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指南规范.doc
莫斯科没有眼泪简谱-脆弱的生命
附件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提升教育
信息化水平,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p>
年)
》
、
《江苏
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
、
《省
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精神,特制定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
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一、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
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
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信息
技
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
情
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
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
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
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
/p>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优化、
重构教学、
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促进学
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
心,建设目标如下: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
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
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
,实现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
到教育活动的智能化。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
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着力打造网络学习空间,改变师生交流
方式
,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
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
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创新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
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环境下教学创
新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
< br>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
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
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优化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教研与培训等业务
管理类
信息系统,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和服务流
程优化与再造,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
科学决策,提升管理效率与
决策水平。
打造典型示范意义的特色。
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发展目
标,在智慧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资源共享、应用融合及人才
培养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研究性、示范性应用,建设具有江
苏特
色的智慧校园,引领我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开放多元。
智慧校园是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
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校
园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多
样化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展<
/p>
的最新成果,通过教育应用创新,形成新方法、新流程、新
p>
结构,
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
要遵循教育规律,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智慧
校园的建设与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坚持融合创新。
要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对高素质人才培养
和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智慧校园建设关键
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
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
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智慧校园建设要
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原则,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目
标,从信息
化应用需求出发,整体规划、有序实施,通过应
用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打造特色鲜明的
智慧校园。
坚持区
域推进。
智慧校园建设要与当地智慧城市和社会
整体信息化建设
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要坚持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总体规划设计智慧校园基本要求,通过
研究、试点和示范引领,促进区域内学校的合作,
具有通用
流程、
高度共享需求的应用系统,
采用教育云公共服务模式,
具有校本特色的平台系统,采用自建模式,从而实现优势
互
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
分值分配表
一级指标
一、师生发展(
30
分)
二级指标
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管理应用
二、应用融合(
60
分)
教学应用
应用服务
三、资源共享(
40
分)
建设模式
共享模式
基础设施
信息终端
四、基础支撑(
40
分)
多媒体教室
智慧教室
创新实验室
智能安防系统
组织机构
五、组织保障(
20
分)
机构人员
经费保障
课题研究
六、特色创新(
10
分)
特色应用
创新机制
创新成果
分值(分)
15
15
20
25
15
20
20
10
8
6
6
5
5
8
5
7
2
3
2
3
江苏省义务教育智慧校园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
一
级
指
二级指标
< br>
标
指
标
内
容
<
/p>
①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认识到信息对生活、
学习的重要
性,能利用工具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信息、传
递信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协作、知识建构、作品
创作和知
识创造。
②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终
端设备,
并掌握合适地选择技术工具,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㈠学生发展
(15
分
)
③学生能通过个人空间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
网络交流、
在
线测试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
< br>在教师的指导下,
应用信息技术
灵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
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等。
④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
计算机、
3D
打印机等创造创客作
一、
师
生
发
展
p>
(30
分
)
品。
100%
的学生有数字作品,
5%
p>
以上的学生有创客作品。
⑤近两年内学生
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
关的竞赛获奖。
<
/p>
⑥能遵守网络文明礼仪,
自觉尊重知识产权,
不使用盗版软件,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 br>①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改
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善用技术教学,
善用技术支持自身专
业
发展。
②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设计,
能获取、
加工和集成教
学资
源,
支持课堂教学;
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
p>
㈡教师发展
(15
分
)
参与校本和区域教研活动;
能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反思自
己的
专业发展过程,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
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
③能熟练应用个人空
间进行教学资源管理、
学习活动设计、
教
学任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
并对教学空间进行个性化设
置。
④有教师在省级以上
(含省级)
刊物上发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3
6
4
2
3
4
2
2
分值
(分)
3
1
成
果,
有教师参加市级以上
(含市级)
信
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奖。
①具有安全的校园门户网站,
能对校内外公开信息,
提供信息
检索、统计、日志管理等服务,并为智慧校园应用提供统一入
口,门户信息及时更新。
②单点登录
,
提供统一的电子身份,支持多平台、
多终端统一
的用户认证方式,能将各种应用系统无缝集成。
③
智慧校园平台拥有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训、
智慧展
现与
分析、互动智慧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
实施办公管理、
教
学管理、
成绩与学分管理、图书与实验管理等应用。各网络空
㈠管理应用
(25
分
)
间和应用系统互联互通,
并与省、
市区
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服
务互联互通。
④面向学校管理层,
设置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
能及<
/p>
时动态提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数据,
能为学校建设和发展
p>
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动态数据支撑的平台。
具有基于大数据的学
生学习行为分析功能,
为教师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具有基于大
数据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功能,
为科学评定教师
教学工作提供
二、
应
用
融
合
(60
分
)
依据。
①为教师提供专
题性素材、
知识点学习
(
探究
)
工具、
学科编辑
工具
(自主研制微课)
等多种形式的备课支撑平台,能将资源
库、
题库有机集成,支持与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融合。
具有备
课结果的上传、浏览、查看、下载、统计、评价等功能,且能
有机集成到教师网络空间中。
②积极开展智慧课
堂研究,
综合运用学科教学工具、
网络空间、
< br>数字实验室或学习体验中心等开展智慧课堂教学,
有效构建自
㈡教学应用
(30
分
)
主、
合作、
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各学科探索信息
技术支持下的
翻转课堂、泛在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③应用多媒体教
学设备授课课时数与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
90%
以上;
应用交互式设备和网络教学系统、
数字实验室或学习体
< br>验中心进行教学课时数与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
60%
以上
。
④注重教与学过程大数据的收集、
整理、
分析,
实现教师教情、
学生学情
的及时精准反馈,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⑤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
需求,为学生开通实名的网络学习空
间,帮助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讨论、作业、考试、
拓展等创
5
6
6
5
5
13
3
4
5
新型开放学习。
⑥以手机等移动学习
终端为载体,帮助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系
统,通过电子教材阅读、教学视频点播、作业下载
等功能,实
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个性化学习。
⑴用专用
APP
关注两种模式实现智能手机的免费
接收信息,
进
行有效的家校互通,
包括
交流学生出勤情况、
学习情况及在校
㈢应用服务
(5
分
)
表现等。
⑵提供校内外科学、文化、
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
的信息发布功能。定期开展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等
课外活
动,并发表相关报道或文章。
①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采用区域统建模式,
通过江苏教育网实现
省
、
市、县
(
区
)
教育资源中心互联互通,学校主要建设校本资
源。
资源建设与“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同步推进。
资源平台
< br>无缝嵌入教师、
学生空间,
能实现资源个性化展示及定向
推送
等功能。
学校按照区域教育资源中心的技术标准及整体规划
建
设校本教育资源中心,
并与区域教育资源中心无缝对接。
p>
资源
全面系统,内容涵盖学校全学科、全学段。
㈠建设模式
三、
(20
分
)
资
源
共
享
(40
分
)
②教师个人空间是进入包括校本资源平台等各类信息化应用
的唯一入口。
资源平台的各类功能应能方便教师使用、
鼓励教
师共建共享资源。
③区域
建有数字图书系统,
支持数字图书与学校纸质图书管理
系统数据
的互联互通。
有统一的信息门户网站,
能实现用户统
一查询、
浏览数字图书资源和纸质图书简介,
并支
持移动阅读。
数字图书内容应包含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视频和音频等不同
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图书馆
各类资源每年应有更新,
更新率与
纸质图书更新率相匹配,
p>
能满足教学、
科研和教师进修、学生
成长的
需要。
①教师
100%
能通过教师个人空间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使用教学
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50%
的教师能运用远程教学系统开展远程
㈡共
享模式
(20
分
)
互动教学,通过视频直播、远程互动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
②学生个人空间嵌入学生远程学习平台,
提供课程选修、
在线
学习、配套资源推送等功能,为探索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
p>
深度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支撑。
所有学科都能为学生提供
相应的选修课程资源。
50%
学生通过远程学
习平台开展自主学
8
10
4
4
12
2
3
3
习
、深度学习,获取学习资源,并能与同学、老师开展远程互
动,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
题。
③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
对
教师使用资源、
共享资源均有
相应的激励机制。资源建设逐步进
入良性循环。
①校园网能满足“智慧校园”管理、安全与教学
等功能要求,
接入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有独立或共享的
计算能力和
存储空间。学校网络出口配置固定教育网
IP
地址。
㈠信息基础
设
施
(10
分
)
②网络服务全覆盖,千兆以上带宽到楼宇,千兆带宽到桌面,
拥有功能完备的网络运维管理平台。无线网络能支持移动学
习、移动办公等应用。
p>
③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系统、
数
字电视系统和数字会
议系统。
①学校
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部门、教科研业务部门至少配备
1
套含办公
用电脑、
打印机及其他日常工作所需的常用信息化终
端设备,配
备高速扫描仪,配备能支撑对全校学生成绩分析。
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购买服务。
四、
基
础
支
撑
(40
分
)
㈡信息终端
(8
分
)
②学生的移动学习终端数能足够支持学生学习;
教师数与教师
使用终端比例不低于
1:1
,拥有支撑移动学习和交流的智能终
端及配套设备,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
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③学校主要公共服务区域
(
图书馆、
活动室、
行政楼
等
)
至少配
备一套为全体师生提供各类
信息化服务的公用终端
(
如触控一
体多
媒体服务终端等
)
。
校内智能一卡通系
统,
提供校内消费、
图书借阅、门禁管理、考勤管理、宿舍管理
、访客管理、学生
自助服务等诸多功能。一卡通终端数量不小于全校师生数的
20%
。
①每个教室配
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达到
《江苏省小学信息
㈢多媒体教
室
(6
分
)
技术装备标准》中的一类标准,能实现互动教学功能,
满足教
学需求。
②具备智
能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
实现教室内主要电子设备
的集中控制
。
①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
智能学科辅助工具、
在线
学习社区以及第三方服务,
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
实现深
㈣智慧教室<
/p>
(6
分
)
度学
习、
翻转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提升
教学效
率和学习成绩,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实
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②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一间未来
教室。
以人工智能、
教育大数据、
2
4
2
4
3
3
2
2
3
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