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陈昌发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中秋是几月几号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陈昌发
陈昌发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西师大版国标小学语文教材编者,人教版国标教材小学语文培训团成员。
浅说识字教学的
”
加减乘除
”
策略
在新课程实践中,
常听到教师说第一学段
“
识
< br>1600-1800
字
”
太困难
了
(
后面都
以高限
1800
字为例来论说
)
。其实,
这个
“
难
”
可
以具体分析,如果教师善于运用
好
“
加
减乘除
”
的识字教学策略,这个
“
p>
难
”
是可以化解的。
一、做好
“
加法
”
1
、增加课外识字。
我们教师常说的
< br>“
难
”
,主要指学生需要通过课
内
“
教
”
来识
字的量太大。如果
“1800
字
”
p>
都需要课内来
“
教
”
,当然压力会很大。实际上,
“1800
字
”
并非必须全
由教师在课内来<
/p>
“
教
”
,它应该
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途径,即:课内识字量
+
课外
识字量
=1800
。
识字教学首先要立足于课内,
p>
但是绝不要忽略了课外。
在当前环境下,
识
字
资源非常丰富,课外完全可以成为学生重要的识字途径。
课外识字有哪些途径呢?姓氏、广
告、标语、匾牌、商标、校园文化、电视
文化及课外阅读都是真实可感的途径。
但不是说有了课外识字的资源,
有了课外
识字的
途径,
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加课外识字量的。
我们发现,<
/p>
身处相同的
汉字环境的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
学生课外识字量存在巨大的差异。
我们常常可
以看到这样的
对比,
甲班教师向学生提出要在某个时间进行课外识字展示,
第
一
次展示里,
A
学生因为课外识
4
个字得到班级
“
冠
军
”
,受到师生肯定后,他下次
还会识
5
个、
6
个<
/p>
……
;
B
同学、
C
同学受
A
同
学的激励,下次也会识
4
个以上
去争夺
“
冠军
”……
如此的激励,
我们可看到甲班学生课外识字普遍多。
而乙班由<
/p>
于教师没有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
没有激励,
所以学生很少主动关注课外的
汉字,当然课外识字量就少。这组对比例子,告诉
我们,课外识字的方法引导其
实并不难,一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二要给予
必要的激励。
2
、增加阅读。
学生课内外识了很多的字
,
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巩固。
巩固方式可以复习认
读,
可以通过活动去开展
,
但是更有效
的方法是及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断重现课
内外所认的字。例如,学了人教版课标实验
教材一年级上册第
10
课《比尾巴》
的
“
猴、松、鼠、鸭、牛、尾、巴
”
p>
等字
,
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认读生字卡上的
字,
学生巩固效果未必好。如果我们推荐学生读《奇妙的动物世界》等儿童读物,这
p>
些生字便不断呈现
,
既能有效地巩固生字,
又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新的信息
,
感受了阅读的价值,提高
了阅读的兴趣
,
这当然比孤立地认读生字效果好得多。
所以有人说
“
最有效的识字巩固是阅读
”
,我们教师要力争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
量。<
/p>
二、做好减法
1
、
p>
减去
“
超标
”
p>
的要求。
<
/p>
我们知道,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规定第一学段
“
会认
”1600
-1800
字,
“
会
写
”800
-1000
字。
“
会认
”
只要求会认并了
解汉字大意即可,不需抄写,不需要
理解运用。但关注教学实际,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要么
是由于不清楚
“
会写
”
与
“
会
认
”
的不同标准,要么是有意拔高标准,把本来只要求
“
p>
会认
”
的字都要求
“
会写
”
,
甚
至都要求组词。由于要求过高,学生负担加重而吃不消,造成学生写不好,错
误多。
p>
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但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标准的把握问题,
而是责怪学生
“
懒
”“
不认真
”
,于是又加倍抄写,势必进一
步加重学生的负担,其结果只能是学
生苦教师也苦。从这个现象看,我们有些教师叫的<
/p>
“
难
”
其实不是
真
“
难
”
,而
是教
师拔高要求所致,是作茧自缚。对于这样的
“
难
”
,我们要注意正确把握标准,为
学生减去
“
超标
”
的负担。
2
、减少重复的抄写。
在没有
“
超标
”
的情况下,对于要求
“
会写
”
的字,抄写次数
是否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是。我们要注意减少那种过量的、机械重复的抄写现象。有人研
究,对于
“
会写
”
的字,一次抄写练习的最佳次数是三遍,少了记不住,多了浪费时间,学
生会厌烦疲
倦。
三
、善做
“
乘法
”
我们通过
“
加法
”
,减小了课内识字的巨大
压力;通过
“
减法
”
< br>减去超标要求,
再为课内识字松了绑,使我们的课内识字能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在此基础上,
课内识字教学还有
“
乘法
”
可算,即根据汉字特点与规律,运用更科学的方法,举
一反三,提高识字效力,从而进一步实现识字教学由
“
难
”
变
“
易
”
。
1
、
抓住汉字的特点,提高识字效率。
在现代汉语中,
“
< br>形声字占所有汉字的
80 %
还多
”
,形声字的重要特点是形
旁表义,
声旁表音。
如果我们利用这个特点,
就可以思考提高学生识字能
力的更
有效方法了。如
“
清
”
,
“
氵
”
表示与水有关,水
“
透明纯
净,没有杂质
”
为清;
“
青
”
是声旁,表示读
“
p>
青(
qing
)
”
。如果进一步类推带
“
青
”
的汉字
“
情、蜻、请
p>
……”
,
会发现相同特点:这些字读音大多
与
“
青(
qing
)
”
相同或相近,而
“
忄、虫、讠
”
也与相应汉字有明显的意义联系。<
/p>
学生要掌握的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
因此我们
应该抓住形声字
“
形旁表义,
声旁
表音
”
的特点来识字。
运用这种举一反
三的方法,
就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力。
2
、
鼓励学生总结与运用识字方法,可以提高识字的教学效力。
如学生学了
“
木
”“
口
”
等基本汉字,我们引导学生采用
“
加
一加
”
的办法识新的
字,学生可以加出
“
杏、呆
”
字
,自身相加还可以变为
“
林
”“
森
”“
吕
”“
品
”
。这样的
方式会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由会认
2
个字变成会认
8
个字。
3
、特殊的汉字用特殊的方法,这也
是效率的体现。
由于汉字演化过程的漫长和复杂,
有少部分汉字已经看不出汉字本身的
“
形
”
的信息了,很多
字的
“
声
”
也
发生了变异,因此识记容易发生混淆。对于这样的少
量的特殊的字,
我们可以采取特殊识记的办法,
如采取编故事、
编口诀等方
法来
识记。
四、善做
“
除法
”
我们注意了
“
加法
”“
减法
”“
乘法
”
的策略,我们还建议考虑
“
除法
”
的策略,实
现识字教学的
“
化难为易
”
。
p>
我们常常可
见这样的教学例子,
例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识
字(一)的第
3
课《在家里》,要求
“
会认
”
的字
1
4
个,我们的教师往往不注意
学生刚接触汉字的事实,把
14
字全部放在一个课时来完成,而另一个课时都用
< br>来阅读。结果识字课显得紧、忙、累,而阅读课则显得松、慢、飘。如果我们考
虑
过
“
除法
”
策
略,就可以分担,把
14
除以
2
,这样一节课只识
7
个字就可以了。
根据
“
除法
”
策略,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一算第一学段每日的平均识字量写字
量。第一学段的
两年时间里,每学期有效学习时间
18
周,共有
360
个学习日(
5
╳
18
╳
4=360
)
。即
“
平均每天识字
5
个(
1800÷
360=5
)
”
,每天
“
会
写
3
个
”
就可
以达到识字教学的标准。
这样计算我们选择的是识字量的高限来
做
“
除法
”
,
且不
包括课外识字。如果我们加上课外识字,这看似困难的
p>
“1800
字
”
的
标准并不高。