、苏进城、


徐佳惠、颜美杰、连荣宗、郑光前、涂大庆、苏 金开。







34


龙浔中心小学辖区内小学概览表



学校



名称



创办



时间



创办者


及其



性质



1530


年创办大卿社学


(


私塾学校


)




公办



颜湘





苏承天



许兴德



1914

年设立丁墘初等小学校,


1930



陈坤瑞



徐德榻



陈振藩



丁乾小学



1914




龙浔镇丁乾村



创办丁墘小学,并在该 校建立中共安


张明星



曾承烟



李启应





(



)



(



)



(



)



(



)


线地下党支部,


叶进德



张金山



曾荣华



1947

年更名为丁墨联校,


1951


年更名


方金辉






为丁溪学区,


1968


年更名为丁墘小学。



龙门滩水库移民移到金锁社区 而设立


金锁小学



1989




公办



金锁社区



小学



徐佳惠



郑国经



郑惠懋




校址



沿革


(


包括前身、分班、教学点


)


历任校长



曾荣华



余锦云



林丽芬



硕儒小学(

< br>1989




金锁小学(


1998




192 7


年创办国民革命英山小学,属私


李向高



李嵩本



徐光沙



塾性质;

解放初更名为英山小学;


1958


李文豪

< br>


郭清汉



李炳章



年开设洋田分班,

< p>
1968


年开设下坂教


郑金菊


邱贺义



刘振戌



英山小学



1927





公办



龙浔镇英山村



学点,


1996


年停办下坂教学点,


2002


张荣华



苏金树



陈振藩



年停办洋田分班;

< p>
2007


年更名为全球


刘天江


曾昭涛



郑光前



通英山希望小学。



曾广蔗



吴迈进



曾昭坚



郭正义



徐金春



郑文山



1915


2


月在高阳村炮楼创建民办初


吴 丹清



陈志坚



林锦候




级 小学,


1937



2

< br>月改制为公办小学,


陈锦椿








冯文受





1942



2


月校址迁至高阳卢传祖;


郑金俭< /p>



郭清汉



郭正寅




1 951



2


月内迁金城堂;

< p>
1961



2



郑长浮



曾崇峰



郑庭榜





龙浔镇高阳村



在现址新建校舍,并附 设了两届初中


苏大同



苏进成



郑子亮




班 。


1962


年,长林分校和铺仔分校在


徐明德



颜建民



潘国富





原址升格为完全小学。


2006


年铺仔 小


颜水龙



单金钳



陈金殿




学撤消并入高阳小学。



吴迈进



庄俩仪



徐金春





郑长乐



陈章星



高阳小学



1915





公办



长林小学



1962




公办



龙浔镇高阳村


长林自然村


< p>
1962


年设立高阳小学长林分校,


1997


庄俩仪



单金钳



陈金捌



年,改为初小,


2002


年撤并入高阳小


王玉钟


学。



1958


年设立高阳小学铺仔分校,


1962


庄俩仪

< p>



郑成济



陈盛合



铺仔小学



1958




公办



龙浔镇高阳村

< br>年升格为铺仔完全小学,


2006


年撤消。



陈诗理




王玉钟



陈金捌




铺仔自然村



梁孝设







35


学校



名称



育英幼儿园



创办



时间



1994




创办者及其



性质



教育局创办



(公办园)



教育局创办



校址



德化城关


后埔林


德化城关


沿革


(


包括前身、分班、 教学点


)


历任园长



育英幼儿园



陈夏莹



陈琼花



郑建明(负责人)



潘静云



陈琼花



温朱梅



双鱼幼儿园



1989




(公办园)




隆中路


4


双鱼幼儿园





龙浔中心幼儿




1979




宝美村创办



龙浔镇宝


美村



龙浔中心幼儿园



黄素知



林淑卿



宋桂玲



潘静云



1979


年为村办幼儿园



龙浔镇丁


格为公办幼儿园。



溪村




许秀花



郭祝英



郑少密




2 009



8


月经德化县委县政府批准升


郭翠珍



林淑卿



丁溪幼儿园



1979




丁溪村创办



湖前幼儿园



2009




公办



城关鹏中


2009



8


月经德化县委县政府批 准升




格为公办幼儿园。



林珠娜





36


(二)浔中中心小学简介



浔中中心小学址在浔中村,创办于


1970


年,由东风小学和云亭民校两校合


并,她的前身是工农小学,


1 971



3


月迁往苏板里


(


原雷达部队营房


)


办学。


1976


年春工农小学附设初中班,


1 979


年秋与初中班分开,迁往西墩池亭山工农小学


新校舍。< /p>


1987


年秋朝阳小学并入本校。


198 8


年秋东头分班也并入本校。


1995



9


月浔中小学综合大楼落成,并迁入使用(共设有

< p>
17


班,总生数


842


人 )



1997


年城区两镇分开,


浔中小学由一般完全小学升格为中心小学。


校园占地面积


10934


平方米,


建有教学楼

1


栋,


面积


2400


多平方米,


共有


28


间教室 ,


并设有实验室,


图书库、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 劳技、南音、舞蹈等各种功能室。


建有橡胶跑道和运动场。


内设


200m


标准跑道、


排球场、


羽毛球场和


2


个篮球场。


学校教职工


95


人,



28


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


1481


人,拥有小学高级教师


26


人,占教师总数的


27.37%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3

< p>
人,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


11


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11.58%


;教师中 取得大专毕业以上学历达到


66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9.47%


,其中


8


位教师通过了本科进修。



学校始终坚持以

“给学生最坚实的起步,让教师最充分的发挥,促校园最和


谐的发展”为办学宗旨, 发扬“团结奋斗、勇于争先、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精


神。数学



问题自主解决



< br>“


语文导放式教学





心理挫折调适



三个 教改课题分


别于


2000


< p>
6


月、


2002



9


月、


2002


年< /p>


10


月获得省级立项(其中问题自主解


决 已经于


2006



12


月结题)


,先后


6


次为县、市 、省教改研讨会提供了观摩研


讨现场,并为外地市及江西、河南等省、市来访教师、县各 类师资培训班和兄弟


学区(学校)提供了


70

< br>多节现场教学观摩课。课题研究论文先后获得


3


个全国< /p>


一等奖,


2


个省级一等奖、


4


个市级一等奖、


30


多个 全国、省、市级二、三等奖,


近百多篇发表于


CN


刊物。


《语文世界》


2002


年第


4


期整期刊登语文


< p>
导放式




学课题实验报 告和实验研究论文


50


篇。


《福建教育 》


2000



1-2

< br>月号、


2003



1

< p>
月号分别整组刊发数学



问题自主解决

< p>


课题教改专题论文,


并加了编者按语。



中,


2003


年,学 校被确认为市级课改基地校;


2004


年语文“导放式”教学课 题


被评为教育部“十五”规划优秀课题;


2004


年学校荣获省“小学数学‘问题解


决’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先进学校”



2005



2006


年连续两年获



健康杯



第三、四


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 /p>



先进学校




2007



10



30


日和


31

日,泉州市小学语文教科研课题研讨会暨省



语文实践为基 础的教与学的研究



子课题阶段总结会在浔中中心小学召开;< /p>


2008


年开展“浔小课堂”模式的实验。



1997


年开始,组建了器乐、合唱、演讲、书法等兴趣小 组,并扎实开展活动,


2000


年,学校传统性的号鼓队获得全 县三个阵容比赛第一名。同时,遵循地方


文化艺术的开发,南音深入课堂,列入总课程表 开课教学,


参加泉州市共十五届


南音演唱、演奏比赛,获得


4


个一等奖,


25


个二等奖;


2005


年,南音教学特色


和任教老师钟丽云的事迹在省、市、县电视台及《泉州晚报》进行专题报道;学


校组织编 写《南音》校本教材于


2006



4< /p>


月正式出版;


2006



3



2


日下午,


泉州电视台《刺桐花》栏目第


62


期在浔中中心小学 正式录制



文明礼仪伴我行




37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并在泉州电视台播出;


< br>2007



9



28


日,教师创编的舞



《瓷 国明珠》


亮相海峡卫视


《张帝两岸行》


在唐寨山森林公园的录制现场;


2007


10


月,浔中中心小学荣获泉州市首届腰鼓比赛一等奖;


2 008



8



6


日,中


心校黄爱萍、


林巧芬两位同学 参加泉州市第十八届



玉湖杯



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


赛分别获小学组一、二等奖,


2008



10



27



11



2


日,受印尼东方音乐基


金 会的邀请,


南音专任老师曾秀华携黄爱萍同学随团前往雅加达参加该基金会成

< p>


25


周年纪念暨新厦落成庆典活动,南音首次迈 出国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特色,立足实际,开拓创新 ,学校荣获省



农村示


范小学






“少先大队工作红旗大队”




12315


消费维权先进服务点、






质 教育先进学校



、市



文明学校



、市


< p>
交通安全校



、市绿色学校、市心理健康


教育实验学校、市第十届文明单位、市“创五好”先进单位、市第八届田径运动

< br>会先进集体、市少先队腰鼓展示大赛一等奖、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市 少先队工作金奖单位、市第二届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连续


15


年被


评为泉州市中小学南音教学先进单位。



工农小学


(


浔中中心小学前身

< br><70.9-91.8>)


历任校长:温其林




苏玉盾





颜玉希




李其琼







徐德塌(小学)



徐爱群(初中)




林清瑞





曾昭涛



浔中小学

(91.9-97.8)


历任校长:曾昭涛




叶进德



中心小学历任校长:陈仁煦、罗耀辉
























38


浔中中心小学辖区内小学(幼儿园)概览表



学校名


创办





时间




浔北



2007.8


分校



诗墩教


2005.8


学点



创办者及



校址



沿革


( 包括前身、


分班、


教学点)



历任校长



其性质




城 后工


学校的前身是德化隆德学校、




公办




苏华旺



业区



中富东分校



公办



诗墩




林鹏举



黄志敏



林荣臻



1921

年创办鸣高小学,


1950



郭崇 山



曾嵩峰



郑联芳



陈南星



2


月 更名为锦福中心小学分班、


陈秋玲



车高志



郭添福



苏玉盾



世科



世科村



世科初小,

< br>1969



9


月更名为


1921


私办


-


公办



周进课



陈中清



叶进德



郑国经



小学




世安小学,


1982



9


月更名为


颜水龙



郑娇英



曾泽良



黄丽萍



世科小学,

< br>2008


年迁一中临时


赖劲松



陈银心



陈银心



搬迁点。



1942

< br>年锦屏中心小学



锦福第一


蒲坂< /p>



国民学校



曾宪宝



许志远



郑少瑜



连新超




1942


公办



蒲坂村



小学



1949


年德化土坂小学



陈明贵



林鹏举



赖劲松



黄丽萍



2007


年德化蒲坂小学



孙清照



登云柯



俊吴明



林天培



林金颜



颜瑞埝



苏文质



李其琼



1530

年创办隆泰学社,


1909



周玉 清



徐有齐



陈水影



涂华榘



更名为培英初等小学,


1935



李启应



连宏煦



苏大燔



伍伯歆



乐陶



1530


私办


-


公办



乐陶村



更名为良太村国民小学,


1949


郑信伟



陈正赫



曾成渊



黄绳维



小学



年更名为良太小学,


2001


年更


李宝树



曾广望



郑秀雅



曾素珍



名为乐陶小学。



曾鼎元



曾昭沐



郑国经







陈明贵



曾昭沂



周淑真



罗贞艺



赖劲松



周淑真



罗贞艺



赖劲松



陈银心




后所



1995




公办



后所村



建于


1995


年,

96


年投入使用



陈永康



陈忠富



小学




前身为阳光小学,校址几经迁


徙,< /p>


均借用民房、


祖宅上课,


1962









塔颜玉熙



郭术精



曾成烟



年迁至现址成为两村合办的完


仙荣






郭天福



苏振成



林忠校



李宝树


1928








全小学。


2001


年秋因布局调整,


小学






曾昭标



赖劲松



周淑真



林鹏举



先后撤并了

< br>5


个教学点和邻村




黄思魁



林玉麟



卢友军



一所完全小学,创办寄宿制学


校。


< /p>


1965


年为彭阳分校、


1970


年升


龙瀚



曾嵩峰



曾广火



黄巨欣



连长江



1965




公办



龙瀚村



格为龙岸小学,


2006


年拼入中


小学



曾泽良



孙建设



心校。



曾嵩峰



曾煌焕



李及回



车高志



祖厝小


1948


年为祖厝初小,


1971


年 升


1948




公办



祖厝村



苏美英



曾昭涛



刘天江



曾纪日





格为完小,


2001


拼入仙荣小学



郑爱民



曾国荣



曾建通



石山小


1941


年石山小学,


2008


年撤 入


曾渊如



周荣来



曾嵩峰



徐德遢



1941




石山村



石山村





土坂及中心校



曾广坚



郑爱民



曾昭标



赖永瑜



李育仁



涂世昌



李潮水



徐宜凤



凤阳小


50


年为凤阳初小,


71


年升格为< /p>


陈村金



余活水



曾建兴



曾昭沐



1950




凤阳村



凤阳村





完小,


08


秋拼入乐陶小学

< p>


林忠校







曾昭沂



陈建峰



黄志敏



林荣臻






城关幼


1970



凤池分班



公办




田< /p>



张月霜



宋海英



徐丽琳



儿园



9




第二幼儿园



11




19 72



8


月创办朝阳幼儿园,


1982



8


月更名为 工农幼儿园,


中心幼





1972



8


村办



1995



8


月更名为浔中幼儿园,


颜玉熙< /p>



曾昭涛



郭双霞



杨霁青



儿园



70




19 98



8


月更名为浔中中心幼


儿园。




39


(三)盖德中心小学简介



盖德中心小学址在盖德村。校园占地面积


3550


㎡,建筑面积


1786


㎡。前


身为私塾学校,由里人李植芹创办于


1912


年。至


1949


年,


学校先后更名为曙 光


小学、大德国民学校,校址也由盖德村金牌堡(土楼)迁至尚苑祖厝。


1950




1954


年,学校更名为大德初小,


1955


年,学 校更名为盖德小学。


1960


年,


学校 由尚苑祖厝迁至祖厝旁边新建的校舍。


1979


年开始,学校改 名为盖德中心


小学,


1984


年至< /p>


1985


年,设


9


个教学班,在校生


322


人,


20 03


年开始,盖德


乡根据需要进行了布局调整,至


2008


年,共有十所村小学并入盖德中心小学,


学 校成为一所寄宿制小学。学校设有


6


个教学班,教师

< p>
37


人,学生


178


人, 寄


宿生四十多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


“全国红


旗大队”



“泉州市农村示范小学”



“泉州市文明学校”



“德化县优化学校德育环


境先进单位”


“德化县文明学校”



“德化县课改先进单位”

< p>


“德化县后勤管理工


作先进集体”



“学校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优秀单位”




“平安校园”和“关心下


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历任校长:郭友思、徐熙恭、李芹 植、李焕月、李定型、李凤朝、李随新、


林飞鸿、李炽昌、连捷春、李育仁、黄添福、郑 廷榜、苏金树、王汉成、刘珍发、


刘金全、吴欣、颜建民、陈仁煦、林家齐、苏开庄、林 长青。



盖德中心小学辖区内小学概览表



学校


创办时


名称





盖德


中心


小学



创办者


及其性




1912






公办










沿革(包括前身、分班、教学点)



1 922


年前为私塾学校,


1922


年创 办尚德学


堂,


1923


年更名为尚往学 堂,


1924


年更名


为曙光小学,


1934



1939


年为私办公助,


1940


年更名为大德国民学校,

< p>
1950


年至


1954


年 更名为大德初小,


1955


年秋至


19 80


年春季更名为盖德小学,


1980


年秋季至


2002


年春季更名为盖德学区,


19


88


年被全


国少工委评为全国“红旗大队”



1989

< p>
年被


评为市少先队先进集体,


1995


年被评为泉


州市农村示范性小学及文明学校,


2 002



秋季至今更名为盖德中心小学,


2003


年新


建办公楼一座。




历任校长



山坪


1932






小学



公办











下寮


1950




公办



小学



郭友思



徐熙恭



李芹植



李焕月



李凤朝



李随新



林飞鸿



李炽昌



连捷春



李育仁



黄添福



郑廷榜



苏金树



王汉成



刘金全



刘珍发



吴欣





颜建民



陈仁煦



林家齐



苏开庄



林长青









长)


曾昭谦


(副


校 长)



1950


年前为私塾学校,


1950


年改为大乾小


黄景璋



林璧扬



学分班,


1957


年秋更名为盖德小学山坪分


林星金< /p>



李承应



校,


1969


年更名为山坪小学,


2005


年秋停


肖自清



徐贵体



办。



陈江淮



林璧扬



1950

年为下寮初小,


1972


年更名为下寮小

< br>颜义登



徐有任



学。



李志昌



张锦炙



许案





徐西觉



李再兴



卢义聚




4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