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与城市治理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酒店服务员培训资料-冷门好听的歌
外来人口与城市治理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了以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在社会治理层面就
是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以适
应当前阶层日益分化和人口高
速流动的社会形势。
根据对杭州市的留
下街道、临浦街道以及白
杨街道邻里社区等地的调研,
①
我们发现
诸多社会治理难题与外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存在着密切联系。
这一联
< br>系的核心在于,
既有的行政体制框架下,
各项社会治理资
源常常难以
根据人口布局变动而实现合理配置,
政府的治理体制
无法应对外来人
口大规模流动带来的治理压力,
从而导致治理困
境。
要破解这种困境,
政府必须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要求,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
体制,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治
理手段的多样化。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外来人口现状
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
该街道的前身是留下镇,
2007
年
11
月
在西湖区行政区划调整中撤镇建街,
设立留下街道。
留下街道东
与
西湖、古荡街道相邻,南与转塘街道的龙坞毗连,北部与蒋村街道、
< br>余杭区五常街道接壤,
西部与余杭区闲林镇相接,
西南与
富阳市为邻,
与西湖风景区、西溪湿地公园无缝连接
&ldqu
o;
双西合璧
”
。留
p>
下街道总面积
36.1
平方公里,总人口
12
万余人。留下街道现下辖
东岳、金鱼井、杨家牌楼、西穆坞、留下、茶市街、
横街、屏峰、小
和山、石马、翰墨香林等
11
个社区和东穆坞
1
个行政村。根据街
道办事处提供的
数字,截止到
2013
年,留下街道的常驻人口有
12
万人,具有本地户籍的人口为
2.8
万余人,外来人口在
5.8
万人左
右,
< br>剩下的常驻人口主要是大学园区里的学生和周边的部队人员。
由
< br>于留下街道在区位上靠近市区,
许多外来人口在市区上班,
晚上回来
住在留下,所以近些年来,外来人口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当然,外来
人口并不处于均质化分布,
留下街道的各社区之间的差异相当大,
外
来人口最多的社区是杨家牌楼社区,这是一个拆村并居不久的社区,
外来人口高达
14000
余人,本地人口只有
1600
多人,本地人口与
外来人口的比例接近
1 ∶ 9
,人口倒挂趋势显着。
萧山区
的临浦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部,是钱塘江南岸、浦
阳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03
省道、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贯穿
全镇
,浦阳江、杭甬运河、西小江在镇内交汇,全镇区域面积
42.48
平方公里,
总人口超
10
万人,
下辖
20
个行政村、
14
个居民社区。
相比留下街道,临浦镇虽然也属于
工业强镇,但相对远离市
区,
外来人口导入量相对较少。
根据镇政府提供的数字,
截止到
2013
年,
临浦镇的常住人口为
10
万人左右,
其中外来人口将近
4
万人,
其中办证
(居住证)
的外来人口有
3
< br>万多人。与留下街道类似,
临浦镇的外来人口也相对集中地分布于一些区域。
p>
在我们调查的通二
村,
该村被镇工业园区包
围,
本村人口为
2070
人,
外来人口达
3200
人。外来人口的地域来源也相对集中,两个街镇都反
映安徽人、河南
人比较多。
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地处杭州经济技
术开发区东南部,辖区面
积
3.3
平方公里,内有邻里小区、东尚国际寓所、和达自由港三个
小区
,总户数
2611
户。
社区于
2005
年
1
月开始筹建,
2006
年
3
月挂
牌成立,
是
一个专为新杭州人提供社区化服务的独具特色的新型
社区,社区
8300
多名居民均为辖区
30
家企业的员工,
来自全国的
28
个省市,
平均年龄在
21
岁左右,是一个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个性化社区,
p>
在本省市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地区呈现
出大城市近郊区域的典型
特征,即处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尤其突
出的
是留下街道,
近十余年来留下街道常住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
态势,
特
别是
2003
年高教园区逐步建成入驻后,
短时间内迅速涌入大量人口。
< br>目前留下街道常住人口约
14
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近
3
万,外
来流动人口约
6
万,
另外有高校学生
5
万人左右。
含高校学生在内,
p>
外来流动人口已经接近达到户籍人口的
5
倍。由于辖区内高校学生
大量在附近社区租住居民房屋,
其社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属地
化的责任。
在一些村社,
外来人口数量甚至达到本地人的近十倍之多,
如
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的杨家牌楼社区,
目前常住户籍人口共
745
户,
1600
人,而外来人口则达到
14000
多人。
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增加的另一个特点是:随着城区动迁<
/p>
开发,
原来居住在更靠近中心城区地域的外来人员逐渐迁移到更边
缘
的街道居住,
比如留下街道。
同时随
着一部分商品房和安置房小区的
建成,
中心城区的本市户籍流入
人口也成为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这样两个群体有关的经济活动往往并不在本区域
,
在当前街道一级
财力仍然与辖区内税收挂钩的条件下,
他们的迁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
财力增长。
对于
这些增加的人口,
街道较多地承受了相关的社会管理
责任和成本
,
而难以拥有与之匹配的财政资源。
即使是那些在本地区
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口,
也有相当大比重从事非正规的低端服务业,
p>
如
各种无证经营的商贩,
地方政府从这部分
经济活动中同样得不到任何
税收,
而徒增社会管理的责任和经济
成本。
根据在杨家牌楼社区的调
研,
从
事非正规就业和经营的外来人口占全部外来人口的比重至少有
三分之一。
这构成外来人口经济活动方面一个突出的问题。
这种事权
增加与财力增加的不匹配性,
导致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方面的压力越来
< br>越大。
二、外来人口与城市治理的困境
大量外来流入人口对当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诸<
/p>
多挑战,进而导致治理的困境。突出表现为治理资源不足、治理能力
不够。
前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方面,
后者
体现在政府治理体制无法应对治理压力,
而治理能力的不
足导致无法
及时化解某些威胁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一)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口
流动和市场化、产业化
密切关联,
社会治理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动
性,
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普遍
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
短时间内大量人口流入造成了城镇基础设施提
供不足。调研中,一位基层执法
人员坦言:
“
我们经历的简直
是
‘
被城市化
&rs
quo;
,一下子涌入那么多外来人口,房子不够
住,违建产生
了;商品供应不足,马路市场产生了;道路不够宽,拥
堵产生了;医院不够大,排队出现
了;学校不够大,教室拥挤了;垃
圾废水设施不够,环境恶化了
……”
这其中以九年义
务教育问题最为典型,以留下街道为例,近年来新建了
2
所幼儿园
和
1
所
9
年一贯制中小学,
基本上都是面向外来人口子女,
但仍然
远远不能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
据<
/p>
2014
年留下街道最新摸
底调研,小学
4
个学校新学期可以招
15
个班,约
600
余名学生,
而实际上入学年龄
段儿童则有
1800
名。
这样,
在班级不断扩大拥挤
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
解决问题。
同时,
还有更多较为隐性的资源紧张
问题存在,只不过相对而言不太引起人们直接的关注,如道路拥堵、
就医排队、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面对这些矛盾,政府在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的时候举棋不定,一方面
受到土地、资金的制约,一方面不得
不考虑人口大量流出的可能,建设目标难以设定。<
/p>
(二)
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由于
人口一般从不发达地区
向发达地区流动,他们不仅对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也对
包
括社会管理在内的公共产品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这种对公共产
品需求
的改变不仅是水平性的移动,
而且也带有垂直型的提高。
当流入地政
府需要负起为流入人口提供公共产品责任时,
他们所掌握的提供公共
产品的资源因无法随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p>
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只
能是分领域分层次供给。
< br>尽管近年来,
浙江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
了大量卓有成
效的努力,
杭州等城市以开放和包容精神,
采取多种途
径促进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
但即便如此,公共服务对外来人口
的开放和覆盖也是有选择
性、有门槛、有限度的。杭州市已经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
题上
已经做出了许多积极努力,
但是就我们对留下街道和临浦镇
的调研来
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比如杭州市区
虽然大力贯彻
&ldqu
o;
两为主
”
政策,公立
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
但是现有公立教育
资源有限,
无法充分满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
所以一般通过公立学校扩大招生和兴
办私立学校来应对,
但是这种对教育需求的勉强满足一方面在公立学
校中带来了
< br>“
同校不同教
”
的问题,即相比本地学生,外
地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比较少,教育质量也难以
保障,另一方面,进
入私立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获得的教育质量更加难以保障。<
/p>
临
浦镇民办育苗小学的校长就指出:
&l
dquo;
由于公办和私立之间质量
差异,
私立学校的孩子不可能考得上普高,
一般都是上职高的
&r
dquo;
。
又比如即便是杭州市,主城区与郊区的教育政策也
存在一定的差别。
我们调查的临浦镇属于萧山区,
不属于主城区
范围,
虽然萧山区和临
浦镇集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但是因为教育政策的差异,
萧山区和临
浦镇的外来
务工人员子女就难以享受到市区的待遇。
比如,
临浦镇有
4
所公立小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公立小学上学的总共有五六
百人,占比不超过
< br>
20%
,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民办小学里上
p>
学。
截止到
2012
年
9
月,
临浦镇民办育苗小学的学生就达
980
人。
此外,市区对民办学校实
行
“
民办公助
&rdqu
o;
,而作为郊区的
萧山区则被排除在外,比如临浦镇的育苗小
学就享受不到生均
300
元每年的
补助,
当然萧山区和镇政府也在通过其他方式在支持民办学
校,
比如租金补贴和提供设备等。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确保最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核
心和难点都在于教育。
(三)
政
府治理体制无法应对治理压力。外来人口的大量流
入,使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压力加大,
包括环境卫生、治安防控、市
场监管等领域新增了大量的管理责任,
导致社会治理资源与人口流动
不相适应的问题。
①
具体来说:
(
1
)
p>
在环境卫生方面,大规模的人口流入
导致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
p>
生活垃圾增多,
需要加大处理和整治力度。
保洁和垃圾清运成为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人力、
物力和财力
的投
入占据社区管理支出的大头;
(
2
)
p>
大量无证营业场所涌现,维护
市场秩序任务加大。辖区内无证商贩、
无证幼儿园,都需要逐步纳入
监管;
(
3
)
p>
灰色人群增多,治安案件多发,需要加大防控打击力
度等等。外来人
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中有不少人处于
“
灰色生
p>
存
”
甚至
“
黑色生存
”
< br>的状态。
一些人从事的职业本
身就在违法的边缘,
而他们的状况当地政府又难以掌握。
这些问题的
出现,
对政府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
现有的政府治理体制已无
法适应。
首先是行政建制落后于人口流动的社会现实。
面对大量
的外来人口及
其需求,
流入地政府因为人手紧张和经费有限而束
手无策。
作为一种
权宜或过渡的办法,
流入地政府已经大量启用不具有编制的非正规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