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解读
萌芽阅读答案-非主流游戏名字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解读
1
.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
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也可以
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
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
化。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
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
质和理念的体现。
本《标准》的课程目标,就对小学
3
—
6
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之后
,在科学素养
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或程度,做出了概括的描述和明确的界定。例如,
p>
“知道与周围常
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
习惯”
,就指明了小学生学习
的科学知识,从内容来说,是与自身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
从难度来说,是浅显的、便于
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从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
即可,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
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
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
灵活运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
本《标准》的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
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课程的确定与
保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审核、课
程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更
新、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连接与展开、对学生
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测查与评价,
等等。而所有这些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使小学科
学课程真正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
蒙课程。
2
.如何
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
以下
5
个方面:<
/p>
(1)
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
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这种结
果表现为学生在
与课程相关的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
编排、
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
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
个特定教学过程
(
如一节课
)
,学生的学
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
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
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
理念。
(2)
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指导教学过程。
(3)
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
(
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
办等
)
、
课程指导机构
(
如各教育厅、
局、
委、
办下属
的教研室
)
、
师资培训基地
(
如
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
)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
辅人员以及
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p>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
以及全体接受
课程教育的学生。
(4)
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
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
推敲的结果,
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
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和教育
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
以随
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
认识两者的密切联
系;
(1)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p>
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
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
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
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
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
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
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
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独立存在。小学科学课
同样如此。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
向,而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
化。当教师和学生在救科学、学科学的过程
中发生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
践连接起来、融合在一起了。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
之
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为什么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
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
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
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
这三大维度或三大要素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
/p>
总目标对小学生经由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
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预
期发展水平做了高度概括,
分目标则对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
学
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做了明确界定。总目标和分目标一起,勾
画了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虽然总目标分解为
3
个分目
标,
“但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
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好的教学活动,往往
同时能兼顾或达到多
个分目标。例如,一位科学教师在教授“秋天的果实”这个内容的
时候,通过引导学生动
手动脑,研究果实最重要的特点,既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
的过程和方法,又使学生
掌握了如何区分果实和非果实的一些知识,还使学生体会到科
学注重事实、说话要有证据
、成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
/p>
婆让他们带到课堂上来的水果和蔬菜不全是果实
!)
,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
周围事物奥秘
的兴趣。这位科学教师的课,成功地兼顾了由课程总目标分解而来的科学
探究、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十分目标。
4
.总目
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包含哪些含义
?
是否也包含“认识
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涉及到教师的教
育理念与现代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
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
< br>
其实,在
1992
年起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
< br> )
的“教学要
求”部分,就明确要求自然教师“指导
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
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
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和自然之
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等科学
态度,
以及爱家乡、
爱社会主义祖国、
爱大自然、
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
显然其
中只是期望小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同时也提到
了培养小
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但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却有意无意地要求儿童像成人一
般
“认识自然、
利用和改造自然”
,
甚至有的小学自然教室里最醒目的大标语就写着
“做
大自然的小主人尸这与《大纲
)
精神就不甚相符。
在
21
世纪
的开端,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一是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
可能要求他们“认
识自然”
、
“利用和改造自然”
;二是
鉴于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
越强调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更应该鼓励孩子从小
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用
他们敏锐的感官去拥抱自然,去发现自然中的变化和奥秘,
去欣赏自然的景色美、生态
美、沧桑美和协调美,从而发展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
劳动的思想感情。
5
.教学中怎样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各
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可以而
且常常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
上对某一个分目标比较侧重,但在另一堂课、
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又会体现另一个分目标。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
3
个分目标是相互联
系、相互渗透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们的教师容易偏重科学知识这一个分
目标,而忽略了科学探究分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希望引起注意,避免出现
这种倾向。
6
.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
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
究。
现代教育科学使用的“科学探究”
一词往往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科学探究
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
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
(
泛指一切科学工作者
)
的科学
探究活动和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两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
的对象是人类未知的,方法既规范严谨又富于创新,结果往
往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现实的
认知并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乎教授的
工作就
是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典型。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通常只是学生自己未知的,方法比较简单,而且需要教师
的帮助,结果一般只能提高学生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
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例如,学生通过制作土电话、进行发声实验等
活动,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进而讨论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
声关门、不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住耳朵等等,不仅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听力,而且有
利于减少公共环境的噪音污染。像“声音的传播和噪音的控制”这样的学生科学探究活
< br>动,其结果对学生而言是新颖的,但却是人类早已知晓的。
但是我
们也应该看到,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其共同之
处:两者在过程或程序上是一致的。任何科学探究活动都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步骤,即:
A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
B
.猜想与假设结果;
C
.制定计划并
通过观察、制作、实验
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
D
.得出结论;
E
.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
。科学家
要通过这些步骤去发现真理,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步骤去接近真理。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
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
显而易
见
,科学家的探究技能总体上优于学生的探究技能,但是学生时代掌握的探究技能为日
后的
探究技能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有意义的是,掌握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的学生,不
必等到
日后,现在就可以开始探究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探究技能
。
让我们一起回到
(
标准
)
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的第
3
< br>段。仔细分析第
3
段,
“科
p>
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中的“探究”
,应同时指探究活动和探究技
能。
“探究既是科学
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中的前
一个“探究”侧重探究技能,而后一个“探
究”则指探究活动。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
及“但也需要明确,探
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
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中的“探究”都是指探究活动。
7
.为什么分目标的第
1
部分就是科学探究?
因为希望学生和教师都来重视科学探究。
一般而言,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主要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学知识的获取;
二
是科学技能的掌握;三是有关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标准》的分目标正是
对应这
3
个
方面来进行表述的。调查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师对于传授科学知识最为驾轻
就熟,对培养
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似乎也并不陌生,但在引导、帮助儿童掌握科学
技能尤其是掌握
科学探究技能方面却感到困难重重,力不从心。所以,
《标准》在分目
< br>标的第
1
部分就列出了科学探究。
什么是科学技能?
实质就是在用科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或操作顺序。这种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可以分
成两类。第一类是外部动作方式,称为动
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其特点是在脑外借助于
外部动作进行,必须由视觉或动觉来控
制;
其对象是具有一定物
质形式的客体,
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
其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
不能省略和简缩。例如,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就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技能。第二类是内部动<
/p>
作方式,称为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其特点是在脑内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不必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