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探究课题报告
儿童节放假-读名人传有感600字
课本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探究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审美理想和艺术活
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的积
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属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
显个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繁荣。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
就有表演”。当前,无数城市广场、社区俱乐部、文艺大篷车下乡巡演等群众文
艺组织风
起云涌。看来,学会表演也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
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渗透
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
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一些语文老师反映:课文已经分
析得很细了,
学生还是
听不懂,
不喜欢
听。
一些学生也问:
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课?有一些学生语文
考试成绩优异,
可一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
。
过多的课堂讲
授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
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把课堂的
主体交给学生”成为教改的突破
口。
这时把课本剧引入课堂教学,让人眼前一亮。课本剧深
受学生和教师青睐,
正是因为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
学生
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
展现了丰富的
创造力,
< br>确立了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
本剧
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
p>
慧,不失为一种新的
“
理解哲学
”
的体现。
二、
研究的理论依据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
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
育家孔子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
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
< br>
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达到“仁”的境界的一种功夫;艺术教育可使
蕴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掘出来,使生命得以充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课
本剧以及学生演剧也当被视为艺术教育
!
近代教
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学
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
的中心”。他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先生
认为:“做”
是教学工作的核心,
而学生演课本剧就是“做”的
一种具体表现。
原苏联著名教
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
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的几十年里,
亲自
为学生制定并实行
了一套全新的学生作息制度,
其中有一条就是让学生在晚间进
行
各种文娱活动。
他认为,
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促使其
个性发展的重
要条件。其中的“个性发展”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真是不谋而合。<
/p>
语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养成学习语
文的良好习惯,开拓学生的视野,
< br>发展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
情,培养高
雅的艺术鉴赏情趣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为目的的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具有广
泛性,
它除了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外,
还包含培养人的思想
p>
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现代人格素质和智力素质、
< br>审美素质等多方面素质的一种
教育体系。
它对于全面提高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
要的新型人
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实施语文素质教学呢?当然离不
开课
程教学,但我认为,仅仅在课堂上听听读读、说说学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培养
p>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就必须进行改革,
就必须在原来开展课
外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以活动性、
开放性、
系统性以及充分体现学生
的主体性为
特征的活动课程。
三、
概念的界定和文件综述
课本剧是选取
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经过戏剧形式的再创造,
集创作和表<
/p>
演于一体的儿童戏剧。
课本剧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
艺形式,
它不
仅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其它综合素质
的培养
,
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
课本剧的排练与表演,
p>
是一种语文课
外活动,
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
发展,
运用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
将有利于引领语
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走向创新,不失为一种新的
值得研究的课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
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
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
发展”。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的基础上加强了“情感、态度、
价值观”
这一重要维度。要体现
这三个相互渗透、立体上升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理
念,
特别是要把
隐性的要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靠教师的繁琐分析或
“满堂灌”
、
“满堂问”、“满堂练”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认为,应强化语
文教学的实践性,
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把
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
起来,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p>
自然会兴趣盎然,
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而课本剧,
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语文实践。
四、
研究内容和目标
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
唤醒师生的生命感、
价值观。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引导
师生自编、自排、自演课本剧,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和
< br>谐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
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化作
品的人物,
提
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 br>
五、
研究原则
1.民主性原则: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
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
学生说错了,
< br>绝不讽刺挖苦;
学生与自己有不同意见,
甚至顶撞,
p>
绝不强制压服,
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各抒
己见的口才训练氛围。
2.层次性原则:
口才训练是一项系
统工程,
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组织
训练活
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才训练序列。如:从说
好一段话到叙述
事情、
讲述见闻再到出口成章;
从说准到说顺、
说细再到说完整。
既要适当降低坡度,夯实各阶段口语基础,确保目标到位。又
要逐步增加难度,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通过及时调控,
p>
使层次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渐入佳境。<
/p>
3.科学性原则:
< br>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教给学
生说的
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
故等表达技巧,
旁征博引,使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
4.全面性原则:
训练以语文课听说
读的能力为基础,
又要立足于听说读综合能力的提高。
要
使它获得最佳效果,结出丰硕果实,须注意四个结合:
(1)语言与思维训练、内容与形式训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
(2)听说读写训练互相结合,互相促进;
< br>(3)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互相结合;
(4)因材施教与全面提高互相结合,力求形成全方位、多触角、多形式的训练
体系。
5.示范性原则:
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语言功夫,讲究句式的选择、
词语的锤炼,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扣人心弦,给学生
留下深
刻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已进行曹宅小学对课本剧认知度状况的调查
小学生问卷:小学生对课本剧的认知度-自定义查询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开始时间:
2014-5-26
结束时间:
2014-10-15
样本总数:
69
份
本报告分析内容:
自定义查询
数据与分析:
第
1
题
你的性别
[
单选题
]
选项
小计
比例
男
女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
2
题
你上几年级了?
[
单选题
]
选项
32
37
69
46.38%
53.62%
小计
比例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
9
8
13
18
17
69
5.8%
13.04%
11.59%
18.84%
26.09%
24.64%
第
3
题
你觉得课堂上采用课本剧来教学有
意思吗?
(课本剧是指把课文改编为戏剧形式,
由学生表演,以
戏剧语言表达课文主题。
)
[
单选题
]
选项
小计
比例
有意思
没意思
我不知道课本剧是什么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0
23
6
69
57.97%
33.33%
8.7%
第
4
题
如果可以,你是否愿意参与课本剧表演活动?
[
单选题
]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愿意
不愿意,没兴趣
不愿意,没时间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6
21
2
69
66.67%
30.43%
2.9%
第
5
题
你在课本剧表演时喜欢选择哪样的课文?
[
单选题
]
选项
小计
比例
童话寓言及记叙文类
诗词歌赋类
游记风景类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15
14
1
69
56.52%
21.74%
20.29%
1.45%
第
6
题
如果有一个课本剧比赛,你愿意什么时候来参与排练?
[
单选题
]
选项
小计
比例
学校的课余时间
周六日
27
25
39.13%
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