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目标
状物作文600字-中学生早餐食谱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目标
一、建立评价目标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指导是建立评价目标体系的起点和基
点,
“好的理论是寻找花
最小的风险去达到目标之途径的一种力
量”
。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构建好科学、系统的小学
生评价目标
体系,
就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
并将这些教育理论用来指导
研究与实践。
根
据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笔者对评价目标的
制定依据了以下主要理论。
(一)国家有关基础教育改革文献对于学生评价的要求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
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的文献,其中有关学生评价的内容很多,
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
革意见》
、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
革
与发展的决定》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等。进行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定评
价目标,必须以此为依据。
(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
必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评价理念。
根据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表述
,笔者对评价观念作以下理解:
(
1
)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
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
2
)
从评价对象上,
从过
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过程的评价。
(
3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 br>(
4
)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
,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
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p>
(
5
)
在评价内容
上,
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
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
6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尤其注重把质性
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 br>(
7
)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
< br>强调平等、
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以上理念对明确
和制定评
价目标,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先进的国内外教育理论
1
.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在教
育界引起了强烈
的反响。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
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
即语言智能、数学逻
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等;每一种智
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
大的作用,
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根据这
一理论原理,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多渠道、
多形式
、
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
习中进行的。
每一种智能的评价,
都应该侧重这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评价的过程应
该由家长、老师、甚至学生自己提出建议,视学生智能状况的表现,根
据提供的信息,学生
能够加强他们自己智能的弱项,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以便将来满足
职业和创业的需要。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我们实施
新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课程实施决
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
、
技能,
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
主动地建构
知识的过程,
这种建构是学生在自身
的经验、
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与他人相互作
用而实现的。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
而且
是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教学的中心应该在
于学生,而不在于教
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应该
< br>关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此,我们认为,新
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
而是主动参与者。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成
为自律学习者,
使其在自我评价与他人
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3.<
/p>
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
重视平等、
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
去掉
本质与必然。后现代主义者否定绝对真理的合
法化。
后现代主义
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
励教师和学生发
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
加强师
生之间的平
等交流。后现代主义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和更为广阔的视野。<
/p>
4.
p>
陶行知
“生活教育”
思想。
“生活教育”
的核心是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
p>
学合一”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
面向社会、走向社会,
才能有实效;教育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亲身的体验、感悟,才能内
化、建构道德认知结构,
发展道德观念。
因此,
学校德育要走
“儿童生活”
的路线,
< br>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社会生活,
把课堂和活动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和建构道德认识,
形成道德行为,促进
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5.
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小学生就
是一位小公民,
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小公民,
就要按其年龄和
心理特点,
循序渐进地培养他应有的公民品
质。他认为共产主义
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有自觉的社会公德,
有集体主义精神,
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公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具体
品质。
他
又指出,自律和公德的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重大任务
。
6.
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理论观点。
我国目前
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
的目标是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
促进教
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教育评价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
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
< br>现在的
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
由于原有
评价标准、
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
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
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
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
学生、<
/p>
家长参
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对课程改
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发
展性评
价,
通过评价使教师、学生达到良好的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
p>
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判断甚至公布谁好谁不好。没有过程性评价,就难以达到高质量的结果,<
/p>
过程把握好了,
最后结果一定质量高。
建
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目前迫切需要
开展的工作是
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
二、建立评价目标体系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
、智慧、情感、态度、价
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这正体现了教育要满足社会、
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社会需要
,
即党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家长的需要与社会需
要大体一致,
小学
生本人的需要则是满足其生理、心理的需要,
比如,被赏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获取成功
的心理需要等等。
因此,
目标不仅要涉及到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更要突出学
生多种能
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
(
一
)
全面
发展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
、
被动发展而提出的,
学生德、
智、<
/p>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
养其特长,
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
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
成长为不同
层次、不同
规格的有用人才。
全面发展是针对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唯
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