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电脑维修知识-最帅的男明星排行榜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1
、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
注
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
认识,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
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
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
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
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
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
、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
成解释
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
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
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
为“至于
=
能够做到”,“足
=
不坏”,这就脱
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
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
=
规劝”,
就又脱离了具
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
,
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
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
、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
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
的特点就是
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
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
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
、“。
。
。
。
。
。者,
。
。
。
。
。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
见的形式。主语后用
“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
语加以肯
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
(2)
、“。
。<
/p>
。
。
。
。
,
。
。
。
。
。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
定同时
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p>
也。”(《资治通鉴》
)
(3)
、
“。
。
。
。
。
。
者,
。
。
。
。
< br>。
。
。
”有的判断句,
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
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4)
、“。
。
。
。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
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
(5)
、无标志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
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
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
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
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
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
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
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
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
.预习法
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
弄懂新词
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
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
)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
感情。
(
2
)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
的起因、经过、结果。
(
3
)寓言故事
,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
)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
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
)诗歌,预习
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
的意境。
2
.听课法
上课要细听。“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
考虑老师和
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
到的。尤其要听好老师
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听的另一方面是
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如
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
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
1
)要注意听老
师的提问。(
2
)学会从听到想,
想好
再说。
(
3
)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p>
(
4
)发言要大胆。
(
5
)在自己发言之后,
应仔细倾听
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
.笔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