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面对课堂提问的心理反应的调查报告
dnf遗忘之地攻略-有熊绘画
小学生面对课堂提问的心理反应的调查报告
浙江省仙居县第一小学
吴雅萍
徐素芬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启迪学生思维、
控制教学
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认为课堂提
问的间环节是“心理”反
应,
了解不同学生面对问题的心理反应
,
不但可以了解一般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
习能力,也可以检验课堂提问的“效度”。因此,课题组根据五个
W
< br>理论体系对
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调查学生面对不同类型、
各种难易、
不同呈现方式的问题时
的种
种心理反应及在课堂提问中受挫或需要获得时所表现的心理反应。拟从调
查、
了解学生面对课堂提问的心理反应入手,
分析不同年段、
< br>不同类型学生对特
定问题的心理反应的成因。
立足学生发
展层面,
审视课堂提问的价值和效度,
从
而研究分析数学课堂提问该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 br>激发其最佳
学习状态。
p>
关键词
:
小学生
课题提问
心理反应
一.调查缘由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
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
学方法,是
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
一种重要手段。
p>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申继亮、
李茵老师在
< br>《教师课堂提
问行为的心理功能和评价》
一文中就指出:
“课堂提问具有三方面特殊心理功能:
第一,获取教与学的反馈
信息;第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第三,培养学生
的基本学习功能。”因此,研究如
何提问、提升提问艺术、促进教育成效是非常
有现实价值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已有很多,心理学家瑞格对
3
6
位教师进
行一系列调查后提出
“提问
是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
并指出许多教师对
于课堂提问
的理解上有些偏差
(认为课堂提问仅是言语信号)
。
刘显园对课堂教
学艺术从基本原理、
设计、
优化及提问方法等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认为课堂
< br>提问应遵循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认为提高教育成效,需要优化课堂提问,
并
提出了针对性、可接受性、化难为易性等
15
条优化原则。强调
鼓励学生自己
提问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有益见解。
纵观课题组收集的相关资料,
我们发现,
目前几乎全部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
课堂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
有价值的研究话题,
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他们也一致认为,
研究这一课题必须涉及心理学层面
p>
(如刘显园认为课堂
提问的设计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遵循心理学原则)
但所有这些研究都从教
师的层
面来阐述该如何利用心理学、
教育学原理优化课堂提问设计,
如
何从教师
层面激发学生的问答,很少直接关注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状况及学生的问答需要。
不同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同样的课堂提问对不同的学生
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种心理的反应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
能。因此,课题组认为课堂提问和
答问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间环节是“心理”
反应。了解不同学生面对问题的心理反应,
不但可以了解一般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习能力,也可以检验课堂提问的“效度”,因此,
课题组拟从调查、了解学生
面对课堂提问的心理反应入手,
分析
不同年段、
不同类型学生对特定问题的心理
反应及成因。
立足学生发展层面,
审视课堂提问的价值和效度,
从而研究分析数
学课堂提问该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
生的心灵,
激发其最佳学习状态。
这
也
是本课题的创新点之所在。
二.研究的目的
调查与分析小学生面
对不同类型课堂提问的心理反应,了解孩子的学习需
要,
关注孩
子的学习情感。
以学习主体的发展为出发点,
提出优化课堂提问
的建
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课堂提问中负效应的产生。
三.调查的前期准备及问卷的设计
为
了设计有价值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话题,
以准确了解、
捕捉孩子的
心理反应,
课题组成员首先通过翻阅教案、
访谈、
随堂听课、
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00名数
学教师进行
调查
,
了解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及方式。调查前我们以5
W
理论体系
为指导,对课堂提问的类型作了梳
理分类,把课堂“问题”概括为下面五大类:
第一类“是什么”
(
know
what
):提问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是同类信息归纳;
第二类“为什么”(
know
why
):提问关于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是问题发
生、发展和变化机理的分析
与归纳;第三类“怎么做”(
know
how
):提问涉
及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第四类“谁会做”(
know
who
):涉及怎样寻求帮
助解决问题(即学习方法);第五类“在哪里”(
know
where
):涉及问题的
来龙去脉,怎样在特定情景下运用
,如何运用。
从随堂听课及查阅教案的情况看,有70%左右
的问题是有关“
how
”(怎
么做)的
,15%左右的问题侧重“
what
”(是什么),13%左右
的问题探讨
“
why
”(为什么),只
有2%左右的问题涉及“
where
”即知识的具体运用,
p>
关于怎样寻求学习帮助以解决问题(学法指导)的问题还不到1%。问及原因,
许多教师表示数学学习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应用,但会用的前提是明白算理
,<
/p>
能运
用公式和方法熟练地解题答题,因此“怎么做”是数学教学的
重点。从教师的访
谈中我们了解到,
对于问题的呈现方式也是各
不相同的:
低年级许多教师更多的
是创设一定情景,
利用直观、
生动的情景来呈现问题;
中高年级教师
更习惯于语
言或文字的呈现方式,
部分教师还关注学生自己发现
问题、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种做法好是好
,
但太废时,
因此不大提倡。
在问及教
师设计
课堂提问的关注点是什么时,
几乎全部的教师认为设计问
题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点
的落实,而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
由上述调查及我们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的推想及预设,
主要从以下几
个纬度来设计学生的调查问卷:
一是调查、分析面对课堂提问,各层次学生(以学业成绩分为学优生、中等
生、潜质生;以学习年段分为低、中、高段学生)的主要心理反应。
二是各层次学生面对“
what
”、“
why
”、“
how
”、“
who
”、“
where
”
各类课堂提问的心理反应。
三是各层次学生面对“易”、“适中”、“难”各层次问题的心理反应。
四是在各类课堂提问中受挫或成功时的心理反应及原因陈述。
五是各层次学生对问题不同呈现方式的心理反应。
六是各层次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需要及获得需要时的心理反应。
四.调查方式及样本状况
本调查主要
采用问卷、
访谈及观察等调查方式。
从仙居一小2—6年级中每
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每班学生按学业成绩分成学优生、中等生、潜质生三类,
再分类参加调查,
然后根据需要随机在各类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抽取若干名
作为样
本。
说明:一年级学生由于还
未适应小学生活,且不适应问卷调查故未取样。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面对课堂提问,各层次学生的主要心理反应。
面对课堂提问学生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状
态和学习效能。
那面对课堂提问学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反应?
这些心理反应与心
理活动与哪些因素相关?经过多种形式的调查,
我们尝试着对这些心理活动进行
描述与归纳,发现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
理有以下一些:
1.好奇心理:好奇可谓孩子的天性,面对问
题,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这一
心理反应。
但我们发现,
同样的心理反应在不同类型孩子身上的行为结果却有很
大差异:活泼、求
知欲强的孩子面对课堂提问的反应往往非常积极、主动,思维
比较开放、
活跃,
更愿意去面对挫折,
克服困难,
因此学业成绩也往往比较优良;
内向、
稳定的孩子在同
样强烈的好奇感下,
应对问题的态度却比较被动,
懒于去
克服困难获得结论,
因此学业成绩也处于中下水平;
< br>其余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中
间。
可见,
< br>意志品质,
性格、
气质等心理因素在答问过程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2.表现心理:这类学生上进心强,比较自尊,
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
们在群体中或者表现得特别自尊,
或
者表现得比较自卑,
因此学业成绩也表现出
两极性。
在课堂答问中,
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出争着回答的行为,
令一些老师心烦,
埋怨他们太爱表现,
但实际上,
表现欲是一种很需要保护的学习心理,
因为合理
地满足孩子表现自己、
得到奖励的需要,
能给孩子学习的动力,
有效地促进孩子
主动、有效的学习。
3.
应答、
反馈的心理:
这是学生适应自己学习者角色的结果,
进入学校后,
经过学习与适应,
孩子们都能基本上遵守自己的角色规范,
履行
自己的角色职责。
孩子们认为应答、
反馈教师的问题是自己必须
履行的职责,
而且这种履行职责的
行为已成为大多孩子一种“本
能”的反射,这种反射路径可图示为:问题→本能
的反馈、应答需要→本能的思考、探究
反射→反馈、应答。尽管这一心理反应是
一种被动的应答反应,
但这一反应已成为学生机体一种本能、
自动的的反射体制,
这种
应答反射对于积极、有效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4.保
守心理:这是自尊、内向、上进的学生(女同学居多)由于担心自己
答错而表现的一种比
较普遍的心理反应,
这类学生往往成绩优秀,
表现乖巧,
是
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好孩子,他们很注重自己的“形象”,比较害羞,
受挫能力较
弱,因此在答问过程中,除非自己有绝对把握,否则他们不轻易举手回答问题
。
“稳扎稳打”是这类孩子的优点,但也正是这种“个性”优点限制了他们思维的
广度与创造精神。因此,对他们教师要多鼓励敢想敢创的精神。
p>
5.怯儒心理:这类学生内向,自我评价底,总担心自己的答案不正确。因
< br>此在面对课堂提问时,他们想回答却不敢举手,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缺乏主见。
造
成这种答问心理的原因可能有个性品质上的原因,
但更主要的原因与学习体验
相关。
从调查的统计发现,
这类学生多为学业成绩
中下学生,
平时在学习中成功
的体验较少,得到的肯定也较少。
6.
自弃心理:
这种心理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比较少,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学业
成绩一般比较差,
他们对自己评价极底,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因此他们在课堂
答问中常常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
(二)面对“
what
”、“
why
”、“
how
”、“
who
”、“
where
”各类课堂
提问的心理反应。
我们采用问卷、
访谈等多种形式对这一调查纬度展开调查,
结果发现低年级
孩子认为“
why
p>
”、“
how
”、“
where
”这几种类型的问题比较有趣,自己也最
愿意回答
。高年级孩子最喜欢“
where
”、
“
how
”、
“
who
”这几种类型的问题,
认为这几种类型的问题比较“有
用”而且富有挑战性。在回答“你认为那些类型
的问题对你的学习和成长最有帮助”
p>
这一问题时,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回
答比较杂乱,
高年级学生比较集中的回答是:
各种问题都有作用
,
但从长远的价
值来说,“
how
p>
”、“
who
”、“
where
”这几种类型的问题更有价值(尤其是后
两类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非但促进人思考知识,更培养人如何学习、如何解决
问题的能力,
p>
让人终生受益。
可见低年级的学生面对课堂提问以
< br>“兴趣”
为中心,
答问动机比较外显、直接,而高年级的
学生开始初步建立起“用”的学习需要体
系,表现出一种间接的、内在的、更加稳定的学
习动机。
(三)各层次学生面对“易”、“适中”、“难”各
层次问题的心理反应。
调查结果:
表
1
态
对问题的难易判别
喜欢与否
度
问
学
生
题
类
类
别
难
0
0
0
2
4
8
11
10
8
一般
0
0
0
10
3
10
7
9
8
易
20
20
20
8
3
2
2
1
4
喜欢
2
5
6
8
5
20
18
16
不喜欢
无所谓
8
3
8
5
6
9
0
0
1
12
15
7
9
6
6
0
1
3
陈述性
问
题
(回
答
WHA
T
)
策略性
问题
(回
答
WH
Y
、
HO
W
)
程序性
问题
(回
答
WH
O
、
WHE
RE
)
< br>
优
中
潜
优
中
潜
优
中
潜
p>
从表
1
所示中,
我
们可以发现,
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感兴趣与否与问题本身的难易没有很
高相关,而主要和问题类型有关,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陈述性问题,学生普遍认为简单,
< br>但大家都不喜欢回答这类问题,
而程序性问题,
尽管学生
们几乎都认为它有一定难度,
但因
为它具有可操作性、
实践性和层次性
(最难的关于怎么办的问题)
,
每个层次的学生总能想
出一些处理办法,
只是层次不同而已,<
/p>
所以最受学生欢迎。
访谈调查中所获的结果与此雷同,
在回答“你认为那些问题比较难”、
“面对难、易、适中等各类问题你采取
怎样的态度”这
两问题时,各类学生回答差异不大,孩子们认为每一类问题的变式不同,
难易也将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