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讲课稿)
独坐夕阳里-英雄联盟登陆不上去
怎样写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概述
学习目标
序号
学习目标
1
掌握教学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2
进一步提炼写好教学设计的经验
针对问题
怎样备课?
怎样备好课?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内容
问题情境:
教师的教学重头戏是备课
和上课,上课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备
课。备课是上课的基础,没有备课的坚实,就没有上
课的“精彩”。
教师每天都要备课,
备课即设计教学方案,
p>
教学设计是真正的上课蓝
图。
如何设计教学
方案呢?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备课的方式和经验,
科
学教师的现状
,多系转岗而来,科学课在很多基层学校,还未上升到
小学核心课程的地步,
科学老师处于单打独头的势头。
很多教师也没
有与
其他教师交流过备课的体会,
特别是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自己在备
课中存有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
学习要求:
1
、明确教师“备好课”的标准,知道每项内容中的要点是什么?
2
、根据要点,以分析、实证的方法,反思自己在每个方面做到了什
么水准,今后应在哪些方面提升?
3
、掌握课堂观察的要点,学会观察与分析其他科学教师的教学。
4
、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一、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
教学设计是
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
动的组织和实行的决策,是真正的上课
蓝图。
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一般包括七个部分:
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定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
计
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与资源
(实验资源、
实践和活动资源)
→设
计教学评价等
(一)准确地理解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包括两个层次:
一般水
平: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
划出概念图或思
维框图;
高级水平:能够整体把握教材,高
屋建瓴,能够对一个学期或者
一个单元的知识实行分析、
归纳、
拓展和概括,
包括能够分析知识
(水<
/p>
平)发展的纵横向联系,把具体知识(水平)放在一个知识(水平)
框架中解读,挖掘知识(水平)的教育价值。
1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画出概念图或思维框图。
如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教
学设计: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
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需要找出化学变化
的本质:产
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p>
怎样判断产生了新
物质,
这就需要学生学
会寻找充足多的证据,
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
的依据。
概念的关系图能够表示如下:
核心概念
具体概念
举例
伴随的现象
状态、
< br>形状、
体积等
变化
发光发热、颜色改
变、性质改变
p>
颜色、
形状、
性质等
改变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变化类型
物
理
变
化
水结冰、水蒸发、易拉
特点:
没有产生
罐压扁、弯折铁丝、
混
新物质
合沙和豆子
木炭燃烧、铁生锈
物质是
化
学
变
化
变化的
特点:
产生了新
物质
< br>
加热高锰酸钾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高温煅烧石灰石
产生气体、
性质改变
复分解反应
颜色改变、沉淀产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
生、
铁钉表面有红色
p>
置换反应
中
物质析出
将碘酒滴入含淀粉的物质中,形成一种包合物,表现蓝色。
<
/p>
第一课只要表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
比较
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
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第二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的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
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
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六课
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
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
假设、寻找依据、得出结论的
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产生新的
物质。
第七—八课通过研究
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
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懂
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最后协助
学生总结本单元的
主要内容。
从学生理解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
学变化的类
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
这对学生来说为时
尚早,
他们将在
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
种变化的现象出发,
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茶产生了新物质,
然后
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
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水平的目的。
课程资源一:
1.
在教学《白醋
与小苏打的变化》一课时,能够
插入印度尼西亚《猎人与狗》的故事,二氧化碳是人呼出
的气体,不
供给呼吸。
此外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
在人迹罕至的山洞里,
聚集
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
猎人与狗进入后会窒息而死亡。
北方的地窖,
冬天储存大白菜时,
要实行灯火试验,
如果火焰熄灭,
则应该吹入新
鲜的空气。
2.
《三国演义》有一则故事:诸葛亮死后,魏国兵士要去
荡平诸葛亮的坟墓
,
到了坟墓前,
却不约而同的在诸葛亮的坟墓前跪
了下去。这是为什么呢?(磁铁吸铁的性质)。
3.
《心算家与心理学
家的故事》:两个人打赌:心理学家出题:一列旅客列车出行,经过<
/p>
了多少个火车站,火车上还有多少人?就哪个问题来说
[
求的是人数
多少
(
心算
家
)
或者车站数目的多少?(心理学家)
]
才是心理学家所
要求的呢?不能急于求成。
2
、整体把握教材
如小学阶段关于水的内容很多,整体上是从多角度理解水。相
关水的事
实能够归纳如下:
无色无味透明,
可流动
分为
淡水、咸水(海
水、盐湖水)
水的性状
水的固体、液
体、气体三态
变化
变化的条
件
水
宝贵的自然
资源
水的存在海水、
河水、井水、湖
水
水污染可以
防止
奇妙的水
缺
水
的
城
市:北京、
自
贡
、
巡
场
……
教
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整体观点,又要把握不同角度理解水
时所承载的探究技能,如观察
、实验、社会调查、记录等。
整体把握教材包括能够分析知识
(水平)发展的纵横向联系,
把具体知识
(水平)
放在一个知识
(水平)
框架中解读,
挖掘知识
(水
平)的教育价值。
例
1
:分析知识发展的纵横向联系
,把具体知识放在一个知识
框架中解读,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
教师能够提供素材让学生比较哺乳动物眼睛的位置【例如猫和
兔
子(猫眼睛大、位置高,犀利;兔子眼睛很小,位置低)、马和老
虎(马的牙齿很平,老
虎的牙齿非常犀利)等】使学生发现哺乳动物
的食性不同,
眼睛
的位置也不同,
还能够进一步观察发现不同食性的
动物,
牙齿的构造也不同,
建立
“植食动物”
与
“肉食动物”
等概念。
进一步能够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其他种类的动物,如鸟类,鸟
的吃的食物不同,
鸟的喙也不同,
还能够发现鸟的生活习性
不同趾爪
也不同等。
在感知大量事实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越过“表象性概念(统摄
范围较小的概念)”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等,渗透“生物体器官的
构造与其生活
习性具有适合关系”这是生物学看待问题的视角之一,
是统摄范围更大的“核心概念”。
以上过程被美国生理学家,教育家
奥苏伯尔称为“
上位学习
p>
”。
当学生建立了这种统摄范围更大的核
心概念以后,能够应用核
心概念,
把在这个概念统摄范围内的事
实性知识同化,
扩展或改善已
经形成的理解。
< br>如分析一些动物适合环境的本领;
还能够扩展到分析
植物
,
分析种子的传播方式与种子的构造之间内在的关系;
分析生活
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根、茎、叶的形态不同,例如能够引导学生用
建立起来的核心概念分析生活在干旱地带的植物与生活在热带雨林
地带的植物根、茎
、叶的形态不同,靠风传播花粉的风媒花与靠蜜蜂
等传播花粉的虫媒花的花冠
,
……
像这样,使学生
使用已经形成的核心概念自己分析新情景下的问题,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被奥苏伯尔称为“
下位学习
”
。这样小学科学中很
多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被表现出来,学生学会有联系地看待问
题,
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课程资源<
/p>
二
:
奥苏伯尔
(
D
·
P
·
Au
Subel
,
1918
—
2008
)
,
美国
心理学家、
学者
,
纽
约市立大学
研究生院
荣誉教授
。
1940
、
194
3
、
1950
年相继获得
哥伦比亚大学
心理学硕士学位、
布兰迪斯
大学
医学博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曾任侯利
p>
诺斯
大
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纽约市立大学研
究生院和大学中心教授,并担任过
美国心
理学会
、美国教育委员会、美国医学协会和白宫吸毒问题研究小组等组织机构
的成员。
例
2
.整体
把握教材:包括能够分析水平发展的纵横向联系,
把具体技能放在一个水平框架中解读,
挖掘探究水平的教育价值。
例如,小学阶段有很多素材能够培
养学生的比较、分类水平,
教师应整体把握这些素材。
启蒙阶段
能够由教师给出一个比较要素或
分类标准,
让学生按照给出的比
较要素或分类标准比较或分类。
进一
步学习阶段,
能够告诉学生比较要素或分类标准都应该选择典型、
稳
定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事物典型、稳定的特征,理解为什么
要选择这些特征作
为比较要素或分类标准。
应用阶段能够让学生自己
选择比较要素
或分类标准。
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师应选择
不同的内容素材为载体,
例如开始能够根据物体可观察的特征如,
在
水中是否溶解、沉淀与浮起来,等特征分类,进一步能够用物体可测
量的特征如是否导电或者导热性实行分类。
< br>在小学阶段渗透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变量的识别与控制。中低年
级学生设计种子萌发
条件的实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种子萌发与
空气、温度、水
分等条件相关,在设计探究影响铁生锈的两大因素试
验时,用三个盘子,即空盘子,菜油
盘子和水盘子,分别放入三颗钉
子,放置几天,
每天观察记录盘
子中铁钉的变化状况,水盘子铁钉第
二天开始生锈了,空盘子一周后,有一些生锈,油盘
子没有生锈。在
设计影响物体沉与浮的因素实验时,要用同种物质,体积相同,看质
p>
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在讨论物质溶解难易问题时,
要使用相同的溶
剂、溶剂的量相同,温度相同、搅拌水准相同,才能够比较不同
物质
在水中溶解的情况。
在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时,
要固定重力作用
点及其与支点的距离,
才能够
发现要保持杠杆平衡,
阻力与阻力点与
支点距离的关系……
p>
.
变量的识别和控制贯穿整个自然科学学习过
程,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把握教材,
逐步渗透一些变量识别和
控制的
思想。
(二)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建钩主
义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理解方
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经常按照原有的知识、
经验和理解方法有选
择地
接受教师给予的信息,
自己去建钩事物的意义。
所以教师在备课
时要分析学生在学生学习新知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分析学生
的认
知特点。
例如,在五年级,有的
教师用木棍撬石头的模型来讲解什么是
杠杆、杠杆的组成和作用,
紧接着让学生使用杠杆尺(支点在中部固
定,有刻度的直尺)来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
素。如果注重学生的表
现,就能够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
没有把刚刚讲完的杠杆与自
己使用的杠杆尺联系起来,
即使探究
活动实行得非常非常活跃、
很有
兴趣,
表面上,
课堂的互动显得比较有生气,
但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并没有使用重力作用点及其与支点的距离,
阻力作用点及其与支
点的
距离等概念。这表明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存有着一个比较大的“台
< br>阶”,即理解用来撬石头的木棍与杠杆尺虽然表面上是两件东西,但
是本质相同。
能够这样看待问题的学生是具有初步抽象思维水平的学
生,
p>
而五年级的学生中仍然有相当绝大部分的学生,
还没有形成抽象
p>
思维水平。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会发现这个问
题,给学生搭设“脚手架”协助学生完成想抽象思维的过渡,并
在今
后的备课中把这个点加上。
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课
堂上老师
与学生的互动,而不能仅仅注重表面现象和结果。由此看来,过程的
管理和互动比较重要。应该重过程的管理而非重结果。
(三)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过程属于小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即过程和方法板块:科学探究
的
过程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1
)
、理
解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涉及的问
题提出和解答问题,并能实行比较,不同问题其探
究方法不尽相同,研究问题
的重要途径、质疑问题。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p>
2
)
、提出我们要探究
的问题?
3
)
、
< br>分组讨论,
各组分别提出该问题的猜想和假设;
4
)
、
根据各组
(人)
的猜想和假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5
< br>)
、分工合作,完成必要的实验,
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
对实验异常要作两次或多次实验,实验现象或数据要认
真记录,有争执的现象(数据)可
留待课后进一步实验,直到得出合乎常理的
结论。若是制作方面的内容,要本着美观、扎
实、安全、简洁的思维方式实行
制作,制作过程是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并在已有知识
基础上设计制作出带
有一定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6
)
、搜集整理信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求能查
阅
书刊,能从网上下载有益科学知识;能根据知识信息数据制作出相关的表格、
图形、能使
用统计知识绘制相关图表等。
7
)
、思
考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和数据
作出合理的解释,还应对现象的不同方面实行解释(同一现
象之不同解释)
,对
探究全过程实行思考和反思(质疑)
,可否从现象的基本方面着手,探索不同方
法或途径实行实验。并比较
不同方法的得失。
8
)
、表达和交流:
学生探究活动
结束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模型)对自己的成
果
实行表述,并与同学实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允许其他同学发表不同意见,甚
至对自己成果的否定;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实行评议,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
提出问题之所在,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
、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性活动一般应掌握从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带着到逐步放手,由模
仿
实验到半独立实验直到独立探究的过程实行,使学生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
过程,不可能
一步到位,探究过程能够是一个细节,当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准,
才有可能完成一个探究的
全过程,探究是一个常态,不一定每一次都有结果,
若干次失败的探究方能有一次成功。
探究性学习对科学教师的建议。
1
)
、教学中经常实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前的准备活动阶段
< br>(或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
2
)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猜想(或质疑)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预测其结果,
作出好、中、坏等不同结果的假设,不能因为探究
结果的不成功而放弃探究活
动的展开,允许失败,方能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
3
)
、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拟定出探究行动计划,
包括步骤、
方式、
方法和保证活动正常实行的安全防范措施等。
4
)
、教育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载,
注意收集信息资料,教会学生学会观
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和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
,实验结束后,绘制出简
单规范的统计图表。
5
)
、指导学生课后得出合乎常理的结论,应该指出的
是;系学生自己得出
结论,而不是老师得出或者老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于学生,允许结果
的差异性,
要教育学生认真倾听不同的意见或建议。
6
)
、组织好探究活动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
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求
同存异,共同提升。
3.
科学地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
/p>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例如
在“声音”单元中,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振动产生声音。但是如果
仔细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
时,就会发现,因为现象是同时发生的,使
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究竟是“声音产生振动”还
是“振动产生声音”。
这实际上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突破这个
难点的策略之一是
“辨析”
,
即让学生
从另外的角度获得体验,
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
“怎
p>
样使声音消失?”,有的学生认为“堵住耳朵就能够使声音消失”,
有的学生就会想到“想办法停止发生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通
过这个个的活动,<
/p>
就能够使学生头脑中建立
振动产生声音
的
明晰的理
解。
(四)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有
些教师在撰写课时目标时,知识与技能目标仅仅按照内容把
单元教学目标搬上,不具体;
过程方法目标抽象,放在哪个年级和什
么样的内容都能够;
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更为笼统,
甚至于从小学
的一年级到六年级都
能够使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自己教学效果的
预想,应符
合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
表述有可操作性。
三维目标表
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实行有机整合。
例如,探究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
知识与水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