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冯小刚写给女儿的信-qq邮箱打不开怎么办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
/p>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
养
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
《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长期坚持便形
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
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
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
息。”
<
/p>
3.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
自学的一个阶
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
能
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
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
< br>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学生都是农村儿童。家长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数,
相当的
一部分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在家的多为大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
导孩子的学习。孩
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
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
成绩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
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
,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
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
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
?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
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
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p>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
师
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
,
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
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
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
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
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p>
2.
建构主
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
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
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
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
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
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
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
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
出,养成良
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
/p>
3.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
能动的。学生
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
的
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
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
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
习习惯
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
预习:预习是学科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
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
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
备。
习惯: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
向失败敞开的门。语
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
[1]
在
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
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
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
成。
2.
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
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
以此促进良好预
习习惯的养成。
p>
3.
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p>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 br>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
较有
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
供依据;另一方
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
文献研究法:
< br>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
论基
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
行动研究法:
< br>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
工作
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
究方法。
4.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
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
料。
六、研究内容
(一)
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
的学习习惯
,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
对学习的欲望。
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
“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
< br>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
悬念激趣,激发“思”趣
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
针
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
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
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
生在初步了解课文
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
课时对
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
p>
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
质疑激趣,激发
“学”趣
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
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
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
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
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
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
主探究,找寻答
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
,促
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
声形激趣,激发“情”趣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
< br>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