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预习检查落到实处--课前预习小
qq空间不显示-七年级下册地理试卷
将预习检查落到实处
孙雪君
预习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
方法,主动解决学
习新课中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
学一起学习讨论,
从而使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高效、
更加深入。
经过一段时间
的实践,
学生们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
并且能够主动预习,
但是新的问题又
出现了,
学生们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学生在预习中随便翻翻书、做做题,
把预习看作是可有
可无的环节。
对此,我想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我们还必须加强
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
测评才会有促进。
在语文方面,我觉得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可以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
钟,可
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比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
让他们提出问题
然后选择同学来回答,
或是当小老师给大家讲预习的内容,
学生
们有成就感,
让预习变得有意思。
对于
一些稍差的学生,
尽量检查他们的生字认
读、
< br>课文朗读及主要内容等基础问题,
这样他们在预习时就有的放矢,
同时也不
会觉得要求太高,产生抵触心理,慢慢的可以再给他们提高要求。在教
案此外,
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
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
,
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
要有适当的惩罚。
在数学方面,
我采用的方式有:
课前看学生的预习笔记、
出几个小题让学生
笔答、课内提问检查
等。由于数学已经进入了总复习,每课的内容比较多,而书
上的知识性的文字比较少,<
/p>
所以我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制作网络图,
并将平日做题
中出现的问题列在旁边,
上课时,
学生们交流了他们
的网络网,
并汇报了自己在
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容易出错的问题,
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
我便引导其他学生马
上用红笔在网络图上进行补充,
然后比一比谁的网络图最全面,
这样一来,
学生
们受到了鼓舞,踊跃地汇报自己的发现,我
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学生们也从中感受到了预习带来的甜头,一举两得。
有效课前预习
——预习阶段小结
古人云:凡事预则
立,不预则废。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能
培养学生的自学
习惯和自学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
,
时到如今,
许多教师让“预习”流于形式。
< br>久而久之,
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乏味单调,
兴趣
消
减,往往应付了之。
又由于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
学生手中的经济也宽裕起来,各种资料书
也一应俱全,
预习在很多学生看来更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
查抄参考书和相关资料,
那些字
词解释、
句子含义、
中心内容等等一概信手拈来,
毫不费劲,
如此学习自然违背了预
习初衷。
因此,
我
们就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我们试着
从以下几
个方面做出有关这方面的尝试。
一、首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1<
/p>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
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
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
法。
在教案中,我根据《语文课程规范》的指导精神和语文教案经
验,结合小学生的
实际情况,
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
。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
诀如下:
一读、<
/p>
二圈、
三写、四记、五读背、
六疑思。<
/p>
“一读”就是读预习的内容。
古人云:
书
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孩子们一拿到教科书就很自然地读起来,<
/p>
这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和体会。“二圈” 即让学生预习一篇
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
数字标出序号。
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
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
对文章就有了一
种感性认识。
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
成,
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
有的自然
段是由几句话构成。
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
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
可以这样安排段落。
另一个作用
是在教案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
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
几自
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
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标圈
好自然段后,再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
用“O”画出,由于在课
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
“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
哪是要求“学会”的,
哪是要求“会
认”的。
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
所重视,
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
方法简
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三写” 即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这一过
程需
熟悉课文,
需有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四记”即想办法记下
生字词,
在词语库记下
好词语。
“五读
背”即在读课文时背下好句段,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对不明白的
地方用“?”
在其右边画出。
真可谓“熟读精思,
必知其义”。
“六疑思”即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
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并思考课后练习。“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
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
< br>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
教师还要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
让学生边
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
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二、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原则。
1
、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
由易到难,
由扶到放,进行课
前预习指导。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其
目的是使学生得
到更大程度上的收获。
2<
/p>
、
教师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
还要根
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
课前预习内容
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充公调
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还要让学生大脑充分地运转,
使其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
习惯。
三、教师还要恰当运用教案艺术。
p>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案是一
项不完美的艺术。
”因而我们要善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善于拨动学生心弦。
结合我们的教案实践,
通常爱使用的教案艺术有
如下这些:
1
、添油加醋,引发学生动力。
怎样让学生自觉自愿投身于预习并
乐在其中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以自己的激情与智
慧去煽风点火,
有时还需火上浇油,
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
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
(
1
)教师的语言充满激励性。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
之时,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
气强加给学生,
这样势必引
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
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
多一
份亲切,多一份商量,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
将大有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