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作文备考:2月审题立意训练
栏目规划-先考托福还是gre
2020
年作文备考:
2
< br>月审题立意训练
1.
阅读下面
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小
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
纪或在读书
或刚刚进入社会。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小视频会让人更
快地了解新鲜事物;有人认
为,小视频会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也有
人认为,刷多了小视频之后,会形成一种惯
性,没有耐心去读一本书,不
能静心去思考某一件事情;还有人认为,刷小视频使人虚度
时光,没有更
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立意参考】
1.
莫让娱乐成为生活习惯。
2.
何惧人生无路,只畏心陷娱乐。
3.
在娱乐洪流中坚守本我。
【素材准备】
1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
2
、生活就是战斗。——
柯罗连科
3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4
、我们不说为功名利禄而拼搏,最起码也该为自己的将来奋斗,所以我们
一定要富有拼搏精神。
5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1
6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例文】:
珍惜精力,为梦拼搏
子曰:“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
而对于高中生的我们来讲,时间则
显得更为宝贵。然而,游戏人依然难以
抵抗抖音等网络小视频的诱惑,在网络上耗费大量
时间。时光不容虚度,
生命岂可空耗?我们应当珍惜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为梦想而搏。<
/p>
珍惜时光,不断提升自己。
刷多了小视频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去读书,没有精
力去
思考。如果我们只是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那就没有更多的时
间去提升自己。程开
甲院士在生命历程中不放过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经常挑灯夜读,
后来投身大漠,为祖国的崛起提供战
略保障即便已年过六旬,他依然坚持钻研,努力提升
自己。“戈壁寒暑成
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身负国家未来与希望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
程老
前辈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吗?我们一定要拒
绝手机网络的诱惑,珍惜现在的时光,不断提升自己。
静下心来,积蓄成长力量。
尼尔·波
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
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无数的事例证明,唯有耐下心来负重前行,
才能有所成就,不负自己。对于尚未真正成
熟的我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广
阔而神秘,我们的心中也充满着好奇。但了解外界的前提是
拥有辨别能力,
不被外面的世界所裹挟。同学们,现在的我们正应该沉下心来,为成长积
蓄力量。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曾有人卧薪尝胆,终功成名
遂;曾有人凿壁借光,终金榜题名;曾有人忍辱胯下,终名震一方。
为梦而搏,规划学习时间。
孟子曾说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信息化、
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大
量的娱乐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若无节制、
无目的地耗费生命浏览这些信息,则无异于
慢性自杀。正处于人生关键时
2
期
的我们,应当有一种忧患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娱乐方式,
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在人生的关键点上打出漂亮的一仗,不要让日后的自
己心怀懊悔。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
现在努力的自己。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梦而搏,为自己而奋斗
!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胸中有
丘壑,勒马震山河。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p>
分)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
。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
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 br>仪式,大家并不陌生。过生日,是一种仪式。成人节仪礼,是一种仪式。
古人云:
“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有人喜欢这种
仪式,追求这种有仪式感的生活。他们认为,一年
365
天,除
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多么可怕。也有人
却嗤之以鼻,认为仪式
感是“伪精致”对生活的渗透,会导致对表面化、
形式化的追求,甚至是虚荣的表象化和
理想的物质化。还有人认为……
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
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
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首先是内容限制。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王子》中的对
话引出“仪式”的内涵,并举例说明“仪式”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二
部分是人们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第三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
令。“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
生活,你怎么看?”引导语中限定写作内容必
3
须是个人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
验”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
其次是立意限制。考生要思考“仪式”和“仪式感”两个词语的不同
内涵,对于“仪式
”,材料的解读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
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
借助形式符号,侧重指礼仪秩序等流程;
“仪式感”则重在“感”,表达人们在“仪式”
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心
理认同、价值归属。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内核。<
/p>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命题人并未表明自己的价
值判
断,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材料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场景,
考生须在多维的比较中申明自己的观点,不可自说自话,不顾及材料内涵。
最后是文体限制。“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引导语暗示考生选
择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为佳。
接着分析材料的开放性
一是立意角度
自由。材料引导语给出了“仪式”的内涵与两种不同的
观点,考生既可以认同,写仪式在
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仪式点亮生活,仪
式感的重要意义等;也可以否定,写生活不需要过
多仪式,没有仪式感又
何妨等;还可以辩证分析仪式与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关系。视角可微
观,感
受自我在生活中通过小仪式带来的积极正能量;视角也可宏大,思考仪式
对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是联想和
思考自由。“仪式”的表现形式很丰富,考生可自由联想,
这就给考生构思选材提供了一
定的开放性。考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思
考的方向和行文的角度自然会不同。
参考立意:
对于“
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考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
仪式感:仪式不等于形式的
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仪式感让平凡的生
活成为诗意的世界。也可以否定:没有仪式
感又何妨,何必追求形式,踏
实生活即可;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
更加高效自由。
也可辨证看: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仪式感未必都要有仪式
。
行文结构:
4
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
点的题目,比如“诚于中者,必形于
外”。然后开篇直接表明对“仪式感”的态度——有
仪式感,生活才过得
美好而精致,并引出本文的观点。正文主题部分先从古人到今人列举
重视
仪式感的例子,接着围绕“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
节点的责任与义务”“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
望
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
去,一面走向更美
好的明天”三个角度阐释“仪式感”的价值。结尾部分
收束全篇,并呼应标题。
素材:
1.
张爱玲说
:
“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
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
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2.
某人吃饭前,总是拿出手机对饭菜拍照,有人说她是让手机
先“吃”菜,
她说
:
“你们
太没有仪式感了
!
”<
/p>
3.
一所只有几十个学生的乡村小学,
没有像样的升旗台,没有漂亮的旗杆,
老师却每周都组织孩子们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p>
4.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
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
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
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
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5.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
改变;也有人
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
/p>
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
< br>意义的事情里去。
【范文】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
外在的形式承载
着内心的重量,有仪式感,生活才过得美好而精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每一个形于外的细节,都绽放着内在
的馥郁。恰如《大学》所云
:
“诚于中,形于外。”
5
无论是古人的“沐浴焚香,抚琴赏菊”,还是今人的吃饭前
总要先让
手机“尝”菜,无论是成人节的仪式,还是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却每周都要
认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都深谙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性。张爱玲嫁给胡
兰成时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但依然走了一遍结婚的流程,即便婚礼现场
只有新郎、新
娘及证婚人三人。纵使婚书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
诺成了一纸空话,张爱玲依旧
坚守着对仪式感的信仰。她说
:
“仪式感能唤
< br>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
天。”<
/p>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
。
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
古老的礼
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
?
直到
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
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
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
体悟肩头的责任。
《周礼》
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
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
已退出历史
,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仪
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
种子。
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
p>
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
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
传奇。八年
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
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
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
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
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
好的明天。
总有一些时光节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
。七十年前,人民领袖
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布
:
“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
p>
天成立了
!
”彼时
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中国第一面五
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
上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跨入了崭新的时代,那场盛大的仪式,曾
令多
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从个人,到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用仪式感来书
6
写时光的轨迹,当许许多多的仪式连在一起
,便构成了命运的广厦,也汇
成了历史的星河。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许多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麻木的神经
深陷物质
世界的尘埃,而仪式感却是那尘埃中开出的花,以淡雅的芬芳呼
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
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预言电子书会取代纸
质书,网店会取代实体店,甚至虚拟课堂
会取代校园。我不相信会有这样
的一天,因为仪式感不是柏拉图的精神乐园,它需要现实
的阳光雨露去滋
养,生活有了仪式感,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
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
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
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
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
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
来守护仪式,守护
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
/p>
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
< br>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
复锋说:
“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
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
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
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
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
易改变。
< br>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
些文化,纵世
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
,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
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
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
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
温热的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
7
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
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
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
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
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
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惊
喜感觉的手段,
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
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
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
觅到
丝丝缕缕的快乐,
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
重新上路,
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
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
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
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
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
或以仪式
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
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p>
《尚书
∙
大禹
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
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
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
育炎黄儿女,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
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
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
孔庙,每逢
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
/p>
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
< br>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
曰:“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
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
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
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
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
的同时,必须
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
/p>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